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 New Talent
    • 大艺术家
    • 新作
    • 值得一去
    • 艺术话题
    0
    Loading 0
    值得一去

    从一沓穿孔卡片开始:在这里了解一部计算机艺术简史

    2020.11.20 | BY 陆冉 |
    UCCA别的艺术

    六十年代末,欧洲各地一些艺术家发现了算法在生成图像方面的潜力,逐渐开始投身研究计算机绘画并举行小型展览,并迅速获得了艺术界和技术界的注意力。那时的计算机仍然是用于特定场所的大型设备,少数有机会的人们怀着朝圣的心情接触它;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人类社会洋溢着一种主人般的自豪感,梦想着重建世界的光明未来。这些计算机艺术的先驱者们用原始的穿孔卡片( punch card )尝试编程,在绘图仪上安装马克笔,让它们在纸上缓慢而坚定地移动。画出的图形有时像儿童画或原始洞穴绘画一般拙朴天真,有时则含有一种超越人类的秩序感。人们满怀欣喜地展示这些作品,骄傲地致敬艺术史,对技术未来的期望中亦闪耀着人的光芒。   

    薇拉·莫尔纳( VERA MOLNAR ),致敬莫奈,1981 ,19 x 26 cm,1 幅绘图仪制图,纸本彩墨

    哈罗德·科恩( HAROLD COHEN ),“阿诺菲尼”系列 1-4 ,1983 ,绘图仪制图,纸本水墨,57 x 76 cm

    曼弗雷德·莫尔( MANFRED MOHR ),P-122d ,1972 ,绘图仪制图,纸本水墨,57.2 x 57.2 cm 

    但技术的发展迅速脱离了人们的掌控,从一个拥有潜力但是心地善良的小婴儿摇身一变成一个充满威胁的异类,也将人们平静的日常生活推上了摇摆的边缘。1985 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展览 “非物质”( Les Immatériaux )展出了一系列涉及电讯技术的艺术,让公众用眼睛和耳朵直接、充分地感受这些无形之物对 “现代性” 的冲击。评论家雷斯塔内( Pierre Restany )这样描述当时的展览现场: “进入蓬皮杜中心五层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这样一个原本用于为死者做弥撒的空间内,人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一个黑暗与静谧的世界(声音通过耳机播放),微波和紫外线的神秘王国,镭射激光和集成电路,各种各样的屏幕和图表……”  可以想像,哲学家的思虑与观众的心理感受在这个场景中相互辉映。
    三十五年之后,北京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题目 “非物质/再物质” 致敬了那次巴黎的展览,试图呈现一部计算机艺术简史。从无形( “非物质” )到重新有形( “再物质” ),曾经那个令人不安的领域似乎又回到了可控的范围内。

    埃利亚斯·克雷斯潘( ELIAS CRESPIN ),弹性方案 8 ,2019 ,绘制的铝管、尼龙、马达、计算机、电子接口,232.5 x 150 cm,©埃利亚斯·克雷斯潘,摄影:帕斯卡尔·马亚尔

    如今,计算机艺术作为一种奇观,一种氛围,一种公共装置,一种寻常之物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之中。技术愈发高端,对于公众的触动似乎却越来越少,甚至都不太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旨在展现计算机艺术历史的展览显然是有必要的。
    然而,穿越展览第一章节所展现的那些优雅的计算机绘画(或类似计算机绘画的绘画),人们立刻进入到灯光、屏幕、声音、动态雕塑的  “争奇斗艳” 之中。技术的发展实在太快了,即便在提纲挈领的历史展览之中,人们也很难跟上它跳跃式的脚步。 

    丹尼尔·罗津( DANIEL ROZIN ),红绿蓝挂片之镜,2019 ,阳极氧化铝制旋钮、马达、3D 摄影机、控制电子器件、计算机、定制软件,直径 182.9 cm,厚度 10.2 cm

    第二章节的作品大多完成于近五年,甚至集中于近三年,基本是当下计算机艺术的一个写照。这些作品或者探索计算机在生成方面的无限性,或者展示计算机在灯光或者动态方面精妙的操控能力,或者令计算机对在场的观众作出实时反应,都毫无疑问地呈现出一种人脑难以加工的逻辑,早期那种温暖的光辉似乎已经退去。(作品技术之外的表达在展览语境下似乎也被弱化了。)如果将作品在屏幕、材料、光或声音上的表现理解为一种物质性,其背后的逻辑为非物质,那么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联通二者之间的道路是困难重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展览现场如果有更多的说明,或许多少能把观众从被动接受者的位置上解脱出来;因此,我们建议前来参观的观众主动地想象自己正在跟一种未知的思维对话,看看是否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

    约翰·杰勒德( JOHN GERRARD ),旗帜(尼罗河),2017 ,拟像,50 x 50 x 16 cm,©约翰·杰勒德,图片由艺术家和托马斯·戴恩画廊提供

    在这一部分中,池田亮司的作品对其创作逻辑有最清楚的展示,正如艺术家在此次展览采访中做说: “我主要是一名作曲家。作为作曲家,与数字和数学结构打交道是很常见的……基于这个事实,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音乐在本质上是纯粹关于数学结构和运算的。声音是一种自然物理现象的属性,通过数学运算,音乐为声音赋予了艺术的生命。但是我们要明白,数学运算包括计算,都不一定需要计算机或者技术的实际参与。就像计算机和技术在数学运算中帮助我们一样,我也用同样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展览第三章节聚焦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艺术家创造 “创造” 行为本身。然而在一件以眼动追踪技术操控机械臂绘画的作品中,机器或者技术仍然像是人类指令的执行者。我们可以想像若干年后,这件大动干戈的作品将成为一件完全过时的技术的展示。它或许代表了与第一章节中所展出的计算机艺术先驱者之一,曼弗雷德·莫尔( MANFRED MOHR )完全相反的一条道路,后者在展览采访中说到: “我认为当一件作品在视觉上脱离了它的逻辑内涵,切实成为一个独立、艺术和抽象的实体,我的艺术追求才算真正完成。”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UCCA,北京

    米歇尔·佩桑( MICHEL PAYSANT ),眼球书法,2020 ,纸本墨水(通过与配有毛笔的机器人连接的眼动追踪仪完成),每幅 72 x 102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机器学习技术在梅莫·阿克腾( MEMO AKTEN )的作品里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在作品《深度冥想:60 分钟万物简史》中,艺术家通过给计算机喂入大量的分类图片,使机器按照图像逻辑推演万物的生成,以类似宏伟的纪念碑或者说教堂空间的形式呈现,同时探索技术逻辑与人类思维。 

    梅莫·阿克腾( MEMO AKTEN ),深度冥想:60 分钟万物简史,2018 , 60 分钟循环播放,定制软件,生成式影像、生成式音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生成式对抗网络、变分自动编码器,尺寸可变

    此次展览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技术的发展程度来安排作品,而更侧重人与技术的关系,因此展览最后一个章节并未呈现一个科幻电影式的“ 虚拟现实 ”世界。这一章节名为 “后技术时代的幻觉与幻灭” ,带我们进入在网络世界中出生并成长的“数字原住民”一代的作品。他们要么从未怀疑过以计算机创作艺术的合理性,自然而然地将之视为得心应手的创作的工具(比如陆杨),要么像绘画艺术家研究颜料和技法一样研究计算机技术的特性(比如夸尤拉),打通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通路(比如林科),这些都是属于技术 3.0 时代的创作思路。其中也有作品旨在对我们身处的为技术所主导的时代进行反思(比如 aaajiao 、费亦宁 & 官承翰作品),这些作品都颇具启发性,但却同展览前半部分模糊建立起的 “计算机技术” 的概念产生了一些偏离。但如果回到展览本身的思路和我们面对技术的态度,走向反思倒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陆杨,器世界大冒险,2019,交互游戏,技术支持:Meta Objects(香港,英国),游戏配乐:2080(法国)

    林科,苹果园和绿色眼睛 C(效果图),左:苹果园,2019 ,铝板 UV 打印,142 x 120 cm;右:绿色眼睛C ,2019 ,铝板 UV 打印,176 x 210 cm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将在北京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至 2021 年 1 月 17 日。观众可以在线上展览浏览作品并阅读参展艺术家访谈。

    //作者:陆冉

    六十年代末,欧洲各地一些艺术家发现了算法在生成图像方面的潜力,逐渐开始投身研究计算机绘画并举行小型展览,并迅速获得了艺术界和技术界的注意力。那时的计算机仍然是用于特定场所的大型设备,少数有机会的人们怀着朝圣的心情接触它;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人类社会洋溢着一种主人般的自豪感,梦想着重建世界的光明未来。这些计算机艺术的先驱者们用原始的穿孔卡片( punch card )尝试编程,在绘图仪上安装马克笔,让它们在纸上缓慢而坚定地移动。画出的图形有时像儿童画或原始洞穴绘画一般拙朴天真,有时则含有一种超越人类的秩序感。人们满怀欣喜地展示这些作品,骄傲地致敬艺术史,对技术未来的期望中亦闪耀着人的光芒。   

    薇拉·莫尔纳( VERA MOLNAR ),致敬莫奈,1981 ,19 x 26 cm,1 幅绘图仪制图,纸本彩墨

    哈罗德·科恩( HAROLD COHEN ),“阿诺菲尼”系列 1-4 ,1983 ,绘图仪制图,纸本水墨,57 x 76 cm

    曼弗雷德·莫尔( MANFRED MOHR ),P-122d ,1972 ,绘图仪制图,纸本水墨,57.2 x 57.2 cm 

    但技术的发展迅速脱离了人们的掌控,从一个拥有潜力但是心地善良的小婴儿摇身一变成一个充满威胁的异类,也将人们平静的日常生活推上了摇摆的边缘。1985 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展览 “非物质”( Les Immatériaux )展出了一系列涉及电讯技术的艺术,让公众用眼睛和耳朵直接、充分地感受这些无形之物对 “现代性” 的冲击。评论家雷斯塔内( Pierre Restany )这样描述当时的展览现场: “进入蓬皮杜中心五层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这样一个原本用于为死者做弥撒的空间内,人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一个黑暗与静谧的世界(声音通过耳机播放),微波和紫外线的神秘王国,镭射激光和集成电路,各种各样的屏幕和图表……”  可以想像,哲学家的思虑与观众的心理感受在这个场景中相互辉映。
    三十五年之后,北京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题目 “非物质/再物质” 致敬了那次巴黎的展览,试图呈现一部计算机艺术简史。从无形( “非物质” )到重新有形( “再物质” ),曾经那个令人不安的领域似乎又回到了可控的范围内。

    埃利亚斯·克雷斯潘( ELIAS CRESPIN ),弹性方案 8 ,2019 ,绘制的铝管、尼龙、马达、计算机、电子接口,232.5 x 150 cm,©埃利亚斯·克雷斯潘,摄影:帕斯卡尔·马亚尔

    如今,计算机艺术作为一种奇观,一种氛围,一种公共装置,一种寻常之物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之中。技术愈发高端,对于公众的触动似乎却越来越少,甚至都不太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旨在展现计算机艺术历史的展览显然是有必要的。
    然而,穿越展览第一章节所展现的那些优雅的计算机绘画(或类似计算机绘画的绘画),人们立刻进入到灯光、屏幕、声音、动态雕塑的  “争奇斗艳” 之中。技术的发展实在太快了,即便在提纲挈领的历史展览之中,人们也很难跟上它跳跃式的脚步。 

    丹尼尔·罗津( DANIEL ROZIN ),红绿蓝挂片之镜,2019 ,阳极氧化铝制旋钮、马达、3D 摄影机、控制电子器件、计算机、定制软件,直径 182.9 cm,厚度 10.2 cm

    第二章节的作品大多完成于近五年,甚至集中于近三年,基本是当下计算机艺术的一个写照。这些作品或者探索计算机在生成方面的无限性,或者展示计算机在灯光或者动态方面精妙的操控能力,或者令计算机对在场的观众作出实时反应,都毫无疑问地呈现出一种人脑难以加工的逻辑,早期那种温暖的光辉似乎已经退去。(作品技术之外的表达在展览语境下似乎也被弱化了。)如果将作品在屏幕、材料、光或声音上的表现理解为一种物质性,其背后的逻辑为非物质,那么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联通二者之间的道路是困难重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展览现场如果有更多的说明,或许多少能把观众从被动接受者的位置上解脱出来;因此,我们建议前来参观的观众主动地想象自己正在跟一种未知的思维对话,看看是否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

    约翰·杰勒德( JOHN GERRARD ),旗帜(尼罗河),2017 ,拟像,50 x 50 x 16 cm,©约翰·杰勒德,图片由艺术家和托马斯·戴恩画廊提供

    在这一部分中,池田亮司的作品对其创作逻辑有最清楚的展示,正如艺术家在此次展览采访中做说: “我主要是一名作曲家。作为作曲家,与数字和数学结构打交道是很常见的……基于这个事实,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音乐在本质上是纯粹关于数学结构和运算的。声音是一种自然物理现象的属性,通过数学运算,音乐为声音赋予了艺术的生命。但是我们要明白,数学运算包括计算,都不一定需要计算机或者技术的实际参与。就像计算机和技术在数学运算中帮助我们一样,我也用同样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展览第三章节聚焦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艺术家创造 “创造” 行为本身。然而在一件以眼动追踪技术操控机械臂绘画的作品中,机器或者技术仍然像是人类指令的执行者。我们可以想像若干年后,这件大动干戈的作品将成为一件完全过时的技术的展示。它或许代表了与第一章节中所展出的计算机艺术先驱者之一,曼弗雷德·莫尔( MANFRED MOHR )完全相反的一条道路,后者在展览采访中说到: “我认为当一件作品在视觉上脱离了它的逻辑内涵,切实成为一个独立、艺术和抽象的实体,我的艺术追求才算真正完成。”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UCCA,北京

    米歇尔·佩桑( MICHEL PAYSANT ),眼球书法,2020 ,纸本墨水(通过与配有毛笔的机器人连接的眼动追踪仪完成),每幅 72 x 102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机器学习技术在梅莫·阿克腾( MEMO AKTEN )的作品里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在作品《深度冥想:60 分钟万物简史》中,艺术家通过给计算机喂入大量的分类图片,使机器按照图像逻辑推演万物的生成,以类似宏伟的纪念碑或者说教堂空间的形式呈现,同时探索技术逻辑与人类思维。 

    梅莫·阿克腾( MEMO AKTEN ),深度冥想:60 分钟万物简史,2018 , 60 分钟循环播放,定制软件,生成式影像、生成式音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生成式对抗网络、变分自动编码器,尺寸可变

    此次展览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技术的发展程度来安排作品,而更侧重人与技术的关系,因此展览最后一个章节并未呈现一个科幻电影式的“ 虚拟现实 ”世界。这一章节名为 “后技术时代的幻觉与幻灭” ,带我们进入在网络世界中出生并成长的“数字原住民”一代的作品。他们要么从未怀疑过以计算机创作艺术的合理性,自然而然地将之视为得心应手的创作的工具(比如陆杨),要么像绘画艺术家研究颜料和技法一样研究计算机技术的特性(比如夸尤拉),打通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通路(比如林科),这些都是属于技术 3.0 时代的创作思路。其中也有作品旨在对我们身处的为技术所主导的时代进行反思(比如 aaajiao 、费亦宁 & 官承翰作品),这些作品都颇具启发性,但却同展览前半部分模糊建立起的 “计算机技术” 的概念产生了一些偏离。但如果回到展览本身的思路和我们面对技术的态度,走向反思倒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陆杨,器世界大冒险,2019,交互游戏,技术支持:Meta Objects(香港,英国),游戏配乐:2080(法国)

    林科,苹果园和绿色眼睛 C(效果图),左:苹果园,2019 ,铝板 UV 打印,142 x 120 cm;右:绿色眼睛C ,2019 ,铝板 UV 打印,176 x 210 cm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将在北京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至 2021 年 1 月 17 日。观众可以在线上展览浏览作品并阅读参展艺术家访谈。

    //作者:陆冉

    2020.11.20 | BY 陆冉 |
      UCCA别的艺术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艺术话题
      1+
      Loading 0
      这些艺术家们重新出版了样板间里的装饰纸盒书

      这些艺术家们重新出版了样板间里的装饰纸盒书

      rePublication再再版计划别的艺术
      值得一去 艺术话题
      1+
      Loading 1
      陈哲:这些神秘并非毫无关系

      陈哲:这些神秘并非毫无关系

      陈哲别的艺术
      2+
      Loading 1
      摄影书《Still life》让我重新审视了疫情之下的停滞生活

      摄影书《Still life》让我重新审视了疫情之下的停滞生活

      影像别的艺术摄影疫情
      值得一去
      0
      Loading 0
      Alex Da Corte 在百年老宅里召唤上世纪电视文化的幽灵

      Alex Da Corte 在百年老宅里召唤上世纪电视文化的幽灵

      别的艺术别的艺术电影
      New Talent 艺术话题
      0
      Loading 0
      他们为何落得声名狼藉?

      他们为何落得声名狼藉?

      展览空间群展别的艺术
      值得一去
      1+
      Loading 0
      teamLab 上海馆小型攻略;阿那亚海边虚度一天 | 近期展览见闻

      teamLab 上海馆小型攻略;阿那亚海边虚度一天 | 近期展览见闻

      teamLab展览空间群展别的艺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