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0
    Loading 0
    BIE别的

    《流浪地球》讲的是地球完蛋的故事,所以我们和刘慈欣聊了聊人类还行不行

    2019.02.04 | BY 阿辽杀 |
    刘慈欣地球电影科幻

    他真的不太会自拍。

    大年初一,根据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就要上映了,赶这么个时候上个“地球就要完蛋了”的灾难片,给向来喜欢图个吉利的中国人民添堵,实在是一件挺冒险的事情。

    不过和小说中冰冷疏离的氛围不同,电影只采用了小说中的背景和设定,故事线与人物基本都是全新的。作为原作者,刘慈欣并不怎么在乎。“我只关心拍得好不好看,不好看的话,多忠于原著都没用;好看的话,拍的像不像我写的,我不在乎。”

    我让刘慈欣拿着我的手机自拍一张,就是这张。果然不太会自拍

    在建国门外的一家酒店里,刘慈欣穿着宇航员的戏服,接受着媒体访问的车轮战,他显然不适应这个场景,所有关于电影的问题都显得有些疲惫,不过聊起科幻小说来立刻放松了许多。

    不过,他仍反复强调,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他很满意。鉴于刘老师看起来还没有被娱乐圈浸染而变得圆滑,我们选择相信他,并愉快的聊了聊人类中心论和如何成为一个科幻小说家。

    VICE:您穿的这是电影的戏服?

    刘慈欣:应该是吧。

    是要求穿上的还是自己想穿?

    要求的,要求的,我自己穿这个干嘛?

    我看片尾字幕里写了您的客串,这不是您自己的戏服么?

    你在电影里看见我了么?

    没有。

    我真没演,但他们用了一张照片挂在墙上,一个值班的航天员,一共是五个人还是六个人的照片,我是其中一个。还是从网上截的图。

    听其他媒体说第一次看片时您挺激动的?

    其实没有,我不是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去看的,我和观众看片的心情不一样,我老想着这里还能怎么弄,怎么能更好,那里弄的不错,就是挺理性的态度,而且我看的时候也会想观众看到这里会是什么反应,所以不存在大家说的那种感动和激动。

    1月初的一天,我朋友圈被 “三体梗” 的 “不要回答” 刷屏了,因为 BBC 的那则新闻报道,大家都挺期待外星人这事的,您当时看到什么感受?

    那则新闻我还真的查了,其实人家没说怀疑是外星人,多半是自然现象,外星人的说法都是媒体炒作的。即便那个信号真的是外星人发出的,那也是他们十五亿光年外发出的,十五亿光年是什么概念?十五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刚从海洋走上陆地,恐龙还没有呢。

    《三体》得奖之后,好像现在一有科学或者航空方面的新闻,媒体都很喜欢问您。

    对,在国内写科幻的人经常被当成学者,向我们提一些只能对学者提的问题,但是大家得明白,我们只是写大众文学的作家,不是学者。我的科学储备只是普通的科学知识,不是专业性的知识,你看《流浪地球》里,其实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还是得问科学家。

    那《流浪地球》的原理合理吗?

    其实,就《流浪地球》来说,太阳发生灾变的时候把地球推离现有的轨道,这个在严肃科学中是有设想过的,但方法不一样。之前的设想是让一颗小行星围着地球转,那个星星的轨道会往外面偏心,不断把地球拉到更高的轨道上。

    但是这个设想,无论是写到小说里还是拍到电影里,视觉效果和戏剧性都远远不如现在的更震撼。现在这种方法,科学原理上没问题,但从工程学的角度上讲就不通,你把地球装上发动机,那么90%的能量推动的都是没用的质量,比如地球的岩石。所以创作就是平衡的问题,科幻作为一门艺术,有自己的美学,你得考虑它的美学追求,还得考虑它和科学的关系,这中间有一个平衡。最基本的,你不能违反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

    你会觉得一些追求美学的设计太离谱了吗?

    不会,和一般人想象的正相反。你的科学知识越多,你的想象力越疯狂。特别是现在,比如现代物理学探测到的那些微观和宏观的现象,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常识限制了,你想象的再疯狂,都疯狂不过真正的科学。所以科学是开发想象力的一个工具,这也是科幻小说的魅力之一。

    做科幻小说家需要一个很高的门槛吗?

    如果这个门槛指的是科学知识储备的话,那真不一定。无论科幻小说或者电影,风格都是很多样的,你要弄《流浪地球》这种比较硬的科幻小说和电影,确实需要一定知识,但你要弄 —— 比如《星球大战》吧,你看里面有什么科学知识?当然,这种电影也有自己的审美价值。无论是哪一类,科学知识都可以欠缺,但想象力肯定得有。

    最初为什么喜欢上科幻这个题材?

    那是上小学的时候了,我第一次看的科幻小说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大概是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开始写的,但是发表不了,断断续续的,可能一停就好几年,然后再写一篇。

    那时候想过以科幻作家这个职业为生吗?

    想过,尤其八十年代初那会儿科幻小说还挺繁荣的,作品也多,读者也多,而且有大量的外国现代作品第一次被翻译过来,科幻电影也有,后来突然就不行了。

    但其实我想过,我也很清醒,我知道光靠写科幻养活不了自己,总得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我就觉得工程师就挺好的,收入稳定。

    所以你看我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其实是一个很罕见的形式:我几乎是精确地按照自己少年时期设计的人生轨迹走的。像我这样的人,坦率说我没发现第二个。可能有人很成功,但他不是按照以前设计的轨道走的,甚至可能南辕北辙。但我的人生每一步都是按照我的设想走的,我当了工程师,在做工程师的时候写科幻,发表,非常精确。

    写小说也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设计出来,然后精确地写下去?

    是,完全想好,集中时间赶快写出来,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 “想” 上。结尾和最初的设计都是一模一样的,很像拍电影,一旦开拍,基本就都定了,中间想改什么都很难。还有一个原因是业余作者,真的很难像专业作家那样,在书房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这个条件。

    不过现在您是专业作家了,《三体》还让您实现了财务自由。

    是,但《三体》是个例外,国内大部分科幻作家还都是业余的,像《科幻世界》上的短篇小说,稿费千字不到200,和三十年前的价差不多。长篇呢,一本书能卖到5万算不错了,版税你按8%算,这些钱根本不够生活的。

    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某一部作品红了之后,会带动其他作品的销量,但您的情况似乎也不是这样。

    对,其他销量也都不行,所以我一直说《三体》真的是个例外。好在最近科幻电影的改编权价格高点,市场挺好的,也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说到《三体》,有人猜您本人像章北海,您自己觉得像吗?

    不像,他是个一个极其会伪装,城府很深的人,而且在他内心最深处是非常冷酷无情的,只要他认定一个目标,就可以打破一切规则,甚至连人命都不在乎。我敢肯定,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人 —— 而我在现实中,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人。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在讨论科幻作品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人类中心论这个概念,这似乎是每一个科幻作家都或多或少会触碰到的概念了,《流浪地球》就是很符合这个概念的,所以它反映了您的观点吗? 

    的确,《流浪地球》是人类中心论的,为了生存不顾一切,但我个人其实是反对人类中心论的。但是你要摆脱人类中心论很难,这个概念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每个基因里了。我们现在的所有一切都是以 “我们” 为中心的,其他物种既没有人权,也不受法律保护。不过确实在科幻小说里是最能摆脱的,也是最尽可能摆脱的,比如很多科幻作品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种族,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种族。

    为什么科幻小说要尽可能摆脱这个概念? —— 对不起这才是真正的最后一个问题。

    因为科幻小说就是尽力地在描绘现实之外的世界,打破固有的思维,而人类中心论是我们最顽固的思维,所以当然,它就成了科幻小说最努力去打破的思维框架。

    酷,谢谢您!

    他真的不太会自拍。

    大年初一,根据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就要上映了,赶这么个时候上个“地球就要完蛋了”的灾难片,给向来喜欢图个吉利的中国人民添堵,实在是一件挺冒险的事情。

    不过和小说中冰冷疏离的氛围不同,电影只采用了小说中的背景和设定,故事线与人物基本都是全新的。作为原作者,刘慈欣并不怎么在乎。“我只关心拍得好不好看,不好看的话,多忠于原著都没用;好看的话,拍的像不像我写的,我不在乎。”

    我让刘慈欣拿着我的手机自拍一张,就是这张。果然不太会自拍

    在建国门外的一家酒店里,刘慈欣穿着宇航员的戏服,接受着媒体访问的车轮战,他显然不适应这个场景,所有关于电影的问题都显得有些疲惫,不过聊起科幻小说来立刻放松了许多。

    不过,他仍反复强调,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他很满意。鉴于刘老师看起来还没有被娱乐圈浸染而变得圆滑,我们选择相信他,并愉快的聊了聊人类中心论和如何成为一个科幻小说家。

    VICE:您穿的这是电影的戏服?

    刘慈欣:应该是吧。

    是要求穿上的还是自己想穿?

    要求的,要求的,我自己穿这个干嘛?

    我看片尾字幕里写了您的客串,这不是您自己的戏服么?

    你在电影里看见我了么?

    没有。

    我真没演,但他们用了一张照片挂在墙上,一个值班的航天员,一共是五个人还是六个人的照片,我是其中一个。还是从网上截的图。

    听其他媒体说第一次看片时您挺激动的?

    其实没有,我不是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去看的,我和观众看片的心情不一样,我老想着这里还能怎么弄,怎么能更好,那里弄的不错,就是挺理性的态度,而且我看的时候也会想观众看到这里会是什么反应,所以不存在大家说的那种感动和激动。

    1月初的一天,我朋友圈被 “三体梗” 的 “不要回答” 刷屏了,因为 BBC 的那则新闻报道,大家都挺期待外星人这事的,您当时看到什么感受?

    那则新闻我还真的查了,其实人家没说怀疑是外星人,多半是自然现象,外星人的说法都是媒体炒作的。即便那个信号真的是外星人发出的,那也是他们十五亿光年外发出的,十五亿光年是什么概念?十五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刚从海洋走上陆地,恐龙还没有呢。

    《三体》得奖之后,好像现在一有科学或者航空方面的新闻,媒体都很喜欢问您。

    对,在国内写科幻的人经常被当成学者,向我们提一些只能对学者提的问题,但是大家得明白,我们只是写大众文学的作家,不是学者。我的科学储备只是普通的科学知识,不是专业性的知识,你看《流浪地球》里,其实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还是得问科学家。

    那《流浪地球》的原理合理吗?

    其实,就《流浪地球》来说,太阳发生灾变的时候把地球推离现有的轨道,这个在严肃科学中是有设想过的,但方法不一样。之前的设想是让一颗小行星围着地球转,那个星星的轨道会往外面偏心,不断把地球拉到更高的轨道上。

    但是这个设想,无论是写到小说里还是拍到电影里,视觉效果和戏剧性都远远不如现在的更震撼。现在这种方法,科学原理上没问题,但从工程学的角度上讲就不通,你把地球装上发动机,那么90%的能量推动的都是没用的质量,比如地球的岩石。所以创作就是平衡的问题,科幻作为一门艺术,有自己的美学,你得考虑它的美学追求,还得考虑它和科学的关系,这中间有一个平衡。最基本的,你不能违反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

    你会觉得一些追求美学的设计太离谱了吗?

    不会,和一般人想象的正相反。你的科学知识越多,你的想象力越疯狂。特别是现在,比如现代物理学探测到的那些微观和宏观的现象,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常识限制了,你想象的再疯狂,都疯狂不过真正的科学。所以科学是开发想象力的一个工具,这也是科幻小说的魅力之一。

    做科幻小说家需要一个很高的门槛吗?

    如果这个门槛指的是科学知识储备的话,那真不一定。无论科幻小说或者电影,风格都是很多样的,你要弄《流浪地球》这种比较硬的科幻小说和电影,确实需要一定知识,但你要弄 —— 比如《星球大战》吧,你看里面有什么科学知识?当然,这种电影也有自己的审美价值。无论是哪一类,科学知识都可以欠缺,但想象力肯定得有。

    最初为什么喜欢上科幻这个题材?

    那是上小学的时候了,我第一次看的科幻小说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大概是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开始写的,但是发表不了,断断续续的,可能一停就好几年,然后再写一篇。

    那时候想过以科幻作家这个职业为生吗?

    想过,尤其八十年代初那会儿科幻小说还挺繁荣的,作品也多,读者也多,而且有大量的外国现代作品第一次被翻译过来,科幻电影也有,后来突然就不行了。

    但其实我想过,我也很清醒,我知道光靠写科幻养活不了自己,总得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我就觉得工程师就挺好的,收入稳定。

    所以你看我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其实是一个很罕见的形式:我几乎是精确地按照自己少年时期设计的人生轨迹走的。像我这样的人,坦率说我没发现第二个。可能有人很成功,但他不是按照以前设计的轨道走的,甚至可能南辕北辙。但我的人生每一步都是按照我的设想走的,我当了工程师,在做工程师的时候写科幻,发表,非常精确。

    写小说也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设计出来,然后精确地写下去?

    是,完全想好,集中时间赶快写出来,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 “想” 上。结尾和最初的设计都是一模一样的,很像拍电影,一旦开拍,基本就都定了,中间想改什么都很难。还有一个原因是业余作者,真的很难像专业作家那样,在书房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这个条件。

    不过现在您是专业作家了,《三体》还让您实现了财务自由。

    是,但《三体》是个例外,国内大部分科幻作家还都是业余的,像《科幻世界》上的短篇小说,稿费千字不到200,和三十年前的价差不多。长篇呢,一本书能卖到5万算不错了,版税你按8%算,这些钱根本不够生活的。

    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某一部作品红了之后,会带动其他作品的销量,但您的情况似乎也不是这样。

    对,其他销量也都不行,所以我一直说《三体》真的是个例外。好在最近科幻电影的改编权价格高点,市场挺好的,也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说到《三体》,有人猜您本人像章北海,您自己觉得像吗?

    不像,他是个一个极其会伪装,城府很深的人,而且在他内心最深处是非常冷酷无情的,只要他认定一个目标,就可以打破一切规则,甚至连人命都不在乎。我敢肯定,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人 —— 而我在现实中,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人。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在讨论科幻作品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人类中心论这个概念,这似乎是每一个科幻作家都或多或少会触碰到的概念了,《流浪地球》就是很符合这个概念的,所以它反映了您的观点吗? 

    的确,《流浪地球》是人类中心论的,为了生存不顾一切,但我个人其实是反对人类中心论的。但是你要摆脱人类中心论很难,这个概念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每个基因里了。我们现在的所有一切都是以 “我们” 为中心的,其他物种既没有人权,也不受法律保护。不过确实在科幻小说里是最能摆脱的,也是最尽可能摆脱的,比如很多科幻作品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种族,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种族。

    为什么科幻小说要尽可能摆脱这个概念? —— 对不起这才是真正的最后一个问题。

    因为科幻小说就是尽力地在描绘现实之外的世界,打破固有的思维,而人类中心论是我们最顽固的思维,所以当然,它就成了科幻小说最努力去打破的思维框架。

    酷,谢谢您!

    2019.02.04 | BY 阿辽杀 |
      刘慈欣地球电影科幻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0
      Loading 0
      把公司捐给地球的 Patagonia,已经 chill 了 49 年

      把公司捐给地球的 Patagonia,已经 chill 了 49 年

      电影纪录片运动
      BIE别的
      0
      Loading 1
      尿酸新浪潮 HiShorts! 分潮:辞职啦!摆烂啦!我要搞艺术!

      尿酸新浪潮 HiShorts! 分潮:辞职啦!摆烂啦!我要搞艺术!

      hishorts!厦门去玩了下电影短片
      BIE别的
      0
      Loading 0
      旷野中有歌,有神,有鬼,还有持摄像机的人

      旷野中有歌,有神,有鬼,还有持摄像机的人

      旷野歌声电影纪录片苗族陈东楠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BIE别的
      6+
      Loading 0
      世界杯休息日,下一场压谁?

      世界杯休息日,下一场压谁?

      世界杯分享电影看个球足球足球文学
      BIE别的
      2+
      Loading 1
      世界觉得他们奇怪,他们觉得世界无聊

      世界觉得他们奇怪,他们觉得世界无聊

      坂元裕二日本电影爱情电影青春
      BIE别的
      5+
      Loading 0
      我的心中有一片雾,名为“精神问题”

      我的心中有一片雾,名为“精神问题”

      双向女孩导演心理电影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