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0
    Loading 0
    BIE别的

    2021 , 还有人想当朋克吗? | 不退票

    2021.04.12 | BY 王子靳 |
    不退票朋克

    “你真是个朋克!” 当别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通常没办法准确判断他是在赞美还是讽刺。

    二十年前提起朋克的时候,首先冲入脑海的词可能是无聊军队、生命之饼、打大张伟。可现在当你在中文新闻搜索栏里搜索 “朋克”,除了赛博朋克2077外,都是些匪夷所思的关键词:“朋克养生”、以 “朋克” 命名的电动轿车、 "希望朋克(Hope-punk)" 入选柯林斯词典年度词,形容 “逆风翻盘,向阳而生” 的精神...... 

    图片来自朋克汽车官网

    时尚弄潮儿们对于朋克的态度也在悄悄变化。酒吧里的 Y2K 男孩女孩用色彩鲜艳的反光面料裹住自己,街区里的板仔一如既往穿 oversize —— 就是很久没在年轻人聚集的场所看到镶满铆钉的黑皮衣皮裤了。 

    朋克音乐也不太走运。夏天节目里,朋克可能是除了后摇最惨的音乐类别,多数朋克乐队逃不掉被“快剪”的命运。自 14 年举办的 “朋克之春” 音乐节也在时间上变成了 “朋克之秋”,主办方还在海报副标题标注了 “缩水版”。 

    2020朋克之春上海站海报

    朋克都去哪了?朋克过时了吗?朋克被年轻人抛弃了吗?2021 年,还有朋克存在吗?

    朋克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里的朋克通常年纪在 20 岁左右,喜欢乐器却技术稀烂,对社会愤世嫉俗。电影《派对搭讪指南》的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朋克们展开的。

    大部分人了解这部电影是因为父母吃小孩,性爱仪式 ,胶衣派对,cult 特效之类的噱头,也有人看到标题以为是青春纯爱电影看完后大呼受骗。这部电影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被一些朋克影评人评为最不朋克的朋克电影,这本身还挺朋克的。

    《派对搭讪指南》故事起始于高中朋克三人组:男主 Enn,整天想着勾搭姑娘的黄毛 Vic,用东拼西凑的音乐术语彰显自己品味的懂爷 John。三人组在森林里迷路,误入了外星族群的派对。黄毛很快勾搭到了外星姑娘脱了衣服,懂爷走进了舞池中央摇摆浑身脂肪,Enn 则结识了艾丽·范宁扮演的外星叛逆少女 Zan。Zan 不认同外星族群剥夺自由意志的种群管理方法,成为了派对的叛逃者,希望 Enn 在 48 小时内带她体验什么是 “朋克”。

    《派对搭讪指南》截图,左至右分别为John,Enn,Vic

    电影借着 Zan 的台词不停发问:究竟朋克是什么?是一种音乐?一种装扮?一种思想?还是需要以特定审美、特定语言、特定行为习惯所扮演的既定角色?

    凭着青春期荷尔蒙抄起吉他,一股脑加入朋克社区的高中生可能也没想这么多。在大街上大喊“Keep fighting the machine”,然后小心翼翼问爸妈能不能预支下个月的零花钱,的确是很多年轻朋克都做过的事。

    接下来 Enn 带着 Zan 去见了当地的朋克教母。Zan 受到教母赏识,脱去外星胶衣换上朋克皮裙,客串朋克乐队主唱,将自己族群的吃人传统用 “朋克” 的方式嘶吼出来,正好戳中了观众和唱片公司的对于朋克的审美点,成了朋克小明星,完成了对于朋克角色的探索和体验。

    电影结局转向了奇怪的剧情:朋克们和外星人打了一架,最后爱与和平拯救一切。这个结局也难怪被评为最不朋克的朋克电影,没了朋克的叛逆和愤怒,反而变成了 “朋克罗密欧” 和 “外星朱丽叶” 的青春爱情故事。

    《派对搭讪指南》截图,懂爷John巧破外星瑜伽阵

    导演约翰·卡梅隆却不觉得自己是个伪朋克。他在采访中说:“朋克不应该变成一种规定,这有悖于朋克精神。” 这个观点从逻辑上看有点鬼打墙,你穿着高定喝香槟也能是朋克,只要你觉得是。

    反对一切,最后反到自己头上。刻板印象里的朋克的确不只是铆钉莫西干,也喜欢做这种看起来没什么道理的事情。

    真朋克从不体面

    60 年代还未成为文化风潮的朋克原型来自于美国小城市的中产阶级,高中生们为了向成人世界宣誓存在感而在地下室车库里抄起吉他组乐队,模仿并改造电视里出现过的音乐。城市扩张,经济飞涨,未来一片光明。

    生活富足的高中生没想着反抗什么,三和弦的出现最初并不是为了表达什么精神内核,而只是因为不需要学习任何显得体面的演奏技巧,因为简单。

    70年代的经济滞胀让英国社会失去了喂饱肚子的面包和填充脑子的马戏,世界在下沉,朋克因此上升。没能以上帝视角旁观经济拐点的工人阶级失去工作,手里的纸币付不起维持基本生活的账单。工人阶级年轻人穿着破旧的皮衣,用满身别针覆盖衣服的破口,用最糙最不悦耳的音乐质问凭什么大家都是英国人,偏偏自己这一辈赶上最惨最穷的日子,凭什么自己需要对毫无希望的生活负责。正如Patti Smith在《Gloria》唱:“耶稣之死是因为somebody的原罪,而不是我。”

    《Horses》封面,Patti Smith经典西装造型

    60、70年代的英国经济同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劳苦大众需要朋克,需要发泄情绪。当时唱片工业所推崇的华丽摇滚在一蹶不振的经济形势背景下,更显得像是对穷苦百姓的讽刺。没钱消费的青少年被激怒,抵制包装、抵制消费、抵制资本主义、抵制体制、抵制政府、抵制守序的一切,用疯狂的行为相互发泄愤怒,与疯狂的社会彼此伤害。

    性手枪乐队代表了这个年代的英伦朋克,他们的疯狂事迹像都市传说一样流传在朋克乐迷故事集里。他们反抗真实的制度,也无差别随机辱骂路人,在舞台上无恶不作,热衷于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但如果没有新秩序的建立,对于旧秩序的反抗无可避免将变得虚无。性手枪的作品被制成专辑,打榜售卖,成为商品,进入资本流通,就像他们所反抗的那样。最后,性手枪主唱 Johnny Rotten 在旧金山巡演时一拍脑门,大喊“我被骗了”,性手枪解散。朋克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某种程度成为了曾经所反抗的东西的一员。

    性手枪专辑《God Save The Queen》,其销量超20万张,因女王禁令只能排在排行榜第二名

    性手枪故事的结尾令人唏嘘,他们在2005年被收录进摇滚名人堂——音乐领域最主流、最权威的、最代表唱片工业的榜单之一,也是性手枪最想要反抗的,统一的评价体制。不仅自己所坚持的信仰被消解,钱也被唱片公司赚了。

    2006年摇滚名人堂,性手枪拒绝颁奖并写信给组委会,信的第一句说:摇滚乐就是一滩尿渍

    换句话说,朋克想解构一切,最后被自己解构了。

    可以被贩卖的朋克

    性手枪解散后,朋克成为了可以被商品化的文化符号。 

    电影《派对搭讪指南》中,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朋克教母控诉 Vivienne Westwood 因为修改了一条裙子就开除了她,昔日穷困潦倒的朋克兄弟签约唱片公司大红大紫,尝到资本甜头之后都抛下了她。

    现实生活中,Vivienne Westwood 的前男友正是性手枪的经纪人 Malcom McLaren,他们一起经营服装店,也正是他帮助性手枪乐队成为朋克“顶流”。朋克和资本的纠缠从性手枪成立的第一秒持续到最后一秒:性手枪的名字来源于服装店,他们的作品反对资本,但他们解散后,朋克符号中的皮衣铆钉、莫西干头、朋克纹身成为可以被贩卖的符号,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成为资本流通的一环。

    Vivienne Westwood和Malcom McLaren在他们服装店里的合影

    朋克运动的确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带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现状,而这种传承却建立在朋克符号的消费之上,建立在资本对于朋克的利用和传播的基础上,建立在朋克精神的消解之上。这可能也是原教旨朋克无法避免的悲剧结尾。 

    而 Vivienne Westwood 品牌也成为了这场运动资本层面的最大赢家。80、90年代后,Vivienne成为了各大时装周的常客,也是世界上最受追捧的设计师之一,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位,目前在全球开设 80 多家门店。希望你在消费它的时候,能想起性手枪吧。

    Vivienne Westwood 2021春夏系列

    2021,后现代主义朋克,post-punk

    自70年代的初代朋克运动之后,朋克们也在不断反思声势浩大的运动为什么这么虚无的结束了,尝试寻找出路。市面上陆续出现了不同朋克类型:更追求多元音乐风格的后朋克,反滥交反毒品、吃素食保持身心健康的硬核朋克,拥抱市场大红大紫的流行朋克......到了2021,这些朋克好像也都消失了,被淘汰了。

    当今,笔记本电脑和音乐软件极大降低了音乐制作的成本和门槛,卧室音乐人一抓一大把,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Hip-hop和电子音乐充斥了整个互联网。直白、简单、模式化的朋克三和弦跟各类摇滚乐一起被打包进“老年音乐”,似乎再也看不到朋克作为一种音乐或艺术形式能够再掀起波澜的可能性。

    朋克在2021的生活里可能也显得很别扭。但凡要维持正常生活,就得习惯大街小巷里的摄像头,忍受手机里无孔不入窥探隐私的APP,计较公司交哪个档位的五险一金账户,随时随地恭恭敬敬向门卫大爷掏出健康码。即使朋克们在意识上想抵抗权威,在现实中也无法抵抗这些严丝合缝的行为指南。不管朋克画了多浓的朋克妆,健康码的照片都会还原他们清秀的素颜。 
    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流窜在公共场所的朋克少了,当代朋克彰显身份的方式,是周中上班,周末瘫在家玩一天《赛博朋克2077》。在现实世界消费,再在电子世界和强尼·银手一起反抗资本强权,谁看了能不说一声真朋克呢。
     

    //编辑:歪歪

    //设计:冬甩

    “你真是个朋克!” 当别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通常没办法准确判断他是在赞美还是讽刺。

    二十年前提起朋克的时候,首先冲入脑海的词可能是无聊军队、生命之饼、打大张伟。可现在当你在中文新闻搜索栏里搜索 “朋克”,除了赛博朋克2077外,都是些匪夷所思的关键词:“朋克养生”、以 “朋克” 命名的电动轿车、 "希望朋克(Hope-punk)" 入选柯林斯词典年度词,形容 “逆风翻盘,向阳而生” 的精神...... 

    图片来自朋克汽车官网

    时尚弄潮儿们对于朋克的态度也在悄悄变化。酒吧里的 Y2K 男孩女孩用色彩鲜艳的反光面料裹住自己,街区里的板仔一如既往穿 oversize —— 就是很久没在年轻人聚集的场所看到镶满铆钉的黑皮衣皮裤了。 

    朋克音乐也不太走运。夏天节目里,朋克可能是除了后摇最惨的音乐类别,多数朋克乐队逃不掉被“快剪”的命运。自 14 年举办的 “朋克之春” 音乐节也在时间上变成了 “朋克之秋”,主办方还在海报副标题标注了 “缩水版”。 

    2020朋克之春上海站海报

    朋克都去哪了?朋克过时了吗?朋克被年轻人抛弃了吗?2021 年,还有朋克存在吗?

    朋克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里的朋克通常年纪在 20 岁左右,喜欢乐器却技术稀烂,对社会愤世嫉俗。电影《派对搭讪指南》的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朋克们展开的。

    大部分人了解这部电影是因为父母吃小孩,性爱仪式 ,胶衣派对,cult 特效之类的噱头,也有人看到标题以为是青春纯爱电影看完后大呼受骗。这部电影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被一些朋克影评人评为最不朋克的朋克电影,这本身还挺朋克的。

    《派对搭讪指南》故事起始于高中朋克三人组:男主 Enn,整天想着勾搭姑娘的黄毛 Vic,用东拼西凑的音乐术语彰显自己品味的懂爷 John。三人组在森林里迷路,误入了外星族群的派对。黄毛很快勾搭到了外星姑娘脱了衣服,懂爷走进了舞池中央摇摆浑身脂肪,Enn 则结识了艾丽·范宁扮演的外星叛逆少女 Zan。Zan 不认同外星族群剥夺自由意志的种群管理方法,成为了派对的叛逃者,希望 Enn 在 48 小时内带她体验什么是 “朋克”。

    《派对搭讪指南》截图,左至右分别为John,Enn,Vic

    电影借着 Zan 的台词不停发问:究竟朋克是什么?是一种音乐?一种装扮?一种思想?还是需要以特定审美、特定语言、特定行为习惯所扮演的既定角色?

    凭着青春期荷尔蒙抄起吉他,一股脑加入朋克社区的高中生可能也没想这么多。在大街上大喊“Keep fighting the machine”,然后小心翼翼问爸妈能不能预支下个月的零花钱,的确是很多年轻朋克都做过的事。

    接下来 Enn 带着 Zan 去见了当地的朋克教母。Zan 受到教母赏识,脱去外星胶衣换上朋克皮裙,客串朋克乐队主唱,将自己族群的吃人传统用 “朋克” 的方式嘶吼出来,正好戳中了观众和唱片公司的对于朋克的审美点,成了朋克小明星,完成了对于朋克角色的探索和体验。

    电影结局转向了奇怪的剧情:朋克们和外星人打了一架,最后爱与和平拯救一切。这个结局也难怪被评为最不朋克的朋克电影,没了朋克的叛逆和愤怒,反而变成了 “朋克罗密欧” 和 “外星朱丽叶” 的青春爱情故事。

    《派对搭讪指南》截图,懂爷John巧破外星瑜伽阵

    导演约翰·卡梅隆却不觉得自己是个伪朋克。他在采访中说:“朋克不应该变成一种规定,这有悖于朋克精神。” 这个观点从逻辑上看有点鬼打墙,你穿着高定喝香槟也能是朋克,只要你觉得是。

    反对一切,最后反到自己头上。刻板印象里的朋克的确不只是铆钉莫西干,也喜欢做这种看起来没什么道理的事情。

    真朋克从不体面

    60 年代还未成为文化风潮的朋克原型来自于美国小城市的中产阶级,高中生们为了向成人世界宣誓存在感而在地下室车库里抄起吉他组乐队,模仿并改造电视里出现过的音乐。城市扩张,经济飞涨,未来一片光明。

    生活富足的高中生没想着反抗什么,三和弦的出现最初并不是为了表达什么精神内核,而只是因为不需要学习任何显得体面的演奏技巧,因为简单。

    70年代的经济滞胀让英国社会失去了喂饱肚子的面包和填充脑子的马戏,世界在下沉,朋克因此上升。没能以上帝视角旁观经济拐点的工人阶级失去工作,手里的纸币付不起维持基本生活的账单。工人阶级年轻人穿着破旧的皮衣,用满身别针覆盖衣服的破口,用最糙最不悦耳的音乐质问凭什么大家都是英国人,偏偏自己这一辈赶上最惨最穷的日子,凭什么自己需要对毫无希望的生活负责。正如Patti Smith在《Gloria》唱:“耶稣之死是因为somebody的原罪,而不是我。”

    《Horses》封面,Patti Smith经典西装造型

    60、70年代的英国经济同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劳苦大众需要朋克,需要发泄情绪。当时唱片工业所推崇的华丽摇滚在一蹶不振的经济形势背景下,更显得像是对穷苦百姓的讽刺。没钱消费的青少年被激怒,抵制包装、抵制消费、抵制资本主义、抵制体制、抵制政府、抵制守序的一切,用疯狂的行为相互发泄愤怒,与疯狂的社会彼此伤害。

    性手枪乐队代表了这个年代的英伦朋克,他们的疯狂事迹像都市传说一样流传在朋克乐迷故事集里。他们反抗真实的制度,也无差别随机辱骂路人,在舞台上无恶不作,热衷于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但如果没有新秩序的建立,对于旧秩序的反抗无可避免将变得虚无。性手枪的作品被制成专辑,打榜售卖,成为商品,进入资本流通,就像他们所反抗的那样。最后,性手枪主唱 Johnny Rotten 在旧金山巡演时一拍脑门,大喊“我被骗了”,性手枪解散。朋克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某种程度成为了曾经所反抗的东西的一员。

    性手枪专辑《God Save The Queen》,其销量超20万张,因女王禁令只能排在排行榜第二名

    性手枪故事的结尾令人唏嘘,他们在2005年被收录进摇滚名人堂——音乐领域最主流、最权威的、最代表唱片工业的榜单之一,也是性手枪最想要反抗的,统一的评价体制。不仅自己所坚持的信仰被消解,钱也被唱片公司赚了。

    2006年摇滚名人堂,性手枪拒绝颁奖并写信给组委会,信的第一句说:摇滚乐就是一滩尿渍

    换句话说,朋克想解构一切,最后被自己解构了。

    可以被贩卖的朋克

    性手枪解散后,朋克成为了可以被商品化的文化符号。 

    电影《派对搭讪指南》中,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朋克教母控诉 Vivienne Westwood 因为修改了一条裙子就开除了她,昔日穷困潦倒的朋克兄弟签约唱片公司大红大紫,尝到资本甜头之后都抛下了她。

    现实生活中,Vivienne Westwood 的前男友正是性手枪的经纪人 Malcom McLaren,他们一起经营服装店,也正是他帮助性手枪乐队成为朋克“顶流”。朋克和资本的纠缠从性手枪成立的第一秒持续到最后一秒:性手枪的名字来源于服装店,他们的作品反对资本,但他们解散后,朋克符号中的皮衣铆钉、莫西干头、朋克纹身成为可以被贩卖的符号,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成为资本流通的一环。

    Vivienne Westwood和Malcom McLaren在他们服装店里的合影

    朋克运动的确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带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现状,而这种传承却建立在朋克符号的消费之上,建立在资本对于朋克的利用和传播的基础上,建立在朋克精神的消解之上。这可能也是原教旨朋克无法避免的悲剧结尾。 

    而 Vivienne Westwood 品牌也成为了这场运动资本层面的最大赢家。80、90年代后,Vivienne成为了各大时装周的常客,也是世界上最受追捧的设计师之一,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位,目前在全球开设 80 多家门店。希望你在消费它的时候,能想起性手枪吧。

    Vivienne Westwood 2021春夏系列

    2021,后现代主义朋克,post-punk

    自70年代的初代朋克运动之后,朋克们也在不断反思声势浩大的运动为什么这么虚无的结束了,尝试寻找出路。市面上陆续出现了不同朋克类型:更追求多元音乐风格的后朋克,反滥交反毒品、吃素食保持身心健康的硬核朋克,拥抱市场大红大紫的流行朋克......到了2021,这些朋克好像也都消失了,被淘汰了。

    当今,笔记本电脑和音乐软件极大降低了音乐制作的成本和门槛,卧室音乐人一抓一大把,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Hip-hop和电子音乐充斥了整个互联网。直白、简单、模式化的朋克三和弦跟各类摇滚乐一起被打包进“老年音乐”,似乎再也看不到朋克作为一种音乐或艺术形式能够再掀起波澜的可能性。

    朋克在2021的生活里可能也显得很别扭。但凡要维持正常生活,就得习惯大街小巷里的摄像头,忍受手机里无孔不入窥探隐私的APP,计较公司交哪个档位的五险一金账户,随时随地恭恭敬敬向门卫大爷掏出健康码。即使朋克们在意识上想抵抗权威,在现实中也无法抵抗这些严丝合缝的行为指南。不管朋克画了多浓的朋克妆,健康码的照片都会还原他们清秀的素颜。 
    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流窜在公共场所的朋克少了,当代朋克彰显身份的方式,是周中上班,周末瘫在家玩一天《赛博朋克2077》。在现实世界消费,再在电子世界和强尼·银手一起反抗资本强权,谁看了能不说一声真朋克呢。
     

    //编辑:歪歪

    //设计:冬甩

    2021.04.12 | BY 王子靳 |
    • 编辑:周歪歪
    • 设计:冬甩
    不退票朋克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2+
    Loading 0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屁啊 | 不退票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屁啊 | 不退票

    不退票喜剧好笑的找点乐子
    BIE别的
    1+
    Loading 0
    我才不怕恐怖片!但是,《咒》的话…… | 不退票

    我才不怕恐怖片!但是,《咒》的话…… | 不退票

    不退票恐怖片
    BIE别的
    1+
    Loading 0
    异常贴心的消暑恐怖片单,来了|不退票

    异常贴心的消暑恐怖片单,来了|不退票

    不退票别的电波恐怖片
    BIE别的
    1+
    Loading 0
    做那个那个工作的人们|不退票

    做那个那个工作的人们|不退票

    不退票性工作者电影
    BIE别的
    1+
    Loading 0
    我们玩过的奇奇怪怪 “炼爱” 游戏 | 不退票

    我们玩过的奇奇怪怪 “炼爱” 游戏 | 不退票

    不退票互联网太棒了游戏
    BIE别的
    1+
    Loading 0
    真人化改编毁掉了多少小时候看过的“鬼东西”|不退票

    真人化改编毁掉了多少小时候看过的“鬼东西”|不退票

    不退票影视化看过什么鬼东西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