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 New Talent
    • 大艺术家
    • 新作
    • 值得一去
    • 艺术话题
    0
    Loading 0
    New Talent 艺术话题

    他们为何落得声名狼藉?

    2019.11.08 | BY 陆冉 |
    展览空间群展别的艺术
    我在青岛长大,拾荒人“大喜哥”在这个城市广为人知。在人们的口口相传和当地报纸中,小时候的我建立起对“他”的想象:其中或许不含恶意,但也充满惊惧。九十年代都市传说中的“大喜哥”是疯子无疑。经过阴差阳错的曝光和几轮网络上民间自发的性别教育,人们开始意识到跨性别者的存在,“大喜哥”淡出,刘佩麟(“大喜哥”的本名)显现出来。原来的“疯子”依旧穿着女装,而社会的尺度开始已经将她纳入“正常”的行列。
    米歇尔·福柯的名作《疯癫与文明》我只浮皮潦草地翻过几章,但其中描述的“愚人之船”令我印象深刻:一艘满载着精神错乱者的船只永久地漂泊在海上,他们为社会所驱逐,在渡口与渡口所连接而成的线外,过着自在逍遥的生活,拥抱未知的命运。
    当愚人船漂泊到今天,哪些人会从船上下来,哪些人会成为新的乘客?

    刘玗,《停泊于车站的愚人船》,2016双频录像装置(彩色,有声),25’16”

    展览《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提出“声名狼藉者”(theNotorious)这个概念,划出了那些从主流价值体系中“溢出”的人群,他们是精神失常者、传染病患、罪犯、畸形者、流浪汉……令“正常人”敬而远之甚至闻风丧胆。展览所欲指出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疯子”的概念由把他们唤作“疯子”的人来定义。策展人沈宸和王欢将展览称为“一场为声名狼藉者的辩护”:谁是声名狼藉者?“谁”掌握着为他们命名的权力?个体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将展览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在第一部分“名不副实的声名狼藉者?”所展出的作品中,艺术家关注那些被排斥到边缘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他们当中有声称被外星人模拟的人类脑电波所攻击的脑控受害者,也有生活在社会缝隙中的流浪游民,以及那个为母复仇的张扣扣。艺术家大多采用不加评论的形式,客观地呈现这些人的面貌与情景;但重要的是,艺术家为他们提供了长时间的镜头:现在,那些不被人所看见的幽灵般的人们出现在了屏幕上,他们开始讲话,开始描述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世界。

    华伟成,《洋人街—像孙治国一样吃火锅》,2018艺术微喷,单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权力形象的临显”,艺术家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命名权的掌控者身上。胡伟的作品在展厅中央布置了一条广场中常见的室外长椅和喷泉,令人联想到对不合常规者的自上而下的宣布和处刑,同时也令人联想到代表着主流价值观的公众目光,当然,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也可能在此聚集。

    杨健的作品《风滚草》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监视器球,满布探头随机伸出来,推动这个球向不可预测的方向运动。监视器的拥有者在暗处看着你,以防破坏公序良俗的行为发生。管理者或许更希望被监视者像张巍的作品中被拼贴出来的人一样,拥有恰到好处的功能,高效运转,尽管那同时也显现出一种诡异的疯狂。

    杨健,《风滚草》,2018 监视器、铁球、监视镜头、电动伸缩杆,Φ 90cm

    《机械博览会》,2019艺术微喷,140x178cm

    何采柔的作品《摇栏 II》处在第三部分的分界线上,那是一排摇篮状又带着锋利的尖头的围栏,它集保护、安抚、看守与压制的功能于一身。围栏之外的声名狼藉着丧失了系统的庇护,流离失所,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

    何采柔,《摇栏II》,2018不锈钢烤漆,1100 x 222 x 60 cm

    陈萧伊,《无法度量(2.0)》(局部),2019无刻度温度计,200x80cm

    然而对声名狼藉者的宣判并没有那么容易,在“权力”所划定的明确线条周围有晕开的灰色地带,如同陈萧伊的一排温度计,在同一个环境中指出不同的数值。在第三部分“ 个体密度与权力尺度”当中,艺术家们似乎亲自充当了一种“扫雷者”的角色,他们做出疯狂而不可理解的举动:李宝玖在高速公路上设置路障,在路障的象征性的保护下打羽毛球;童文敏插上鹰的翅膀,在城市中沿着不可思议的路线行走;艺术家组合“山河跳!”将技术变成一种辅助神秘文化的工具……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展览现场

    李宝玖,《突然死亡》,2015录像(彩色,有声),4’09”

    在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处于边缘的人物将最先受到影响。这使得对“声名狼藉者”的讨论将永远有趣,而那些将目光投向边缘的人也将在人类的进程中留下痕迹。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展览现场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青策计划 2019”的两个最终落地方案之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青年策展人计划”(Emerging CuratorsProject)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青策计划2019”共收到有效方案38份,5组方案入围终评,最终有两组方案获选落地,正在展出。
    展览将持续至 2020 年 2 月 23 日。
    我在青岛长大,拾荒人“大喜哥”在这个城市广为人知。在人们的口口相传和当地报纸中,小时候的我建立起对“他”的想象:其中或许不含恶意,但也充满惊惧。九十年代都市传说中的“大喜哥”是疯子无疑。经过阴差阳错的曝光和几轮网络上民间自发的性别教育,人们开始意识到跨性别者的存在,“大喜哥”淡出,刘佩麟(“大喜哥”的本名)显现出来。原来的“疯子”依旧穿着女装,而社会的尺度开始已经将她纳入“正常”的行列。
    米歇尔·福柯的名作《疯癫与文明》我只浮皮潦草地翻过几章,但其中描述的“愚人之船”令我印象深刻:一艘满载着精神错乱者的船只永久地漂泊在海上,他们为社会所驱逐,在渡口与渡口所连接而成的线外,过着自在逍遥的生活,拥抱未知的命运。
    当愚人船漂泊到今天,哪些人会从船上下来,哪些人会成为新的乘客?

    刘玗,《停泊于车站的愚人船》,2016双频录像装置(彩色,有声),25’16”

    展览《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提出“声名狼藉者”(theNotorious)这个概念,划出了那些从主流价值体系中“溢出”的人群,他们是精神失常者、传染病患、罪犯、畸形者、流浪汉……令“正常人”敬而远之甚至闻风丧胆。展览所欲指出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疯子”的概念由把他们唤作“疯子”的人来定义。策展人沈宸和王欢将展览称为“一场为声名狼藉者的辩护”:谁是声名狼藉者?“谁”掌握着为他们命名的权力?个体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将展览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华伟成,《洋人街—像孙治国一样吃火锅》,2018艺术微喷,单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在第一部分“名不副实的声名狼藉者?”所展出的作品中,艺术家关注那些被排斥到边缘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他们当中有声称被外星人模拟的人类脑电波所攻击的脑控受害者,也有生活在社会缝隙中的流浪游民,以及那个为母复仇的张扣扣。艺术家大多采用不加评论的形式,客观地呈现这些人的面貌与情景;但重要的是,艺术家为他们提供了长时间的镜头:现在,那些不被人所看见的幽灵般的人们出现在了屏幕上,他们开始讲话,开始描述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世界。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权力形象的临显”,艺术家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命名权的掌控者身上。胡伟的作品在展厅中央布置了一条广场中常见的室外长椅和喷泉,令人联想到对不合常规者的自上而下的宣布和处刑,同时也令人联想到代表着主流价值观的公众目光,当然,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也可能在此聚集。

    杨健,《风滚草》,2018 监视器、铁球、监视镜头、电动伸缩杆,Φ 90cm

    杨健的作品《风滚草》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监视器球,满布探头随机伸出来,推动这个球向不可预测的方向运动。监视器的拥有者在暗处看着你,以防破坏公序良俗的行为发生。管理者或许更希望被监视者像张巍的作品中被拼贴出来的人一样,拥有恰到好处的功能,高效运转,尽管那同时也显现出一种诡异的疯狂。

    《机械博览会》,2019艺术微喷,140x178cm

    何采柔的作品《摇栏 II》处在第三部分的分界线上,那是一排摇篮状又带着锋利的尖头的围栏,它集保护、安抚、看守与压制的功能于一身。围栏之外的声名狼藉着丧失了系统的庇护,流离失所,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

    何采柔,《摇栏II》,2018不锈钢烤漆,1100 x 222 x 60 cm

    陈萧伊,《无法度量(2.0)》(局部),2019无刻度温度计,200x80cm

    然而对声名狼藉者的宣判并没有那么容易,在“权力”所划定的明确线条周围有晕开的灰色地带,如同陈萧伊的一排温度计,在同一个环境中指出不同的数值。在第三部分“ 个体密度与权力尺度”当中,艺术家们似乎亲自充当了一种“扫雷者”的角色,他们做出疯狂而不可理解的举动:李宝玖在高速公路上设置路障,在路障的象征性的保护下打羽毛球;童文敏插上鹰的翅膀,在城市中沿着不可思议的路线行走;艺术家组合“山河跳!”将技术变成一种辅助神秘文化的工具……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展览现场

    李宝玖,《突然死亡》,2015录像(彩色,有声),4’09”

    在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处于边缘的人物将最先受到影响。这使得对“声名狼藉者”的讨论将永远有趣,而那些将目光投向边缘的人也将在人类的进程中留下痕迹。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展览现场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青策计划 2019”的两个最终落地方案之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青年策展人计划”(Emerging CuratorsProject)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青策计划2019”共收到有效方案38份,5组方案入围终评,最终有两组方案获选落地,正在展出。
    展览将持续至 2020 年 2 月 23 日。
    2019.11.08 | BY 陆冉 |
      展览空间群展别的艺术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值得一去
      0
      Loading 0
      从一沓穿孔卡片开始:在这里了解一部计算机艺术简史

      从一沓穿孔卡片开始:在这里了解一部计算机艺术简史

      UCCA别的艺术
      艺术话题
      1+
      Loading 0
      这些艺术家们重新出版了样板间里的装饰纸盒书

      这些艺术家们重新出版了样板间里的装饰纸盒书

      rePublication再再版计划别的艺术
      值得一去
      1+
      Loading 0
      teamLab 上海馆小型攻略;阿那亚海边虚度一天 | 近期展览见闻

      teamLab 上海馆小型攻略;阿那亚海边虚度一天 | 近期展览见闻

      teamLab展览空间群展别的艺术
      0
      Loading 0
      摄影书《Still life》让我重新审视了疫情之下的停滞生活

      摄影书《Still life》让我重新审视了疫情之下的停滞生活

      影像别的艺术摄影疫情
      值得一去
      0
      Loading 0
      Alex Da Corte 在百年老宅里召唤上世纪电视文化的幽灵

      Alex Da Corte 在百年老宅里召唤上世纪电视文化的幽灵

      别的艺术别的艺术电影
      值得一去 艺术话题
      0
      Loading 0
      人与技术在上海重生的老电影院中相逢

      人与技术在上海重生的老电影院中相逢

      VR技术空间群展上海城市展览技术电影院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9)3893-3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