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4+
    Loading 1
    BIE别的

    马库斯是个大好人,可他喜欢小男孩 | 不退票

    2020.11.16 | BY Rice |
    不退票你是坏人吗恋童癖
    马库斯是电影《头痛欲裂》( Headburst, 2019 )中男主角的名字,他可真是一个大好人。

    他年轻俊美,生活规律,按时健身和体检,有体面的建筑师工作。他严谨自律,有强烈的道德感,对同事友好,与邻里为善。作为一名格调高雅的中产阶级,他的房间是干净整洁的性冷淡风格,书架上摆放着家人的照片,还有无数黑胶唱片和擦得明亮的现磨咖啡机。

    但这样好的马库斯却有个大问题:他是一个恋童者,他喜欢还未发育的小男孩。

    马库斯的扮演者是《超感猎杀》中的德意志美男马克思·雷迈特 | 《头痛欲裂》电影截图

    然而马库斯并不是一个罪犯,他没有做过任何伤害小孩子的事情。

    看电影的过程中,每当主观镜头移向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的脑子中都会亮起一个红色 “危” 字。但这件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直到最后都没发生,他至死都是个好人。 
    在习惯了 “恋童癖” 这个肮脏的概念以后,再看到电影中马库斯,他的无辜令人不敢置信——是啊,就连他的亲姐姐也不相信他没有对可爱的侄子下过手。只有镜头前的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他在被侄子唤起欲望后,只是独自跑到厕所冷静然后在羞愧中用头狠狠撞墙。

    恋童癖真的能是个好人吗?我也不禁发问。

    我去查阅了在《性犯罪:精神病理与控制》一书中关于 “恋童症” 的部分。书中提到,在真正的罪犯,也就是儿童性侵犯者 (child molester)群体中,恋童症者其实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童性侵犯者中真正有儿童性偏好的只占其中的10%。通常情况下,那些犯罪者不是因为 “恋童” 才对他们做出性侵犯行为,但他们的这些行为带来的舆论效应却实打实算在了所有有恋童心理倾向的人身上。

     而马库斯就是这 “背锅” 的一员。他一直严守着内心里的野兽,虽然他不得不时时与这只野兽对望,感受它的嗜色咆哮。为了安抚这只猛兽,他所做的通常就是拿着手中的相机去偷拍摄街角和泳池里的小男孩,然后躲进他的暗房中,冲洗照片,用影像点燃幻想来发泄自己的欲望。在这之后等待着他的不是 “贤者时间”,而是深深的羞愧。

    恋童倾向对他而言,就像是一种 “道德癌症”。

    然而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治愈一部分癌症,却无法治愈任何一种 “恋童症”。

    这是马库斯在第一次走进心理治疗所时被下达的 “绝症通知书”。而心理治疗医师给出的建议也仅仅是让他主动避开孩子们,“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就是你的责任”。
     如果说恋童是病,这是一种无法治愈也无法被宽恕的病,一种带着原罪的病。《性犯罪》书中提到,虽然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依旧存在着恋童症(pedophile, pedophilic disorder)这样一种性取向障碍,但法律上实际认为恋童症者都有完整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通常不会对其刑事责任做司法精神医学鉴定,量刑上与常人无异。而现在普遍上对恋童症者的治疗方法,也仅仅是长期服用抑制性欲的药物。
     《猎食者:恋童癖、强奸犯及其他性犯罪者》的作者安娜‧莎特博士 (Anna C. Salter) 发现,即使在恋童症者入狱后,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阻止他们采取行动,但却无法打消他们的性幻想和犯罪企图。他们不断幻想,以此自慰,并沉湎于此。这种情况在出狱后也不会有多少改变。 
    “我想摆脱恋童癖,我不想再被小男孩吸引了。我不想梦见和他们发生性关系,但我每时每刻都在做这种梦。我恐怖在某个时刻会伤害一个男孩。我知道,我已经快到那种地步了。但我不想那样。“这是可怜的马库斯在被病情诊断中给出的自述。” 我真的很幸运,什么都没有发生,那是一个偶然“,这是马库斯对他无辜性的解释。
    作为一名 “病人”,这并不是马库斯第一次求助于医生。在电影开头,他就曾鼓起勇气向检查身体的医生寻求帮助,然而医生在听到他的解释后,只是一脸嫌恶的让马库斯马上离开他的办公室。
    这种引人唾骂的欲望和癌症一样,在开始时不容易被察觉,它会跟随着寄生者不断成长,经常出现,像陀螺不停旋转,与 “宿主” 纠缠一生,直到死去。
    “没有人能理解,我自己也不懂”,他痛苦地说着。因为他爱上了邻居家的小男孩。而上图中这个女人,是小男孩的母亲。就像《洛丽塔》等无数虚构或真实的恋童癖故事中一样,他为了掩饰自己非正常的偏好,而和小男孩的母亲建立了关系。
    他答应了和小孩的母亲去约会,也像所有恋爱中的人那样在镜子前对衣着打扮犹豫不定,练习每一句话的语气和表情,但每句话都是对小男孩说的。

    电影中的小男孩 | 图源豆瓣

    这部恋童癖的电影,让我看到了在这种异常性欲之外的 “恋” 的部分。他会对小男孩产生欲望,也会像所有陷入爱情的人一样,希望把最好的部分留给所爱的人,不想伤害到他爱的小男孩。他试图把这份“爱情”和恋童癖匿名社区的其它人分享,而那人却试图教他诱骗男孩的方法。
    “我爱他”,这是他对匿名人的回复,也是他对心中野兽的回复。这份爱在恋童社区中却似乎不值一提。

     匿名人对“我爱他”的回复

    好人马库斯仍旧小心翼翼的保持着和他心爱的小男孩之间的距离。他会陪他下棋,陪他游泳,给他读书,哄他睡觉,甚至一起洗澡。他将手放距离小男孩在10厘米外的空气中,这就是他爱人的方式。
    “我遇到了那个人,但我怕我会伤害他。 ”
    “能在他身边真是太好了,看着他,闻着他的气味……他喜欢我。 ”
    他感到快乐的同时,也被对男孩母亲的愧疚感折磨。而那封早就写好的忏悔邮件,却一直没有点下发送键。直到被她发现了下面这张纸条,和藏在暗房里无数照片。
    电影最后,暴露了恋童倾向的好人马库斯,被人家断绝联系,小男孩一家也搬走了,而他再也无法与自己心中的野兽共处而选择了自戕。
    有人在电影评论区说,这个电影有美化恋童癖的嫌疑 —— “恋童癖” 丝毫不值得辩护,这就是社会对其的决绝态度。“恋童”一词在无数媒体报道和热门影视剧中成了一个信手拈来的罪恶代名词,让这种无法选择的性倾向直接和犯罪画上了等号。就像李银河所说的:“人们宁愿为杀人犯辩护,也不远为恋童者辩护,因为他们怕被人说:你想一个孩子发生性关系。”
    很好,这让我想试试。我和马库斯的爱好不同,我一直有着类似”恐同“的”恐孩“情绪。说真的,我很讨厌人类幼崽,点开这部电影过的契机是源于对大不相同的人类的好奇。虽然这部电影也没能治好我的 “恐孩症”,但我依旧觉得,马库斯是个值得被辩护的恋童者,我虽然无法共情他的性倾向,但我依旧能够共情他的欲望,他的痛苦,和他永不对等的爱情。欢迎你先去看看这部电影,再决定是否同意。
    可电影终究是电影,马库斯也只是庞大的恋童群体中被虚构出来的一个完美的恋童情结的承载者。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上,还有更多 “匿名者” 的在不断壮大这个游走在骂名和犯罪边缘的社群。《我是坏人吗》专题还在继续,下两周的内容中,我们还将讲一个推特上恋童群体的故事,看看电影之外的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
    马库斯是电影《头痛欲裂》( Headburst, 2019 )中男主角的名字,他可真是一个大好人。

    他年轻俊美,生活规律,按时健身和体检,有体面的建筑师工作。他严谨自律,有强烈的道德感,对同事友好,与邻里为善。作为一名格调高雅的中产阶级,他的房间是干净整洁的性冷淡风格,书架上摆放着家人的照片,还有无数黑胶唱片和擦得明亮的现磨咖啡机。

    但这样好的马库斯却有个大问题:他是一个恋童者,他喜欢还未发育的小男孩。

    马库斯的扮演者是《超感猎杀》中的德意志美男马克思·雷迈特 | 《头痛欲裂》电影截图

    然而马库斯并不是一个罪犯,他没有做过任何伤害小孩子的事情。

    看电影的过程中,每当主观镜头移向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的脑子中都会亮起一个红色 “危” 字。但这件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直到最后都没发生,他至死都是个好人。 
    在习惯了 “恋童癖” 这个肮脏的概念以后,再看到电影中马库斯,他的无辜令人不敢置信——是啊,就连他的亲姐姐也不相信他没有对可爱的侄子下过手。只有镜头前的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他在被侄子唤起欲望后,只是独自跑到厕所冷静然后在羞愧中用头狠狠撞墙。

    恋童癖真的能是个好人吗?我也不禁发问。

    我去查阅了在《性犯罪:精神病理与控制》一书中关于 “恋童症” 的部分。书中提到,在真正的罪犯,也就是儿童性侵犯者 (child molester)群体中,恋童症者其实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童性侵犯者中真正有儿童性偏好的只占其中的10%。通常情况下,那些犯罪者不是因为 “恋童” 才对他们做出性侵犯行为,但他们的这些行为带来的舆论效应却实打实算在了所有有恋童心理倾向的人身上。

     而马库斯就是这 “背锅” 的一员。他一直严守着内心里的野兽,虽然他不得不时时与这只野兽对望,感受它的嗜色咆哮。为了安抚这只猛兽,他所做的通常就是拿着手中的相机去偷拍摄街角和泳池里的小男孩,然后躲进他的暗房中,冲洗照片,用影像点燃幻想来发泄自己的欲望。在这之后等待着他的不是 “贤者时间”,而是深深的羞愧。

    恋童倾向对他而言,就像是一种 “道德癌症”。

    然而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治愈一部分癌症,却无法治愈任何一种 “恋童症”。

    这是马库斯在第一次走进心理治疗所时被下达的 “绝症通知书”。而心理治疗医师给出的建议也仅仅是让他主动避开孩子们,“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就是你的责任”。
     如果说恋童是病,这是一种无法治愈也无法被宽恕的病,一种带着原罪的病。《性犯罪》书中提到,虽然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依旧存在着恋童症(pedophile, pedophilic disorder)这样一种性取向障碍,但法律上实际认为恋童症者都有完整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通常不会对其刑事责任做司法精神医学鉴定,量刑上与常人无异。而现在普遍上对恋童症者的治疗方法,也仅仅是长期服用抑制性欲的药物。
     《猎食者:恋童癖、强奸犯及其他性犯罪者》的作者安娜‧莎特博士 (Anna C. Salter) 发现,即使在恋童症者入狱后,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阻止他们采取行动,但却无法打消他们的性幻想和犯罪企图。他们不断幻想,以此自慰,并沉湎于此。这种情况在出狱后也不会有多少改变。 
    “我想摆脱恋童癖,我不想再被小男孩吸引了。我不想梦见和他们发生性关系,但我每时每刻都在做这种梦。我恐怖在某个时刻会伤害一个男孩。我知道,我已经快到那种地步了。但我不想那样。“这是可怜的马库斯在被病情诊断中给出的自述。” 我真的很幸运,什么都没有发生,那是一个偶然“,这是马库斯对他无辜性的解释。
    作为一名 “病人”,这并不是马库斯第一次求助于医生。在电影开头,他就曾鼓起勇气向检查身体的医生寻求帮助,然而医生在听到他的解释后,只是一脸嫌恶的让马库斯马上离开他的办公室。
    这种引人唾骂的欲望和癌症一样,在开始时不容易被察觉,它会跟随着寄生者不断成长,经常出现,像陀螺不停旋转,与 “宿主” 纠缠一生,直到死去。
    “没有人能理解,我自己也不懂”,他痛苦地说着。因为他爱上了邻居家的小男孩。而上图中这个女人,是小男孩的母亲。就像《洛丽塔》等无数虚构或真实的恋童癖故事中一样,他为了掩饰自己非正常的偏好,而和小男孩的母亲建立了关系。
    他答应了和小孩的母亲去约会,也像所有恋爱中的人那样在镜子前对衣着打扮犹豫不定,练习每一句话的语气和表情,但每句话都是对小男孩说的。

    电影中的小男孩 | 图源豆瓣

    这部恋童癖的电影,让我看到了在这种异常性欲之外的 “恋” 的部分。他会对小男孩产生欲望,也会像所有陷入爱情的人一样,希望把最好的部分留给所爱的人,不想伤害到他爱的小男孩。他试图把这份“爱情”和恋童癖匿名社区的其它人分享,而那人却试图教他诱骗男孩的方法。
    “我爱他”,这是他对匿名人的回复,也是他对心中野兽的回复。这份爱在恋童社区中却似乎不值一提。

     匿名人对“我爱他”的回复

    好人马库斯仍旧小心翼翼的保持着和他心爱的小男孩之间的距离。他会陪他下棋,陪他游泳,给他读书,哄他睡觉,甚至一起洗澡。他将手放距离小男孩在10厘米外的空气中,这就是他爱人的方式。
    “我遇到了那个人,但我怕我会伤害他。 ”
    “能在他身边真是太好了,看着他,闻着他的气味……他喜欢我。 ”
    他感到快乐的同时,也被对男孩母亲的愧疚感折磨。而那封早就写好的忏悔邮件,却一直没有点下发送键。直到被她发现了下面这张纸条,和藏在暗房里无数照片。
    电影最后,暴露了恋童倾向的好人马库斯,被人家断绝联系,小男孩一家也搬走了,而他再也无法与自己心中的野兽共处而选择了自戕。
    有人在电影评论区说,这个电影有美化恋童癖的嫌疑 —— “恋童癖” 丝毫不值得辩护,这就是社会对其的决绝态度。“恋童”一词在无数媒体报道和热门影视剧中成了一个信手拈来的罪恶代名词,让这种无法选择的性倾向直接和犯罪画上了等号。就像李银河所说的:“人们宁愿为杀人犯辩护,也不远为恋童者辩护,因为他们怕被人说:你想一个孩子发生性关系。”
    很好,这让我想试试。我和马库斯的爱好不同,我一直有着类似”恐同“的”恐孩“情绪。说真的,我很讨厌人类幼崽,点开这部电影过的契机是源于对大不相同的人类的好奇。虽然这部电影也没能治好我的 “恐孩症”,但我依旧觉得,马库斯是个值得被辩护的恋童者,我虽然无法共情他的性倾向,但我依旧能够共情他的欲望,他的痛苦,和他永不对等的爱情。欢迎你先去看看这部电影,再决定是否同意。
    可电影终究是电影,马库斯也只是庞大的恋童群体中被虚构出来的一个完美的恋童情结的承载者。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上,还有更多 “匿名者” 的在不断壮大这个游走在骂名和犯罪边缘的社群。《我是坏人吗》专题还在继续,下两周的内容中,我们还将讲一个推特上恋童群体的故事,看看电影之外的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
    2020.11.16 | BY Rice |
    • 编辑:Alexwood
    不退票你是坏人吗恋童癖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0
    Loading 0
    我们玩过的奇奇怪怪 “炼爱” 游戏 | 不退票

    我们玩过的奇奇怪怪 “炼爱” 游戏 | 不退票

    不退票互联网太棒了游戏
    BIE别的
    0
    Loading 0
    真人化改编毁掉了多少小时候看过的“鬼东西”|不退票

    真人化改编毁掉了多少小时候看过的“鬼东西”|不退票

    不退票影视化看过什么鬼东西
    BIE别的
    0
    Loading 0
    我们小时候看过什么鬼东西 Vol.2:动漫篇|不退票

    我们小时候看过什么鬼东西 Vol.2:动漫篇|不退票

    不退票动画怀旧看过什么鬼东西
    BIE别的
    0
    Loading 0
    前互联网时代的外国童年怪片 | 不退票

    前互联网时代的外国童年怪片 | 不退票

    不退票影视怪片童年
    BIE别的
    0
    Loading 0
    我们小时候都看了些什么鬼东西? | 不退票

    我们小时候都看了些什么鬼东西? | 不退票

    不退票童年
    BIE别的
    0
    Loading 0
    2021 , 还有人想当朋克吗? | 不退票

    2021 , 还有人想当朋克吗? | 不退票

    不退票朋克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9)3893-3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