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 听的
    • 读的
    • 看的
    • 去的
    1+
    Loading 0
    别的推荐的 读的 采访

    六个代号,二十年音乐生涯,一个 Sun Dawei

    2021.05.30 | BY 阿斐 |
    8-bitambientbié RecordsCTAFADsulumitechno山水唱片电子音乐音乐人采访
    和孙大威通电话时,他刚从日本返回国内,结束为期 14 天的隔离没多久。去年就要返回国内巡演的他,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他迫不及待想要演出的心情通过电波,传到了电话这头。
    “孙大威”,这个名字或许不如他音乐上其中一个代号 “Sulumi” 更有知名度。2002 年,在摩登天空发行的全长专辑 Air Inhibition Of Water ,标志着他电子音乐生涯的正式起点;同在这个项目代号下发行的 The Heaven ,集合了他 8-bit 时期的所有好歌,并让他进一步为人熟知;2015 年发行的 Unconsciousness 愈加成熟,适当保留 8-bit 元素,在转型路上踏出坚实一步。去年他没能回国,但依旧没有停止创作,以 CTAFAD 之名发行了 Vertical Horizontal ,这也是他目前最喜欢的个人专辑。
    除去电子音乐人的身份外,他同时还是 “山水唱片” 的主理人。或许是独自运营厂牌的后遗症,让他 “不再把自己的想法放得那么大”。他常挂在嘴边,“我不是这个意思”,习惯性地把所有事情阐述清楚,不留歧义,才能放下心来。本次 “二十周年巡演” 所有物料的准备,也由他一人完成:个人介绍拿苹果文本编辑器写,海报用 pages 做,视频用 iMovie 剪。“反正都是用贼笨的方法,但是挺逗的,挺满意的。”
    不知不觉间,孙大威已经专注于电子音乐二十年。在他的眼中,国内的音乐场景发生了 “天翻覆地的变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他已经 “比较透彻”。这次讲述的大部分时间里,他谈及自己很是平静,只有在讲到对当下国内音乐环境的看法时,情绪才激昂起来。
    以下为孙大威的自述。

    6 个名字

    我习惯用不同的名字分开我的音乐,从最早的时候到现在,我一共有 6 个音乐上的名字。
    最早用的 “Panda Twin” ,那个时候做比较躁的音乐。“Sulumi” 是我第二个代号;就像在做艺术时经常用到拼贴的手法,我随机去掉一些字母,再加上一个字母,用了拼贴的概念,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到了 2016 年,我已经想做新的计划,不想再继续用 Sulumi 这个名字。2017 年,我用 “CTAFAD” 这个名字出版了两首歌。CTAFAD,由 “carve the atoms from a diamond ” 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意思是 “从钻石上切割原子”,和我的另一个代号 “从次元中切割空间” 是对仗的关系。19 年,我用 “从次元中切割空间” 这个名字,把老歌做得偏 pop 一些,重新出版了 4 个曲目,放在网上让大家免费下载。去年,我用 “纬度对纬度本身的结构” 出版了一批专辑。这两个中文名虽然出版过音乐,但很少会用到。

    CTAFAD - EP 1,2017

    我现在基本就保持两个名字:本名 Sun Dawei 做氛围音乐和一些工作;CTAFAD 做 techno 音乐。
    这些名字是个性的表现。相当于你有 100 套衣服,你的个性会变,但穿衣服的人始终是你。我心里有一些框架,希望用名字把音乐风格都分开 —— 不光是电子音乐,摇滚乐当中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你喜欢的乐队是这几个人,其中的主唱跟别人又玩了另外一个组合。但为什么要分开,那一定是有所区别的。 

    从 地下婴儿 到 Panda Twin

    初二,我开始学吉他,高中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我同学都有钱,喜欢玩,也不怎么做音乐。我当时觉得 “X,太不摇滚了”,就不想上了。98 年,我 16 岁,高中念了一年就去北京了。

    最初摇滚时期,1999

    来北京后,玩了 “地下婴儿”。但做摇滚乐很麻烦,乐队几个人各个方面都很合适,这个乐队才能比较顺利。2000 年的夏天,乐队陷入了停滞状态。我很想做音乐,但是又不能愉快地做这个乐队,怎么办?那个时候上网刚刚开始流行,我也买了电脑,正好赶上别人去装 FL Studio 和 Abeleton Live。我发现软件做的声音跟我听到的电子音乐唱片声音一样,就也装了软件。当时可以继续做音乐了,就特别开心,完全没有考虑 “这不是摇滚乐我不行,我不喜欢”。

    参加乐队“地下婴儿”时期,2002

    也是那个时候,“挂在盒子上” 要出第一张专辑。她们找丰江舟当制作人,丰江舟给 “挂盒” 的吉他手杨帆录了两盘磁带,我借过来听,就听到了当时对我影响最大的地下厂牌,Digital Hardcore Recording。看厂牌的名字就知道 —— “数字硬核”,特别的躁动,特别的年轻,特别的实验。我有了电脑,有了软件,就想做这样的电子音乐,于是有了 “Panda Twin”。

    Digital Hardcore Recording 旗下乐队 Atari Teenage Riot ,对孙大威影响很深

    电子乐跟摇滚乐无非就是用的乐器不一样,但其实在音乐创作上是一样的。即便是在乐队我只负责编自己那部分,但始终要考虑整体;其他的人编的东西,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影响;自己创作就是自己满足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跟自己合作。
    做电子分台前幕后两个部分。台前音乐人这一部分其实跟摇滚乐一样:我做了曲子,我去电子舞台演出;摇滚乐队做了曲子,他们去摇滚舞台;我们都会出版 CD,发行数字 MP3。幕后的部分,录音、制作都涉及电子的概念;后期上电子音乐人可以自己搞定,但乐队未必都能自己搞定。
    所以当我从摇滚乐转换到电子乐的时候,思维空间变得特别大。我有摇滚的背景,又有了电子的思维方式,有些地方不再像以前那么固执,能接受的东西更多了。只要是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就可以称它为电子乐。比如有的人用电子乐,其实做的是 hip-hop。从概念上看,传统音乐比较依赖于乐器发出的声音,而电子乐用的东西、音色、采样、拼贴范围比较自由,没什么限制。

    电子音乐人多了,但还不够多

    我刚做电子的时候,同时期演出的乐队都是木马、舌头、无聊军队。像超级市场、丰江舟、陈底里那时就已经是做电子的前辈了。那会的电子音乐演出,台下 10 个人,很正常;电子演出都是跟噪音在一起的。但我想跟摇滚乐队一起演出。摇滚乐的平台对我非常重要,好多 Panda Twin 的观众都是从那吸收过来的。他们即使没接触过,也能觉得挺新鲜,躁动,这和听摇滚乐的感受是一样的。

    Panda Twin 演出照片,2002

    2003 年,迷笛就有电子的演出了 —— 但不分风格,就一个舞台。再后来,老的愚公移山开始有电子演出。2007 年,我做厂牌周年演出,大概就有 150 人了。听电子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整体的趋势。 

    山水唱片 4 周年演出海报,2007

    但做电子音乐的人,相对于市场和中国的人口来说还是不多。因为创作这件事,不是迅速的,而是靠积累。以前我们做 punk 的时候,国外已经做了很多年 punk。我们是快速做几年 punk,然后新金属,又到其他的。国外做一种音乐风格,慢慢流传开后就会有人创新,新的延续风格就再流传开;我们只是跟着学,但是没创新。这几年因为互联网的发达,我们确实跟世界同步了一点,但是同步得还没那么彻底;也没人去想,同步适不适合我们,我们能不能驾驭。大家都忽视了基础,但我恰恰认为基础很重要。
    虽然现在国内有一些电子音乐人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但这个事情得分开看。不单单是中国音乐变得突出了,而是中国整体都突出了。我们要回到根:你本来就属于中国,中国本来就属于世界,世界上有一些中国的人出名,理所当然。
    但另一方面,你以前没有参与进人家游戏里;现在,有些国外的厂牌会这样想, “这是一个东方国家来的人,好玩。” —— 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应该少玩一点。有些人肯定会反驳,说,“你看这些有名的厂牌,他们不也形式化吗?” 但是,人家有基础支撑着形式,光注重形式,这条路很短。

    one-man label,山水唱片

    山水唱片首次演出海报,2004

    我现在基本不听国内新电子音乐人的音乐了。听了 20 年,我有一套自己听音乐的系统,我现在喜欢的,未来要去探索的,都在系统里,那些已经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记得最后听国内专辑的时候,还是刺猬、赌鬼刚发片那会。以前做厂牌的时候,需要去听,挖掘新人。现在厂牌不那样做事,所以我也不去找了。
    当年做厂牌,更多是为了发行新人。我那个时候是没办法;国内厂牌虽然有京文、嚎叫、摩登天空 —— 主要还是发行摇滚唱片,电子音乐人只能自己去发行。但是现在,国内有那么多厂牌,国内的新人完全不需要在我那发行,山水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山水唱片首张发行唱片,Landscape

    做自己的音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做厂牌要有责任心和奉献的心态。做了厂牌之后,我就发现,别老把你的想法放得太大,因为别人未必会这么想。我慢慢养成一个习惯,自己去想一些想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除了我自己以外,当时山水的一个音乐人 iLoop 也经常帮我,印刷 CD、联系人、发快递 …… 这些琐事都要我俩去做。
    要是完全按照我现在的个人想法,那有些人当初就没法参与厂牌了。早期厂牌没有音乐风格限制,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子音乐聚集地。后来大家都长大了,各自都有很明确的想法,我也更多地考虑怎么做厂牌。03 年到 13 年这十年,是用老的思路做厂牌;13 年做完山水十周年演出,从 14 年开始,我重新定义了 Logo、概念,确定了两个主要风格,ambient 和 techno,更多出版自己的音乐。

    山水唱片十周年纪念唱片

    大概是从 2007 年开始,中国经济突然起来了,物价飞涨,很多乐队都没法做了。社会变化太快,需要缓一缓。比如舌头,他们中间停滞了挺长时间。中国现在的音乐环境,在刮风下雨,很浮躁。我不想让厂牌出去淋雨,什么时候雨过天晴,我再去做事,现在就应该在家待着。 
    现在在中国,大家都是被资本 —— 所谓的钱,所谓的流量,所谓的名气—— 带着玩。这可以是个好事。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有钱唱片公司出版一个地下音乐人的专辑,可以找 10 个牛的人给歌曲做 remix。这样扩大知名度,钱花在了刀刃上。但国内的公司谁会做这样的事?说句不好听的,都是在搞一夜情,不会去考虑后果,没有远见。
    面对资本,我什么都改变不了。有些挺酷的乐队,参加完节目,变味了。太不值得了。钱应该赚,但是气质要不要保持?我们以前听过的国外乐队,哪一个不是要赚钱,要面对这些欲望?为什么曾经影响我们的音乐人,能赚到钱又不失风骨,难道中国这些乐队不该想一想吗?

    孙大威在工作

    除了行业,其他环节的人也有问题。厂牌、媒体、音乐人,大家能不能负责一点?能不能认真一点?你觉得听众哪一个傻?谁比谁弱智?媒体好好去看看乐队演出,认真写写乐评;厂牌别 TM 糊弄人;音乐人认真做音乐;只要你用了一份心,我相信观众就能有所体会。
    拿摇滚乐当踏板,踩一脚的人都变成网红了,最后剩下个烂摊子给谁?但我不想离开;我现在跟以前认识的人价值观、看法不同了,就少联系,再找志同道合的人。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简单了。

    简单的日本生活

    2017 年,我和我的小家庭搬到日本生活。在搬去日本之前,我就去日本演出过很多次,认识很多日本的音乐人。但是我并不喜欢日本的音乐,我已经比较吃透他们的东西了。日本的音乐还是挺外放的,要么就是那种摇滚,要么就是动漫音乐,巴拉巴拉贼闹腾;有一些音乐很安静,但你还是能听得出来那种 “日系” 的感觉。

    孙大威镜头下的日本

    我住在大阪,在日料店打工,一天 5 个小时左右,回家有 4、5 个小时可以做音乐。大阪还是比北京的压力大。房租差不多,但就像盒饭,日本最少都得是 30 块钱。在北京的衣食住行,能选得很便宜,日本最便宜的底线就在那儿了,不可能再便宜。
    在那边生活挺锻炼人的。比如在中国发个快递,让快递员替你打包就好 —— 以前这个环境有的时候容易让你懒一点。但是在那,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我可以出去溜达溜达,买菜、做菜、工作,回家做音乐,偶尔去哪儿旅个游。在北京生活,缺少那种鲜活的感觉。
    生活在日本,创作里当然有日本的影子在了,但并不一定是这首歌叫《京都》,那首歌叫《大阪》这样具象的关系。比如这个曲子可能跟山有关系,我并不把它看成是日本的山,山在哪都一样,它是世界的山,比较抽象的关系。

    孙大威镜头下的日本

    我最喜欢京都。京都挺像以前的北京 —— 很传统,又很现代、很安静,生活很舒服 —— 你能感受到历史在时间上还是在流通的,不像北京,就断了。东京是超级都市,特别现代,特别繁华,有很多演出、展览、艺术什么的,但是我不喜欢那些东西。
    2010 年开始,我很明确还是喜欢欧洲的音乐。去了日本之后,因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我跟以前认识的日本音乐人交集也比较少。我在日本也很少演出,基本只回国演。年纪变大了,确实跟以前的演出状态有所区别,越来越沉闷了吧。
    我去年就应该回来巡演,因为疫情没回来。别说招待上要放的歌了,我自己的巡演我都准备完了。做了那么多歌,筛选出来,一个名字一个小时,绰绰有余。大概每个曲子放 3 分半到 4 分钟,一个 set 大概 20 个曲子。我现在贼有底气 —— 太多歌了,也做了好多现场的视频,我已经等了很久了。
    我巡演文案里边写的就是对我这 20 年挺好的总结。我绝对不会把巡演宣传做得太夸张,说什么 “我X,你可来吧,我这 20 年太牛逼了” —— 我不喜欢那样。情怀那个东西就那么回事,咱们要听音乐行不行。而且这只是今年的巡演,之后还要往前走。
    未来也许很好,也许会变得很傻 X。至于到底怎么样,那就以后再看。

    //采访、文:阿斐

    //编辑:Ivan Hrozny

    过去的二十年我做了很多音乐,

    参加过许多演出。

    依然记得第一次听到电子音乐,

    那种对我心里的震撼。

    依稀记得第一次演出时的状态。

    每一次冲破创作的瓶颈,

    体会周遭的人情和事。

    感受时间的变迁,

    身体衰老和朋友离去。

    唯一留下来的可能就是音乐了。

    这个二十年已经过去,

    新的音乐旅程已经开始。

    5/30 秦皇島 ARANYA

    LIVE▲SULUMI.

    6/05 北京 DADA

    LIVE▲SULUMI. CTAFAD.  DJ▲FAFA PARRRK. ZONG.

    6/12 上海 44KW

    LIVE▲SULUMI. CTAFAD. MHP.  DJ▲TBA.

    6/18 南京 MONO HOUSE

    LIVE▲SULUMI. CTAFAD.  DJ▲77MUSHROOMS. FISHMONGER.

    6/19 杭州 LOOPY

    LIVE▲SULUMI. CTAFAD.  DJ▲II.

    6/26 廣州 ROZZ-TOX

    LIVE▲SULUMI. CTAFAD.  DJ▲WJROSE. JUICYBUDDHA.

    7/02 深圳 OIL

    LIVE▲SULUMI. CTAFAD.  DJ▲WJROSE. JUICYBUDDHA.

    7/09 貴陽 LOCAL

    LIVE▲SULUMI. CTAFAD.  DJ▲DDW.

    7/10 成都 TAG

    LIVE▲SULUMI. CTAFAD.  DJ▲TBA.

    7/17 北京 WIGWAM

    LIVE▲SULUMI. CTAFAD.  DJ▲FAFA PARRRK.

    和孙大威通电话时,他刚从日本返回国内,结束为期 14 天的隔离没多久。去年就要返回国内巡演的他,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他迫不及待想要演出的心情通过电波,传到了电话这头。
    “孙大威”,这个名字或许不如他音乐上其中一个代号 “Sulumi” 更有知名度。2002 年,在摩登天空发行的全长专辑 Air Inhibition Of Water ,标志着他电子音乐生涯的正式起点;同在这个项目代号下发行的 The Heaven ,集合了他 8-bit 时期的所有好歌,并让他进一步为人熟知;2015 年发行的 Unconsciousness 愈加成熟,适当保留 8-bit 元素,在转型路上踏出坚实一步。去年他没能回国,但依旧没有停止创作,以 CTAFAD 之名发行了 Vertical Horizontal ,这也是他目前最喜欢的个人专辑。
    除去电子音乐人的身份外,他同时还是 “山水唱片” 的主理人。或许是独自运营厂牌的后遗症,让他 “不再把自己的想法放得那么大”。他常挂在嘴边,“我不是这个意思”,习惯性地把所有事情阐述清楚,不留歧义,才能放下心来。本次 “二十周年巡演” 所有物料的准备,也由他一人完成:个人介绍拿苹果文本编辑器写,海报用 pages 做,视频用 iMovie 剪。“反正都是用贼笨的方法,但是挺逗的,挺满意的。”
    不知不觉间,孙大威已经专注于电子音乐二十年。在他的眼中,国内的音乐场景发生了 “天翻覆地的变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他已经 “比较透彻”。这次讲述的大部分时间里,他谈及自己很是平静,只有在讲到对当下国内音乐环境的看法时,情绪才激昂起来。
    以下为孙大威的自述。

    6 个名字

    我习惯用不同的名字分开我的音乐,从最早的时候到现在,我一共有 6 个音乐上的名字。
    最早用的 “Panda Twin” ,那个时候做比较躁的音乐。“Sulumi” 是我第二个代号;就像在做艺术时经常用到拼贴的手法,我随机去掉一些字母,再加上一个字母,用了拼贴的概念,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到了 2016 年,我已经想做新的计划,不想再继续用 Sulumi 这个名字。2017 年,我用 “CTAFAD” 这个名字出版了两首歌。CTAFAD,由 “carve the atoms from a diamond ” 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意思是 “从钻石上切割原子”,和我的另一个代号 “从次元中切割空间” 是对仗的关系。19 年,我用 “从次元中切割空间” 这个名字,把老歌做得偏 pop 一些,重新出版了 4 个曲目,放在网上让大家免费下载。去年,我用 “纬度对纬度本身的结构” 出版了一批专辑。这两个中文名虽然出版过音乐,但很少会用到。

    CTAFAD - EP 1,2017

    我现在基本就保持两个名字:本名 Sun Dawei 做氛围音乐和一些工作;CTAFAD 做 techno 音乐。
    这些名字是个性的表现。相当于你有 100 套衣服,你的个性会变,但穿衣服的人始终是你。我心里有一些框架,希望用名字把音乐风格都分开 —— 不光是电子音乐,摇滚乐当中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你喜欢的乐队是这几个人,其中的主唱跟别人又玩了另外一个组合。但为什么要分开,那一定是有所区别的。 

    从 地下婴儿 到 Panda Twin

    初二,我开始学吉他,高中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我同学都有钱,喜欢玩,也不怎么做音乐。我当时觉得 “X,太不摇滚了”,就不想上了。98 年,我 16 岁,高中念了一年就去北京了。

    最初摇滚时期,1999

    来北京后,玩了 “地下婴儿”。但做摇滚乐很麻烦,乐队几个人各个方面都很合适,这个乐队才能比较顺利。2000 年的夏天,乐队陷入了停滞状态。我很想做音乐,但是又不能愉快地做这个乐队,怎么办?那个时候上网刚刚开始流行,我也买了电脑,正好赶上别人去装 FL Studio 和 Abeleton Live。我发现软件做的声音跟我听到的电子音乐唱片声音一样,就也装了软件。当时可以继续做音乐了,就特别开心,完全没有考虑 “这不是摇滚乐我不行,我不喜欢”。

    参加乐队“地下婴儿”时期,2002

    也是那个时候,“挂在盒子上” 要出第一张专辑。她们找丰江舟当制作人,丰江舟给 “挂盒” 的吉他手杨帆录了两盘磁带,我借过来听,就听到了当时对我影响最大的地下厂牌,Digital Hardcore Recording。看厂牌的名字就知道 —— “数字硬核”,特别的躁动,特别的年轻,特别的实验。我有了电脑,有了软件,就想做这样的电子音乐,于是有了 “Panda Twin”。

    Digital Hardcore Recording 旗下乐队 Atari Teenage Riot ,对孙大威影响很深

    电子乐跟摇滚乐无非就是用的乐器不一样,但其实在音乐创作上是一样的。即便是在乐队我只负责编自己那部分,但始终要考虑整体;其他的人编的东西,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影响;自己创作就是自己满足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跟自己合作。
    做电子分台前幕后两个部分。台前音乐人这一部分其实跟摇滚乐一样:我做了曲子,我去电子舞台演出;摇滚乐队做了曲子,他们去摇滚舞台;我们都会出版 CD,发行数字 MP3。幕后的部分,录音、制作都涉及电子的概念;后期上电子音乐人可以自己搞定,但乐队未必都能自己搞定。
    所以当我从摇滚乐转换到电子乐的时候,思维空间变得特别大。我有摇滚的背景,又有了电子的思维方式,有些地方不再像以前那么固执,能接受的东西更多了。只要是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就可以称它为电子乐。比如有的人用电子乐,其实做的是 hip-hop。从概念上看,传统音乐比较依赖于乐器发出的声音,而电子乐用的东西、音色、采样、拼贴范围比较自由,没什么限制。

    电子音乐人多了,但还不够多

    我刚做电子的时候,同时期演出的乐队都是木马、舌头、无聊军队。像超级市场、丰江舟、陈底里那时就已经是做电子的前辈了。那会的电子音乐演出,台下 10 个人,很正常;电子演出都是跟噪音在一起的。但我想跟摇滚乐队一起演出。摇滚乐的平台对我非常重要,好多 Panda Twin 的观众都是从那吸收过来的。他们即使没接触过,也能觉得挺新鲜,躁动,这和听摇滚乐的感受是一样的。

    Panda Twin 演出照片,2002

    2003 年,迷笛就有电子的演出了 —— 但不分风格,就一个舞台。再后来,老的愚公移山开始有电子演出。2007 年,我做厂牌周年演出,大概就有 150 人了。听电子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整体的趋势。 

    山水唱片 4 周年演出海报,2007

    但做电子音乐的人,相对于市场和中国的人口来说还是不多。因为创作这件事,不是迅速的,而是靠积累。以前我们做 punk 的时候,国外已经做了很多年 punk。我们是快速做几年 punk,然后新金属,又到其他的。国外做一种音乐风格,慢慢流传开后就会有人创新,新的延续风格就再流传开;我们只是跟着学,但是没创新。这几年因为互联网的发达,我们确实跟世界同步了一点,但是同步得还没那么彻底;也没人去想,同步适不适合我们,我们能不能驾驭。大家都忽视了基础,但我恰恰认为基础很重要。
    虽然现在国内有一些电子音乐人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但这个事情得分开看。不单单是中国音乐变得突出了,而是中国整体都突出了。我们要回到根:你本来就属于中国,中国本来就属于世界,世界上有一些中国的人出名,理所当然。
    但另一方面,你以前没有参与进人家游戏里;现在,有些国外的厂牌会这样想, “这是一个东方国家来的人,好玩。” —— 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应该少玩一点。有些人肯定会反驳,说,“你看这些有名的厂牌,他们不也形式化吗?” 但是,人家有基础支撑着形式,光注重形式,这条路很短。

    one-man label,山水唱片

    山水唱片首次演出海报,2004

    我现在基本不听国内新电子音乐人的音乐了。听了 20 年,我有一套自己听音乐的系统,我现在喜欢的,未来要去探索的,都在系统里,那些已经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记得最后听国内专辑的时候,还是刺猬、赌鬼刚发片那会。以前做厂牌的时候,需要去听,挖掘新人。现在厂牌不那样做事,所以我也不去找了。
    当年做厂牌,更多是为了发行新人。我那个时候是没办法;国内厂牌虽然有京文、嚎叫、摩登天空 —— 主要还是发行摇滚唱片,电子音乐人只能自己去发行。但是现在,国内有那么多厂牌,国内的新人完全不需要在我那发行,山水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山水唱片首张发行唱片,Landscape

    做自己的音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做厂牌要有责任心和奉献的心态。做了厂牌之后,我就发现,别老把你的想法放得太大,因为别人未必会这么想。我慢慢养成一个习惯,自己去想一些想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除了我自己以外,当时山水的一个音乐人 iLoop 也经常帮我,印刷 CD、联系人、发快递 …… 这些琐事都要我俩去做。
    要是完全按照我现在的个人想法,那有些人当初就没法参与厂牌了。早期厂牌没有音乐风格限制,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子音乐聚集地。后来大家都长大了,各自都有很明确的想法,我也更多地考虑怎么做厂牌。03 年到 13 年这十年,是用老的思路做厂牌;13 年做完山水十周年演出,从 14 年开始,我重新定义了 Logo、概念,确定了两个主要风格,ambient 和 techno,更多出版自己的音乐。

    山水唱片十周年纪念唱片

    大概是从 2007 年开始,中国经济突然起来了,物价飞涨,很多乐队都没法做了。社会变化太快,需要缓一缓。比如舌头,他们中间停滞了挺长时间。中国现在的音乐环境,在刮风下雨,很浮躁。我不想让厂牌出去淋雨,什么时候雨过天晴,我再去做事,现在就应该在家待着。 
    现在在中国,大家都是被资本 —— 所谓的钱,所谓的流量,所谓的名气—— 带着玩。这可以是个好事。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有钱唱片公司出版一个地下音乐人的专辑,可以找 10 个牛的人给歌曲做 remix。这样扩大知名度,钱花在了刀刃上。但国内的公司谁会做这样的事?说句不好听的,都是在搞一夜情,不会去考虑后果,没有远见。
    面对资本,我什么都改变不了。有些挺酷的乐队,参加完节目,变味了。太不值得了。钱应该赚,但是气质要不要保持?我们以前听过的国外乐队,哪一个不是要赚钱,要面对这些欲望?为什么曾经影响我们的音乐人,能赚到钱又不失风骨,难道中国这些乐队不该想一想吗?

    孙大威在工作

    除了行业,其他环节的人也有问题。厂牌、媒体、音乐人,大家能不能负责一点?能不能认真一点?你觉得听众哪一个傻?谁比谁弱智?媒体好好去看看乐队演出,认真写写乐评;厂牌别 TM 糊弄人;音乐人认真做音乐;只要你用了一份心,我相信观众就能有所体会。
    拿摇滚乐当踏板,踩一脚的人都变成网红了,最后剩下个烂摊子给谁?但我不想离开;我现在跟以前认识的人价值观、看法不同了,就少联系,再找志同道合的人。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简单了。

    简单的日本生活

    2017 年,我和我的小家庭搬到日本生活。在搬去日本之前,我就去日本演出过很多次,认识很多日本的音乐人。但是我并不喜欢日本的音乐,我已经比较吃透他们的东西了。日本的音乐还是挺外放的,要么就是那种摇滚,要么就是动漫音乐,巴拉巴拉贼闹腾;有一些音乐很安静,但你还是能听得出来那种 “日系” 的感觉。

    孙大威镜头下的日本

    我住在大阪,在日料店打工,一天 5 个小时左右,回家有 4、5 个小时可以做音乐。大阪还是比北京的压力大。房租差不多,但就像盒饭,日本最少都得是 30 块钱。在北京的衣食住行,能选得很便宜,日本最便宜的底线就在那儿了,不可能再便宜。
    在那边生活挺锻炼人的。比如在中国发个快递,让快递员替你打包就好 —— 以前这个环境有的时候容易让你懒一点。但是在那,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我可以出去溜达溜达,买菜、做菜、工作,回家做音乐,偶尔去哪儿旅个游。在北京生活,缺少那种鲜活的感觉。
    生活在日本,创作里当然有日本的影子在了,但并不一定是这首歌叫《京都》,那首歌叫《大阪》这样具象的关系。比如这个曲子可能跟山有关系,我并不把它看成是日本的山,山在哪都一样,它是世界的山,比较抽象的关系。

    孙大威镜头下的日本

    我最喜欢京都。京都挺像以前的北京 —— 很传统,又很现代、很安静,生活很舒服 —— 你能感受到历史在时间上还是在流通的,不像北京,就断了。东京是超级都市,特别现代,特别繁华,有很多演出、展览、艺术什么的,但是我不喜欢那些东西。
    2010 年开始,我很明确还是喜欢欧洲的音乐。去了日本之后,因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我跟以前认识的日本音乐人交集也比较少。我在日本也很少演出,基本只回国演。年纪变大了,确实跟以前的演出状态有所区别,越来越沉闷了吧。
    我去年就应该回来巡演,因为疫情没回来。别说招待上要放的歌了,我自己的巡演我都准备完了。做了那么多歌,筛选出来,一个名字一个小时,绰绰有余。大概每个曲子放 3 分半到 4 分钟,一个 set 大概 20 个曲子。我现在贼有底气 —— 太多歌了,也做了好多现场的视频,我已经等了很久了。
    我巡演文案里边写的就是对我这 20 年挺好的总结。我绝对不会把巡演宣传做得太夸张,说什么 “我X,你可来吧,我这 20 年太牛逼了” —— 我不喜欢那样。情怀那个东西就那么回事,咱们要听音乐行不行。而且这只是今年的巡演,之后还要往前走。
    未来也许很好,也许会变得很傻 X。至于到底怎么样,那就以后再看。

    //采访、文:阿斐

    //编辑:Ivan Hrozny

    过去的二十年我做了很多音乐,

    参加过许多演出。

    依然记得第一次听到电子音乐,

    那种对我心里的震撼。

    依稀记得第一次演出时的状态。

    每一次冲破创作的瓶颈,

    体会周遭的人情和事。

    感受时间的变迁,

    身体衰老和朋友离去。

    唯一留下来的可能就是音乐了。

    这个二十年已经过去,

    新的音乐旅程已经开始。

    5/30 秦皇島 ARANYA

    LIVE▲SULUMI.

    6/05 北京 DADA

    LIVE▲SULUMI. CTAFAD.  DJ▲FAFA PARRRK. ZONG.

    6/12 上海 44KW

    LIVE▲SULUMI. CTAFAD. MHP.  DJ▲TBA.

    6/18 南京 MONO HOUSE

    LIVE▲SULUMI. CTAFAD.  DJ▲77MUSHROOMS. FISHMONGER.

    6/19 杭州 LOOPY

    LIVE▲SULUMI. CTAFAD.  DJ▲II.

    6/26 廣州 ROZZ-TOX

    LIVE▲SULUMI. CTAFAD.  DJ▲WJROSE. JUICYBUDDHA.

    7/02 深圳 OIL

    LIVE▲SULUMI. CTAFAD.  DJ▲WJROSE. JUICYBUDDHA.

    7/09 貴陽 LOCAL

    LIVE▲SULUMI. CTAFAD.  DJ▲DDW.

    7/10 成都 TAG

    LIVE▲SULUMI. CTAFAD.  DJ▲TBA.

    7/17 北京 WIGWAM

    LIVE▲SULUMI. CTAFAD.  DJ▲FAFA PARRRK.

    2021.05.30 | BY 阿斐 |
      8-bitambientbié RecordsCTAFADsulumitechno山水唱片电子音乐音乐人采访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听的 混音带
      0
      Loading 0
      bié Records 登陆著名纽约电台

      bié Records 登陆著名纽约电台

      bié RecordsThe Lot RadioThe Wharf Cat中国独立音乐摇滚乐电子乐混音带
      读的 采访
      0
      Loading 0
      和 17 位音乐人、导演聊聊杨帆

      和 17 位音乐人、导演聊聊杨帆

      bié RecordsFang Yang小曲儿辑杨帆配乐音乐音乐人采访
      别的推荐的 看的 首发
      0
      Loading 0
      Jinsfake - Flashback MV 首发(附文字采访)

      Jinsfake – Flashback MV 首发(附文字采访)

      beatboom bapinstrumental hip-hopMV音乐人采访
      快讯
      2+
      Loading 0
      Lindy Lin《Her Insula 她的脑岛》磁带现货发售

      Lindy Lin《Her Insula 她的脑岛》磁带现货发售

      bié Recordsindie popLindy Lin厂牌发行流行磁带音乐音乐人
      看的 视频采访
      3+
      Loading 0
      Lindy Lin 上海街头试听会:给大城市的一点小惊喜

      Lindy Lin 上海街头试听会:给大城市的一点小惊喜

      bié RecordsLindy Lin上海试听音乐音乐人
      读的 长文/话题
      0
      Loading 0
      为了给鱼花塘谱曲,他化成一道恒常的目光

      为了给鱼花塘谱曲,他化成一道恒常的目光

      bié Records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厂牌发行电影配乐钢琴音乐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