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冬天,去厦门看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才是正经事
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摄影节,然而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从 1970 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50 届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宣布取消,延期至 2021 年。
所幸,今年的第六届厦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依旧 11 月底如期开幕。这次摄影展对所有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来说都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也因此去了趟厦门。
我们先去展览现场探了探路,以下是我们这次厦门之行最感兴趣的几场展览。
看点一:女性摄影师的高光时刻
展厅左侧的《保持沉默的大多数》则是一组影像装置作品,摄影师选择了两座与 “核” 有着密切关系的山峰作为图像展示,一座是朝鲜这个 “核大国” 边境线上的白头山,另一座是美国华盛顿喀斯喀特山,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全链条的核武器反应堆, 1945 年投向长崎的原子弹生产地。看着这样威严静默的山峰,视频里的音频却选用节选了实质性反应着 “核危机” 的政治访谈与辐射达到警戒线的报警声。自然风景与政治冲突在这一刻交融成一种深沉而吊诡的审美体验。
除了这两位获奖的女性摄影师之外,今年的 “日本影汇” 单元也选择了四位优秀的日本女性摄影师作品进行集中展出,她们分别是川内伦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和志贺理江子。这四位摄影师的作品可能是此次摄影展上让我们流连最久的部分,以后我们有机会再细说她们的故事。
看点二:被临摹的失序
在有如 OCD 般整洁克制的展览现场,有一片格格不入的混乱角落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 靠着墙随地摆放的作品,画面充满强烈而充满塑料感的色彩;过道摆着挂着霓虹灯条的打地鼠游戏机,满地绊脚的廉价塑料板凳,还有像 “小卡片” 一样撒的满地都是的展览宣传页。
这是摄影师华伟成精心装扮出的粗糙和非理性领域,也是一片被复刻的失序世界。
它的 “范本” 原本是一个在重庆市郊的废弃游乐园,它有一个听起来就很符合它山寨气质的名字,叫 “洋人街” 。
摄影师华伟成在洋人街拍摄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他的 “疯癫缪斯” 孙治国。孙是重庆本地人,生于 1977 年。自从疯了以后,他就一直在洋人街里流浪,这里变得就像他的身体躯壳一样。而洋人街的低俗、混乱、嘈杂和藏污纳垢,也为像孙治国这样活在 “秩序” 边缘的底层人提供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庇护。
山寨与被山寨、疯癫与文明的关系在艺术馆里被刻意对调,形成了一种纯粹非理性的感官体验,而这种魔幻感却反过来提醒着人们理性和现实的边界。
最后顺便提一句,这里的打地鼠机不限币,随便玩。
看点三:定格 “新浪潮”
如果你喜欢电影,一定对下面这张电影海报印象深刻。
这是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电影《祖与占》(1962)的经典海报,这个祖、占和凯瑟琳在大桥上欢快奔跑的画面也定格成了 “新浪潮” 电影的经典瞬间。
这张海报的摄影出自法国摄影师雷蒙德·考切提尔之手。他在 1959 年至 1968 年担任片场摄影师期间拍摄了无数大银幕背后的经典画面,这些作品也完整记录了法国 “新浪潮” 电影革命背后的种种妙趣横生的细节。美国《光圈》(Aperture)杂志甚至称他的照片 “本身就是新浪潮的核心作品” 。
他的作品记录了《精疲力尽》(1960)中珍·茜宝和让·保罗·贝尔蒙多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漫步(海报上的那个经典瞬间其实是电影拍摄之余,考切提尔专门为二人拍摄的),到《女人就是女人》(1961)电影背后戈达尔与女主角安娜·卡丽娜感情不断升温,还有阿涅斯·瓦尔达、特吕弗等人所执导的多部经典电影的片场摄影记录。
今年 1 月,是雷蒙德·考切提尔诞辰 100 周年。我们祝这位百岁老人健康快乐,也向对 “新浪潮” 电影感兴趣的影迷推荐这一展区。
除了上述内容,这次摄影展也少不了与疫情相关的展览单元,像是陈文令在疫情封锁期间拍摄的《每日一顶》和李舸为医护人员拍摄的《见证》系列。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创作到现在才刚刚开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疫情创作还将占据艺术馆的高地。
然而,在艺术馆里看到这些似乎还正在发生的日常熟悉画面,却令人感到莫名恍惚。似乎在 2020 以前,艺术展里装着的是过去和未来。而如今,我们却得以(或不得不)在艺术馆里看 “现在” 。
如果你对我们提到的这些摄影作品感兴趣,或者只是觉得今年的冬天太冷了,也许可以选择去温暖的厦门转转,看看海,顺便看看展。
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摄影节,然而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从 1970 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50 届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宣布取消,延期至 2021 年。
所幸,今年的第六届厦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依旧 11 月底如期开幕。这次摄影展对所有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来说都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也因此去了趟厦门。
我们先去展览现场探了探路,以下是我们这次厦门之行最感兴趣的几场展览。
看点一:女性摄影师的高光时刻
展厅左侧的《保持沉默的大多数》则是一组影像装置作品,摄影师选择了两座与 “核” 有着密切关系的山峰作为图像展示,一座是朝鲜这个 “核大国” 边境线上的白头山,另一座是美国华盛顿喀斯喀特山,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全链条的核武器反应堆, 1945 年投向长崎的原子弹生产地。看着这样威严静默的山峰,视频里的音频却选用节选了实质性反应着 “核危机” 的政治访谈与辐射达到警戒线的报警声。自然风景与政治冲突在这一刻交融成一种深沉而吊诡的审美体验。
除了这两位获奖的女性摄影师之外,今年的 “日本影汇” 单元也选择了四位优秀的日本女性摄影师作品进行集中展出,她们分别是川内伦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和志贺理江子。这四位摄影师的作品可能是此次摄影展上让我们流连最久的部分,以后我们有机会再细说她们的故事。
看点二:被临摹的失序
在有如 OCD 般整洁克制的展览现场,有一片格格不入的混乱角落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 靠着墙随地摆放的作品,画面充满强烈而充满塑料感的色彩;过道摆着挂着霓虹灯条的打地鼠游戏机,满地绊脚的廉价塑料板凳,还有像 “小卡片” 一样撒的满地都是的展览宣传页。
这是摄影师华伟成精心装扮出的粗糙和非理性领域,也是一片被复刻的失序世界。
它的 “范本” 原本是一个在重庆市郊的废弃游乐园,它有一个听起来就很符合它山寨气质的名字,叫 “洋人街” 。
摄影师华伟成在洋人街拍摄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他的 “疯癫缪斯” 孙治国。孙是重庆本地人,生于 1977 年。自从疯了以后,他就一直在洋人街里流浪,这里变得就像他的身体躯壳一样。而洋人街的低俗、混乱、嘈杂和藏污纳垢,也为像孙治国这样活在 “秩序” 边缘的底层人提供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庇护。
山寨与被山寨、疯癫与文明的关系在艺术馆里被刻意对调,形成了一种纯粹非理性的感官体验,而这种魔幻感却反过来提醒着人们理性和现实的边界。
最后顺便提一句,这里的打地鼠机不限币,随便玩。
看点三:定格 “新浪潮”
如果你喜欢电影,一定对下面这张电影海报印象深刻。
这是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电影《祖与占》(1962)的经典海报,这个祖、占和凯瑟琳在大桥上欢快奔跑的画面也定格成了 “新浪潮” 电影的经典瞬间。
这张海报的摄影出自法国摄影师雷蒙德·考切提尔之手。他在 1959 年至 1968 年担任片场摄影师期间拍摄了无数大银幕背后的经典画面,这些作品也完整记录了法国 “新浪潮” 电影革命背后的种种妙趣横生的细节。美国《光圈》(Aperture)杂志甚至称他的照片 “本身就是新浪潮的核心作品” 。
他的作品记录了《精疲力尽》(1960)中珍·茜宝和让·保罗·贝尔蒙多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漫步(海报上的那个经典瞬间其实是电影拍摄之余,考切提尔专门为二人拍摄的),到《女人就是女人》(1961)电影背后戈达尔与女主角安娜·卡丽娜感情不断升温,还有阿涅斯·瓦尔达、特吕弗等人所执导的多部经典电影的片场摄影记录。
今年 1 月,是雷蒙德·考切提尔诞辰 100 周年。我们祝这位百岁老人健康快乐,也向对 “新浪潮” 电影感兴趣的影迷推荐这一展区。
除了上述内容,这次摄影展也少不了与疫情相关的展览单元,像是陈文令在疫情封锁期间拍摄的《每日一顶》和李舸为医护人员拍摄的《见证》系列。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创作到现在才刚刚开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疫情创作还将占据艺术馆的高地。
然而,在艺术馆里看到这些似乎还正在发生的日常熟悉画面,却令人感到莫名恍惚。似乎在 2020 以前,艺术展里装着的是过去和未来。而如今,我们却得以(或不得不)在艺术馆里看 “现在” 。
如果你对我们提到的这些摄影作品感兴趣,或者只是觉得今年的冬天太冷了,也许可以选择去温暖的厦门转转,看看海,顺便看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