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0
    Loading 0
    BIE别的

    孤军与坦克:《八佰》之外的故事

    2020.09.24 | BY 陆冉 |
    八佰孤军与坦克

    月初,泰康空间的文献展 《孤军与坦克》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在位于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空间开幕。当时,正值电影 《八佰》 历经周折终于登陆院线,刚刚上映一周,还是朋友圈热议的话题。虽然这次文献展跟电影 《八佰》 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两者在主题上却有部分重合。后者围绕淞沪会战中的最后一役,充满传奇色彩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展开,着重表现了国军战士们坚守上海的最后四天;而前者则以档案影像、文字和全新委任的艺术家作品,回顾了相对更完整的淞沪会战历史,并关注到战士们转移至租界 “孤军营” 之后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展览也为这次电影提供了不少背景和延展资料。 

    王小亭等,《世界新闻》新闻电影,16mm 胶片,1937 年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除特别注明外,本文图片均由泰康空间提供。

    离开电影院的画面与声效,展览现场强迫人冷静下来。策展人胡昊在大量收集和阅读之后,按照两个单元 —— “中国维克斯” (坦克)和 “孤军营”(孤军)——组织了此次展览的文献和作品。作为一部院线电影,《八佰》 必然要对事件进行一些戏剧化的处理,也是因为如此,一部分舆论讨论集中在 《八佰》 到底有没有还原史实上。而在展览 《孤军与坦克》 中,观众很快就会怀疑 “史实” 到底是否存在。 

    《日支战线写真》(第七报),1937 年,大阪:朝日新闻社,封面

    “中国的维克斯” 单元围绕着反复出现在档案照片中的一辆国军的维克斯坦克展开(维克斯坦克是英制坦克,二战期间普遍为各国所使用)。来自日方、英方和上海本地的报纸关于此次会战的报道被并置于观众面前,通过阅读原始文字,比照刊载照片与原始照片之间的裁切,观众们会发现一张图像是如何像语言一样沦为历史讲述的工具的。此时我们想到 “八百” 这个从一开始就无意精确的数字,则能明白战争背后原本就不可能是客观与理性的真实。 
    与之相反,由艺术家林舒根据档案照片创作的一组绘画作品则避开了 “真实” 这个概念,用模糊的炭笔画面呈现了会战之惨烈,与草场地的空旷和安静形令人成压抑的对比。 
    “孤军营” 这一章节则以保卫四行仓库的战士为中心。经过四天浴血奋战之后,幸存的战士被转移到了租界里的 “孤军营”,根据资料记载,这些从未投降的战士们在那里度过了不曾料想到的战俘一般的生活。展览资料和作品促使观众思考更多英勇抗击之外的事情。我们看到率领孤军的团长谢晋元在日记中记录下来的梦,想象那个比抗战英雄更为具体的人物形象。策展人也通过三张合照,勾勒出谢晋元与妻子凌维诚是怎样在历史的进程中一步步错开,却又在时空中交织的。
    艺术家刘张铂泷的影像作品展现了仓库对岸租界奇异的观看景象,这场景令人心情复杂,也回应了第一部分关于 “真实” 的讨论。而艺术家于瀛的作品则关注到此次战役背后那些起到关键作用却又沉默不语的因素。 
    战争的复杂性令人失语,而关于战争的传播则可能十分简单和容易。丰富庞大的资料与其说挑战人的阅读耐心,倒不如说挑战人们想要简化问题的冲动。展览目前还在进行,策展人胡昊跟我们讲了讲策划这场展览的原因,以及研究和策展过程。
    BIE别的:这次策展的主题是如何确定的?是先确定了淞沪会战这个话题吗? 
    胡昊:我一直对战争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最开始我考虑的是如何从一场具体的战争出发,透过与之相关的各种视觉档案,如照片、报刊、绘画等,抵达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处,以探究包括时代的视觉建制、图像的传播效用、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等具体问题。淞沪会战是中国现代史中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属于极端事件中的极端,加上泰康收藏中相关主题的摄影收藏数量可观,是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孤军与坦克”的展览主题。 
    BIE别的:具体的内容和方向又是怎么展开的?例如其中一部分围绕坦克维克斯讨论历史图片的解读,另一部分则围绕四行孤军的历史挖掘了一些边缘档案。这些内容是怎么从众多档案中浮现出来,并引起你的兴趣的?
    胡昊:最开始我只是广泛收集与淞沪会战相关的视觉材料,渠道包括泰康自身的收藏及藏书,各种民国报刊的电子资料库、孔夫子旧书网等。大量收集、阅读材料的目的是培育自己对历史的感觉。当然,接下来我还是要依据自身兴趣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拣选和转化。孤军单元和坦克单元都是转化的结果。
    《支那事变写真全集:上海战线》,1938 年,大阪:朝日新闻社,第 12 页至第 13 页
    展览中 “中国的维克斯” 单元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一些军史研究材料。实际参与到淞沪战场上的英制维克斯坦克数量并不多,其中郑绍炎指挥的这一辆由于被日军缴获,反而留下了最多的档案。在展厅中,对于这辆坦克的图像考证构成了本单元的主体,而浜野嘉夫摆拍的两张坦克的照片则是串联起所有考证材料的关键一环。

    王小亭,《良友》画报,上海:良友画报社,1937 年 12 月号,总第 132 期 

    “孤军营” 单元其实和电影《八佰》关系并不很大。这个单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我对几种收录了淞沪会战的史料汇编的阅读,例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记忆中的淞沪抗战》(三卷本)、上海报业集团出版的《申报馆剪报资料·上海卷:淞沪抗战专辑》(全十二册),以及《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共十二辑)和《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共十一辑)。“四行孤军” 作为淞沪战场上涌现的典型群体,其相关报道、记录,以及在文艺上的延续在这些汇编资料中所占比例相当之大,加上四行仓库保卫战本身的奇观性和泰康收藏中藏品的高匹配度,我很自然就把 “孤军营” 作为展览的另一个重要单元了。 
    BIE别的:作为艺术机构的策展人和研究员,你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的?
    胡昊:依据此前的研究经验,我知道图像在历史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极具张力的,它们有时是真相的伙伴,有时则是它的敌人。 

    上海兆芳照相馆,“统统瓦特了:什么都没了”,淞沪会战全景记录相册(392 张),银盐纸基贴于黑卡纸上,1937 年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在专注于淞沪会战历史的时间里,我也频繁遭遇了图像之于历史的意义摆荡,所以我首先从图像是如何塑造人们对过往的认知这个角度上入手。随着研究的深入,角度或者说问题视角变得更加丰富和具体起来,比如我在 “孤军与坦克” 的策展文章中提到的:研究者从档案中辨认出的战场实情和同时代的新闻书写、影像记录、后来者的演绎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被官方、媒体和民众共同塑造出的英雄偶像“四行孤军”是如何展演其自身的?孤军营的领袖谢晋元,其日记里的梦境有怎样的内涵?等等。这些问题角度最终都化身为展厅中的小叙事,最终支撑起展览的大叙事。 
    BIE别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花了多长时间,做研究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胡昊:材料收集大概有半年,研究工作是与之同步的。在研究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我应该如何与大量无聊且重复的材料共处,所以我的心情总是很纠结:一方面要深入各种档案之中,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另一方面,为了得到这些细节,我不得不阅读大量说了又说,或者是其他相对无聊的内容,有时还要接受 “竹篮打水一场空” 的结果。例如,展览中比较受到观众关注的 “八百壮士” 实际领导人谢晋元团长的梦就是我从他一则一则的日记中发现的。谢团长习惯于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睡眠质量,但大多是类似“夜眠多梦”或者因失眠而 “殊苦” 的词,说实话是有些乏味的,可供想象的空间有限。如果想要从中提取出更加具体的梦境,最好的办法就是我把谢团的日记钞从头到尾读一遍,而我实际也是这么做的。当然很幸运,我最后还是从生活的琐屑纪要中挖到了宝藏。 
    BIE别的:这次泰康空间委托了几位艺术家进行创作,你如何跟艺术家讲解这段历史?他们的创作方向是怎么确定的?
    胡昊:很开心这次能和喜欢的艺术家朋友一起合作。早在今年春天,展览项目刚刚立项以后,我就联系了几位年轻的艺术家,希望可以委托他们就文献展的主题进行创作。我给他们讲讲我所了解到的淞沪会战中某几个瞬间的故事,以及由此而来的、我理解这些瞬间的方式方法。但在我的理解中,委托创作并不是百分百的命题作文,所以我并没有对他们的创作方向有任何的限定,所谓创作方向都是艺术家本人的选择。 

    林舒,《被杀害的市民》(1 号),100 x 80cm,纸上炭笔,2020 年

    林舒的纸上炭笔系列的灵感来自于泰康收藏的 “淞沪会战全景记录相册”。这本相册收录了很多被侵略者残忍杀害的国军士兵和平民的尸体,但无论是站在策展人的角度,还是想象中的观众角度,我都认为直接展示这些尸体照片并不能真的传达出战争的残忍。有时候,为了更加贴近真实,我们反而需要和某些所谓真实的外观保持距离,给自己留下可供想象的心理距离。当我第一次看到林舒完成的、长边达1米的绘画时,立刻意识到这些画作具有这样的特质。 

    刘张铂泷,Theatre of War(录像静帧),高清有声彩色单频道录像,时长待定,2020 年

    刘张铂泷的录像作品《战争剧场》最初的起点是一部记录了 1937 年淞沪会战的新闻片。他在其中看到了一个堪称诡异的镜头:当中国的民众站在苏州河南岸公租界中遥望对岸的四行仓库时,他们身后的墙上印有一只巨大的眼睛,像是某种指涉了观看和被观看的隐喻符号。刘张从这里出发一路探索至诸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材料,以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方式重新读解了四行仓库保卫战。

    于瀛,《建筑保卫建筑(之六):硝烟掠过西墙》,布面油画, 24.2 x 33.3cm,2020 年

    于瀛和我聊得比较多,起初他是对 “中国的维克斯” 单元中浜野嘉夫拍摄的那张据称反映了日军奋勇抗击中国维克斯坦克的照片场景最感兴趣,但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聚焦点转至一些隐藏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故事背后的细节,如实际影响了战局、位于公租界内的巨大煤气罐;女童子军杨慧敏送国旗至仓库的罗生门;在 1937 年至 1941 年所谓 “孤军营” 时期,壮士们的生产生活等等。于瀛的教育背景是油画和实验艺术,他很熟悉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而在这次的委托作品中,他也藏了不少和美术史形成对话关系的小细节,等待观众的发掘。 
    BIE别的:后面还有哪些与艺术家的合作?
    胡昊:广州美术学院的刘庆元老师为此次展览专门创作了新的版画作品。此外,艺术家 anusman 也将会带来一次面向成人的漫画书工作坊,届时可能有更多新的作品和大家见面。 
    谢谢你,胡昊! 
    文献展《孤军与坦克》将于北京泰康空间展出至 2020 年 11 月 7 日。 
    2020.09.24 | BY 陆冉 |
    • 编辑:Alexwood
    八佰孤军与坦克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