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1+
    Loading 0
    BIE别的

    我们依然需要乐评人吗?|专访 “温带复调”成员

    2020.09.03 | BY 赵四 |
    Bie-Side温带复调
    大约 06、07 年的冬天,我在通里福尼亚一栋暖气充足的居民楼里准备考试。高强度连轴转之余,最大的赏心乐事是趴在床垫上看一本已经想不起来名字的音乐周刊。那时没有 wifi,联想电脑还是台式,打电话用 “喂喂艹” 牌小灵通,下载音乐主要用于 mp3 和手机彩铃,许多像我这样人身金钱不自由的青少年,依靠一遍遍抚摸杂志上小小方方的各式专辑封面慰藉听觉的饥渴。从此我知道了 “顶楼马戏团” 不是开在顶楼上的马戏团,无论情况多糟糕 “都没有想象得那么糟”,以及——印象最深的—— “scissor sisters” 是一种令人浮想联翩的蕾丝姿势。
    编辑们对音乐的描述、推荐和批评都显得那么生动,让还是初中生的我对这份 “事业” 格外向往。于是有一天,我举着这本独立音乐杂志,郑重其事地对妈妈说:将来我要去这里上班。我也要成为一名能对音乐评头论足的专业人士。我妈眼皮只是抬了一半:就这?就这?
    不幸的是,她不以为然的反应似乎言中了我的心血来潮,又或者是音乐评论自身的前景。再乐观的人也会承认:乐评行当在华语地区还没迎来全盛便已几近灭绝,甚至于 “乐评人” 这一身份的褒贬色彩也发生了暧昧。在我的记忆里,它与正经专辑(起码得十首歌吧?)、CD 媒介、纸质杂志和音乐录影带,一起留在了二零一零年之前。
    以 “乐评人” 为关键字,随便翻看下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为营生对偶像歌手和他们背后的流量趋之若鹜,又或者是在综艺环境中被当枪使制造冲突效果;残存又或者是新生的少量乐评人似乎都已失焦于音乐本身,而将视角都对准了娱乐大潮下的新业态。因此,当我偶然间发现有一群同龄人正在互联网上坚持写乐评——还是特老派的那种——确实有一些惊讶。他们搞了个小团体,叫 “温带复调”,把整个一〇年代华语音乐给盘了一遍,有碎片时代愚公式的恢弘。

    想看完整版的话去他们的微博 | 图源:@温带复调

    这个主意起源于林艾舒和朋友黄尧(公众号 “进化耳朵” 主创)的一次聊天。时值 2019 年,同为 90 后的他们觉得即将过去的一〇年代值得回顾一下,因为这是这一代人开始 “有意识去聆听音乐的关键节点”,也是中国独立音乐发展迅猛的十年。主意敲定,他俩开始攒人,其中就有阿森。2018 年离开播客 “摇滚天堂” 后,她一个人在自己的微博坚持更新每月新专辑推荐,“国内国外的都有,带评论和星级” 。加入 “温带复调” 对觉得势单力薄的她来说是个融入团体,扩大声量的好契机。
    几个人各自分头邀请合适人选,组成 “评选组委会”,列候选名单、打分排序、撰写评语,从流程、设计到传播各有分工。据阿森回忆:“我们第一次电话会议时,我去了舟山东海音乐节,头一天晚上刮台风音乐节都险些办不了了,网络信号也不好,我在台风天的室外边走边打电话加入激烈讨论,大声得像吵架一样才能在乐队调音和风声的干扰下实现交流,令人印象深刻。”

    “二〇一〇年代华语地区五十佳专辑” 有始有终。文字看起来颇为 “旧式、认真、正直” | 图源:“温带复调” 的公众号与微博 

    这样一个大输出完成后,冲着 “一〇年代工程” 而来的成员自然四散开来,大家难免有点提不起劲儿。“温带复调是流动的,开放的,新的项目就寻找新的加入者,其中就包括 Zzz。” 他的评论犀利、辛辣、不留情面,为 “温带复调” 带来了一些人气。到现在他们也没见过 Zzz,连知道这个人都纯属偶然,“是在豆瓣上翻短评找到他的”。一个纯靠豆邮联络、从未爆照面基的纯网友,这年代可不多见了。

    Zzz 引发讨论的乐评一览

    “大家每次都冲着他的评论来看,现在他是 ‘乐向标’ 的顶流明星。” “乐向标” 是温带复调目前的长期独立乐评项目,范围从白纸扇到欧阳娜娜,兼容并包。

    部分 “乐向标” 一览。| 图源:@温带复调

    看下来你会发现,与其说这是一个公众属性的广播站,不如说是一个学习小组,一群较真儿的年轻人讨论分析音乐,像安静围坐交流兴趣的某个大学社团。这符合他们的自我定义:还在练习中的网络业余乐评作者,在不断恶化的大环境里保持发声,仅此而已。
    但这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反馈,毕竟音乐做出来、乐评写出来,还是有人听、有人读才会生效和产生影响,就像再小的石子,投下去也会有涟漪。除了粉丝、乐迷、路人,他们还会得到一些音乐人的关注,有好有坏,比如神秘又无情的 Zzz 说:“我个人评过的乐队的利益相关方或家属有回应过,不算很愉快。”
    乐评人和音乐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犹如深夜潜行的不同动物,交往与协作、欣赏与警惕并存。而且众所周知,一不留神乐评就会丧失价值,沦为捧大脚的文字工具,正如 Zzz 所说:“尤其我们这种人情社会,行业内商业互吹、公关的不少,混圈子的多,有意见的最多也就是不评价。” 林艾舒本人与乐手私交较多,包括曾被 “乐向标” 点评过的海朋森、卧轨的火车、晕盖等,他也不讳言:“虽然我很努力地在克服,但它的的确确会影响我对音乐的判断。如果一个作品是你朋友写出来的,先入为主地你就会更 ‘重视’ 它。”
    相比之下,阿森的身份更泾渭分明,或者说是 “分裂” :一边是独立音乐乐评人,一边是喜欢 “漂亮弟弟” 的追星女孩,以及 “滚圈泥塑” 投稿大王。“我 19 年关注姚弛开始看粉圈的产出内容,才突然 get 到泥塑的魅力,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彼时正是 “泥塑风” 大热之际,各种 “泥言泥语、泥男泥女” 形成小规模赛博狂欢。 

    吴京成龙已经是泥塑常规款了,张飞、郭德纲、施瓦辛格等更多已加入套餐 | 图源:网络搜索

    一种逆反心态在阿森心中滋生,她发现,“ ‘泥塑’ 在过去长期直男中心审美体系的国内滚圈中运用更好玩,等于在男权中心审美最集中的地方放肆调侃。” 不久,一个至今大家也不知道皮下是谁的 “滚圈泥塑bot” 开张了,阿森们在这个秘密据点里 “泥” 得火光四射。
    泥圈女孩无疑分享着某种性别共识,这些共识诞生了泥塑这种放肆又隐晦的玩法。对 “男性凝视” 与 “男子气概” 的逆向操演,“不光对于女性,也是对试图挣脱框架的男性的性别审美解放,” 阿森说,“男性遵从的性别政治正确太多了,我猜自己泥塑的快乐,也主要发自于 ‘摘去他们作为男性的不自由’。” 

    阿森去年给泥塑 bot 投稿木马乐队主唱谢强的时候,还有人说 “滚圈怎么还有泥塑?” 现在就不会了。| 图源:@滚圈泥塑 bot

    对比那些爱憎充沛、一惊一乍的乐评人,“温带复调” 安静得像一株墙角植物,严严肃肃又晃晃悠悠,被问到未来所求,也只是一个淡淡愿景:“希望遇到更多同路人。” 大家都没想以后,“有趣就继续做,如果觉得无聊了,那我们可以做新的事情,很开放。”
    维持组织运转的同时,成员私下也成了朋友。阿森的家是北京分据点,吃火锅、看综艺,喝酒、听音乐,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聊天,比如 “七八个人围绕音乐和行业激烈讨论了两小时。” 现在阿森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酒馆,合伙人是成员小乔,名字就叫 “温带”。 

    我决定去喝一杯 | 阿森供图

    在今天,一本正经谈论严肃乐评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仿佛是豆瓣用户在千禧年 BBS 上干的事儿。但既然有人在角落里重燃这堆精神篝火,我们当然应该好好坐下来,认真取暖。几个最认真的问题,留到最后。 
    BIE别的:无论是音乐、电影还是文学,评论事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衰退,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阿森:科技改变生活,但不一定是正向改变。我非常守旧地厌恶音乐收听方式的改变,以前大家按一整张专辑来收听音乐作品,这对创作者还是乐迷都非常好,它鼓励创作者将音乐组织成更完整概念、更整体有结构的作品,鼓励乐迷去领会多首歌曲之间的发展关系,前后思路脉络。它像电影,拍摄长片往往比短片更有流传价值、审美体系建造空间和确立作用。而短视频 app 60 秒音乐就是在破坏这一切。
    我们很难期待所有好的创作者都不向这个传播方式投机、谄媚、低头,因为劣币驱逐良币成了市场主流。但工具永远是中立的,是人的错,是利用了人性七宗罪的资本家的错。 
    林艾舒: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互联网发展所形成的话语权分散。以往公共评论是少数人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通过智识提升获得评论权力”的正反馈;如今每个人都可以公开发表评论且被所有人看见,获得关注度最高的评论往往不是最具智识的,这削弱了严肃评论事业,甚至形成负反馈。
    个人觉得,在当下,受益于开放的互联网信息获取,拥有合格评论能力的人应该比过去更多,只是他们的声音没有被大家听到罢了。
    摇滚乐 / 流行音乐的乐评摆脱了严肃音乐乐评对于理论和经典的倚重,而互联网时代更有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时代特征,那么如今乐评的支撑点在哪?
    阿森:当下发生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外部变化。音乐在大众娱乐中的角色在后退,越来越成为配角。“早些时候成为影视的附庸,后来是综艺的附庸,再后来是偶像的附庸,最近成了短视频的附庸。” (出自成员小乔)所以我觉得,今天的乐评也很难仅仅只在音乐的体系内评价音乐,应该更加宽泛、跨界地来评论音乐 ,更应该考虑与其他艺术形式、与整体社会文化的关系。这是一种帮助音乐在今日流行文化中以退为进的方法。
    林艾舒:对于我而言,乐评的支撑点大概有三个:作品的聆听价值几何?作品在当下环境里的位置在哪?作品和流行音乐史的联系是什么?要想清楚上面的三个问题,理论和经典依然重要。那至于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确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但不代表我们所做的评论没有意义和价值。
    Zzz :很讨厌互联网。我反对权威,但更反对另一个极端带来的失序、碎片化甚至反智。自己在一些事物上有一些保守老派,但如今就是这样的世界,任何个体都没办法阻挡和逃离。有人类就一定会有评价,所有好的作品和音乐家、艺术家甚至一些新兴的风格都是评价出来的。看过电影《莫扎特传》的应该明白,真正能听懂的还是少数。如今其实也一样,所以专业和资深群体的评价依然重要。
    在每个人同时听到新音乐的今天,乐评是否还有 “导购” 意义?
    阿森:现在也没什么音乐人靠卖专辑挣钱,能挣钱的往往是职业爱豆。真正的当代音乐导购是写现场测评吧,这个乐队的演出门票值不值得买这样。咦?好像发现了新生意? 
    林艾舒:哈哈,乐评的意义。显然,“导购” 在如今变成了 “引流”,在聆听指引上,乐评仍扮演一定角色。但我觉得,在现今中文领域,乐评更重要的一个意义是 “梳理” 和 “审美”,当西方流行音乐数十年的历史以一种二维形式在互联网上展开,乐迷很容易迷失方向,乐评的作用就是帮助其建立坐标系,疏通脉络,确立审美。
    在未来,音乐会发生什么新变化?畅想一下吧!
    阿森:华语音乐比乐评更有复兴的希望。但这两者要有彻底的变化,都应该且只能是基于大环境的变化,比如社会的宽松,鼓励创新的环境,媒体再度慢慢健康、正常回来。所以,政治影响着每个创作者,无论创作者是否表达政治。
    林艾舒:未来,音乐的受众肯定会比现在更广,但不会像上世纪唱片业那般繁荣,因为当下很多形式,如以视觉为主的娱乐,吸引力比音乐大多了。
    Zzz:对于行业来说,良性的规则最重要,说白了就是重视、尊重音乐,能真正把音乐放第一位,尽可能消灭浮躁的急功近利。如果没有批评的声音,只会更烂。希望大家都越来越好!
    谢谢你们,温带复调!
    2020.09.03 | BY 赵四 |
    • 编辑:Alexwoodivan
    • 设计:冬甩
    Bie-Side温带复调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1+
    Loading 1
    夏天了,年轻人还组乐队么?

    夏天了,年轻人还组乐队么?

    Bie-Side乐队
    BIE别的
    0
    Loading 0
    炒碟乱象:价值 200 万美元的实体唱片是新一代抗通胀硬货吗?

    炒碟乱象:价值 200 万美元的实体唱片是新一代抗通胀硬货吗?

    Bie-Side
    BIE别的
    0
    Loading 0
    夹缝中求生存,还是 DIY 正崛起?别的音乐问了问 “野”“宜”“清”三家厂牌

    夹缝中求生存,还是 DIY 正崛起?别的音乐问了问 “野”“宜”“清”三家厂牌

    Bie-Side
    BIE别的
    4+
    Loading 0
    乐队女孩专访:没人想当 “女乐手”

    乐队女孩专访:没人想当 “女乐手”

    Bie-Side女子乐队女性
    BIE别的
    3+
    Loading 0
    “你为什么这么讨厌 trip-hop ?” 我们打电话问了问 Tricky

    “你为什么这么讨厌 trip-hop ?” 我们打电话问了问 Tricky

    Bie-SideTricky
    BIE别的
    12+
    Loading 3
    Bie-Side:听歌就得听 B 面,因为 “别” 有洞天

    Bie-Side:听歌就得听 B 面,因为 “别” 有洞天

    Bie-Side歌单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