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0
    Loading 0
    BIE别的

    现代娱乐作品中的妖魔鬼怪都是哪来的?

    2020.08.25 | BY Poppel Yang |
    buy local by local国潮时代天猫国潮潮味造浪
    现代影视和游戏作品总是善于挖掘来自传说中的怪人怪事来为创作服务。许多在过去的灵异小说和志怪故事中出现的妖魔鬼怪在今天就被包装成了次世代的恐怖和惊悚之源。

    翻翻我们看过的怪物电影,总是能在古今志怪传说中找到那些怪物所对应的原型。还记得前年上映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那只大闹魔法马戏团的巨型猫怪吗?

    这只毛茸茸但不可爱的家伙就是来自《山海经》之中的:

    “騶吾” 虽然也算得上是个猫,但很大几率撸不得

    至于《水形物语》中的两栖人,很可能就是基于斯拉夫传说中的沼泽人 “伏地诺” ,而且跟东方的河童也可能是远房亲戚:

    两栖人与伏地诺

    2013 年的《皮囊之下》中,斯嘉丽·约翰逊则演绎了一场苏格兰情调的 “画皮”:

    虽然时空差距大,但气质蛮相似

    再往前翻,80 年代的动画电影《妖兽都市》中的 “Spider-girl” 则直接来自日本江户时代的怪谈《太平百物语》中记载的 “络新妇”: 

    放错图了……不是这位 Spider-girl

    而是这位

    游戏也和电影、动画一样充满了对古代志怪的借鉴。比如,《山海经》和《画图百鬼夜行》中记载的各式诡异的神兽简直是撑起了 JRPG 市场的半壁江山,《神奇宝可梦》和《女神转生》系列从上述古籍中获取灵感之处显而易见: 

    《女神转生》系列中萌化的阴摩罗鬼与其在《百鬼》中的原型

    《神奇宝可梦》中的九尾与其在《山海经》中的原型

    下文将带各位着重回顾一下两个曾在电影电视游戏作品中多次登场的灵异生物。

    01 先来说说不可名状的:蒙古死亡之虫

    也许你不熟悉这种沙漠怪虫,我们可以从你熟悉的科幻奇幻作品说起。 
    《沙丘》是一个跨媒介的超大金色老字号 IP。在这个名下虽然诞生了不少优秀的文学和游戏作品,但放在电影身上就好像中了诅咒一样:先是佐杜洛夫斯基在 70 年代召集了西半球文艺青中老年的中坚力量来做一部《沙丘》电影,但最后却因为缺钱而没拍成。到了 80 年代,以拍摄心理惊悚作品为人称道的导演大卫·林奇则拍出了口碑票房皆败成一团糟的《沙丘》1984 版。
    凭借《边境杀手》、《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等影片在近年来为人熟知的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从上面两位前辈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将于今年底把一部新的《沙丘》电影献给无数焦急等待他也拍砸的影迷和科幻迷们。
    就跟《星球大战》中最大的看点永远都是五彩斑斓的光剑一样,《沙丘》最大的看点就是设定中那体积巨大的、造型上略像……呃,我是说造型上不可名状的巨型生物沙虫了:

    《沙丘》小说的插图 

    《沙丘》1984 版中的沙虫,充满了特摄片式的沙雕气质 

    2020 版《沙丘》(又名⊃∪∩⊂)剧照:你家的小甜茶和他的职业间谍妈妈能合力制服这只巨虫吗?

    这只 400 米长、40 米宽的巨虫拥有毁天灭地的能力,所过之处不仅地动山摇,同时还会造成十万伏特闪电,令人避之不及。不过,少数能够驾驭这只巨虫的人则会借用它的力量,骑在它上面,上下颠簸着招摇过市。
    《沙丘》自然不是唯一部具有巨型蠕虫的作品。早在 1930 年代的《魔界》前传——《霍比特人》小说中,托尔金就曾提了一嘴一种叫食地虫(were-worms)的巨型蠕虫。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中为兽人军团挖地道的巨型食地虫

    另外,在《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中,险些把千年隼号连人带船一起吞了的太空蛞蝓也基本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而且造型上更加简约直白:

    洞中的太空巨虫猛啃 “千年笋”

    看得出来,不管是何种缘由,上面这些创作者们都对造型奇特的巨型蠕虫情有独钟。但这些作品中的巨虫其实都不是原创的,它们原型来自民间传说和探险故事。
    1920 年代,美国探险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在其探险志《On the Trail of Ancient Man》中记载的 “蒙古死亡之虫”(Mongolian death worm,蒙古语:олгой-хорхой)就是这些巨虫能够登上银幕的源头之一。 
    据当地人描述称,蒙古死亡之虫生活在戈壁沙漠中最荒凉的地带:它的形状像一个大约两英尺长的香肠,通体深红色,没有头也没有腿。死亡之虫浑身有毒,仅触摸它就会让人立即死亡。 

    根据描述创造的蒙古死亡之虫模型

    此外,死亡之虫还有个更凶悍的特异功能,那就是对猎物喷射闪电和毒液,能在远距离杀死猎物。

    死亡之虫射出奇异物质的示意图

    三言两语的不详实记录反而最能勾起人们的兴趣。来自捷克的神秘动物学家 Ivan Mackerle 痴迷于这种巨虫,在 90 年代初曾多次深入戈壁沙漠探寻死亡之虫的踪迹。虽然他搜集了许多目击者对死亡之虫的描述,但从未亲自看见,更不用说活体捕捉了。

    带着一脸 “神奇动物在哪里” 疑问的 Ivan Mackerle

    Ivan Mackerle 根据当地人描述绘制的死亡之虫

    于是,关于蒙古死亡之虫的传言就这样继续为(B 级)恐怖电影提供着灵感。 

    甚至还诞生了一部同名烂片《Mongolian Death Worm》(2010)

    02 说完不可名状的,再说说温柔可爱的:狐狸精和森之妖精

    上图这几个角色有什么共同点?大概都可以说是狐狸成精吧。
    去年 3 月大火于互联网的Netflix动画合辑《爱·死亡·机器人》中的《Good Hunting》曾被许多观众认为是此合辑中最惊艳的动画之一。这部结合了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蒸汽朋克科幻风格的 2D 动画曾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人们对一种传说生物的猎奇:没错,就是狐狸精。 

    《Good Hunting》是一首发生在即将无法成精的时代来临之时的悲情浪漫主义协奏曲

    《爱死机》让 “狐狸精” 在全球范围内大火了一把 

    从小时候听的鬼故事,到日常贴在人身上的标签,“狐狸精” 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神话生物了。从先秦的《山海经》,到东晋的《搜神记》,再到清代的《聊斋志异》,古代有许多地理志和小说都记载或描述了关于 “狐狸成精” 的事件。
    据宋代的灵异小说集《太平广记》描述,修炼成精的狐狸大多以美女的形象出现,最喜欢魅惑壮丁和少女。被狐狸精魅惑后的人会展现出如躁郁症的症状:大悲大喜、大哭大笑。想在今天模拟被狐狸精魅惑的效果,好像可以通过大量饮酒来实现吧。 

    狐狸魅惑人类的过程其实是一半靠美色,一半靠灌酒,遗憾的是到现在也没有一个 “狐狸精牌” 的酒

    在欧亚大陆的西北端,也有一种狐狸精,与我们熟悉的国产狐狸精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来自北欧民间传说中的 “狐狸精” 被称作 “森之妖精”(Skogsrået)。顾名思义,森之妖精经常在森林中出没,外表通常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的形象。更萌的是,她的后面还拖着一条狐狸尾巴。 

    又放错图了……不是这位 “森の妖精”

    真正的森之妖精

    和国产狐狸精不同的是,北欧狐狸精最喜欢勾引在森林中工作的樵夫和猎人。然而,森之妖精在妩媚的背后却有着无尽的酸楚:在她的秀发之下,掩盖的是后背上的一个空洞。没错,森之妖精的躯干是中空的,仿佛一节腐朽的树干。森之妖精自然也没有心,所以只能与人类交欢的过程中短暂地体验做人的感觉,在魅惑人类的过程中还要小心翼翼掩盖自己的缺陷,以防露馅。

    露出空洞后背的森之妖精

    与国产狐狸精相反,北欧的狐狸精在与人类接触后,并不会使人出现极端的亢奋或抑郁的状况,而是会使人变得内向、寡言,就像你身边的不少宅朋友在公共社交场合时展现出的状态一样。
     会变成这样据说是因为在森之妖精离开的时候,人的灵魂的一部分也随之被她给带走了。这种设定是不是非常哥特、非常 emo 呢?根据北欧诸国公交车站默认五米、老死不相往来的排队间距来看,估计该地区一半以上人口的祖上都曾被当地的狐狸精蹂躏过吧。

    芬兰公交车站,老梗图了

    以上只是世界各地的狐狸精中的两种。诸多古代文明所体现出的对狐狸精怪谈的迷恋和对狐狸这种动物的浪漫化创作还有许多可以说的故事,但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当今最希望 “被成精” 的动物早已经不再是狐狸了(毕竟狐狸不好养),而是……对,就是你那每天被撸个没完的猫了。

    互联网提问结果,建议别全信

    网上那些关于如何让自己养的猫成精的提问层出不穷,尽显没有成精动物陪伴的人类之寂寞。有的东西是没法用 “加速主义” 往上套的,不管是狐狸还是猫,估计在你的有生之年它们是不会成精的了,所以还请各位别信那些什么用 “蚕豆四十九粒” 之类的偏方,善待身边的小动物吧! 
    点开下方视频,看看中外的怪奇传说是如何启发了中国年轻创作者们。设计师李一丹将千禧年的元素复刻在自己的设计上,把日常生活中已然麻木的人们拉回到充满期待和激情的年代。漫画师贾叽叽的作品《霹雳童子》展现是小英雄大战山海经志怪式的故事,经典东方寓言在当代仍然奏效。职业插画师六厘生长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长沙家庭,国画和西方画册的熏陶被融合在她创造的二维魔幻世界中。
    复古创意给日常生活所带来乐趣的同时,也重新燃起人们对日常的激情,三位艺术家如何在创作的日常中呈现文化杂糅下的国潮  “味”?请看 BIE别的 与天猫国潮联合出品的《国潮时代》系列视频第六集。 

    点击观看《国潮时代》第六集:潮味造浪。

    Buy local, by local —— BIE别的与天猫国潮联合出品的《国潮时代》系列视频已经正式上线(第五集《对酒当歌》看 这里)。这系列视频不但是关于本土品牌,更是关于本土消费和本土创造。

    我们会用八集内容呈现中国年轻人对 “潮流” 的不同理解和创造:“潮人” 会是什么样的父母,“极简” 和 “自我” 有什么关系,都市人怎样守护自己的童年角落,街舞和说唱与仡佬族山王面具和苗寨梅山古酒会碰撞出什么。

    潮流由你拥抱、取舍或对抗,但永远不会被彻底掌握,因为它奔流不息。 

    现代影视和游戏作品总是善于挖掘来自传说中的怪人怪事来为创作服务。许多在过去的灵异小说和志怪故事中出现的妖魔鬼怪在今天就被包装成了次世代的恐怖和惊悚之源。

    翻翻我们看过的怪物电影,总是能在古今志怪传说中找到那些怪物所对应的原型。还记得前年上映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那只大闹魔法马戏团的巨型猫怪吗?

    这只毛茸茸但不可爱的家伙就是来自《山海经》之中的:

    “騶吾” 虽然也算得上是个猫,但很大几率撸不得

    至于《水形物语》中的两栖人,很可能就是基于斯拉夫传说中的沼泽人 “伏地诺” ,而且跟东方的河童也可能是远房亲戚:

    两栖人与伏地诺

    2013 年的《皮囊之下》中,斯嘉丽·约翰逊则演绎了一场苏格兰情调的 “画皮”:

    虽然时空差距大,但气质蛮相似

    再往前翻,80 年代的动画电影《妖兽都市》中的 “Spider-girl” 则直接来自日本江户时代的怪谈《太平百物语》中记载的 “络新妇”: 

    放错图了……不是这位 Spider-girl

    而是这位

    游戏也和电影、动画一样充满了对古代志怪的借鉴。比如,《山海经》和《画图百鬼夜行》中记载的各式诡异的神兽简直是撑起了 JRPG 市场的半壁江山,《神奇宝可梦》和《女神转生》系列从上述古籍中获取灵感之处显而易见: 

    《女神转生》系列中萌化的阴摩罗鬼与其在《百鬼》中的原型

    《神奇宝可梦》中的九尾与其在《山海经》中的原型

    下文将带各位着重回顾一下两个曾在电影电视游戏作品中多次登场的灵异生物。

    01 先来说说不可名状的:蒙古死亡之虫

    也许你不熟悉这种沙漠怪虫,我们可以从你熟悉的科幻奇幻作品说起。 
    《沙丘》是一个跨媒介的超大金色老字号 IP。在这个名下虽然诞生了不少优秀的文学和游戏作品,但放在电影身上就好像中了诅咒一样:先是佐杜洛夫斯基在 70 年代召集了西半球文艺青中老年的中坚力量来做一部《沙丘》电影,但最后却因为缺钱而没拍成。到了 80 年代,以拍摄心理惊悚作品为人称道的导演大卫·林奇则拍出了口碑票房皆败成一团糟的《沙丘》1984 版。
    凭借《边境杀手》、《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等影片在近年来为人熟知的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从上面两位前辈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将于今年底把一部新的《沙丘》电影献给无数焦急等待他也拍砸的影迷和科幻迷们。
    就跟《星球大战》中最大的看点永远都是五彩斑斓的光剑一样,《沙丘》最大的看点就是设定中那体积巨大的、造型上略像……呃,我是说造型上不可名状的巨型生物沙虫了:

    《沙丘》小说的插图 

    《沙丘》1984 版中的沙虫,充满了特摄片式的沙雕气质 

    2020 版《沙丘》(又名⊃∪∩⊂)剧照:你家的小甜茶和他的职业间谍妈妈能合力制服这只巨虫吗?

    这只 400 米长、40 米宽的巨虫拥有毁天灭地的能力,所过之处不仅地动山摇,同时还会造成十万伏特闪电,令人避之不及。不过,少数能够驾驭这只巨虫的人则会借用它的力量,骑在它上面,上下颠簸着招摇过市。
    《沙丘》自然不是唯一部具有巨型蠕虫的作品。早在 1930 年代的《魔界》前传——《霍比特人》小说中,托尔金就曾提了一嘴一种叫食地虫(were-worms)的巨型蠕虫。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中为兽人军团挖地道的巨型食地虫

    另外,在《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中,险些把千年隼号连人带船一起吞了的太空蛞蝓也基本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而且造型上更加简约直白:

    洞中的太空巨虫猛啃 “千年笋”

    看得出来,不管是何种缘由,上面这些创作者们都对造型奇特的巨型蠕虫情有独钟。但这些作品中的巨虫其实都不是原创的,它们原型来自民间传说和探险故事。
    1920 年代,美国探险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在其探险志《On the Trail of Ancient Man》中记载的 “蒙古死亡之虫”(Mongolian death worm,蒙古语:олгой-хорхой)就是这些巨虫能够登上银幕的源头之一。 
    据当地人描述称,蒙古死亡之虫生活在戈壁沙漠中最荒凉的地带:它的形状像一个大约两英尺长的香肠,通体深红色,没有头也没有腿。死亡之虫浑身有毒,仅触摸它就会让人立即死亡。 

    根据描述创造的蒙古死亡之虫模型

    此外,死亡之虫还有个更凶悍的特异功能,那就是对猎物喷射闪电和毒液,能在远距离杀死猎物。

    死亡之虫射出奇异物质的示意图

    三言两语的不详实记录反而最能勾起人们的兴趣。来自捷克的神秘动物学家 Ivan Mackerle 痴迷于这种巨虫,在 90 年代初曾多次深入戈壁沙漠探寻死亡之虫的踪迹。虽然他搜集了许多目击者对死亡之虫的描述,但从未亲自看见,更不用说活体捕捉了。

    带着一脸 “神奇动物在哪里” 疑问的 Ivan Mackerle

    Ivan Mackerle 根据当地人描述绘制的死亡之虫

    于是,关于蒙古死亡之虫的传言就这样继续为(B 级)恐怖电影提供着灵感。 

    甚至还诞生了一部同名烂片《Mongolian Death Worm》(2010)

    02 说完不可名状的,再说说温柔可爱的:狐狸精和森之妖精

    上图这几个角色有什么共同点?大概都可以说是狐狸成精吧。
    去年 3 月大火于互联网的Netflix动画合辑《爱·死亡·机器人》中的《Good Hunting》曾被许多观众认为是此合辑中最惊艳的动画之一。这部结合了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蒸汽朋克科幻风格的 2D 动画曾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人们对一种传说生物的猎奇:没错,就是狐狸精。 

    《Good Hunting》是一首发生在即将无法成精的时代来临之时的悲情浪漫主义协奏曲

    《爱死机》让 “狐狸精” 在全球范围内大火了一把 

    从小时候听的鬼故事,到日常贴在人身上的标签,“狐狸精” 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神话生物了。从先秦的《山海经》,到东晋的《搜神记》,再到清代的《聊斋志异》,古代有许多地理志和小说都记载或描述了关于 “狐狸成精” 的事件。
    据宋代的灵异小说集《太平广记》描述,修炼成精的狐狸大多以美女的形象出现,最喜欢魅惑壮丁和少女。被狐狸精魅惑后的人会展现出如躁郁症的症状:大悲大喜、大哭大笑。想在今天模拟被狐狸精魅惑的效果,好像可以通过大量饮酒来实现吧。 

    狐狸魅惑人类的过程其实是一半靠美色,一半靠灌酒,遗憾的是到现在也没有一个 “狐狸精牌” 的酒

    在欧亚大陆的西北端,也有一种狐狸精,与我们熟悉的国产狐狸精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来自北欧民间传说中的 “狐狸精” 被称作 “森之妖精”(Skogsrået)。顾名思义,森之妖精经常在森林中出没,外表通常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的形象。更萌的是,她的后面还拖着一条狐狸尾巴。 

    又放错图了……不是这位 “森の妖精”

    真正的森之妖精

    和国产狐狸精不同的是,北欧狐狸精最喜欢勾引在森林中工作的樵夫和猎人。然而,森之妖精在妩媚的背后却有着无尽的酸楚:在她的秀发之下,掩盖的是后背上的一个空洞。没错,森之妖精的躯干是中空的,仿佛一节腐朽的树干。森之妖精自然也没有心,所以只能与人类交欢的过程中短暂地体验做人的感觉,在魅惑人类的过程中还要小心翼翼掩盖自己的缺陷,以防露馅。

    露出空洞后背的森之妖精

    与国产狐狸精相反,北欧的狐狸精在与人类接触后,并不会使人出现极端的亢奋或抑郁的状况,而是会使人变得内向、寡言,就像你身边的不少宅朋友在公共社交场合时展现出的状态一样。
     会变成这样据说是因为在森之妖精离开的时候,人的灵魂的一部分也随之被她给带走了。这种设定是不是非常哥特、非常 emo 呢?根据北欧诸国公交车站默认五米、老死不相往来的排队间距来看,估计该地区一半以上人口的祖上都曾被当地的狐狸精蹂躏过吧。

    芬兰公交车站,老梗图了

    以上只是世界各地的狐狸精中的两种。诸多古代文明所体现出的对狐狸精怪谈的迷恋和对狐狸这种动物的浪漫化创作还有许多可以说的故事,但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当今最希望 “被成精” 的动物早已经不再是狐狸了(毕竟狐狸不好养),而是……对,就是你那每天被撸个没完的猫了。

    互联网提问结果,建议别全信

    网上那些关于如何让自己养的猫成精的提问层出不穷,尽显没有成精动物陪伴的人类之寂寞。有的东西是没法用 “加速主义” 往上套的,不管是狐狸还是猫,估计在你的有生之年它们是不会成精的了,所以还请各位别信那些什么用 “蚕豆四十九粒” 之类的偏方,善待身边的小动物吧! 
    点开下方视频,看看中外的怪奇传说是如何启发了中国年轻创作者们。设计师李一丹将千禧年的元素复刻在自己的设计上,把日常生活中已然麻木的人们拉回到充满期待和激情的年代。漫画师贾叽叽的作品《霹雳童子》展现是小英雄大战山海经志怪式的故事,经典东方寓言在当代仍然奏效。职业插画师六厘生长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长沙家庭,国画和西方画册的熏陶被融合在她创造的二维魔幻世界中。
    复古创意给日常生活所带来乐趣的同时,也重新燃起人们对日常的激情,三位艺术家如何在创作的日常中呈现文化杂糅下的国潮  “味”?请看 BIE别的 与天猫国潮联合出品的《国潮时代》系列视频第六集。 

    点击观看《国潮时代》第六集:潮味造浪。

    Buy local, by local —— BIE别的与天猫国潮联合出品的《国潮时代》系列视频已经正式上线(第五集《对酒当歌》看 这里)。这系列视频不但是关于本土品牌,更是关于本土消费和本土创造。

    我们会用八集内容呈现中国年轻人对 “潮流” 的不同理解和创造:“潮人” 会是什么样的父母,“极简” 和 “自我” 有什么关系,都市人怎样守护自己的童年角落,街舞和说唱与仡佬族山王面具和苗寨梅山古酒会碰撞出什么。

    潮流由你拥抱、取舍或对抗,但永远不会被彻底掌握,因为它奔流不息。 

    2020.08.25 | BY Poppel Yang |
    • 设计:冬甩
    buy local by local国潮时代天猫国潮潮味造浪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2+
    Loading 1
    马伯骞:工作中我最不想听到的词就是“潮流”

    马伯骞:工作中我最不想听到的词就是“潮流”

    buy local by local国潮时代文化潮流
    BIE别的
    2+
    Loading 0
    《花木兰》口碑不及格,谁该为我们的失望负责?

    《花木兰》口碑不及格,谁该为我们的失望负责?

    buy local by local国潮时代天猫国潮玩美传承
    BIE别的
    0
    Loading 0
    回到家乡的 rapper Ranzer,在湖湘苗寨的米酒里尝到了传统文化的后劲

    回到家乡的 rapper Ranzer,在湖湘苗寨的米酒里尝到了传统文化的后劲

    buy local by local国潮时代天猫国潮
    BIE别的
    0
    Loading 0
    我是一位广州独居女郎,我想学咏春

    我是一位广州独居女郎,我想学咏春

    buy local by local咏春天猫国潮
    BIE别的
    0
    Loading 0
    玩具收藏者张贼贼:玩具是童年的延续,但这不是我收集玩具的原因

    玩具收藏者张贼贼:玩具是童年的延续,但这不是我收集玩具的原因

    buy local by local天猫国潮玩具
    BIE别的
    2+
    Loading 0
    试试这些极简生活小妙招,保证累垮你

    试试这些极简生活小妙招,保证累垮你

    buy local by local国潮时代天猫国潮极简主义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