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 New Talent
    • 大艺术家
    • 新作
    • 值得一去
    • 艺术话题
    2+
    Loading 1

    摄影书《Still life》让我重新审视了疫情之下的停滞生活

    2021.01.04 | BY Kiki Zhu |
    影像别的艺术摄影疫情

    《Still Life》彭可版封面 & 《Still Life》Harley Weir 版封面,除特别注明外,本文图片均由 Same Paper 提供

    ​2020 年过得怎么样?这应该是一个没什么悬念的问题。我们与疫情相伴的日子已近整年,无论你的生活有没有回归正轨,都不得不承认我们仍然处在疫情的阴影下。回看年初那个令人恐慌的春天,你是否已经在惯性中学会了麻木,还是在侥幸逃脱的心有余悸中保持着警惕?
    Same Paper 在 2020 年底出版的摄影合集《Still Life》将着眼点放在了 “疫情下的停滞生活” 。相对于这个独立出版工作室曾经的出品来说,这本书设计得并不张扬:封面由双层材料构成,最上面的透明 pvc 层有种友好的触感,让我联想起曾经会给爱书包上的那种书皮,是珍惜,是保护,也是隔离。因材料间的吸力而固定住的 “书皮” 不难揭去,只需稍微用力 —— 一阵 “嘶啦” 的声音,给人带来的也许是难受的涩滞感、幻想的疼痛感,又或者是莫名的治愈。这本书的封面图共有三种版本,我拿到的这本恰好是彭可的摄影作品 —— 纸房子,被 pvc 层上代表警示的黄色大字 “Still Life” 困在后面,在昏暗不明的环境里,脆弱地兀自发光。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你将在书中看到的并非一场疫情时代的 “纪录片”  ,而是疫情下的思考、遐想和心理演绎。

    《Still Life》Charles Negre 版 封面

    “我们大概在 3 月份对这些摄影师发出邀请,也就是疫情开始在全球爆发的时候。” Same Paper 主理人 xiaopeng 说,“有的人一个月后就把作品发回给了我们,有的人用了几个月时间来创作。”
    在 Same Paper 的以往呈现中,我们常能看到精彩吸睛的图像,带有商业广告气息的精心构建的场景,一见即知的戏剧性和幽默感。这次也不例外。在翻阅之时,我能感到这 13 位艺术家对技术的精心和对画面的充分在意,然而,也因为对 “疫情” 这一创作前提的已知,让画面之下多了更深的体味空间。

    《Still Life》内页,David Brandon Geeting 作品

    David Brandon Geeting 将镜头对准了他的朋友 —— 他的身体和动作、他那灿烂得有点冒傻气的笑容,还有他家里色彩鲜艳、颇具卡通气息的陈设。这个阳关男孩的生活很欣欣向荣,不是么?如果你知道,这位被摄者刚刚从新冠肺炎中痊愈,那么你对他滑稽的活力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

    《Still Life》内页,Thomas Albdor 作品 

    Thomas Albdor 在室内完成了一场 “风光摄影” :窗户上、iPad 屏幕上反射着晚霞中的棕榈树,似乎洛杉矶就在门外,而室内的女孩却无法触及 —— 摄影师以这场在图像上捉襟见肘的 “旅行” 来对他因疫情而被迫取消的洛杉矶之行报以苦笑。
    “这个项目我们邀请的都是有丰富委托摄影经历的创作者,平时他们经常接到一些案子,会比较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去拍摄,但疫情期间,因为没有任务,所以他们可能也会不知所措,” xiaopeng 说,“所以对我来说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想看看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当拍摄变得很不容易的时候,大家能拍出什么。无论结果如何,也许都是有价值的。” 
    的确。如果说,这些创作者以往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外部世界。那么在《Still Life》中,摄影师的身份退到了次要位置,而被凸显出来的,是他们的内在身份 —— 普通人,和我们一样的,面对疫情手足无措的人。因而,在翻阅这本书时,我再次切身地回忆起了当初隔离在家时的心情:焦躁、愤怒、担忧、无奈,也有平静和苦中作乐。

    《Still Life》内页,Harley Weir 作品

    ​Harley Weir 将泡在水池里的锅碗瓢盆的细节放大,让油垢和洗洁精泡沫呈现出抽象画一般的质感。我似乎能想象,她凝视着这一切的那个画面。也许是困在家中的极致苦闷;也许是不得不收拾眼前这个烂摊子的无能狂怒;也许是在审视中冥想、出神,然后发现自己从来没有闲下来这么细致地观察过这些器皿和自己的生活;也许兼而有之。 

    《Still Life》内页,xiaopeng 作品

    作为创作者之一的 xiaopeng 也用拍摄完成了一次对生活的比喻:在温馨暧昧的居家环境里,人物是背景,无害而呆滞的毛绒玩具却成了主角,它们所在的不起眼角落成为了画面的中心,而它们浑然不知,继续这样一动不动地呆滞地望向某处。xiaopeng 将这组作品命名为《自拍》。
    “疫情期间哪里也去不了,我就在家里刷微博、刷表情包、看短视频,甚至是色情视频,偶尔会看到一些毛绒玩具出现在视频里,那些通常被放在卧室床头,给人以安全感的毛绒玩具,躺在那里。后来我根据这些经历拍了这组照片,以给这些玩具拍肖像的方式,去呈现一个让你感觉有点不对劲,同时又很容易被玩具的可爱转移注意力的画面。” xiaopeng 如是说。

    《Still Life》内页,大野真人(Makoto Oono)作品

    ​13 位创作者的故事里不乏让人心中一暖的。大野真人(Makoto Oono)在疫情肆虐的樱花季与童年好友再度联系并成为了恋人,当他们一同隔离在家时,他通过相机观察女友带来的一对儿女,和他们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在书后简短的自述中,大野真人说:“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现实与幻想,快乐与悲伤,我把这个叫做 ‘双面’ ,生活的困境就像来来回回的钟摆一样,时隐时现。”
    是的,经过近一年的洗礼,我们都或多或少习得了与疫情共处的方式。习惯是避免痛苦的一剂良药。然而,我们仍有理由去记住发生过的一切,哪怕这些记忆不那么令人快乐,而这本书所记下的,就是在闪烁跳跃的新增病例数字和每日更新的全球新闻报道之余,审视疫情的一个新角度。这些你不太能常见到的有些新奇有些时髦的图像,讲述的其实还是每个具体的人的生活,而这些生活加在一起就叫做人类命运共同体。
    《Still Paper》内页,sergiybarchuk 作品

    《Still Paper》封底

    《Still Life》彭可版封面 & 《Still Life》Harley Weir 版封面,除特别注明外,本文图片均由 Same Paper 提供

    ​2020 年过得怎么样?这应该是一个没什么悬念的问题。我们与疫情相伴的日子已近整年,无论你的生活有没有回归正轨,都不得不承认我们仍然处在疫情的阴影下。回看年初那个令人恐慌的春天,你是否已经在惯性中学会了麻木,还是在侥幸逃脱的心有余悸中保持着警惕?
    Same Paper 在 2020 年底出版的摄影合集《Still Life》将着眼点放在了 “疫情下的停滞生活” 。相对于这个独立出版工作室曾经的出品来说,这本书设计得并不张扬:封面由双层材料构成,最上面的透明 pvc 层有种友好的触感,让我联想起曾经会给爱书包上的那种书皮,是珍惜,是保护,也是隔离。因材料间的吸力而固定住的 “书皮” 不难揭去,只需稍微用力 —— 一阵 “嘶啦” 的声音,给人带来的也许是难受的涩滞感、幻想的疼痛感,又或者是莫名的治愈。这本书的封面图共有三种版本,我拿到的这本恰好是彭可的摄影作品 —— 纸房子,被 pvc 层上代表警示的黄色大字 “Still Life” 困在后面,在昏暗不明的环境里,脆弱地兀自发光。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你将在书中看到的并非一场疫情时代的 “纪录片”  ,而是疫情下的思考、遐想和心理演绎。

    《Still Life》Charles Negre 版 封面

    “我们大概在 3 月份对这些摄影师发出邀请,也就是疫情开始在全球爆发的时候。” Same Paper 主理人 xiaopeng 说,“有的人一个月后就把作品发回给了我们,有的人用了几个月时间来创作。”
    在 Same Paper 的以往呈现中,我们常能看到精彩吸睛的图像,带有商业广告气息的精心构建的场景,一见即知的戏剧性和幽默感。这次也不例外。在翻阅之时,我能感到这 13 位艺术家对技术的精心和对画面的充分在意,然而,也因为对 “疫情” 这一创作前提的已知,让画面之下多了更深的体味空间。

    《Still Life》内页,David Brandon Geeting 作品

    David Brandon Geeting 将镜头对准了他的朋友 —— 他的身体和动作、他那灿烂得有点冒傻气的笑容,还有他家里色彩鲜艳、颇具卡通气息的陈设。这个阳关男孩的生活很欣欣向荣,不是么?如果你知道,这位被摄者刚刚从新冠肺炎中痊愈,那么你对他滑稽的活力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

    《Still Life》内页,Thomas Albdor 作品 

    Thomas Albdor 在室内完成了一场 “风光摄影” :窗户上、iPad 屏幕上反射着晚霞中的棕榈树,似乎洛杉矶就在门外,而室内的女孩却无法触及 —— 摄影师以这场在图像上捉襟见肘的 “旅行” 来对他因疫情而被迫取消的洛杉矶之行报以苦笑。
    “这个项目我们邀请的都是有丰富委托摄影经历的创作者,平时他们经常接到一些案子,会比较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去拍摄,但疫情期间,因为没有任务,所以他们可能也会不知所措,” xiaopeng 说,“所以对我来说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想看看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当拍摄变得很不容易的时候,大家能拍出什么。无论结果如何,也许都是有价值的。” 
    的确。如果说,这些创作者以往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外部世界。那么在《Still Life》中,摄影师的身份退到了次要位置,而被凸显出来的,是他们的内在身份 —— 普通人,和我们一样的,面对疫情手足无措的人。因而,在翻阅这本书时,我再次切身地回忆起了当初隔离在家时的心情:焦躁、愤怒、担忧、无奈,也有平静和苦中作乐。

    《Still Life》内页,Harley Weir 作品

    ​Harley Weir 将泡在水池里的锅碗瓢盆的细节放大,让油垢和洗洁精泡沫呈现出抽象画一般的质感。我似乎能想象,她凝视着这一切的那个画面。也许是困在家中的极致苦闷;也许是不得不收拾眼前这个烂摊子的无能狂怒;也许是在审视中冥想、出神,然后发现自己从来没有闲下来这么细致地观察过这些器皿和自己的生活;也许兼而有之。 

    《Still Life》内页,xiaopeng 作品

    作为创作者之一的 xiaopeng 也用拍摄完成了一次对生活的比喻:在温馨暧昧的居家环境里,人物是背景,无害而呆滞的毛绒玩具却成了主角,它们所在的不起眼角落成为了画面的中心,而它们浑然不知,继续这样一动不动地呆滞地望向某处。xiaopeng 将这组作品命名为《自拍》。
    “疫情期间哪里也去不了,我就在家里刷微博、刷表情包、看短视频,甚至是色情视频,偶尔会看到一些毛绒玩具出现在视频里,那些通常被放在卧室床头,给人以安全感的毛绒玩具,躺在那里。后来我根据这些经历拍了这组照片,以给这些玩具拍肖像的方式,去呈现一个让你感觉有点不对劲,同时又很容易被玩具的可爱转移注意力的画面。” xiaopeng 如是说。

    《Still Life》内页,大野真人(Makoto Oono)作品

    ​13 位创作者的故事里不乏让人心中一暖的。大野真人(Makoto Oono)在疫情肆虐的樱花季与童年好友再度联系并成为了恋人,当他们一同隔离在家时,他通过相机观察女友带来的一对儿女,和他们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在书后简短的自述中,大野真人说:“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现实与幻想,快乐与悲伤,我把这个叫做 ‘双面’ ,生活的困境就像来来回回的钟摆一样,时隐时现。”
    是的,经过近一年的洗礼,我们都或多或少习得了与疫情共处的方式。习惯是避免痛苦的一剂良药。然而,我们仍有理由去记住发生过的一切,哪怕这些记忆不那么令人快乐,而这本书所记下的,就是在闪烁跳跃的新增病例数字和每日更新的全球新闻报道之余,审视疫情的一个新角度。这些你不太能常见到的有些新奇有些时髦的图像,讲述的其实还是每个具体的人的生活,而这些生活加在一起就叫做人类命运共同体。
    《Still Paper》内页,sergiybarchuk 作品

    《Still Paper》封底

    2021.01.04 | BY Kiki Zhu |
      影像别的艺术摄影疫情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值得一去 艺术话题
      1+
      Loading 1
      陈哲:这些神秘并非毫无关系

      陈哲:这些神秘并非毫无关系

      陈哲别的艺术
      新作
      2+
      Loading 0
      年底之前,为了准备一个展览李维伊都做了什么

      年底之前,为了准备一个展览李维伊都做了什么

      李维伊摄影
      艺术话题
      1+
      Loading 0
      这些艺术家们重新出版了样板间里的装饰纸盒书

      这些艺术家们重新出版了样板间里的装饰纸盒书

      rePublication再再版计划别的艺术
      值得一去
      0
      Loading 0
      从一沓穿孔卡片开始:在这里了解一部计算机艺术简史

      从一沓穿孔卡片开始:在这里了解一部计算机艺术简史

      UCCA别的艺术
      New Talent 艺术话题
      0
      Loading 0
      他们为何落得声名狼藉?

      他们为何落得声名狼藉?

      展览空间群展别的艺术
      值得一去
      0
      Loading 0
      Alex Da Corte 在百年老宅里召唤上世纪电视文化的幽灵

      Alex Da Corte 在百年老宅里召唤上世纪电视文化的幽灵

      别的艺术别的艺术电影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