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 听的
    • 读的
    • 看的
    • 去的
    1+
    Loading 0
    读的 采访

    田鹏觉得音乐是一种解码方式,而人需要想想自己的逻辑是不是假的

    2019.12.04 | BY jingya |
    田鹏超级市场音乐
    不论你熟悉的是超级市场的 “羽伞”,还是龙宽九段的 “九段”,抑或实验电子音乐人 “777(田鹏)”,在不同的身份和音乐中流转的他回来了,带着超级市场事隔多年的巡演。
    十年来,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自己的不同作品,有些再不表达就会流失的情绪,他选择用 “超级市场”来表达 —— 这些演出作品跟田鹏的个人计划并不一样。
    他一直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将音乐的传递称之为 “编码” 和 “解码”,本期 别的电波 邀来田鹏,把他的音乐聊了个透。

    点击 这里 收听

    别的电波:超级市场是我们印象里最早的中国电子乐队,1998年你是怎么想玩电子乐的?
    田鹏:前身还都是玩摇滚,最早我是玩重金属的,后来其实是因为我弹得不好,就玩不下去了,老被开除。
    我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有一天会写歌了,然后就开窍了。我写歌的方式是用电子琴或是最早的音序器类的,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但那时候几乎没有人用,可能连同好都很少能找到。张亚东、窦唯可能对这些比较感兴趣,但极少有人去玩这个东西。
    因为玩的人少,所以我玩起来很吃力,自己摸索,还挺艰难的,就瞎鼓捣呗!我觉得还是天性,我不太喜欢和别人一样,说得没那么好听的话,是一种虚荣心吧。
    我觉得这世界上分属于人文的和属于自然本质的。其实电子音乐还是在阐述自然本质,自然本质更容易抽象,所以最早电子音乐的封面都相对比较抽象,没有特别具象的东西。凡是讲述人文的,都通常会有什么人像、生命生活的那种。当时因为没有人听那些抽象封面的打口带嘛,抽象的都被扔了,但我就会好奇去听。
    它里边有很多做音乐的方式,其实是用了最早的电脑,用采样器,你可以去修改声音,修改波形,但那个设备又贵又笨重,要花很多钱和很多时间去修改某一个波形,但国外很多乐队都会用,所以他们生产了很多特诡异的声音,比如降调或者反向,带来更多不一样的听觉氛围。
    那时候对这个很感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做的。在北京,张亚东、李军,我们都还挺好,就在一起研究,确实很苦,因为我觉得创作需要花很多时间,无论何时何地,包括现在也一样。
    1998年和更之前的年代,你是用什么设备在做音乐?
    都是很粗糙的硬件,可能就一台仪器,一个电子琴什么的。要花很多心力,串很多效果器,然后自己去想象。这就是一个简单去学的过程,你听完老外的唱片,脑袋会留一个大概的氛围,你就去模拟它。
    其实很被动,没有很多选择,相当于那个农村一哥们儿在制造飞机,就是那概念,拿汽油桶什么的弄俩邮箱,拿什么钢管弄俩翅膀上,它最后可能能飞起来,可能飞几十米,我觉得就是这么一感觉。
    第一张专辑《模样》里头《玫瑰公园》的 MV 很光陆怪离的,那时是怎么做的那支 MV?

    这是当时沈黎晖咬牙给拍的。当时沈黎晖刚开始做公司,卖了印刷厂,拿了几百万,正是特别有信心要做一番事业的时候,真给乐队花钱。

    但这 MV 其实是一失败作品,找了一个我们共同的老外朋友,他在一个特别牛逼的后期公司给广告做后期,他说他想拍,沈黎晖说行,给他了几万块,真不少钱,够录音的了。但是那哥们可能只会做后期,根本不会拍片子。

    拍完了我和沈黎晖一起去他们公司看,我们俩脸都绿了,我都急了,我说您会拍吗?

    超级市场 1998年的第一张专辑《模样》

    后来我们就跟他说,我说你甭管了,什么效果时髦你就往上拽就完了,你看那片子从头到尾一直就在用特效,实在没办法了,因为片子没法看。所以老外就拼命往上加特效,终于一看糊的差不多了,觉得行凑合发,但其实是一个失败的东西。
    第二张专辑《七种武器》,这 “七种武器” 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指向?
    其实因为那张专辑是7个人做的,但是7个人阵容里边,因为有个别人可能对于听摇滚乐的人来说,觉得特别突兀,比如说里面有何静。给何静做唱片,我一直觉得她有她的特殊的方式。
    我觉得音乐其就是一种解码方式,它记录了很多人的生活,包括时空的信息。音像、音乐、绘画都带有信息,能够通过自己的传感器,有些人可以编码,然后通过声音的方式把它表达出去。它其实是为了传达给另外一个人,甚至是几百年后的一个人。所以我为什么觉得音乐应该真诚,如果你掺杂了别的,你等于在这个代码里就有错误,失去了干这个事情的意义。

    超级市场第二张专辑《七种武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认为无论是画画还是做音乐,你首先必须要真诚,因为它不是人文的,是属于自然本质的一种本能。你干嘛要做音乐?其实你就是想把一种情绪,或你认为的时空里你的一种感受,把它编码,变成一种声音传达给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再去解码,再去感受,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所以必须要纯粹,必须要真实,你不能老说做音乐,我策划一张(专辑),我找个点,做个概念,这还传递什么感受?
    其实音乐它就是维度特高,它把各种振动方式,复制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波形,传递给另外的人,他听懂了,他产生共鸣了,我觉得这个是它的意义。
    纪录片《急迫与忍耐》里你说过一句话,说你的音乐是跟人走的,这个人不在了,这个东西就不做了?
    因为我在某一段时间比较在意情感,有人就不是很在乎,我觉得什么人都有,这都很正常,我就是一个对情感在某一段时间有点放不下,我觉得那个东西就两人一块弄的嘛,这人不在了,你说你玩它有什么意思?只是在一段时间里的比较纠结,但是过去了。
    聊聊龙宽九段,你们两个这么特立独行的人凑到一起,当时是怎么开始的?而且还是做的主流音乐?
    其实主流不主流的,跟你玩什么音乐没什么关系,就是听人多了,你就是主流。本质上人少,你就是比较小众的,我觉得这其实跟形式是无关的,那时候就听人多,我觉得你运气好就听的人多。但是当时环境并不好,没有一个很好的秩序,然后很快就被消灭了。
    我跟龙宽很早就认识,关系挺好,她就挺飞的一个人,也挺聪明,我们俩在一起做音乐非常合拍,特别好。因为我们俩从来不说话,不用说话,音乐从来靠振动,她进来,然后听一段音乐,听三遍,再唱两遍,词什么就都出来了。她也不用说什么,拿小包就走了,我再加些东西。我说你听听,她说行。遇到一个非常舒服的人,不用多余的语言,太幸运了,不用去废话和沟通,就自然分工。我当时在主流圈做好多唱片,和好多大唱片公司很熟,所以很顺利,我们做一张专辑其实就花了一俩月,很快;她出东西快,我出东西也快,而且关键双方百分百没有异议。我们也没做什么宣传,但是所有全国各地的去做通告,当地的 DJ 都自动播放我们的音乐,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运气。
    后来听到超级市场有首歌叫 “Siri”,像电子乐本身也是有科技属性的,你觉得音乐人有这种反映科技,刻画科技的义务吗?
    没有,我没想过这些,我觉得人就按照规则去生活,其实很被动。但是你要说电子,因为我理解电子,他其实还是最早刚开始说的,实际上就是两个东西,一个人文,一个是本质,我觉得所谓的人工智能的方向其实是奔着本质去的,是一个渐变过程。中间会有一半人文有一半是本质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质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人的东西会越来越少。

    超级市场 概念图,图片来源于 “超级市场乐队” 豆瓣小站

    电子乐发展上,你有没有感到什么冲击?

    形式这东西其实不太重要,关键是你考虑人一直在做什么。EDM 也好,还是 Bass 什么的,这些它都没有特大意义,只是潮流它起来了。人在做什么,然后在和本质的结合的过程中,他有一个方向,要往哪走?
    音乐是一个临时性的东西,本身就没什么太大意义,它就不过就是一个振动数据而已。画画这种其实是一个视觉数据,当视觉数据和声音数据的规律被人挖掘干净以后,这种形式慢慢就不存在了,因为它要为多维的世界服务,现在你再看,戴个VR眼镜,就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其实所谓的艺术家,他就是一个生产数据的人,只不过我玩一个和声,写了一首歌,其实就写了一规律,写了一数据,最终都会进入到一个数据库里,这是本质,所以音乐本身的意义并不大,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快就会消亡掉。现在你听 CD 没有必要了,你自己的数据库里几万首上千首的,你都不会听完,未来你戴上眼镜,或者你进入一个房间也好,你会去体会,你去一个屋子里要什么都有。音乐的解码方式还是太有限了,未来它成为数据库,你就可以想象给人带来的冲击。
    人到现在,已经很难分辨哪个东西是你做的,哪个是机器做的。有很多人老怀疑说自己为什么出不来作品,你先问问有多少是你自己做的,我觉得这挺重要的。很多意识都是数据库给你,根本就不是你自己产生的,要我说那就叫幻觉。你自己其实并没有到达那么高的逻辑高度,然后数据库里给了你一个逻辑,直接就上升到特高一点。你虽然能意识到,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么来的,所以现在的人脑子里很多都是假逻辑,没有基础的逻辑。
    你是 DJ ,也是音乐人。这二者的区别在哪儿?
    表达方式上不太一样。最早我做自己的音乐,其实不太在乎有多少人听,就比较个性化。但是后来我做DJ,去俱乐部,不可能不在乎底下人,如果都不跳舞你就失败了。后来去做DJ,头两三年也摸不着头脑,然后做 techno 什么学半天,到最后才找到他的那个点。其实是因为它有它的规则,你一旦掌握了,就还挺愉快的——你用音乐去调动人情绪,然后指挥跳舞。你一旦找到这个点以后,其实跟创作不太一样。
    俱乐部文化其实对观众有一个要求,你得有精力。我觉得他点燃的是精力。不像音乐,它有很多东西是思维,当然也得需要精力配合,但是音乐有思维的东西,而且他有很偏的东西,但是俱乐部文化实际上没有别的,他就需要你有精力。他是给闲人准备的地方,你必须没有事干,你比如在一地方睡了十五六天,然后已经不想再睡,没事干,我觉得你去俱乐部绝对一个声音就把你给点燃了。
    再聊聊今年的巡演吧,老歌会很多吗?
    对。我其实花了10年时间把老歌里面很多我认为比较抽象的东西,或者很多更复杂的想法单独分出去,做成别的个人项目了。乐队我本来是想2020再巡演的,其实提前了半年。这也是我的一个计划,我觉得以前的歌我是要拿出来唱的,因为再不唱你可能就唱不了了,因为艺术表达还是需要精力的。你知道唱一首歌,或者你想很真诚的表达一个情绪的时候,非常饱满,你是需要精力去酝酿的,我觉得当然是尽早去唱。
    有好多人说是你想的是市场,我没考虑过市场。有人说你看 “乐夏” 刚完你就巡演,我说这赶上了,我这巡演是春节就定好各个站了,所以还是没关系,我绝对会有一个自己的计划。
    这次巡演我们精简到最基本的方式,每个人两台琴,小的话就三台,走在路上也很方便;然后一人一把吉他,一个鼓手,两个乐手加一个调音师。大家这一路上虽然很辛苦,但不至于沉到谷底,有一个相对的合理性,所以这回还是做减法做得比较严重的东西。
    朋友圈里好像你给自己做的模块合成器命名了?
    就是我自己做了十二套合成器,然后卖给十二个朋友,分别有谁买我就叫朋友名字,比如曾宇2号,谁谁3号,都是一些圈里喜欢玩模块的朋友。我花了一年做的这些,挺费劲的,朋友们还真挺帮忙的,帮我消耗。
    最早我做模块大会的时候,就十一二个人来玩,观众四个,那时候都是自娱;现在人越来越多,大家能一直熬到12点多,都特别好。
    我觉得模块不重要,关键是大家有一地方,享受特别真挚的一种氛围。后来 Demone 他们加入之后,我就说建议大家尽量不沾钱,这个东西没有利益,大家都是发挥余热。包括场地,灯笼也都一直免费帮我们弄,我就觉得不是我们非得谈钱,关键是免费他代表一种热情和喜爱。因为我是比较相信能量的人,我觉得当某一种能量聚集很多的时候,它一定会辐射出来,感染到很多人。

    田鹏(777)在“交流方式”模块大会,图片来源于 Midifan

    谢谢田鹏!

    12月5日,田鹏与超级市场在北京举办专场,逻辑理顺了,不如现场去解码、感受,获得共振。

    不论你熟悉的是超级市场的 “羽伞”,还是龙宽九段的 “九段”,抑或实验电子音乐人 “777(田鹏)”,在不同的身份和音乐中流转的他回来了,带着超级市场事隔多年的巡演。
    十年来,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自己的不同作品,有些再不表达就会流失的情绪,他选择用 “超级市场”来表达 —— 这些演出作品跟田鹏的个人计划并不一样。
    他一直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将音乐的传递称之为 “编码” 和 “解码”,本期 别的电波 邀来田鹏,把他的音乐聊了个透。

    点击 这里 收听

    别的电波:超级市场是我们印象里最早的中国电子乐队,1998年你是怎么想玩电子乐的?
    田鹏:前身还都是玩摇滚,最早我是玩重金属的,后来其实是因为我弹得不好,就玩不下去了,老被开除。
    我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有一天会写歌了,然后就开窍了。我写歌的方式是用电子琴或是最早的音序器类的,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但那时候几乎没有人用,可能连同好都很少能找到。张亚东、窦唯可能对这些比较感兴趣,但极少有人去玩这个东西。
    因为玩的人少,所以我玩起来很吃力,自己摸索,还挺艰难的,就瞎鼓捣呗!我觉得还是天性,我不太喜欢和别人一样,说得没那么好听的话,是一种虚荣心吧。
    我觉得这世界上分属于人文的和属于自然本质的。其实电子音乐还是在阐述自然本质,自然本质更容易抽象,所以最早电子音乐的封面都相对比较抽象,没有特别具象的东西。凡是讲述人文的,都通常会有什么人像、生命生活的那种。当时因为没有人听那些抽象封面的打口带嘛,抽象的都被扔了,但我就会好奇去听。
    它里边有很多做音乐的方式,其实是用了最早的电脑,用采样器,你可以去修改声音,修改波形,但那个设备又贵又笨重,要花很多钱和很多时间去修改某一个波形,但国外很多乐队都会用,所以他们生产了很多特诡异的声音,比如降调或者反向,带来更多不一样的听觉氛围。
    那时候对这个很感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做的。在北京,张亚东、李军,我们都还挺好,就在一起研究,确实很苦,因为我觉得创作需要花很多时间,无论何时何地,包括现在也一样。
    1998年和更之前的年代,你是用什么设备在做音乐?
    都是很粗糙的硬件,可能就一台仪器,一个电子琴什么的。要花很多心力,串很多效果器,然后自己去想象。这就是一个简单去学的过程,你听完老外的唱片,脑袋会留一个大概的氛围,你就去模拟它。
    其实很被动,没有很多选择,相当于那个农村一哥们儿在制造飞机,就是那概念,拿汽油桶什么的弄俩邮箱,拿什么钢管弄俩翅膀上,它最后可能能飞起来,可能飞几十米,我觉得就是这么一感觉。
    第一张专辑《模样》里头《玫瑰公园》的 MV 很光陆怪离的,那时是怎么做的那支 MV?

    这是当时沈黎晖咬牙给拍的。当时沈黎晖刚开始做公司,卖了印刷厂,拿了几百万,正是特别有信心要做一番事业的时候,真给乐队花钱。

    但这 MV 其实是一失败作品,找了一个我们共同的老外朋友,他在一个特别牛逼的后期公司给广告做后期,他说他想拍,沈黎晖说行,给他了几万块,真不少钱,够录音的了。但是那哥们可能只会做后期,根本不会拍片子。

    拍完了我和沈黎晖一起去他们公司看,我们俩脸都绿了,我都急了,我说您会拍吗?

    超级市场 1998年的第一张专辑《模样》

    后来我们就跟他说,我说你甭管了,什么效果时髦你就往上拽就完了,你看那片子从头到尾一直就在用特效,实在没办法了,因为片子没法看。所以老外就拼命往上加特效,终于一看糊的差不多了,觉得行凑合发,但其实是一个失败的东西。
    第二张专辑《七种武器》,这 “七种武器” 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指向?
    其实因为那张专辑是7个人做的,但是7个人阵容里边,因为有个别人可能对于听摇滚乐的人来说,觉得特别突兀,比如说里面有何静。给何静做唱片,我一直觉得她有她的特殊的方式。
    我觉得音乐其就是一种解码方式,它记录了很多人的生活,包括时空的信息。音像、音乐、绘画都带有信息,能够通过自己的传感器,有些人可以编码,然后通过声音的方式把它表达出去。它其实是为了传达给另外一个人,甚至是几百年后的一个人。所以我为什么觉得音乐应该真诚,如果你掺杂了别的,你等于在这个代码里就有错误,失去了干这个事情的意义。

    超级市场第二张专辑《七种武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认为无论是画画还是做音乐,你首先必须要真诚,因为它不是人文的,是属于自然本质的一种本能。你干嘛要做音乐?其实你就是想把一种情绪,或你认为的时空里你的一种感受,把它编码,变成一种声音传达给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再去解码,再去感受,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所以必须要纯粹,必须要真实,你不能老说做音乐,我策划一张(专辑),我找个点,做个概念,这还传递什么感受?
    其实音乐它就是维度特高,它把各种振动方式,复制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波形,传递给另外的人,他听懂了,他产生共鸣了,我觉得这个是它的意义。
    纪录片《急迫与忍耐》里你说过一句话,说你的音乐是跟人走的,这个人不在了,这个东西就不做了?
    因为我在某一段时间比较在意情感,有人就不是很在乎,我觉得什么人都有,这都很正常,我就是一个对情感在某一段时间有点放不下,我觉得那个东西就两人一块弄的嘛,这人不在了,你说你玩它有什么意思?只是在一段时间里的比较纠结,但是过去了。
    聊聊龙宽九段,你们两个这么特立独行的人凑到一起,当时是怎么开始的?而且还是做的主流音乐?
    其实主流不主流的,跟你玩什么音乐没什么关系,就是听人多了,你就是主流。本质上人少,你就是比较小众的,我觉得这其实跟形式是无关的,那时候就听人多,我觉得你运气好就听的人多。但是当时环境并不好,没有一个很好的秩序,然后很快就被消灭了。
    我跟龙宽很早就认识,关系挺好,她就挺飞的一个人,也挺聪明,我们俩在一起做音乐非常合拍,特别好。因为我们俩从来不说话,不用说话,音乐从来靠振动,她进来,然后听一段音乐,听三遍,再唱两遍,词什么就都出来了。她也不用说什么,拿小包就走了,我再加些东西。我说你听听,她说行。遇到一个非常舒服的人,不用多余的语言,太幸运了,不用去废话和沟通,就自然分工。我当时在主流圈做好多唱片,和好多大唱片公司很熟,所以很顺利,我们做一张专辑其实就花了一俩月,很快;她出东西快,我出东西也快,而且关键双方百分百没有异议。我们也没做什么宣传,但是所有全国各地的去做通告,当地的 DJ 都自动播放我们的音乐,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运气。
    后来听到超级市场有首歌叫 “Siri”,像电子乐本身也是有科技属性的,你觉得音乐人有这种反映科技,刻画科技的义务吗?
    没有,我没想过这些,我觉得人就按照规则去生活,其实很被动。但是你要说电子,因为我理解电子,他其实还是最早刚开始说的,实际上就是两个东西,一个人文,一个是本质,我觉得所谓的人工智能的方向其实是奔着本质去的,是一个渐变过程。中间会有一半人文有一半是本质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质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人的东西会越来越少。

    超级市场 概念图,图片来源于 “超级市场乐队” 豆瓣小站

    电子乐发展上,你有没有感到什么冲击?

    形式这东西其实不太重要,关键是你考虑人一直在做什么。EDM 也好,还是 Bass 什么的,这些它都没有特大意义,只是潮流它起来了。人在做什么,然后在和本质的结合的过程中,他有一个方向,要往哪走?
    音乐是一个临时性的东西,本身就没什么太大意义,它就不过就是一个振动数据而已。画画这种其实是一个视觉数据,当视觉数据和声音数据的规律被人挖掘干净以后,这种形式慢慢就不存在了,因为它要为多维的世界服务,现在你再看,戴个VR眼镜,就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其实所谓的艺术家,他就是一个生产数据的人,只不过我玩一个和声,写了一首歌,其实就写了一规律,写了一数据,最终都会进入到一个数据库里,这是本质,所以音乐本身的意义并不大,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快就会消亡掉。现在你听 CD 没有必要了,你自己的数据库里几万首上千首的,你都不会听完,未来你戴上眼镜,或者你进入一个房间也好,你会去体会,你去一个屋子里要什么都有。音乐的解码方式还是太有限了,未来它成为数据库,你就可以想象给人带来的冲击。
    人到现在,已经很难分辨哪个东西是你做的,哪个是机器做的。有很多人老怀疑说自己为什么出不来作品,你先问问有多少是你自己做的,我觉得这挺重要的。很多意识都是数据库给你,根本就不是你自己产生的,要我说那就叫幻觉。你自己其实并没有到达那么高的逻辑高度,然后数据库里给了你一个逻辑,直接就上升到特高一点。你虽然能意识到,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么来的,所以现在的人脑子里很多都是假逻辑,没有基础的逻辑。
    你是 DJ ,也是音乐人。这二者的区别在哪儿?
    表达方式上不太一样。最早我做自己的音乐,其实不太在乎有多少人听,就比较个性化。但是后来我做DJ,去俱乐部,不可能不在乎底下人,如果都不跳舞你就失败了。后来去做DJ,头两三年也摸不着头脑,然后做 techno 什么学半天,到最后才找到他的那个点。其实是因为它有它的规则,你一旦掌握了,就还挺愉快的——你用音乐去调动人情绪,然后指挥跳舞。你一旦找到这个点以后,其实跟创作不太一样。
    俱乐部文化其实对观众有一个要求,你得有精力。我觉得他点燃的是精力。不像音乐,它有很多东西是思维,当然也得需要精力配合,但是音乐有思维的东西,而且他有很偏的东西,但是俱乐部文化实际上没有别的,他就需要你有精力。他是给闲人准备的地方,你必须没有事干,你比如在一地方睡了十五六天,然后已经不想再睡,没事干,我觉得你去俱乐部绝对一个声音就把你给点燃了。
    再聊聊今年的巡演吧,老歌会很多吗?
    对。我其实花了10年时间把老歌里面很多我认为比较抽象的东西,或者很多更复杂的想法单独分出去,做成别的个人项目了。乐队我本来是想2020再巡演的,其实提前了半年。这也是我的一个计划,我觉得以前的歌我是要拿出来唱的,因为再不唱你可能就唱不了了,因为艺术表达还是需要精力的。你知道唱一首歌,或者你想很真诚的表达一个情绪的时候,非常饱满,你是需要精力去酝酿的,我觉得当然是尽早去唱。
    有好多人说是你想的是市场,我没考虑过市场。有人说你看 “乐夏” 刚完你就巡演,我说这赶上了,我这巡演是春节就定好各个站了,所以还是没关系,我绝对会有一个自己的计划。
    这次巡演我们精简到最基本的方式,每个人两台琴,小的话就三台,走在路上也很方便;然后一人一把吉他,一个鼓手,两个乐手加一个调音师。大家这一路上虽然很辛苦,但不至于沉到谷底,有一个相对的合理性,所以这回还是做减法做得比较严重的东西。
    朋友圈里好像你给自己做的模块合成器命名了?
    就是我自己做了十二套合成器,然后卖给十二个朋友,分别有谁买我就叫朋友名字,比如曾宇2号,谁谁3号,都是一些圈里喜欢玩模块的朋友。我花了一年做的这些,挺费劲的,朋友们还真挺帮忙的,帮我消耗。
    最早我做模块大会的时候,就十一二个人来玩,观众四个,那时候都是自娱;现在人越来越多,大家能一直熬到12点多,都特别好。
    我觉得模块不重要,关键是大家有一地方,享受特别真挚的一种氛围。后来 Demone 他们加入之后,我就说建议大家尽量不沾钱,这个东西没有利益,大家都是发挥余热。包括场地,灯笼也都一直免费帮我们弄,我就觉得不是我们非得谈钱,关键是免费他代表一种热情和喜爱。因为我是比较相信能量的人,我觉得当某一种能量聚集很多的时候,它一定会辐射出来,感染到很多人。

    田鹏(777)在“交流方式”模块大会,图片来源于 Midifan

    谢谢田鹏!

    12月5日,田鹏与超级市场在北京举办专场,逻辑理顺了,不如现场去解码、感受,获得共振。

    2019.12.04 | BY jingya |
    • 编辑:jingya
    田鹏超级市场音乐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读的 采访
    0
    Loading 0
    孤独的利里是部动画 cult 片,用摇滚倾诉“北京焦虑”

    孤独的利里是部动画 cult 片,用摇滚倾诉“北京焦虑”

    lonely leary北京音乐乐队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