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2+
    Loading 0
    BIE别的

    饭圈女孩:“爱” 让我成了互联网下等人

    2020.04.23 | BY 栓仔 |
    用爱发电粉丝粉丝经济追星饭圈
    密友总喜欢用我大学时候的迷妹往事埋汰我。那时我会半夜一两点钟把她从寝室叫起,站在走廊向她哭诉我喜欢的演员如何如何被公司奴役。每次说起,我都一阵恶寒无地自容 —— 倒不是对自己有所反思,只是羞愧于那时疯言疯语选择的场所不合时宜,如同在公共场所打飞机。
    朋友的调侃毫无恶意,但也印证了 “凡追星者躲不过脑残时刻”。追星中有很多难以启齿的愤怒和难以启齿的幸福。看到描述追星女孩的种种刻板印象,我嗤之以鼻的同时不免心虚,自己深夜垂泪的丑脸也不时提醒着我:没有理性,没有体面,这就是粉丝,这就是我。
    过了可以尽情排放情绪废气的年纪,我学着让所有的爱意坍缩进小小的心脏,但也生出许多无力感:这份爱好像毫无价值。每被情绪击昏头,我的脑子里就有一位苏芮在恳切地唱歌: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

    数据工每日任务一览

    小时候我骑四十分钟的自行车,到城市另一端的文具店买海报和贴纸,为 TA 献上自己热切的注视和微薄的零花钱;现在我睡前做超话数据,在一排追星小程序上签到,花大把的钱在偶像的代言和杂志,花大把的情绪为 TA 控评、反黑、在论坛耗费口舌。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不停地问,我不停地找,不停地想……”
    如果用力去爱,就会想为 TA 做点什么,想把感情兑换成别的更实际的东西,TA 需要的、即便多数时候只是我认为 TA 需要的东西。

    只是如今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小天地了。追星成了一条混乱中完备的产业链,而我不知不觉地,已经成了其中一个小零件。

    “如果爱,请投票。”
    最开始的时候,一切还很简单,规则既定,明码标价。那是 2005 年,“选秀” 一词初风靡,刚上初中的我每个周末蹲守三个多小时的直播,被大众评审的每一票和电子屏上的数字刺激得肾上腺素飙升。我会偷偷拿着爸妈的手机去厕所,投满十票,假装无事发生,最后总会被高昂的话费暴露行动。
    在还没有微博的年代,贴吧就像粉丝们围绕偶像建造的堡垒,信息封闭,目标明确,还有互相刺探情报的卧底人员,那时候叫 “粽子”(注:这种说法来自于一个笑话:米饭和包子打群架,米饭人多势众见了包着馅的就打,粽子情急之下把衣服扯开大喊:我是卧底!),大概就是现在的披皮黑吧 —— 比较之下,前一个叫法还蛮可爱。记得五强的关键一场,我喜欢的选手第一次被送上最后的 pk 席位,而粽子们传回来的信息让人心焦,贴吧首页飘满 “XX失守” 的催票贴。那晚我在心有余悸的情绪里又哭又笑,暗暗做出了决定,第二天我郑重地跟我妈说:“我要上街去拉票”,而我妈极其震惊的表情终于激起了我的一丝丝羞耻……

    初代顶流 —— 2005 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想让她留下,想让她在所有人之上,如果将她托起的力曾有我一分,那才不算白爱了一场”,当时投身其中的千千万万参与者,或许多少都这么想。于是,超女最后用近乎天文数字的总决赛票数缔造了神话,针对选秀现象和文化的研究也一时间洛阳纸贵。现在想想,这一切怎么看都有几分 PUA 的味道。对于粉圈,“爱=奉献” 成了政治正确,比赛结果肯定了这种正确,似乎也为粉丝力量颁发了勋章;而于我而言,从戴上这份情感枷锁开始,无疑已经默许了自己被粉圈改造。

    “如果爱,请投票、打榜、控评、氪金……”
    “爱” 这件事情正在变复杂,它在多方的合谋下慢慢显现出狰狞的面目。空口白牙地说 “爱” 会显得很幼稚很没用,粉圈有个难听的词叫 “白嫖” —— 白嫖是不行的,你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行业是一条浊流,偶像是上游被打磨的石子,粉丝是下游被裹挟的泥沙。从平民偶像到归国韩团再到 “夏日顶流”,当热度变现成超话数据、热搜位、讨论度、甚至销售额、票房、收视率等等可视的数字,太多人急于地把热切的心意变成冰冷的生意。影视资源向 “流量” 倾斜发生在上游内容生产阶段,与受众之间尚有一层 “遮羞布”,没那么急赤白脸的难看;而商业资源则是打开天窗说亮话,挥镰刀割韭菜毫不手软。
    对自家偶像的代言,粉丝要完成热度、销量等任务才能解锁明星物料(比如宣传照、广告拍摄花絮、地面广告等),更有甚者,粉丝得先完成任务明星才能拿到代言名头。而时尚杂志不仅贴心地搞起电子刊,为了方便粉丝冲销量更是默许不运回售卖(注释:“不运回售卖”是指粉丝集资后统一下单并和杂志约定好不需要发货,既省去杂志方的印刷和运输成本,也方便粉丝在冲销量的同时省去存放杂志的麻烦)。总之明星的脸面要靠粉丝的钱袋子来换,而一切操作都是为了你掏钱的动作更简单点。

    经常作为 “解锁” 福利(也就是粉丝用钱换来的)的纽约时代广场大屏

    这样的交易里,商家与粉丝甚至不是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是粉丝求着商家打。为了自家偶像得到更多的代言、更高的 title/名头(比如相对 “代言人” 而言,“品牌挚友”、“大使” 规格较低,每个名头前面还有可能冠上诸如 “大中华区”、“亚太区”、“产品支线” 等限定),粉丝们既是韭菜也是数据工,从金钱到劳动力,直到 “一滴都没有了”。
    粉丝力量与资源挂钩,终于让浊水更浊。粉圈在为偶像 “争取利益” 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集体行为公约来自我管理,只为偶像打造一间只有鲜花与赞美的纯净温室:占领评论区,用人数优势和高效的组织力迅速淹没不和谐的声音;圈地为广场,对提及明星大名的微博精准出警,以致 “谈论明星得用名字缩写” 成了互联网的共识;撕逼、虐粉、提纯、反黑、博取所谓的 “路人好感”......粉圈心计比宫斗恐怕毫不逊色。
    面对这样时不时传来的粉圈冲锋号角,我试图拒绝,心怀警惕,避免被裹挟。不加入任何粉丝组织,不去附和任何自己不了解的发声,不闯进别人的微博大喊 “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但是我低估了同化的力量。或者自恋一点说,我低估了自己为了爱可以让步的程度。 

    粉丝头像喊话的控评方式大有展示实力的意味

    像僵尸般蚕食评论区是不好的,但是如果评论已经被别家粉丝插遍了控评的小旗子,而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把赞的按钮点亮,你点不点?我点了。从某一天开始,我甚至从占据评论区前排的 “全是我小孩” 这件事情里体会到一丝满足和快乐。其实在骄傲些什么啊?几万赞是我一个人点的吗?百万销售额是我一个人买的吗?但是下一次,我还是会鬼使神差地点下一排赞、买他代言的新品、搬回一摞摞沉重的杂志……我一边很清楚 “哥哥只有我了” 这件事是假的,一边告诉自己,“他需要我的这份爱来汇聚成汪洋大海来送他所谓的梦想扬帆远航”。粉圈的这一套,逻辑上四处漏风,但真心人受骗总是心甘情愿。

    “如果爱,请做互联网下等人。”

    曾经目睹一个博主从路人好感到自领粉籍,她宣布转粉的微博写得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滋味。外人恐怕不会理解,这种小事干嘛搞出破釜沉舟的架势,因为他们没有体会过,背负粉籍身份,需要让渡出多少权利:写明星大名的权利、说出真实评价的权利、支持其他作品的权利、甚至每一条微博该怎么发的权利……
    在粉圈内部,如果你不想因为 “不专注自家” 而被 “上升正主”,不想凌晨洗广场,不想被骂上热搜,“闭麦” 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而在粉圈外部,顶着粉丝标签,则意味着要承受 “脑残” 等路人攻击,还会被预设立场,被取消平等沟通的资格。我的豆瓣相册曾因存了几张明星图片作为 ps 练手素材,而被看到的人留言 “XX粉丝啊,呵呵”。怪不得“路人” 身份在粉圈如此高贵,因为大家并不关心你说了什么,只在意你屁股坐在哪边。
    前段时间有博主借 A-O-3 被墙事件发声,表示将抵制饭圈缩写,更多的人也开始探讨偶像的责任、饭圈行为的边界……诚如亨利·詹金斯在三联的采访中所说,许多文化分歧、战火,还有网络暴力的问题本身并不起源于粉圈,一切都要围绕考虑这一问题展开:谁能在何种约束下以何种方式参与。

    A-O-3 被墙一个多月后的近况

    资本为本来面目的行业、被榨取的同时也不断索求的粉丝,以及将二者相连的偶像,我们的娱乐产业是否形成了健康有序的运行规则来约束三者所生发的关系?显然没有,且遥遥无期,而这个地方的所有人正在为此咽下苦果。

    “韩国的娱乐产业将奉俊昊送上奥斯卡最佳影片,我们的娱乐产业将高以翔送上奥斯卡的悼念环节”(《反派影评》);举报大军夷平 A-O-3,之后 “NMSL” 小将硬核输出粉圈糟粕,丢人丢到东南亚;偶像们背负着对赌合约(注释:指收购方/投资方与出让方在达成协议时约定一定净利润的达成,所以娱乐公司在规定时限内会尽可能榨取明星商业价值),在各式 IP 中疲于奔命,在各种任务微博中沉默转发。

    中韩两国文艺界在奥斯卡的 “露脸”

    想吃粉丝经济这口饭,又驾驭不了这头洪水猛兽,贪婪的行业造就了畸形的粉圈。
    “追星” 本该只关乎爱和真善美。在一个遥远的金身身上,我们虚掷不需要回应的热情,发泄无法宣之于口的幻想,同时也接受着人性的考验与试炼。从选票到钱包,从发言到身份,我奉献一切,交付自己,有时被误解,但很多时候也强化着这些误解。当 “爱的奉献” 沦为 “自愿 PUA”,独善其身已经不可能,不过守住底线我还能做到。我反躬自省,隐藏在群体背后,会不会纵容自己微小的情绪随波逐流,汇入集体的恶行?事实上,如果能够尊重路人写明星大名的权利,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也能拥有评价和表达的自由?如果能够停止巡逻广场动辄举报,是不是有天我们也能从反黑、控评、数据的劳作中解脱?
    粉圈会好吗?我在希冀中保持悲观。保持悲观,遵守规则,不意味着认同。不用这套规则去进攻、去围剿、去作恶,这不是为粉丝的自我要求,而是为 “人” 的自我要求。
    密友总喜欢用我大学时候的迷妹往事埋汰我。那时我会半夜一两点钟把她从寝室叫起,站在走廊向她哭诉我喜欢的演员如何如何被公司奴役。每次说起,我都一阵恶寒无地自容 —— 倒不是对自己有所反思,只是羞愧于那时疯言疯语选择的场所不合时宜,如同在公共场所打飞机。
    朋友的调侃毫无恶意,但也印证了 “凡追星者躲不过脑残时刻”。追星中有很多难以启齿的愤怒和难以启齿的幸福。看到描述追星女孩的种种刻板印象,我嗤之以鼻的同时不免心虚,自己深夜垂泪的丑脸也不时提醒着我:没有理性,没有体面,这就是粉丝,这就是我。
    过了可以尽情排放情绪废气的年纪,我学着让所有的爱意坍缩进小小的心脏,但也生出许多无力感:这份爱好像毫无价值。每被情绪击昏头,我的脑子里就有一位苏芮在恳切地唱歌: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

    数据工每日任务一览

    小时候我骑四十分钟的自行车,到城市另一端的文具店买海报和贴纸,为 TA 献上自己热切的注视和微薄的零花钱;现在我睡前做超话数据,在一排追星小程序上签到,花大把的钱在偶像的代言和杂志,花大把的情绪为 TA 控评、反黑、在论坛耗费口舌。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不停地问,我不停地找,不停地想……”
    如果用力去爱,就会想为 TA 做点什么,想把感情兑换成别的更实际的东西,TA 需要的、即便多数时候只是我认为 TA 需要的东西。

    只是如今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小天地了。追星成了一条混乱中完备的产业链,而我不知不觉地,已经成了其中一个小零件。

    “如果爱,请投票。”
    最开始的时候,一切还很简单,规则既定,明码标价。那是 2005 年,“选秀” 一词初风靡,刚上初中的我每个周末蹲守三个多小时的直播,被大众评审的每一票和电子屏上的数字刺激得肾上腺素飙升。我会偷偷拿着爸妈的手机去厕所,投满十票,假装无事发生,最后总会被高昂的话费暴露行动。
    在还没有微博的年代,贴吧就像粉丝们围绕偶像建造的堡垒,信息封闭,目标明确,还有互相刺探情报的卧底人员,那时候叫 “粽子”(注:这种说法来自于一个笑话:米饭和包子打群架,米饭人多势众见了包着馅的就打,粽子情急之下把衣服扯开大喊:我是卧底!),大概就是现在的披皮黑吧 —— 比较之下,前一个叫法还蛮可爱。记得五强的关键一场,我喜欢的选手第一次被送上最后的 pk 席位,而粽子们传回来的信息让人心焦,贴吧首页飘满 “XX失守” 的催票贴。那晚我在心有余悸的情绪里又哭又笑,暗暗做出了决定,第二天我郑重地跟我妈说:“我要上街去拉票”,而我妈极其震惊的表情终于激起了我的一丝丝羞耻……

    初代顶流 —— 2005 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想让她留下,想让她在所有人之上,如果将她托起的力曾有我一分,那才不算白爱了一场”,当时投身其中的千千万万参与者,或许多少都这么想。于是,超女最后用近乎天文数字的总决赛票数缔造了神话,针对选秀现象和文化的研究也一时间洛阳纸贵。现在想想,这一切怎么看都有几分 PUA 的味道。对于粉圈,“爱=奉献” 成了政治正确,比赛结果肯定了这种正确,似乎也为粉丝力量颁发了勋章;而于我而言,从戴上这份情感枷锁开始,无疑已经默许了自己被粉圈改造。

    “如果爱,请投票、打榜、控评、氪金……”
    “爱” 这件事情正在变复杂,它在多方的合谋下慢慢显现出狰狞的面目。空口白牙地说 “爱” 会显得很幼稚很没用,粉圈有个难听的词叫 “白嫖” —— 白嫖是不行的,你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行业是一条浊流,偶像是上游被打磨的石子,粉丝是下游被裹挟的泥沙。从平民偶像到归国韩团再到 “夏日顶流”,当热度变现成超话数据、热搜位、讨论度、甚至销售额、票房、收视率等等可视的数字,太多人急于地把热切的心意变成冰冷的生意。影视资源向 “流量” 倾斜发生在上游内容生产阶段,与受众之间尚有一层 “遮羞布”,没那么急赤白脸的难看;而商业资源则是打开天窗说亮话,挥镰刀割韭菜毫不手软。
    对自家偶像的代言,粉丝要完成热度、销量等任务才能解锁明星物料(比如宣传照、广告拍摄花絮、地面广告等),更有甚者,粉丝得先完成任务明星才能拿到代言名头。而时尚杂志不仅贴心地搞起电子刊,为了方便粉丝冲销量更是默许不运回售卖(注释:“不运回售卖”是指粉丝集资后统一下单并和杂志约定好不需要发货,既省去杂志方的印刷和运输成本,也方便粉丝在冲销量的同时省去存放杂志的麻烦)。总之明星的脸面要靠粉丝的钱袋子来换,而一切操作都是为了你掏钱的动作更简单点。

    经常作为 “解锁” 福利(也就是粉丝用钱换来的)的纽约时代广场大屏

    这样的交易里,商家与粉丝甚至不是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是粉丝求着商家打。为了自家偶像得到更多的代言、更高的 title/名头(比如相对 “代言人” 而言,“品牌挚友”、“大使” 规格较低,每个名头前面还有可能冠上诸如 “大中华区”、“亚太区”、“产品支线” 等限定),粉丝们既是韭菜也是数据工,从金钱到劳动力,直到 “一滴都没有了”。
    粉丝力量与资源挂钩,终于让浊水更浊。粉圈在为偶像 “争取利益” 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集体行为公约来自我管理,只为偶像打造一间只有鲜花与赞美的纯净温室:占领评论区,用人数优势和高效的组织力迅速淹没不和谐的声音;圈地为广场,对提及明星大名的微博精准出警,以致 “谈论明星得用名字缩写” 成了互联网的共识;撕逼、虐粉、提纯、反黑、博取所谓的 “路人好感”......粉圈心计比宫斗恐怕毫不逊色。
    面对这样时不时传来的粉圈冲锋号角,我试图拒绝,心怀警惕,避免被裹挟。不加入任何粉丝组织,不去附和任何自己不了解的发声,不闯进别人的微博大喊 “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但是我低估了同化的力量。或者自恋一点说,我低估了自己为了爱可以让步的程度。 

    粉丝头像喊话的控评方式大有展示实力的意味

    像僵尸般蚕食评论区是不好的,但是如果评论已经被别家粉丝插遍了控评的小旗子,而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把赞的按钮点亮,你点不点?我点了。从某一天开始,我甚至从占据评论区前排的 “全是我小孩” 这件事情里体会到一丝满足和快乐。其实在骄傲些什么啊?几万赞是我一个人点的吗?百万销售额是我一个人买的吗?但是下一次,我还是会鬼使神差地点下一排赞、买他代言的新品、搬回一摞摞沉重的杂志……我一边很清楚 “哥哥只有我了” 这件事是假的,一边告诉自己,“他需要我的这份爱来汇聚成汪洋大海来送他所谓的梦想扬帆远航”。粉圈的这一套,逻辑上四处漏风,但真心人受骗总是心甘情愿。

    “如果爱,请做互联网下等人。”

    曾经目睹一个博主从路人好感到自领粉籍,她宣布转粉的微博写得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滋味。外人恐怕不会理解,这种小事干嘛搞出破釜沉舟的架势,因为他们没有体会过,背负粉籍身份,需要让渡出多少权利:写明星大名的权利、说出真实评价的权利、支持其他作品的权利、甚至每一条微博该怎么发的权利……
    在粉圈内部,如果你不想因为 “不专注自家” 而被 “上升正主”,不想凌晨洗广场,不想被骂上热搜,“闭麦” 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而在粉圈外部,顶着粉丝标签,则意味着要承受 “脑残” 等路人攻击,还会被预设立场,被取消平等沟通的资格。我的豆瓣相册曾因存了几张明星图片作为 ps 练手素材,而被看到的人留言 “XX粉丝啊,呵呵”。怪不得“路人” 身份在粉圈如此高贵,因为大家并不关心你说了什么,只在意你屁股坐在哪边。
    前段时间有博主借 A-O-3 被墙事件发声,表示将抵制饭圈缩写,更多的人也开始探讨偶像的责任、饭圈行为的边界……诚如亨利·詹金斯在三联的采访中所说,许多文化分歧、战火,还有网络暴力的问题本身并不起源于粉圈,一切都要围绕考虑这一问题展开:谁能在何种约束下以何种方式参与。

    A-O-3 被墙一个多月后的近况

    资本为本来面目的行业、被榨取的同时也不断索求的粉丝,以及将二者相连的偶像,我们的娱乐产业是否形成了健康有序的运行规则来约束三者所生发的关系?显然没有,且遥遥无期,而这个地方的所有人正在为此咽下苦果。

    “韩国的娱乐产业将奉俊昊送上奥斯卡最佳影片,我们的娱乐产业将高以翔送上奥斯卡的悼念环节”(《反派影评》);举报大军夷平 A-O-3,之后 “NMSL” 小将硬核输出粉圈糟粕,丢人丢到东南亚;偶像们背负着对赌合约(注释:指收购方/投资方与出让方在达成协议时约定一定净利润的达成,所以娱乐公司在规定时限内会尽可能榨取明星商业价值),在各式 IP 中疲于奔命,在各种任务微博中沉默转发。

    中韩两国文艺界在奥斯卡的 “露脸”

    想吃粉丝经济这口饭,又驾驭不了这头洪水猛兽,贪婪的行业造就了畸形的粉圈。
    “追星” 本该只关乎爱和真善美。在一个遥远的金身身上,我们虚掷不需要回应的热情,发泄无法宣之于口的幻想,同时也接受着人性的考验与试炼。从选票到钱包,从发言到身份,我奉献一切,交付自己,有时被误解,但很多时候也强化着这些误解。当 “爱的奉献” 沦为 “自愿 PUA”,独善其身已经不可能,不过守住底线我还能做到。我反躬自省,隐藏在群体背后,会不会纵容自己微小的情绪随波逐流,汇入集体的恶行?事实上,如果能够尊重路人写明星大名的权利,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也能拥有评价和表达的自由?如果能够停止巡逻广场动辄举报,是不是有天我们也能从反黑、控评、数据的劳作中解脱?
    粉圈会好吗?我在希冀中保持悲观。保持悲观,遵守规则,不意味着认同。不用这套规则去进攻、去围剿、去作恶,这不是为粉丝的自我要求,而是为 “人” 的自我要求。
    2020.04.23 | BY 栓仔 |
    • 编辑:Alexwood
    • 设计:冬甩
    用爱发电粉丝粉丝经济追星饭圈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2+
    Loading 0
    我妈曾在舞厅驻唱?

    我妈曾在舞厅驻唱?

    回忆妈妈妈妈和我追星
    BIE别的
    1+
    Loading 0
    足球小作文: 唯一一种可被允许的“矫情”

    足球小作文: 唯一一种可被允许的“矫情”

    体育体育明星粉丝足球饭圈
    BIE别的
    1+
    Loading 1
    没有握手会的年代,粉丝却可以在游戏里和偶像旅行冒险

    没有握手会的年代,粉丝却可以在游戏里和偶像旅行冒险

    偶像粉丝
    BIE别的
    1+
    Loading 0
    “末日”从未发生,邪教却一直在我们身边

    “末日”从未发生,邪教却一直在我们身边

    末日用爱发电邪教
    BIE别的
    1+
    Loading 0
    耽美中的革命友谊——从《悲惨世界》到法国当代女权游行

    耽美中的革命友谊——从《悲惨世界》到法国当代女权游行

    同人大悲悲惨世界漫画用爱发电耽美
    BIE别的
    1+
    Loading 0
    是领袖,也是 “神” 、“父亲” 和 “梦中情人”

    是领袖,也是 “神” 、“父亲” 和 “梦中情人”

    偶像用爱发电领袖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