•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0
    Loading 0
    BIE别的

    隔离记 (终)

    2020.03.04 | BY 邱嘉秋 |
    疫情

    编者按:这是嘉秋的最后一篇隔离记(前文请看 这里 和 这里 )。本来他说,有可能隔离一结束就又要去趟湖北,那这篇可就有趣了。我嘴上说 “还是别了,健康第一”,心里忍不住想,“可不是么。”

    最终,嘉秋的隔离期结束得很平静。他目前还留在北京,但是根据我这几周来通过文字对他的了解(再看看 这篇 和 这篇 ),他再次踏上冒险之旅是早晚的事。祝他平安,一直平安。也期待他下一个故事。

    烟花三月,隔离期满。
    近二十年的十几个老同学线上语音聚会,嘘寒问暖过后,便沉淀到了二零零三年非典的共同记忆:那个时候,唯有湛蓝的读书天,和不识愁滋味的少年。

    人类,是乐观、健忘的物种没错。

    留下的书桌

    一场春雨,万物复苏,楼上的邻居家传出了久违的吵架声。而邮箱里则忙不迭弹出账单、房租、工资与罚单。这些本该到期的约定和不请自入的诈骗电话们纷至沓来。
    是时候重拾搁置的生计了?007 式的远程办公和学习早已成了新常态。连湖北的朋友们也开始对我讲,紧张的情绪不再有,甚至对每天的数字都渐已麻木。那些不愿提及的记忆,跟着雨水,挟着病毒渗入大地。

    小区内的居民走出家门练习太极拳

    丝毫没有放松管理的社区居委会,已经把我从一级关注名单上划掉。
    可我还是没有正式走出家门,除了无差别的居家工作,或许因为还有些事没舍得做完?
    还要从非典那年说起:在校园正式封闭前,老师给过学生选择,结果家住京西的我,非把自己隔离在了东街 1 号。唯独出乎意料的是,期末我竟拿出了四年里最好的一打成绩单。
    这一次隔离有同感:丛生的杂念虽然剪不断,但选择也少得可怜,大把的时光逼得自己不得不持以专注。

    图片来自我的朋友圈

    百年前人类的黑暗时刻,到底还是容下了一张安静的书桌。今天,在万众隔离的日子里,那平日快节奏生活中屡屡被放下的阅读、写作、厨艺、插花、书画、茶道和药理保健等国风古道,我已在朋友圈和自己身上温习多时。

    图片来自我的朋友圈

    一位纪录片前辈听见我电话里传出的咳痰喘,除了立马快递来艾灸条,还不忘附上孙思邈等古代名医面的注解。
    除了这次疫情中在新闻中屡现头条并伴有争议不断的中医药,老祖宗其实在 “隔离” 这类操作上也早有经验 —— 自秦朝起,就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 “疠所” 的规定;而《晋书》记载:“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不是正在说今天的潜伏期与 “密接” 隔离? 
    唐玄宗重视信息披露,将疫情的隔离和治疗办法刻在全国大小道路旁的木板上;文宗则在疫情期间下诏书减免户税;而无论是隋朝专门为麻风病人设立的 “疠人坊”,还是唐代《高僧传》里 “收容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給” 的配置,比起火神山隔离医院,更像今天的方舱。

    桃源仙境图 仇英

    另一种隔离

    这纠缠华夏民族数千年的麻风病,让我再次回想起 2008 年后在四川大凉山的日子:几天走下来,面对大量极度贫困、被艾滋病和毒品肆虐的彝族空心化村落,调研团感到了村民的麻木和绝望,一行人几乎被困局压垮。
    赶回县城还需要三、四个小时,车子谨慎地行驶在荒芜的山路上,俯瞰着深涧里急流的江水。忽地,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古朴得不合时宜的破旧吊桥。带队的本地 NGO 代表说,桥对面的孤山深处,坐落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地而治的 “麻风村”,这座吊桥则是唯一的出入口。
    麻风病在中国其实早已真正 “可防、可控、可治”,但留下来了大量的麻风残疾者。他们至今住在比贫瘠之地还要偏远的孤岛上,任人遗忘。
    在我们央求下,带队人最终带我们走过吊桥,徒步了两小时,直到遇见陡坡上的姐弟二人,才找到进村的入口。

    姐姐搀扶破脚的弟弟走回麻风村 邱嘉秋 摄

    村口的小广场上坐满了聊着天、搓着麻将的老人,四下里的中年男女刀耕火种、席地织布,还有那些山顶教室里,离蓝天很近的读书郎 —— 要知道此前几日,我还刚目睹有全村三百适龄儿童全部失学的窘况。

    “痊愈” 的麻风病人 邱嘉秋 摄

    四代麻风病人,肢体残缺,心灵却尚未破碎。看着他们好似带着希望的欢笑,连本地 NGO 的代表都瞠目结舌。从几十年前的冒死向外潜逃,到今天外来村民偷偷逃到麻风村落户安家。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尽管依旧贫寒,但上演着我们并不熟悉的生活。
    好友海芬今天对我说:美国结束阿富汗战争,叙、土冲突升级,百万人流离失所,土耳其开放边境,数万叙利亚难民冲击隔离屏障打算逃往欧洲,本都该是近日倍受关注的大新闻。这些也是人间苦难,也击碎了无数幸福家庭。对受伤的人们而言,自己的家就是疫情的中心、悲剧的全部。 
    疫情的阴影下到底还藏着多少黑暗?前天晚上,我收到了一条微信:
    “一直以来虽然觉得难,建立培训基地被一次次骗,欠下债务,但我没觉得过不去,可以慢慢还··· 疫情一晃一个月过去了, 如今我真的不知所措。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无臂的,他们发很多视频,为得到关注,是为了生活,这个事情上我一直有个坎,但如今我想了很多,我也想为了机构发展,把自己卖了。”
    这段话来自没有双臂的燕子 —— 我见过最积极、乐观和自立的人之一。十年来,她的机构一直在帮聋哑、唐氏、自闭、肢残等各种残障人士培训工作技能,帮他们重回社会。
    她对我说过,“在北京每搬一次家,你总会觉得这个小区可能没有残疾人住。” 燕子安顿下来后,每天就出去晨走。
    “半个月后,我走在小路上,迎面走来了一个残疾人,只是害羞地向我点点头。第二天,另一个残疾人走来跟我打招呼。慢慢地,我发现小区里其实有很多残疾人住,跟我曾住过的那些小区一样。” 他们看到了燕子,也走出了封闭的家门。

    其实有很多人一直以来都在众人的目光之下,把自己隔离着,就在我们的身边。如今,帮助他们走出无形隔离的人,自己站在了十字路口。

    说回隔离

    隔离总会期满,灾难总在周而复始。结束前,我们还留下了什么?
    一个月前,我们曾帮忙协调世界各地的医疗物资支援重灾区浙江温州。如今,新冠肺炎在全球大爆发,温州同乡会开始倒转,全力向海外的重疫区提供支援。“因意大利疫情严重,我们决定先将这批物资发往意大利米兰。”
    世纪传染病到来,没人可以独善其身。与仍旧停留在反华情绪、种族歧视,以及 “切断海外反向输入” 的讨论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是本应如此休戚与共么?麻风村倒转边界,靠得显然不是口罩之下的彼此猜忌。
    以前讲过的卖菜老伯,因为一意孤行深夜涉险去给客户运送平价菜,跟家人闹翻,可到了最为农忙的复工关键时刻,他不仅得到了菜农们的物资支持,家族群里的几个兄弟姐妹也纷纷赶来家里帮忙。
    “我是最有福气的,有哥哥姐姐,有弟弟妹妹,中间一个老三,什么都不用操心。”
    后来我才知道,老伯年少时曾是镇上的中考状元,后来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留在家乡务农,但文采、梦想和气节,他从来都没有放下过。

    清江放排图 (《九州·旅人·柏舟》里的朱缨,取材于古代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人,以放排为生;全书是关于隔离、残疾、尊严和无名之辈)

    那些曾经有梦的人,纵其一生,燃烧自己,哪怕只为逆行,一小段路。
    燕子清晨在小区的步道上昂首挺胸,倔强的老伯穿梭在熟悉的村间小路,江水在那座连通孤岛和人心的吊桥下,奔流不息。 
    Life is hard, life is always hard.
    隔离记 毕

    编者按:这是嘉秋的最后一篇隔离记(前文请看 这里 和 这里 )。本来他说,有可能隔离一结束就又要去趟湖北,那这篇可就有趣了。我嘴上说 “还是别了,健康第一”,心里忍不住想,“可不是么。”

    最终,嘉秋的隔离期结束得很平静。他目前还留在北京,但是根据我这几周来通过文字对他的了解(再看看 这篇 和 这篇 ),他再次踏上冒险之旅是早晚的事。祝他平安,一直平安。也期待他下一个故事。

    烟花三月,隔离期满。
    近二十年的十几个老同学线上语音聚会,嘘寒问暖过后,便沉淀到了二零零三年非典的共同记忆:那个时候,唯有湛蓝的读书天,和不识愁滋味的少年。

    人类,是乐观、健忘的物种没错。

    留下的书桌

    一场春雨,万物复苏,楼上的邻居家传出了久违的吵架声。而邮箱里则忙不迭弹出账单、房租、工资与罚单。这些本该到期的约定和不请自入的诈骗电话们纷至沓来。
    是时候重拾搁置的生计了?007 式的远程办公和学习早已成了新常态。连湖北的朋友们也开始对我讲,紧张的情绪不再有,甚至对每天的数字都渐已麻木。那些不愿提及的记忆,跟着雨水,挟着病毒渗入大地。

    小区内的居民走出家门练习太极拳

    丝毫没有放松管理的社区居委会,已经把我从一级关注名单上划掉。
    可我还是没有正式走出家门,除了无差别的居家工作,或许因为还有些事没舍得做完?
    还要从非典那年说起:在校园正式封闭前,老师给过学生选择,结果家住京西的我,非把自己隔离在了东街 1 号。唯独出乎意料的是,期末我竟拿出了四年里最好的一打成绩单。
    这一次隔离有同感:丛生的杂念虽然剪不断,但选择也少得可怜,大把的时光逼得自己不得不持以专注。

    图片来自我的朋友圈

    百年前人类的黑暗时刻,到底还是容下了一张安静的书桌。今天,在万众隔离的日子里,那平日快节奏生活中屡屡被放下的阅读、写作、厨艺、插花、书画、茶道和药理保健等国风古道,我已在朋友圈和自己身上温习多时。

    图片来自我的朋友圈

    一位纪录片前辈听见我电话里传出的咳痰喘,除了立马快递来艾灸条,还不忘附上孙思邈等古代名医面的注解。
    除了这次疫情中在新闻中屡现头条并伴有争议不断的中医药,老祖宗其实在 “隔离” 这类操作上也早有经验 —— 自秦朝起,就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 “疠所” 的规定;而《晋书》记载:“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不是正在说今天的潜伏期与 “密接” 隔离? 
    唐玄宗重视信息披露,将疫情的隔离和治疗办法刻在全国大小道路旁的木板上;文宗则在疫情期间下诏书减免户税;而无论是隋朝专门为麻风病人设立的 “疠人坊”,还是唐代《高僧传》里 “收容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給” 的配置,比起火神山隔离医院,更像今天的方舱。

    桃源仙境图 仇英

    另一种隔离

    这纠缠华夏民族数千年的麻风病,让我再次回想起 2008 年后在四川大凉山的日子:几天走下来,面对大量极度贫困、被艾滋病和毒品肆虐的彝族空心化村落,调研团感到了村民的麻木和绝望,一行人几乎被困局压垮。
    赶回县城还需要三、四个小时,车子谨慎地行驶在荒芜的山路上,俯瞰着深涧里急流的江水。忽地,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古朴得不合时宜的破旧吊桥。带队的本地 NGO 代表说,桥对面的孤山深处,坐落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地而治的 “麻风村”,这座吊桥则是唯一的出入口。
    麻风病在中国其实早已真正 “可防、可控、可治”,但留下来了大量的麻风残疾者。他们至今住在比贫瘠之地还要偏远的孤岛上,任人遗忘。
    在我们央求下,带队人最终带我们走过吊桥,徒步了两小时,直到遇见陡坡上的姐弟二人,才找到进村的入口。

    姐姐搀扶破脚的弟弟走回麻风村 邱嘉秋 摄

    村口的小广场上坐满了聊着天、搓着麻将的老人,四下里的中年男女刀耕火种、席地织布,还有那些山顶教室里,离蓝天很近的读书郎 —— 要知道此前几日,我还刚目睹有全村三百适龄儿童全部失学的窘况。

    “痊愈” 的麻风病人 邱嘉秋 摄

    四代麻风病人,肢体残缺,心灵却尚未破碎。看着他们好似带着希望的欢笑,连本地 NGO 的代表都瞠目结舌。从几十年前的冒死向外潜逃,到今天外来村民偷偷逃到麻风村落户安家。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尽管依旧贫寒,但上演着我们并不熟悉的生活。
    好友海芬今天对我说:美国结束阿富汗战争,叙、土冲突升级,百万人流离失所,土耳其开放边境,数万叙利亚难民冲击隔离屏障打算逃往欧洲,本都该是近日倍受关注的大新闻。这些也是人间苦难,也击碎了无数幸福家庭。对受伤的人们而言,自己的家就是疫情的中心、悲剧的全部。 
    疫情的阴影下到底还藏着多少黑暗?前天晚上,我收到了一条微信:
    “一直以来虽然觉得难,建立培训基地被一次次骗,欠下债务,但我没觉得过不去,可以慢慢还··· 疫情一晃一个月过去了, 如今我真的不知所措。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无臂的,他们发很多视频,为得到关注,是为了生活,这个事情上我一直有个坎,但如今我想了很多,我也想为了机构发展,把自己卖了。”
    这段话来自没有双臂的燕子 —— 我见过最积极、乐观和自立的人之一。十年来,她的机构一直在帮聋哑、唐氏、自闭、肢残等各种残障人士培训工作技能,帮他们重回社会。
    她对我说过,“在北京每搬一次家,你总会觉得这个小区可能没有残疾人住。” 燕子安顿下来后,每天就出去晨走。
    “半个月后,我走在小路上,迎面走来了一个残疾人,只是害羞地向我点点头。第二天,另一个残疾人走来跟我打招呼。慢慢地,我发现小区里其实有很多残疾人住,跟我曾住过的那些小区一样。” 他们看到了燕子,也走出了封闭的家门。

    其实有很多人一直以来都在众人的目光之下,把自己隔离着,就在我们的身边。如今,帮助他们走出无形隔离的人,自己站在了十字路口。

    说回隔离

    隔离总会期满,灾难总在周而复始。结束前,我们还留下了什么?
    一个月前,我们曾帮忙协调世界各地的医疗物资支援重灾区浙江温州。如今,新冠肺炎在全球大爆发,温州同乡会开始倒转,全力向海外的重疫区提供支援。“因意大利疫情严重,我们决定先将这批物资发往意大利米兰。”
    世纪传染病到来,没人可以独善其身。与仍旧停留在反华情绪、种族歧视,以及 “切断海外反向输入” 的讨论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是本应如此休戚与共么?麻风村倒转边界,靠得显然不是口罩之下的彼此猜忌。
    以前讲过的卖菜老伯,因为一意孤行深夜涉险去给客户运送平价菜,跟家人闹翻,可到了最为农忙的复工关键时刻,他不仅得到了菜农们的物资支持,家族群里的几个兄弟姐妹也纷纷赶来家里帮忙。
    “我是最有福气的,有哥哥姐姐,有弟弟妹妹,中间一个老三,什么都不用操心。”
    后来我才知道,老伯年少时曾是镇上的中考状元,后来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留在家乡务农,但文采、梦想和气节,他从来都没有放下过。

    清江放排图 (《九州·旅人·柏舟》里的朱缨,取材于古代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人,以放排为生;全书是关于隔离、残疾、尊严和无名之辈)

    那些曾经有梦的人,纵其一生,燃烧自己,哪怕只为逆行,一小段路。
    燕子清晨在小区的步道上昂首挺胸,倔强的老伯穿梭在熟悉的村间小路,江水在那座连通孤岛和人心的吊桥下,奔流不息。 
    Life is hard, life is always hard.
    隔离记 毕
    2020.03.04 | BY 邱嘉秋 |
    • 编辑:Alexwood
    疫情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1+
    Loading 0
    上海春日的单曲循环

    上海春日的单曲循环

    上海封控日记生活疫情
    BIE别的
    1+
    Loading 0

    去广西百色当防疫志愿者,我只带了一个蛋挞

    冠状病毒广西广西疫情志愿者疫情
    BIE别的
    2+
    Loading 0
    去大理,报复性过一次火把节

    去大理,报复性过一次火把节

    火把节生活方式疫情
    BIE别的
    2+
    Loading 0
    “灵活就业”一年,我丢失了摆烂的能力

    “灵活就业”一年,我丢失了摆烂的能力

    找工作疫情路在何方
    BIE别的
    2+
    Loading 0

    翻墙游泳溜冰徒步——北三县人魔幻通勤实录

    北京故事燕郊疫情隔离
    BIE别的
    5+
    Loading 1
    滞留欧洲的北京滑手,在瑞士玩了半年滑板

    滞留欧洲的北京滑手,在瑞士玩了半年滑板

    2020废了?滑板疫情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