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0
    Loading 0
    BIE别的

    被取消的未来:你错过的和没错过的 MiniDisc

    2020.12.16 | BY Poppel Yang |
    SONY未来重播台音乐
    “被取消的未来” 是个啥?
    “被取消的未来” (Cancellation of the Future)是已故的文化理论家 Mark Fisher 于 2000 年代末提出的一个理论,大概说的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类文化发展已经因在创造过程中对旧事物有意无意的过量借鉴而陷入瓶颈,无法像在过去的年代中那样在 “创造未来” 上取得质的突破。
    看看现在身边的文化 “新事物” ,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除了摇滚乐没能重启,老电影老电视老游戏要么重启,要么就是出第十八代换汤不换药的续作,毕竟这样对投资人来说最保险。当你身边 40 岁和 14 岁的人都在玩同一个宝可梦和换皮 MOBA 手游的时候,对一个预料之外的未来再怎么执着追求可能也没用了,不如两眼一闭随波逐流飘到哪算哪吧。

    “被取消的未来” 如果是个实体物品,会是啥样?

    再往下说就太玄乎了,说点实际的吧。假如 “被取消的未来” 是一个实体物品的话,它会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首先它在外观上看起来应该会很次世代,很有未来感,但同时也会有人觉得它很复古,尽显未来与过去的冲突;功能上,它本是被设计成为未来的人类服务的,但它却没能成为未来世界中的常见物品。这样来看,如果 “被取消的未来” 能对应一个实体物品的话,它的一种样貌很可能会是这样的:

    可能你会问:“这位同学,你怎么把 CD 给装到 3D 打印出来的保存键里了?” 
    这并不是被恶搞的保存键,也不是被囚禁的 CD 光碟,而是曾经在地球上某些地方风靡一时,而在另一些地方毫无存在感的 “次世代” 音乐存储介质: MiniDisc (微型镭射唱碟,下文简称 MD )。

    MiniDisc:始于 1992

    自 1982 年 Philips 和 SONY 联合推出 CD (CompactDisc)这一音乐存储介质后,随时随地收听高保真音乐开始变得不再是幻想。CD 音乐在上市不久后就在销量上超过了黑胶唱片,又 90 年代初超过了磁带音乐,成为市场上最流行的高保真音乐介质。

    1979 年, Philips 公司预告了 CD 的诞生 

     不过,在当时习惯了用磁带录歌(盗版)和听歌的人们也很快就发现了 CD 的缺点:碟子太脆不禁折腾;虽然音质很好,但便携式 CD 播放器体积太大,走路时太颠簸还会跳音;不能自己往上面录歌……总的来说, CD 太娇气,太严防死守,不够朋克,没法用来 shock the system 。
    发明家们自然也意识到了 CD 的不足,在 CD 上市不久后就开始在其基础上研制下一代音乐介质。面对 CD 的种种缺点,人们在 80 年代中期研发了体积更小且可以反复擦写数据的磁光碟。

    《机动警察:电影版》 (1989)中出现的磁光碟

    磁光碟诞生后,在日本的计算机界有广泛应用,而在其他地方却存在感不足。80 年代西方社会对日本疑惑、惧怕又向往的情绪在 80 年代的小说和电影中常有表现。日本彼时的形象影响了西方世界对未来的愿景,以至于在 90 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中还会频频出现磁光碟的身影,以 “间谍用” 物品的形象登场,成为塑造电影气氛的噱头产品。

    1996 年上映的《碟中谍》中,磁光碟作为间谍道具登场

    时隔 CD 诞生十年, SONY 在磁光碟的基础上于 1992 年推出了下一代成熟的音乐存储介质:MiniDisc 。

    集磁带与CD之大成

    MD 是磁带与 CD 货真价实的结合体,它拥有磁带的多次擦写能力和耐用的外壳,同时又有拥有 CD 的数据存储方式和闪亮的碟面:在播放碟片时, MD 与 CD 如出一辙,用激光读取碟面上的数据;当录制音乐时,激光头则将碟面加热,使碟面的磁性介质活跃起来,通过写入磁头改变碟面上的数据,完成录入。

    MiniDisc 被 SONY 标榜为 “另一个时间线里的磁带”

    一张 MD 碟子的默认播放时长为 60 至 80 分钟不等,跟一张 CD 差不多(使用低码率则可以延时二到四倍)。MD 的磁光碟特性可以让人方便地录音,也可以用来翻录来自其他音源的音乐来制作 mixtape 。
    MD使用的是SONY自家研制的 ATRAC 数据格式,尽管相比 CD 和 WAV 文件而言属于有损格式(292 kbps),但音质足够好,大多数人根本听不出来区别。在可录光碟(CD-R)价格昂贵的 90 年代初,能够以更亲民的价格来录制数字音乐文件无疑是 MD 的最大卖点。
    MD 碟片小巧的体积是其另一个卖点。它的直径比 CD 小很多,厚度仅是磁带的一半,这为新一代便携式音乐播放器能够以更小巧的体积登场提供了前提。

    MD 对比 CD 体积 (图片来自 Techmoan )

    在产品美学方面,碟片的保护性外壳可以使 MD 像磁带一样在外观设计上玩出更多花样,也使 MD 碟片更适合把玩。用不同颜色的 MD 来装载音乐,似乎能给音乐加上不同的滤镜,在潜意识里为你的音乐调整 EQ 。

    红色的录摇滚,黑色的录金属,透明的录电子,金色的录 Jazz & Soul ,蓝色的录流行,屎黄的录[此处插入你最讨厌的音乐流派]

    虽然 MD 作为存储介质是挺酷炫的,但第一台 MD 播放器的仓促登场却没能给 MD 开一个好头。

    MD播放器:从臃肿到华丽

    SONY MD Walkman MZ-1 (1992)

    1992 年末上市的 SONY MD Walkman MZ-1 是世界上首台 MD 播放器。磁带 Walkman 的成功已经让 SONY 意识到 on-the-go 听歌的重要性,所以这第一台播放器就是奔着便携性使劲的,但却没能像首台磁带 Walkman 一样取得同样的成就。
    MZ-1虽然延续了磁带 Walkman 的名号,但其便携性相当堪忧:首先,相对 MD 碟片的体积, MZ-1 的机身臃肿,比 80 年代初期的磁带 Walkman 还要大上不少(114 x 139 x 43mm,700g)。虽然比同期的便携式 CD 随身听要小上一些,但想插进衣兜还是有点困难。

    阿诺的车载音乐播放器:MZ-1 这台机器曾在《最后的动作英雄》(1993)中闪现

    更离谱的是,机内电池只够播放 75 分钟的音乐,只能勉强播完一张碟子。你要是手不老实来回切歌,估计播了半张碟子就熄火了。据说在 MD 首台播放器上市后的第一年, SONY 只卖出了不到五万台机器。
    在 “软件” 方面,自录 MD 还没开始流行,又脏又快的磁带翻录根深蒂固,仍然是无法取代的音乐分享玩法。而发行在 MD 碟上的商业音乐专辑相比同期的磁带、 CD 专辑少之又少(虽然不乏重磅作品),大多只是 SONY 自家音乐厂牌下音乐人的作品。

    MJ 的 Dangerous 出现在 MD 的广告 

    玛丽亚凯莉的首专 MD 版 (1992)

    毕竟是花了多年精心研究的新媒介, SONY 自然不会因为初始的失败而放弃。在不理想的初号机诞生后的几年间,一系列的 MD 整活行动立即跟上。
    1993 年末上市的 MZ-E2 上去掉了录音功能,仅以播放器的形式登场。相比初号机, E2 的体积非常小巧(106 x 76 x 19mm),重量更是只有 220g 。使用内置电池可播放两小时,外挂电池盒则可以达到 4 小时,已经可以算一台带得出去的口袋机了。

    装备了线控器的MZ-E2(1993)

    分别于 1996 和 97 年上市的 MZ-R30 和 R50 是 MD 播放器中的两个经典机型。虽然不是最炫目的机器,但它们差不多可以说是 MD 告别臃肿和低电量的转折点。两台机器都是可录可播的全功能机型,但在体积和重量上则延续了 MZ-E2 的小型化,内置电池更是可以播放 7 小时之久。在其之后诞生的机型往往更加省电,使用一节 AA 电池可以播放几十小时。

    MZ-R30 和 R50

    此时最轻薄的磁带 Walkman 也没法在便携性上和 MD 抗衡了, MD 已成为最易于携带的随身音乐播放器。
    磁带 Walkman 在近 20 年的型号多样化进程(看看这篇)在短短几年内发生在 MD 播放器身上,这就导致了 MD 播放器外观设计的爆炸性喷发。除了早期机型黑黑黑的经典商务风设计风格,被回过头来称作 “Y2K” 的设计风格伴随着西方世界的消费主义狂潮,在 MD 播放器的设计上大显身手:闪亮的铬金属色、透明塑料盘片、伪 3D 渲染次元突破式的外壳等充满时代感的元素一应俱全,在 iPod 把极简风潮带来之前进行一场世纪末的狂欢。

    Panasonic SJ-MJ7(1997),铬金属色凸显时代特点

    SHARP MD-MS722 (1998) ,面板好像被卡西欧电子表附体了

    SONY MZ-E44/45 (1998) ,好像伪 3D 渲染图实体降临

    SONY MZ-E800 (2000) ,机器人的抹茶切糕 

    SONY MZ-R900(2000),首台支持 MDLP 功能的便携式播录机,通过录入低码率的文件(牺牲音质)来节省储存空间,使一张 MD 碟子最多可容纳下四张 CD 的内容 

    SONY MZ-E900 (2000)),R900 对应的不可录音版,是现存体积最小的 MD 播放器之一(77 x 12 x 71mm, 58g ),仅比一张 MD 碟子厚一点,可以轻松进入牛仔裤口袋,外壳为轻且坚固的镁合金

    SONY MZ-E500 (2000),铬金属太阳照亮新世纪

    AIWA AM-NX9 (2003),面板好像来自科幻片

    Kenwood DMC-S77 (2003),好像 HAL9000 升级版

    在广告攻势上也大力猛击

    在互联时代开始之时, MD 却失联了

    90 年代末,MD 这种音乐媒介终于在亚洲发达地区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有了较强的存在感,但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却因 SONY 在市场开拓上的限度而对 MD 鲜有问津。因为普及度不高,所以 MD 外观看起来够科幻,常被好莱坞用来忽悠人。

    《世纪末暴潮》(1995)中 MD 被用来储存体感记忆

    在《黑客帝国》(1999)中则用来储存黑客程序

    而在这个时候的现实世界中,由于技术的进步,可录光碟 CD-R 的价格直线下降,自己在家刻录 CD 已经是可行的玩法。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MP3 音乐开始改变人们收听和分享音乐的方式。相比之下 MD 已颇具老态,仍然需要像操作传统音响设备一样来完成实时录音,作为一台数字文件播放器,却没能让其与电脑进行互联来享受数字设备的便利。
    面对这个诟病, 2001 年 12 月,在苹果的初代 iPod 上市两个月后, SONY 终于姗姗来迟地发布了可以用数据线连接电脑的 MD 播放器 —— Net MD 系列。

    MZ-N1(2001),首台便携式Net MD播录机

    Net MD 系列播放器可以让人将多种音乐格式转换成 ATRAC 格式后拷贝到 MD 碟片中,速度要比实时录音快上不少,在电脑上编排播放列表也更加方便。
    遗憾的是,尽管名字里有个 “Net” ,但 Net MD 与互联网的互联性却丝毫没有相通之处,更像是受互联网泡沫而催生的噱头式命名:电脑对 Net MD 播放器的数字文件写入是单向的,只能由电脑端通过 SONY 的独家软件向 MD 播放器中拷贝音乐。也就是说,你没法像使用 U 盘和 MP3 播放器那样,把朋友的 MD 碟子里的歌反向拷贝到电脑里,除非是用 MD 对电脑进行传统的音频输入,等上漫长的 70 分钟,然后再手动分割曲目,重命名,归档……等等,而这点用普通的 MD 就能做到。这种设计在当时那个创建 CD ISO 镜像已经成熟的年代简直落后得不可思议。
    更可怕的是, Net MD 的配套传输软件只能让一个音乐文件同时在三张碟子中存在。如果想把这首歌写入一张新碟子,就必须从之前写入的一个碟子中将其抹去。这些种种因版权保护而做出的限制使 MD 在 MP3 文件下载和分享已经日渐流行的当年无法迎合互联网初期的弄潮儿们对开源、共享等次世代生活方式的追求。
    假如 Net MD 能比实际早一年推出,再让文件能自由传输,对文件格式不加限制,留出余地让用户充分发挥数字时代的 street-smart ,也许就能让 MD 在 2000 年代更加普及……当然,这只是假如。

    Hi MD!  Goodbye MD !

    2004 年, iPod 即将进入第四世代,普通一点的 MP3 播放器也已经是白菜价,市面上的 CD 随身听也少有敢不带 MP3 播放功能的, MD 显然大势已去。SONY 在全面转向 MP3 播放器前,对 MD 系列做出了最后的升级:Hi-MD 。

    Hi-MD 碟片

    Hi-MD 使用 1GB 容量的新式 Hi-MD 碟片,提供了播放无损音乐的能力,但仍不支持碟片对电脑的文件传输。在便携式 Hi-MD 播放器的国度,只剩 SONY 一家还在留守,其他厂商早已纷纷弃船。

    SONY MZ-NH1 (2004),首批 Hi-MD 播放器之一

    2006 年 SONY 推出了 Hi-MD 的终极型号 MZ-RH1 ,也是 SONY 推出的最后一台便携式 MD 播放器。这是一台可录可播的全功能机器,但体积仅比一张 MD 碟大一点。用料高端,外观漂亮,充满科技感,可以算作 MD 不错的收官之作。此外,这也是唯一一台可以将 MD 碟片中的内容拷贝到电脑中的 MD 播放器,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人关心了。

    SONY MZ-RH1 (2006)   SONY 末代黑科技的收官之作

    在这台机器之后, SONY 就去专心搞 MP3 播放器了,自创的 ATRAC 数字音乐格式也到死都没开源。其实 SONY 早在 1999 年就曾推出过使用闪存的数字播放器,但只能播放其独家掌权的 ATRAC 格式,实在是太孤高了。无奈当时无论是厂家还是用户都更青睐亲民的 MP3 。直至 2004 年末, SONY 才首次推出了能直接播放 MP3 文件的播放器,算是亡羊补牢,让 Walkman 这块招牌离了 MD 也得以延续下去。
    在 作古媒介博物馆 上,可以看到上面写着 “ MiniDisc 生于 1992 ,死于 2013 ”。
    这是因为 SONY 于 2013 年宣布停产所有的 MD 播放器。当时的公告曾令人一惊,因为许多人以为 MD 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死了,但又没人能说清是具体是什么时候:有的人说可能是在少下两顿馆子就能买一台闪存 MP3 播放器的时候;有的人说可能是在出现彩色屏幕 iPod 的时候;有的人说可能是在 Spotify 还在播盗版音乐的时候。
    但是, MD 真的死了吗?
    搜索一下,在今天仍然能看到独立音乐人费劲心思去淘透明壳的 MD 碟子,然后在上面印上自定义的花纹,用来实体传播自己的音乐;也有技术咖在研究如何在 WIN10 系统上运行 Net MD 的配套传输软件,如何让 MD 播放器的驱动在新系统上正常运行;另外,也许是受到Cassette Store Day启发,今年还有人在网上组织了首届 “MiniDisc Day” ,帮独立音乐人们宣发拷贝到 MD 上出售的作品。
    当然更少不了那些仍在默默用MD听歌的人。

    vaporwave 、 futurefunk 和 synthwave 等网络音乐流派下的音乐人曾在过去几年中使用 MD 碟作为传播实体音乐的媒介,从设计内页到盘面印花,一切 DIY

    另一方面, MD 也成为一个不太大众的文化标签。Kanye West 在 2018 年曾给未上市的新专辑配上 MD 的照片作为封面;Tumblr 上也有用户自发为喜欢的娱乐产品做 MD 的 mock-up 。当今已经无法靠追逐最新的电子产品来凸显个性化的时尚品味(因为你有的别人也都有,还比你快半拍),于是,人们便去逆向追逐诞生在过去的、但不那么为人所知的产品了。

    网友虚构了 CallMe by Your Name 电影原声的 MD 版(图片来自 PRKORN )

    往大了说, MD 在诞生时拥有超前的概念,好不容易等到应该放开了使劲搞的年代却太过拘谨而自断前程;MD 诞生在同一家公司在同一年生产的同一个功能的产品要有十几种外形不同的可选型号的时代,它曾有着令 edgy teenager 、数码发烧友、潮流人士欲罢不能的酷炫外观,让产品设计师们在极简和扁平风将数字产品搞成全年龄通用的模样之前十足地过了一把瘾。
    往小了说, MD 曾经是深受一些人喜爱的听歌工具,又是一些人仅仅有所耳闻的高端数字产品,更是一些人从没听过的、现在告诉他也不信的噱头产品或物件。
    你既错过了它,同时也没错过它。
    MD所代表的,就是未来编织师在过去用心用力编织出的那个我们没能进入的未来。
    “被取消的未来” 是个啥?
    “被取消的未来” (Cancellation of the Future)是已故的文化理论家 Mark Fisher 于 2000 年代末提出的一个理论,大概说的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类文化发展已经因在创造过程中对旧事物有意无意的过量借鉴而陷入瓶颈,无法像在过去的年代中那样在 “创造未来” 上取得质的突破。
    看看现在身边的文化 “新事物” ,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除了摇滚乐没能重启,老电影老电视老游戏要么重启,要么就是出第十八代换汤不换药的续作,毕竟这样对投资人来说最保险。当你身边 40 岁和 14 岁的人都在玩同一个宝可梦和换皮 MOBA 手游的时候,对一个预料之外的未来再怎么执着追求可能也没用了,不如两眼一闭随波逐流飘到哪算哪吧。

    “被取消的未来” 如果是个实体物品,会是啥样?

    再往下说就太玄乎了,说点实际的吧。假如 “被取消的未来” 是一个实体物品的话,它会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首先它在外观上看起来应该会很次世代,很有未来感,但同时也会有人觉得它很复古,尽显未来与过去的冲突;功能上,它本是被设计成为未来的人类服务的,但它却没能成为未来世界中的常见物品。这样来看,如果 “被取消的未来” 能对应一个实体物品的话,它的一种样貌很可能会是这样的:

    可能你会问:“这位同学,你怎么把 CD 给装到 3D 打印出来的保存键里了?” 
    这并不是被恶搞的保存键,也不是被囚禁的 CD 光碟,而是曾经在地球上某些地方风靡一时,而在另一些地方毫无存在感的 “次世代” 音乐存储介质: MiniDisc (微型镭射唱碟,下文简称 MD )。

    MiniDisc:始于 1992

    自 1982 年 Philips 和 SONY 联合推出 CD (CompactDisc)这一音乐存储介质后,随时随地收听高保真音乐开始变得不再是幻想。CD 音乐在上市不久后就在销量上超过了黑胶唱片,又 90 年代初超过了磁带音乐,成为市场上最流行的高保真音乐介质。

    1979 年, Philips 公司预告了 CD 的诞生 

     不过,在当时习惯了用磁带录歌(盗版)和听歌的人们也很快就发现了 CD 的缺点:碟子太脆不禁折腾;虽然音质很好,但便携式 CD 播放器体积太大,走路时太颠簸还会跳音;不能自己往上面录歌……总的来说, CD 太娇气,太严防死守,不够朋克,没法用来 shock the system 。
    发明家们自然也意识到了 CD 的不足,在 CD 上市不久后就开始在其基础上研制下一代音乐介质。面对 CD 的种种缺点,人们在 80 年代中期研发了体积更小且可以反复擦写数据的磁光碟。

    《机动警察:电影版》 (1989)中出现的磁光碟

    磁光碟诞生后,在日本的计算机界有广泛应用,而在其他地方却存在感不足。80 年代西方社会对日本疑惑、惧怕又向往的情绪在 80 年代的小说和电影中常有表现。日本彼时的形象影响了西方世界对未来的愿景,以至于在 90 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中还会频频出现磁光碟的身影,以 “间谍用” 物品的形象登场,成为塑造电影气氛的噱头产品。

    1996 年上映的《碟中谍》中,磁光碟作为间谍道具登场

    时隔 CD 诞生十年, SONY 在磁光碟的基础上于 1992 年推出了下一代成熟的音乐存储介质:MiniDisc 。

    集磁带与CD之大成

    MD 是磁带与 CD 货真价实的结合体,它拥有磁带的多次擦写能力和耐用的外壳,同时又有拥有 CD 的数据存储方式和闪亮的碟面:在播放碟片时, MD 与 CD 如出一辙,用激光读取碟面上的数据;当录制音乐时,激光头则将碟面加热,使碟面的磁性介质活跃起来,通过写入磁头改变碟面上的数据,完成录入。

    MiniDisc 被 SONY 标榜为 “另一个时间线里的磁带”

    一张 MD 碟子的默认播放时长为 60 至 80 分钟不等,跟一张 CD 差不多(使用低码率则可以延时二到四倍)。MD 的磁光碟特性可以让人方便地录音,也可以用来翻录来自其他音源的音乐来制作 mixtape 。
    MD使用的是SONY自家研制的 ATRAC 数据格式,尽管相比 CD 和 WAV 文件而言属于有损格式(292 kbps),但音质足够好,大多数人根本听不出来区别。在可录光碟(CD-R)价格昂贵的 90 年代初,能够以更亲民的价格来录制数字音乐文件无疑是 MD 的最大卖点。
    MD 碟片小巧的体积是其另一个卖点。它的直径比 CD 小很多,厚度仅是磁带的一半,这为新一代便携式音乐播放器能够以更小巧的体积登场提供了前提。

    MD 对比 CD 体积 (图片来自 Techmoan )

    在产品美学方面,碟片的保护性外壳可以使 MD 像磁带一样在外观设计上玩出更多花样,也使 MD 碟片更适合把玩。用不同颜色的 MD 来装载音乐,似乎能给音乐加上不同的滤镜,在潜意识里为你的音乐调整 EQ 。

    红色的录摇滚,黑色的录金属,透明的录电子,金色的录 Jazz & Soul ,蓝色的录流行,屎黄的录[此处插入你最讨厌的音乐流派]

    虽然 MD 作为存储介质是挺酷炫的,但第一台 MD 播放器的仓促登场却没能给 MD 开一个好头。

    MD播放器:从臃肿到华丽

    SONY MD Walkman MZ-1 (1992)

    1992 年末上市的 SONY MD Walkman MZ-1 是世界上首台 MD 播放器。磁带 Walkman 的成功已经让 SONY 意识到 on-the-go 听歌的重要性,所以这第一台播放器就是奔着便携性使劲的,但却没能像首台磁带 Walkman 一样取得同样的成就。
    MZ-1虽然延续了磁带 Walkman 的名号,但其便携性相当堪忧:首先,相对 MD 碟片的体积, MZ-1 的机身臃肿,比 80 年代初期的磁带 Walkman 还要大上不少(114 x 139 x 43mm,700g)。虽然比同期的便携式 CD 随身听要小上一些,但想插进衣兜还是有点困难。

    阿诺的车载音乐播放器:MZ-1 这台机器曾在《最后的动作英雄》(1993)中闪现

    更离谱的是,机内电池只够播放 75 分钟的音乐,只能勉强播完一张碟子。你要是手不老实来回切歌,估计播了半张碟子就熄火了。据说在 MD 首台播放器上市后的第一年, SONY 只卖出了不到五万台机器。
    在 “软件” 方面,自录 MD 还没开始流行,又脏又快的磁带翻录根深蒂固,仍然是无法取代的音乐分享玩法。而发行在 MD 碟上的商业音乐专辑相比同期的磁带、 CD 专辑少之又少(虽然不乏重磅作品),大多只是 SONY 自家音乐厂牌下音乐人的作品。

    MJ 的 Dangerous 出现在 MD 的广告 

    玛丽亚凯莉的首专 MD 版 (1992)

    毕竟是花了多年精心研究的新媒介, SONY 自然不会因为初始的失败而放弃。在不理想的初号机诞生后的几年间,一系列的 MD 整活行动立即跟上。
    1993 年末上市的 MZ-E2 上去掉了录音功能,仅以播放器的形式登场。相比初号机, E2 的体积非常小巧(106 x 76 x 19mm),重量更是只有 220g 。使用内置电池可播放两小时,外挂电池盒则可以达到 4 小时,已经可以算一台带得出去的口袋机了。

    装备了线控器的MZ-E2(1993)

    分别于 1996 和 97 年上市的 MZ-R30 和 R50 是 MD 播放器中的两个经典机型。虽然不是最炫目的机器,但它们差不多可以说是 MD 告别臃肿和低电量的转折点。两台机器都是可录可播的全功能机型,但在体积和重量上则延续了 MZ-E2 的小型化,内置电池更是可以播放 7 小时之久。在其之后诞生的机型往往更加省电,使用一节 AA 电池可以播放几十小时。

    MZ-R30 和 R50

    此时最轻薄的磁带 Walkman 也没法在便携性上和 MD 抗衡了, MD 已成为最易于携带的随身音乐播放器。
    磁带 Walkman 在近 20 年的型号多样化进程(看看这篇)在短短几年内发生在 MD 播放器身上,这就导致了 MD 播放器外观设计的爆炸性喷发。除了早期机型黑黑黑的经典商务风设计风格,被回过头来称作 “Y2K” 的设计风格伴随着西方世界的消费主义狂潮,在 MD 播放器的设计上大显身手:闪亮的铬金属色、透明塑料盘片、伪 3D 渲染次元突破式的外壳等充满时代感的元素一应俱全,在 iPod 把极简风潮带来之前进行一场世纪末的狂欢。

    Panasonic SJ-MJ7(1997),铬金属色凸显时代特点

    SHARP MD-MS722 (1998) ,面板好像被卡西欧电子表附体了

    SONY MZ-E44/45 (1998) ,好像伪 3D 渲染图实体降临

    SONY MZ-E800 (2000) ,机器人的抹茶切糕 

    SONY MZ-R900(2000),首台支持 MDLP 功能的便携式播录机,通过录入低码率的文件(牺牲音质)来节省储存空间,使一张 MD 碟子最多可容纳下四张 CD 的内容 

    SONY MZ-E900 (2000)),R900 对应的不可录音版,是现存体积最小的 MD 播放器之一(77 x 12 x 71mm, 58g ),仅比一张 MD 碟子厚一点,可以轻松进入牛仔裤口袋,外壳为轻且坚固的镁合金

    SONY MZ-E500 (2000),铬金属太阳照亮新世纪

    AIWA AM-NX9 (2003),面板好像来自科幻片

    Kenwood DMC-S77 (2003),好像 HAL9000 升级版

    在广告攻势上也大力猛击

    在互联时代开始之时, MD 却失联了

    90 年代末,MD 这种音乐媒介终于在亚洲发达地区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有了较强的存在感,但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却因 SONY 在市场开拓上的限度而对 MD 鲜有问津。因为普及度不高,所以 MD 外观看起来够科幻,常被好莱坞用来忽悠人。

    《世纪末暴潮》(1995)中 MD 被用来储存体感记忆

    在《黑客帝国》(1999)中则用来储存黑客程序

    而在这个时候的现实世界中,由于技术的进步,可录光碟 CD-R 的价格直线下降,自己在家刻录 CD 已经是可行的玩法。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MP3 音乐开始改变人们收听和分享音乐的方式。相比之下 MD 已颇具老态,仍然需要像操作传统音响设备一样来完成实时录音,作为一台数字文件播放器,却没能让其与电脑进行互联来享受数字设备的便利。
    面对这个诟病, 2001 年 12 月,在苹果的初代 iPod 上市两个月后, SONY 终于姗姗来迟地发布了可以用数据线连接电脑的 MD 播放器 —— Net MD 系列。

    MZ-N1(2001),首台便携式Net MD播录机

    Net MD 系列播放器可以让人将多种音乐格式转换成 ATRAC 格式后拷贝到 MD 碟片中,速度要比实时录音快上不少,在电脑上编排播放列表也更加方便。
    遗憾的是,尽管名字里有个 “Net” ,但 Net MD 与互联网的互联性却丝毫没有相通之处,更像是受互联网泡沫而催生的噱头式命名:电脑对 Net MD 播放器的数字文件写入是单向的,只能由电脑端通过 SONY 的独家软件向 MD 播放器中拷贝音乐。也就是说,你没法像使用 U 盘和 MP3 播放器那样,把朋友的 MD 碟子里的歌反向拷贝到电脑里,除非是用 MD 对电脑进行传统的音频输入,等上漫长的 70 分钟,然后再手动分割曲目,重命名,归档……等等,而这点用普通的 MD 就能做到。这种设计在当时那个创建 CD ISO 镜像已经成熟的年代简直落后得不可思议。
    更可怕的是, Net MD 的配套传输软件只能让一个音乐文件同时在三张碟子中存在。如果想把这首歌写入一张新碟子,就必须从之前写入的一个碟子中将其抹去。这些种种因版权保护而做出的限制使 MD 在 MP3 文件下载和分享已经日渐流行的当年无法迎合互联网初期的弄潮儿们对开源、共享等次世代生活方式的追求。
    假如 Net MD 能比实际早一年推出,再让文件能自由传输,对文件格式不加限制,留出余地让用户充分发挥数字时代的 street-smart ,也许就能让 MD 在 2000 年代更加普及……当然,这只是假如。

    Hi MD!  Goodbye MD !

    2004 年, iPod 即将进入第四世代,普通一点的 MP3 播放器也已经是白菜价,市面上的 CD 随身听也少有敢不带 MP3 播放功能的, MD 显然大势已去。SONY 在全面转向 MP3 播放器前,对 MD 系列做出了最后的升级:Hi-MD 。

    Hi-MD 碟片

    Hi-MD 使用 1GB 容量的新式 Hi-MD 碟片,提供了播放无损音乐的能力,但仍不支持碟片对电脑的文件传输。在便携式 Hi-MD 播放器的国度,只剩 SONY 一家还在留守,其他厂商早已纷纷弃船。

    SONY MZ-NH1 (2004),首批 Hi-MD 播放器之一

    2006 年 SONY 推出了 Hi-MD 的终极型号 MZ-RH1 ,也是 SONY 推出的最后一台便携式 MD 播放器。这是一台可录可播的全功能机器,但体积仅比一张 MD 碟大一点。用料高端,外观漂亮,充满科技感,可以算作 MD 不错的收官之作。此外,这也是唯一一台可以将 MD 碟片中的内容拷贝到电脑中的 MD 播放器,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人关心了。

    SONY MZ-RH1 (2006)   SONY 末代黑科技的收官之作

    在这台机器之后, SONY 就去专心搞 MP3 播放器了,自创的 ATRAC 数字音乐格式也到死都没开源。其实 SONY 早在 1999 年就曾推出过使用闪存的数字播放器,但只能播放其独家掌权的 ATRAC 格式,实在是太孤高了。无奈当时无论是厂家还是用户都更青睐亲民的 MP3 。直至 2004 年末, SONY 才首次推出了能直接播放 MP3 文件的播放器,算是亡羊补牢,让 Walkman 这块招牌离了 MD 也得以延续下去。
    在 作古媒介博物馆 上,可以看到上面写着 “ MiniDisc 生于 1992 ,死于 2013 ”。
    这是因为 SONY 于 2013 年宣布停产所有的 MD 播放器。当时的公告曾令人一惊,因为许多人以为 MD 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死了,但又没人能说清是具体是什么时候:有的人说可能是在少下两顿馆子就能买一台闪存 MP3 播放器的时候;有的人说可能是在出现彩色屏幕 iPod 的时候;有的人说可能是在 Spotify 还在播盗版音乐的时候。
    但是, MD 真的死了吗?
    搜索一下,在今天仍然能看到独立音乐人费劲心思去淘透明壳的 MD 碟子,然后在上面印上自定义的花纹,用来实体传播自己的音乐;也有技术咖在研究如何在 WIN10 系统上运行 Net MD 的配套传输软件,如何让 MD 播放器的驱动在新系统上正常运行;另外,也许是受到Cassette Store Day启发,今年还有人在网上组织了首届 “MiniDisc Day” ,帮独立音乐人们宣发拷贝到 MD 上出售的作品。
    当然更少不了那些仍在默默用MD听歌的人。

    vaporwave 、 futurefunk 和 synthwave 等网络音乐流派下的音乐人曾在过去几年中使用 MD 碟作为传播实体音乐的媒介,从设计内页到盘面印花,一切 DIY

    另一方面, MD 也成为一个不太大众的文化标签。Kanye West 在 2018 年曾给未上市的新专辑配上 MD 的照片作为封面;Tumblr 上也有用户自发为喜欢的娱乐产品做 MD 的 mock-up 。当今已经无法靠追逐最新的电子产品来凸显个性化的时尚品味(因为你有的别人也都有,还比你快半拍),于是,人们便去逆向追逐诞生在过去的、但不那么为人所知的产品了。

    网友虚构了 CallMe by Your Name 电影原声的 MD 版(图片来自 PRKORN )

    往大了说, MD 在诞生时拥有超前的概念,好不容易等到应该放开了使劲搞的年代却太过拘谨而自断前程;MD 诞生在同一家公司在同一年生产的同一个功能的产品要有十几种外形不同的可选型号的时代,它曾有着令 edgy teenager 、数码发烧友、潮流人士欲罢不能的酷炫外观,让产品设计师们在极简和扁平风将数字产品搞成全年龄通用的模样之前十足地过了一把瘾。
    往小了说, MD 曾经是深受一些人喜爱的听歌工具,又是一些人仅仅有所耳闻的高端数字产品,更是一些人从没听过的、现在告诉他也不信的噱头产品或物件。
    你既错过了它,同时也没错过它。
    MD所代表的,就是未来编织师在过去用心用力编织出的那个我们没能进入的未来。
    2020.12.16 | BY Poppel Yang |
    • 编辑:Alexwood
    • 设计:冬甩
    SONY未来重播台音乐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4+
    Loading 1
    我们随机拦下戴耳机的路人,看看他们正在听什么歌

    我们随机拦下戴耳机的路人,看看他们正在听什么歌

    whatsong城市街头音乐
    BIE别的
    1+
    Loading 0
    狂躁节拍:撒切尔主义的孩子与 90 年代锐舞运动的遗产

    狂躁节拍:撒切尔主义的孩子与 90 年代锐舞运动的遗产

    90 年代RAVE一颗螺丝钉地下派对电影英国锐舞音乐
    BIE别的
    0
    Loading 0
    我们和 Gorillaz 聊了聊他们的最新项目 Song Machine

    我们和 Gorillaz 聊了聊他们的最新项目 Song Machine

    Gorillaz音乐
    BIE别的
    0
    Loading 0
    花伦朱明康:我被封锁在家,弹一把缺弦的红棉牌吉他

    花伦朱明康:我被封锁在家,弹一把缺弦的红棉牌吉他

    武汉花伦音乐
    BIE别的
    0
    Loading 0
    台风到来前,小老虎给我们当了一次细野晴臣纪念展的导演

    台风到来前,小老虎给我们当了一次细野晴臣纪念展的导演

    展览日本漫画细野晴臣音乐
    BIE别的
    0
    Loading 0
    我在下午五点去看 Joyside 的排练,跟他们聊了聊这消失的十年

    我在下午五点去看 Joyside 的排练,跟他们聊了聊这消失的十年

    地下摇滚音乐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9)3893-3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