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0
    Loading 0
    BIE别的

    2020的冬天,去厦门看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才是正经事

    2020.12.15 | BY Rice |
    2020女性摄影师摄影

    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摄影节,然而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从 1970 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50 届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宣布取消,延期至 2021 年。

    所幸,今年的第六届厦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依旧 11 月底如期开幕。这次摄影展对所有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来说都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也因此去了趟厦门。

    往年法国阿尔勒影展现场。| 摄影:Philippe Chancel ,图源:connaissancedesarts.com

    此次, “两展合一” 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共设置了 26 场展览,分为 8 大展览单元,其中包括 6 场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选展览 “年度阿尔勒” 、 10 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 “发现奖单元” 展览、一场包含 4 位最有代表性日本女性摄影师作品的 “日本影汇” 展览、一场联合鲁迅美术学院呈现中国摄影新生力量的 “中国律动” 展览、四场展现跨文化和不同媒介尝试的 “无界影像” 展览,一场致敬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的展览、一场 “藏家故事” 展览和两场 “在地行动” 展览。

    我们先去展览现场探了探路,以下是我们这次厦门之行最感兴趣的几场展览。

    原久路,《室内》习作,2009 年。艺术微喷,87cm x 133cm。 “藏家故事” 单元展出。| 图片由三影堂+3画廊提供    

    塔达斯·卡兹,《阿尔多纳和斯塔西》,考纳斯区,艺术微喷, 2015 年。“无界影像” 单元展出。|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艾尔莎 & 约翰娜,《地平线购物中心,阴影背后》,卡尔加里,2018 年。“年度阿尔勒”单元。| 图片由艺术家和巴黎布鲁塞尔 La Forest Divonne 画廊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看点一:女性摄影师的高光时刻

    每年,集美·阿尔勒影展的一项重要 “任务” ,就是从提名的 10 位年轻华人摄影师中,选出一位 “阿尔勒发现奖” 获奖者得到 10 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和次年受邀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展出的机会。除了 “发现奖” ,集美·阿尔勒还有专为女性摄影师设立的 “优秀女性摄影师奖” ,获奖者将同样获得 3 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在开幕式首日的媒体导览中,我们发现今年发现奖的 10 位提名者中仅有两名女性摄影师,这令与我们此行中 “别的女孩” 编辑(兼摄影师)素鸡感到十分 “被冒犯” 。然而几天后评选结果公布,仅有的两位被提名的女摄影师分别获得了今年的 “发现奖” 和 “女性摄影奖” 。
    其中获得 “优秀女性摄影师奖” 的是素鸡非常喜欢的摄影师徐晓晓,她在 ins 上对这位因疫情没能亲临现场的荷兰华裔摄影师进行了简短的专访,大家可以移步 “别的女孩” 微博查看具体内容(点我直达)。    
    徐晓晓,《社火扇舞》,艺术微喷,2018 年。“发现奖” 单元。|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徐晓晓,《躺在玉米堆上的女孩肖像》,艺术微喷,2018 年。“发现奖” 单元。|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今年获得 “发现奖” 的是新加坡华裔摄影师沈绮颖 (Sim Chi Yin) ,出生于 1978 年的她一度以摄影记者的身份为人熟知,并于 2017 年被委任为诺贝尔和平奖摄影师。
    此次她展出的《流沙志》和《保持沉默的大多数》两组作品被安置在一个淡蓝色、充满阳光的展厅,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景象也十分镜美,然而这背后却直指两样暗藏在阴影下的巨大危机:核威胁和沙资源枯竭。

    沈绮颖展览现场 | 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在导览现场还飞进了一只蝴蝶,这种 “岁月静好” 的景象和照片背后的危机形成了巨大的戏剧冲突。| 拍摄:素鸡

    什么是沙资源危机?
    这里插播一条冷知识:沙是全球消耗第二大的自然资源,仅次于水。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很难注意到这个问题。
    沈绮颖所拍摄的《流沙志》就将镜头对准了 “沙” 这个极不起眼却又极重要的生命角色,从马来西亚海面上一艘艘的运沙船,到中国取沙点上层层叠叠的车轮痕迹、海岛上用沙新建的岛屿基地、因取沙造成的沿海地区的塌陷……这些画面无声的诉说着一场风山雨欲来的 “沙” 危机。
    策展人刘潇向我们介绍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全球每年开采约 500 亿吨的沙子用于临海造岛和城市建设,它们大多来自中国大陆西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其量之大能够以一定厚度覆盖英国全境。如果用这些沙子建一堵 27 米高的墙,可以绕赤道一圈。20 年前 30 美金/吨的沙石料,如今已升至 190 美金。
    《流沙志》这组作品就如同一条细沙铺成的不起眼的小路,却引导我们向着一个巨大的真相前进。

    沈绮颖展览现场 | 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展厅左侧的《保持沉默的大多数》则是一组影像装置作品,摄影师选择了两座与 “核” 有着密切关系的山峰作为图像展示,一座是朝鲜这个 “核大国” 边境线上的白头山,另一座是美国华盛顿喀斯喀特山,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全链条的核武器反应堆, 1945 年投向长崎的原子弹生产地。看着这样威严静默的山峰,视频里的音频却选用节选了实质性反应着 “核危机” 的政治访谈与辐射达到警戒线的报警声。自然风景与政治冲突在这一刻交融成一种深沉而吊诡的审美体验。 

    沈绮颖展览现场 | 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除了这两位获奖的女性摄影师之外,今年的 “日本影汇” 单元也选择了四位优秀的日本女性摄影师作品进行集中展出,她们分别是川内伦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和志贺理江子。这四位摄影师的作品可能是此次摄影展上让我们流连最久的部分,以后我们有机会再细说她们的故事。

    片山真理,《bystander #014》, 2016 年。艺术微喷,225cm x 300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志贺理江子,《耕种者肖像》,2009年。艺术微喷,189cm x 126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山城知佳子,《土之人》,2017 年,单频道高清视频装置, 26 分钟。完整视频在 “日本影汇” 单元展出。|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川内伦子,《无题》,选自《光晕》系列, 2016 年。彩色合剂冲印,120cm x 180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看点二:被临摹的失序

    在有如 OCD 般整洁克制的展览现场,有一片格格不入的混乱角落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 靠着墙随地摆放的作品,画面充满强烈而充满塑料感的色彩;过道摆着挂着霓虹灯条的打地鼠游戏机,满地绊脚的廉价塑料板凳,还有像 “小卡片” 一样撒的满地都是的展览宣传页。

    这是摄影师华伟成精心装扮出的粗糙和非理性领域,也是一片被复刻的失序世界。

    华伟成《到洋人街去》展览现场 | 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它的 “范本” 原本是一个在重庆市郊的废弃游乐园,它有一个听起来就很符合它山寨气质的名字,叫 “洋人街” 。

    摄影师华伟成在洋人街拍摄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他的 “疯癫缪斯” 孙治国。孙是重庆本地人,生于 1977 年。自从疯了以后,他就一直在洋人街里流浪,这里变得就像他的身体躯壳一样。而洋人街的低俗、混乱、嘈杂和藏污纳垢,也为像孙治国这样活在 “秩序” 边缘的底层人提供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庇护。

    山寨与被山寨、疯癫与文明的关系在艺术馆里被刻意对调,形成了一种纯粹非理性的感官体验,而这种魔幻感却反过来提醒着人们理性和现实的边界。

    最后顺便提一句,这里的打地鼠机不限币,随便玩。

    华伟成,选自《到洋人街去》作品系列,数字印刷,2019 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看点三:定格 “新浪潮”

    如果你喜欢电影,一定对下面这张电影海报印象深刻。

    这是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电影《祖与占》(1962)的经典海报,这个祖、占和凯瑟琳在大桥上欢快奔跑的画面也定格成了 “新浪潮” 电影的经典瞬间。

    《祖与占》( Jules et Jim,  1962 ) 海报 | 图源豆瓣

    这张海报的摄影出自法国摄影师雷蒙德·考切提尔之手。他在 1959 年至 1968 年担任片场摄影师期间拍摄了无数大银幕背后的经典画面,这些作品也完整记录了法国 “新浪潮” 电影革命背后的种种妙趣横生的细节。美国《光圈》(Aperture)杂志甚至称他的照片 “本身就是新浪潮的核心作品” 。

    他的作品记录了《精疲力尽》(1960)中珍·茜宝和让·保罗·贝尔蒙多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漫步(海报上的那个经典瞬间其实是电影拍摄之余,考切提尔专门为二人拍摄的),到《女人就是女人》(1961)电影背后戈达尔与女主角安娜·卡丽娜感情不断升温,还有阿涅斯·瓦尔达、特吕弗等人所执导的多部经典电影的片场摄影记录。

    今年 1 月,是雷蒙德·考切提尔诞辰 100 周年。我们祝这位百岁老人健康快乐,也向对 “新浪潮” 电影感兴趣的影迷推荐这一展区。

    雷蒙德·考切提尔,《再见菲律宾》,雅克·罗齐尔,196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除了上述内容,这次摄影展也少不了与疫情相关的展览单元,像是陈文令在疫情封锁期间拍摄的《每日一顶》和李舸为医护人员拍摄的《见证》系列。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创作到现在才刚刚开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疫情创作还将占据艺术馆的高地。

    然而,在艺术馆里看到这些似乎还正在发生的日常熟悉画面,却令人感到莫名恍惚。似乎在 2020 以前,艺术展里装着的是过去和未来。而如今,我们却得以(或不得不)在艺术馆里看 “现在” 。

    李舸《见证》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如果你对我们提到的这些摄影作品感兴趣,或者只是觉得今年的冬天太冷了,也许可以选择去温暖的厦门转转,看看海,顺便看看展。

    本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一直持续至明年 1 月 3 日。 

    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摄影节,然而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从 1970 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50 届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宣布取消,延期至 2021 年。

    所幸,今年的第六届厦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依旧 11 月底如期开幕。这次摄影展对所有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来说都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也因此去了趟厦门。

    往年法国阿尔勒影展现场。| 摄影:Philippe Chancel ,图源:connaissancedesarts.com

    此次, “两展合一” 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共设置了 26 场展览,分为 8 大展览单元,其中包括 6 场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选展览 “年度阿尔勒” 、 10 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 “发现奖单元” 展览、一场包含 4 位最有代表性日本女性摄影师作品的 “日本影汇” 展览、一场联合鲁迅美术学院呈现中国摄影新生力量的 “中国律动” 展览、四场展现跨文化和不同媒介尝试的 “无界影像” 展览,一场致敬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的展览、一场 “藏家故事” 展览和两场 “在地行动” 展览。

    我们先去展览现场探了探路,以下是我们这次厦门之行最感兴趣的几场展览。

    原久路,《室内》习作,2009 年。艺术微喷,87cm x 133cm。 “藏家故事” 单元展出。| 图片由三影堂+3画廊提供    

    塔达斯·卡兹,《阿尔多纳和斯塔西》,考纳斯区,艺术微喷, 2015 年。“无界影像” 单元展出。|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艾尔莎 & 约翰娜,《地平线购物中心,阴影背后》,卡尔加里,2018 年。“年度阿尔勒”单元。| 图片由艺术家和巴黎布鲁塞尔 La Forest Divonne 画廊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看点一:女性摄影师的高光时刻

    每年,集美·阿尔勒影展的一项重要 “任务” ,就是从提名的 10 位年轻华人摄影师中,选出一位 “阿尔勒发现奖” 获奖者得到 10 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和次年受邀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展出的机会。除了 “发现奖” ,集美·阿尔勒还有专为女性摄影师设立的 “优秀女性摄影师奖” ,获奖者将同样获得 3 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在开幕式首日的媒体导览中,我们发现今年发现奖的 10 位提名者中仅有两名女性摄影师,这令与我们此行中 “别的女孩” 编辑(兼摄影师)素鸡感到十分 “被冒犯” 。然而几天后评选结果公布,仅有的两位被提名的女摄影师分别获得了今年的 “发现奖” 和 “女性摄影奖” 。
    其中获得 “优秀女性摄影师奖” 的是素鸡非常喜欢的摄影师徐晓晓,她在 ins 上对这位因疫情没能亲临现场的荷兰华裔摄影师进行了简短的专访,大家可以移步 “别的女孩” 微博查看具体内容(点我直达)。    
    徐晓晓,《社火扇舞》,艺术微喷,2018 年。“发现奖” 单元。|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徐晓晓,《躺在玉米堆上的女孩肖像》,艺术微喷,2018 年。“发现奖” 单元。|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今年获得 “发现奖” 的是新加坡华裔摄影师沈绮颖 (Sim Chi Yin) ,出生于 1978 年的她一度以摄影记者的身份为人熟知,并于 2017 年被委任为诺贝尔和平奖摄影师。
    此次她展出的《流沙志》和《保持沉默的大多数》两组作品被安置在一个淡蓝色、充满阳光的展厅,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景象也十分镜美,然而这背后却直指两样暗藏在阴影下的巨大危机:核威胁和沙资源枯竭。

    沈绮颖展览现场 | 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在导览现场还飞进了一只蝴蝶,这种 “岁月静好” 的景象和照片背后的危机形成了巨大的戏剧冲突。| 拍摄:素鸡

    什么是沙资源危机?
    这里插播一条冷知识:沙是全球消耗第二大的自然资源,仅次于水。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很难注意到这个问题。
    沈绮颖所拍摄的《流沙志》就将镜头对准了 “沙” 这个极不起眼却又极重要的生命角色,从马来西亚海面上一艘艘的运沙船,到中国取沙点上层层叠叠的车轮痕迹、海岛上用沙新建的岛屿基地、因取沙造成的沿海地区的塌陷……这些画面无声的诉说着一场风山雨欲来的 “沙” 危机。
    策展人刘潇向我们介绍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全球每年开采约 500 亿吨的沙子用于临海造岛和城市建设,它们大多来自中国大陆西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其量之大能够以一定厚度覆盖英国全境。如果用这些沙子建一堵 27 米高的墙,可以绕赤道一圈。20 年前 30 美金/吨的沙石料,如今已升至 190 美金。
    《流沙志》这组作品就如同一条细沙铺成的不起眼的小路,却引导我们向着一个巨大的真相前进。

    沈绮颖展览现场 | 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展厅左侧的《保持沉默的大多数》则是一组影像装置作品,摄影师选择了两座与 “核” 有着密切关系的山峰作为图像展示,一座是朝鲜这个 “核大国” 边境线上的白头山,另一座是美国华盛顿喀斯喀特山,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全链条的核武器反应堆, 1945 年投向长崎的原子弹生产地。看着这样威严静默的山峰,视频里的音频却选用节选了实质性反应着 “核危机” 的政治访谈与辐射达到警戒线的报警声。自然风景与政治冲突在这一刻交融成一种深沉而吊诡的审美体验。 

    沈绮颖展览现场 | 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除了这两位获奖的女性摄影师之外,今年的 “日本影汇” 单元也选择了四位优秀的日本女性摄影师作品进行集中展出,她们分别是川内伦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和志贺理江子。这四位摄影师的作品可能是此次摄影展上让我们流连最久的部分,以后我们有机会再细说她们的故事。

    片山真理,《bystander #014》, 2016 年。艺术微喷,225cm x 300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志贺理江子,《耕种者肖像》,2009年。艺术微喷,189cm x 126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山城知佳子,《土之人》,2017 年,单频道高清视频装置, 26 分钟。完整视频在 “日本影汇” 单元展出。|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川内伦子,《无题》,选自《光晕》系列, 2016 年。彩色合剂冲印,120cm x 180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看点二:被临摹的失序

    在有如 OCD 般整洁克制的展览现场,有一片格格不入的混乱角落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 靠着墙随地摆放的作品,画面充满强烈而充满塑料感的色彩;过道摆着挂着霓虹灯条的打地鼠游戏机,满地绊脚的廉价塑料板凳,还有像 “小卡片” 一样撒的满地都是的展览宣传页。

    这是摄影师华伟成精心装扮出的粗糙和非理性领域,也是一片被复刻的失序世界。

    华伟成《到洋人街去》展览现场 | 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它的 “范本” 原本是一个在重庆市郊的废弃游乐园,它有一个听起来就很符合它山寨气质的名字,叫 “洋人街” 。

    摄影师华伟成在洋人街拍摄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他的 “疯癫缪斯” 孙治国。孙是重庆本地人,生于 1977 年。自从疯了以后,他就一直在洋人街里流浪,这里变得就像他的身体躯壳一样。而洋人街的低俗、混乱、嘈杂和藏污纳垢,也为像孙治国这样活在 “秩序” 边缘的底层人提供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庇护。

    山寨与被山寨、疯癫与文明的关系在艺术馆里被刻意对调,形成了一种纯粹非理性的感官体验,而这种魔幻感却反过来提醒着人们理性和现实的边界。

    最后顺便提一句,这里的打地鼠机不限币,随便玩。

    华伟成,选自《到洋人街去》作品系列,数字印刷,2019 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看点三:定格 “新浪潮”

    如果你喜欢电影,一定对下面这张电影海报印象深刻。

    这是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电影《祖与占》(1962)的经典海报,这个祖、占和凯瑟琳在大桥上欢快奔跑的画面也定格成了 “新浪潮” 电影的经典瞬间。

    《祖与占》( Jules et Jim,  1962 ) 海报 | 图源豆瓣

    这张海报的摄影出自法国摄影师雷蒙德·考切提尔之手。他在 1959 年至 1968 年担任片场摄影师期间拍摄了无数大银幕背后的经典画面,这些作品也完整记录了法国 “新浪潮” 电影革命背后的种种妙趣横生的细节。美国《光圈》(Aperture)杂志甚至称他的照片 “本身就是新浪潮的核心作品” 。

    他的作品记录了《精疲力尽》(1960)中珍·茜宝和让·保罗·贝尔蒙多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漫步(海报上的那个经典瞬间其实是电影拍摄之余,考切提尔专门为二人拍摄的),到《女人就是女人》(1961)电影背后戈达尔与女主角安娜·卡丽娜感情不断升温,还有阿涅斯·瓦尔达、特吕弗等人所执导的多部经典电影的片场摄影记录。

    今年 1 月,是雷蒙德·考切提尔诞辰 100 周年。我们祝这位百岁老人健康快乐,也向对 “新浪潮” 电影感兴趣的影迷推荐这一展区。

    雷蒙德·考切提尔,《再见菲律宾》,雅克·罗齐尔,196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除了上述内容,这次摄影展也少不了与疫情相关的展览单元,像是陈文令在疫情封锁期间拍摄的《每日一顶》和李舸为医护人员拍摄的《见证》系列。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创作到现在才刚刚开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疫情创作还将占据艺术馆的高地。

    然而,在艺术馆里看到这些似乎还正在发生的日常熟悉画面,却令人感到莫名恍惚。似乎在 2020 以前,艺术展里装着的是过去和未来。而如今,我们却得以(或不得不)在艺术馆里看 “现在” 。

    李舸《见证》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如果你对我们提到的这些摄影作品感兴趣,或者只是觉得今年的冬天太冷了,也许可以选择去温暖的厦门转转,看看海,顺便看看展。

    本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一直持续至明年 1 月 3 日。 
    2020.12.15 | BY Rice |
    • 编辑:Alexwood
    2020女性摄影师摄影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10+
    Loading 0
    可以走入名为“亲密关系”的黑洞,但不必温和

    可以走入名为“亲密关系”的黑洞,但不必温和

    女性摄影师恋爱摄影摄影师青年
    BIE别的
    4+
    Loading 0
    北岛“拍了拍”世界各地的窗户

    北岛“拍了拍”世界各地的窗户

    北岛摄影文学诗歌
    BIE别的
    2+
    Loading 0
    与凉山家乡的孩子成为了朋友,我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

    与凉山家乡的孩子成为了朋友,我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

    凉山摄影
    BIE别的
    1+
    Loading 0
    张君钢:我们谁也没有放弃胶片摄影

    张君钢:我们谁也没有放弃胶片摄影

    摄影胶片
    BIE别的
    6+
    Loading 0
    竟有人的爱好是观察椅子诶?

    竟有人的爱好是观察椅子诶?

    摄影日常椅子艺术观察
    BIE别的
    1+
    Loading 0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花儿格外鲜艳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花儿格外鲜艳

    八十年代摄影艺术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