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3+
    Loading 0
    BIE别的

    当艺术家很酷,但假如你爸妈也是艺术家,就显得没那么酷了

    2020.09.02 | BY Rice |
    BIE别的 x JNBY身份解脱
    蔡文悠和 Edie 徐丝易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
    文悠的父亲蔡国强,是中国最有名的焰火艺术家,08 年北京奥运会、上海 APEC 等大型活动上等大型活动上,都能看到他设计的焰火,她的母亲吴红虹也画油画。而 Edie 的父亲则是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徐冰,她母亲是油画家蔡锦。因为父母是艺术圈的旧识,两人从小就在纽约认识了。
    Edie 的年纪和文悠的妹妹差不多,她们常在一起玩。那时,作为大孩子的文悠就在一旁充当 “保姆” 的角色。Edie 一家搬走后,她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了,因为这次拍摄才再次聚在一起。
    时隔多年,她们都已经成长为独立的青年艺术家。

    摄影:Kel Li

    文悠在 20 岁出头时,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书名叫《可不可以不艺术》。虽然做艺术创意工作毫无疑问是文悠自己的选择和梦想,但她也曾试图反抗过成为艺术家的既定之路。就像她说的,当这个艺术理想和家人的期望重合时,还挺让人不爽的。

    蔡文悠 | 摄影:Kel Li 

    因此,她并不喜欢被定义为 “艺术家”,起码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 “艺术家”。她希望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去不断地挑战所谓 “艺术家” 的概念边界。

    文悠拍摄的家人和她自己 | 摄影:Kel Li

    一直以来,文悠都是以 “局外人” 的身份长大。在日本上幼儿园时,她是学校里唯一的中国小孩;跟着父亲在美国和欧洲两地跑的时候,她是白人社群里唯一的亚洲面孔;18 岁来了中国,又因为 “奇怪的口音” 被长着同样面孔的人当做外国人;不过直到进入罗德岛设计学院,和同龄人通过艺术进行交流之后,她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多孤独。
    这种永恒的孤独感激发她创建了 Special Special 艺术项目。通过这个位于在纽约的下东区的艺术创意空间,她将有着相似创意理念的人联结起来,为不同领域艺术家们提供合作平台和后续艺术商品的运营。同时,这里还会举办沉浸式的艺术展、表演和工作坊。(具体内容请关注 Special Special 公众号)
    对于文悠而言,Special Special 就是她的艺术作品。这个艺术社群也逐渐变成了像 “家” 一样的存在。

    照片由 Special Special 提供

    Edie 的经历和文悠很像。同样出生在艺术家庭,同样有跨文化生活经历。她在8岁以前生活在纽约,后来又回北京上国际学校。对她来说,童年的味道,是纽约的美式中餐。虽然她和国内年轻女孩一样爱喝奶茶,但她最喜欢的还是纽约早茶店里那种没有珍珠的奶茶。从味觉上开始的文化冲击,逐渐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北京分不清东南西北、回到美国后又发现童年的华裔小伙伴都不再讲中文,Edie 渐渐地也就变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关于 “家乡” 的问题。

    在纽约进行拍摄的 Edie | 摄影:Kel Li

    除了 “where are you from”,Edie 从小被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一是 “你长大后想不想做艺术家”,还有就是 “你爸妈会教你画画吗”。
    但 Edie 说,她的父母从没有刻意的去让她做什么,或者告诉她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她在艺术上自由的发挥。她十分感激父母这样的做法。这让她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从事艺术对她而言是一个纯粹且自然发生的选择,也是她用来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
    当然,Edie 并不否认父母在艺术上对她的影响,他们平日里也会聊些 “你喜欢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吗“,或者 “你觉得这件作品怎么样” 之类的话题,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庭的日常,他们也十分尊重对方的艺术观点。
    如今,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读书的 Edie,也在一直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实践。她的作品更多的关于自然有机态和人体作为一种雕塑形式,而她的艺术实践则专注于可穿雕塑和软雕塑。这次视频中出现的人脸绘画,就是她专门为本次拍摄所创作的。

    Edie Xu 作品 1:Untitled,2017,软雕塑,105 (长) x 75 (高) x 50 (宽) 厘米 | 图源:Edie

    Edie Xu 作品 2:Pants, 2020,软雕塑 | 图源:Edie
    Edie Xu 作品 3:US, 2020,软雕塑  | 图源:Edie

    Edie 为本次拍摄所绘制的人脸图像 | 摄影:Kel Li

    文悠和 Edie 在这次拍摄的过程中,也拍了很多相片。通过她们的视角,这次的拍摄更像是童年伙伴的一次重聚派对。在交流中,她们发现彼此不仅有着类似成长经历,也分享着相似的艺术理念,甚至不约而同地在大学里选择了雕塑作为自己的专业。

    摄影:文悠

    摄影:Edie

    在这次旅途的末尾,她们一起在车上看了《雏菊》(1966),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个对世界失望的女孩一起用恶作剧反叛世界的故事。而文悠和 Edie 其实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只不过她们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用艺术反叛艺术。

    摄影:Kel Li

    点击观看 BIE 别的 和 JNBY 共同合作的《身份解脱》系列短片第一集:“蔡文悠 x 徐丝易”,看看她们一路上都聊了些什么:

    《身份解脱》第一集:“蔡文悠 x 徐丝易”

    《身份解脱》系列一共将推出 3 集,每集聚焦于两位女性的故事,她们分别是艺术家、学者和艺人。三组⼥性将分别围绕同⼀个身份,探讨⻆⾊带来的困扰和⼒量,呈现她们最真实、多面的自己。

    驾驭角色,而不被角色驾驭,这是现代都市女性最强大的秘密。

    蔡文悠和 Edie 徐丝易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
    文悠的父亲蔡国强,是中国最有名的焰火艺术家,08 年北京奥运会、上海 APEC 等大型活动上等大型活动上,都能看到他设计的焰火,她的母亲吴红虹也画油画。而 Edie 的父亲则是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徐冰,她母亲是油画家蔡锦。因为父母是艺术圈的旧识,两人从小就在纽约认识了。
    Edie 的年纪和文悠的妹妹差不多,她们常在一起玩。那时,作为大孩子的文悠就在一旁充当 “保姆” 的角色。Edie 一家搬走后,她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了,因为这次拍摄才再次聚在一起。
    时隔多年,她们都已经成长为独立的青年艺术家。

    摄影:Kel Li

    文悠在 20 岁出头时,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书名叫《可不可以不艺术》。虽然做艺术创意工作毫无疑问是文悠自己的选择和梦想,但她也曾试图反抗过成为艺术家的既定之路。就像她说的,当这个艺术理想和家人的期望重合时,还挺让人不爽的。

    蔡文悠 | 摄影:Kel Li 

    因此,她并不喜欢被定义为 “艺术家”,起码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 “艺术家”。她希望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去不断地挑战所谓 “艺术家” 的概念边界。

    文悠拍摄的家人和她自己 | 摄影:Kel Li

    一直以来,文悠都是以 “局外人” 的身份长大。在日本上幼儿园时,她是学校里唯一的中国小孩;跟着父亲在美国和欧洲两地跑的时候,她是白人社群里唯一的亚洲面孔;18 岁来了中国,又因为 “奇怪的口音” 被长着同样面孔的人当做外国人;不过直到进入罗德岛设计学院,和同龄人通过艺术进行交流之后,她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多孤独。
    这种永恒的孤独感激发她创建了 Special Special 艺术项目。通过这个位于在纽约的下东区的艺术创意空间,她将有着相似创意理念的人联结起来,为不同领域艺术家们提供合作平台和后续艺术商品的运营。同时,这里还会举办沉浸式的艺术展、表演和工作坊。(具体内容请关注 Special Special 公众号)
    对于文悠而言,Special Special 就是她的艺术作品。这个艺术社群也逐渐变成了像 “家” 一样的存在。

    照片由 Special Special 提供

    Edie 的经历和文悠很像。同样出生在艺术家庭,同样有跨文化生活经历。她在8岁以前生活在纽约,后来又回北京上国际学校。对她来说,童年的味道,是纽约的美式中餐。虽然她和国内年轻女孩一样爱喝奶茶,但她最喜欢的还是纽约早茶店里那种没有珍珠的奶茶。从味觉上开始的文化冲击,逐渐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北京分不清东南西北、回到美国后又发现童年的华裔小伙伴都不再讲中文,Edie 渐渐地也就变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关于 “家乡” 的问题。

    在纽约进行拍摄的 Edie | 摄影:Kel Li

    除了 “where are you from”,Edie 从小被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一是 “你长大后想不想做艺术家”,还有就是 “你爸妈会教你画画吗”。
    但 Edie 说,她的父母从没有刻意的去让她做什么,或者告诉她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她在艺术上自由的发挥。她十分感激父母这样的做法。这让她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从事艺术对她而言是一个纯粹且自然发生的选择,也是她用来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
    当然,Edie 并不否认父母在艺术上对她的影响,他们平日里也会聊些 “你喜欢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吗“,或者 “你觉得这件作品怎么样” 之类的话题,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庭的日常,他们也十分尊重对方的艺术观点。
    如今,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读书的 Edie,也在一直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实践。她的作品更多的关于自然有机态和人体作为一种雕塑形式,而她的艺术实践则专注于可穿雕塑和软雕塑。这次视频中出现的人脸绘画,就是她专门为本次拍摄所创作的。

    Edie Xu 作品 1:Untitled,2017,软雕塑,105 (长) x 75 (高) x 50 (宽) 厘米 | 图源:Edie

    Edie Xu 作品 2:Pants, 2020,软雕塑 | 图源:Edie
    Edie Xu 作品 3:US, 2020,软雕塑  | 图源:Edie

    Edie 为本次拍摄所绘制的人脸图像 | 摄影:Kel Li

    文悠和 Edie 在这次拍摄的过程中,也拍了很多相片。通过她们的视角,这次的拍摄更像是童年伙伴的一次重聚派对。在交流中,她们发现彼此不仅有着类似成长经历,也分享着相似的艺术理念,甚至不约而同地在大学里选择了雕塑作为自己的专业。

    摄影:文悠

    摄影:Edie

    在这次旅途的末尾,她们一起在车上看了《雏菊》(1966),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个对世界失望的女孩一起用恶作剧反叛世界的故事。而文悠和 Edie 其实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只不过她们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用艺术反叛艺术。

    摄影:Kel Li

    点击观看 BIE 别的 和 JNBY 共同合作的《身份解脱》系列短片第一集:“蔡文悠 x 徐丝易”,看看她们一路上都聊了些什么:

    《身份解脱》第一集:“蔡文悠 x 徐丝易”

    《身份解脱》系列一共将推出 3 集,每集聚焦于两位女性的故事,她们分别是艺术家、学者和艺人。三组⼥性将分别围绕同⼀个身份,探讨⻆⾊带来的困扰和⼒量,呈现她们最真实、多面的自己。

    驾驭角色,而不被角色驾驭,这是现代都市女性最强大的秘密。

    2020.09.02 | BY Rice |
    • 编辑:biede
    BIE别的 x JNBY身份解脱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0
    Loading 0
    吴佳烨 x 王菊:完美外表的背后是什么?

    吴佳烨 x 王菊:完美外表的背后是什么?

    BIE别的 x JNBY王菊 x 吴佳烨身份解脱
    BIE别的
    2+
    Loading 0
    当女博士不耽误搞媒体,也不耽误开夜店

    当女博士不耽误搞媒体,也不耽误开夜店

    别的女孩身份解脱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