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0
    Loading 0
    BIE别的

    如何成为朋友中唯一用 Walkman 听歌的酷孩子?

    2020.10.20 | BY Poppel Yang |
    Walkman
    如果你是在 1995 年之前生人,Walkman 可能对你来说并不陌生。如果你诞生于新世纪,那么也可能曾在《超级 8》(Super 8),《银河护卫队》(Guardians of the Galaxy),《十三个理由》(13 Reasons Why)等等这些诞生在 2010 年代的影视作品中见过它的影子。
    简单说,Walkman(中文名是随身听,全名是 personal stereo cassette player)是一系列曾在 8、90 年代风靡全球的便携式音频磁带播放器。尽管 “walkman” 是个专属 SONY 的商标,但其他公司出品的 “随身听” 也可以用 “walkman” 来代指。 
    在一众用 iPhone 和无线蓝牙耳机听歌的朋友讶异的眼光中从牛仔裤兜里掏出一个小方盒,按下那个能真正带来物理触感和美妙阻尼的 ⏯  浮雕按钮,并辅以云淡风轻的 “对你们没看错这玩意儿就是随身听”,这样的想象好像已足够令人心醉神迷了,但我仍打算从个人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你看到本文标题时就在脑海中大声回荡的问题: 
    “都2020年了,我到底为什么要用随身听听歌儿啊?” 
    诚然,今天的在线流媒体音乐服务发达且多样,听主流音乐有网易云、QQ 音乐,听非主流音乐有 SoundCloud、Bandcamp,再加上 YouTube 的大锅乱炖,似乎已将所有需求一网打尽,但磁带作为一种可实体触摸的介质,仍带有偏要与数码时代反向而行的倔强魅力,毕竟,将磁带塞入 Walkman 后 “啪” 一声合上舱门时的爽快感可不是用两根指头在覆满油渍的触摸屏上划来划去能比得了的。 
    更何况,黑胶唱片和 CD,它们或体积过大,或构造脆弱,非常不适合把玩,磁带毋庸置疑是满足人们对 “物理感受” 怀念的最佳音乐介质。
    另外,磁带不容易 “跳歌”(跳到上一曲或下一曲),无论是卡座播放器、录音机还是Walkman,想要听下一首,都只能按下 ⏩  快进键默默等待,费时又费电,这样麻烦的设计反而能让你更加沉浸,对歌曲顺序排列精心设计过的专辑来讲更是一大福音。

    step 1:入门考古!经典型号一网打尽 

    从 1979 年到 2000 年代中期,SONY,AIWA,Panasonic,SANYO, KENWOOD,TOSHIBA,GRUNDIG,PHILIPS 等等电器公司都曾推出过各自的 “Walkman”,其中以SONY 和 AIWA 两大厂的型号最为丰富,从经典型号年鉴中挑选适合自己的 Walkman 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1979 年至 1980 年代中期是 Walkman 的萌芽期,下图这台 Walkman TPS-L2 是 SONY 推出的第一款 Walkman,1979 年 7 月 1 日在日本上市,次年登陆美国。TPS-L2 因在《银河护卫队》系列电影中登场而在近年来身价倍增。

    Walkman TPS-L2

    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台机器很厚重,也很耗电,两节碱性 AA 电池大概只能听 5 小时,而且播放音质也不是最佳,属于情怀和收藏属性大于实用的机器。 
    而 SONY 在 TPS-L2 基础之上改装的旗舰型号,如 WM-1, WM-2, WM-3, WM-4 等等都在 80 年代的前半叶悉数登场。使用了塑料外壳的 WM-2 自 1981 年上市之后,全球销量为 150 万台,据说是史上销量最大的 Walkman。 
    这个时期也诞生了截止至今音质最棒的 Walkman 系列之一:SONY Walkman DD 系列。
    DD 系列始于 1982 年,DD 是 “Disc Drive” 的缩写,意思是采用了齿轮直接驱动磁带绞盘的设计,不同于原始机型 TPS-L2 的磁带驱动模式,省去了在机器内传动的、不那么稳定的橡胶皮带。这样一来,不管机内磁带时长(也就是重量)和做工上的差异如何,都能使磁带运转时保持稳定的速度。
    走带稳定是磁带播放器音质的首要先决条件,如果走带不稳,则会在收听时听到一种称为 “Wow & Flutter” 的诡异音效(类似于一种颤音),而有无 Wow & Flutter 是挑选机器的重要依据。 

    DD 初代的广告,功能扎实,色彩多样

    就像照相机和后来的手机一样,机器小型化也是 Walkman 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SONY 在 80 年代前半推出的 WM-10,WM-20 和 WM-30 这三个型号都使用了伸缩式的设计,使机器在空机的情况下可以以更小的体积携带,简直炫技!在今天,这三个型号因小巧可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收藏品,尽管但它们的音质是无法与 DD 系列或 90 年代后期的 “次世代” 型号相比的。 

    1983年的 WM-20 在空机状态下与一盒磁带几乎相同体积 

    真正使用时要将机身顶部向上拉出一节才能装入磁带

    AIWA 也不甘示弱,于 1984 年推出高端机型 HS-P07, 上市时号称世界 “世界上最轻巧的自动翻面磁带随身听”。 

    这台机器更有幸在1985年的科幻片《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中登场,也因此成为影迷和收藏者眼中炙手可热的珍品:

    电器大厂松下自然也不甘落后,紧随 SONY 之后推出了 Stereo-to-Go 系列随身听: 

    Panasonic 于 1981 年出品的 “Stereo-to-Go” 系列磁带随身听 

    德国电器公司Grundig出品的Beat Boy 120,1982 

    这个时期诞生的 Walkman 大多做工扎实,用料大方,但功能上相比后来的机型更为朴实。由于它们的生产年代最久远,所以在今天购买可能会出现更多年久失修的状况。 
    到了 1980 年代中期至 1990 年代,Walkman 开始步入廉价化与多样化的时期。 

    Walkman 40 周年时 SONY 的展出

    这个时期出产了许多体现 80 年代气息的机型,各厂商在中低端机型上摒弃结实昂贵的金属外壳,转而采用色彩缤纷的塑料外壳,尽显塑料时代的塑料爱。 
    具有代表性的廉价机型是塑料机身的 Walkman WM-22,于 1984 年上市,当年定价低于 30 英镑(通胀计算后相当于 2020 年的 97 英镑),大概是 TPS-L2 上市时定价的三分之一,这使得 Walkman 能够在大众中进一步流行。 

    Walkman WM-22,虽然用料上明显廉价,但在今天看来非常具有当年的时代气息 

    这台经典机型曾在 2017 年的德剧《暗黑》(Dark)第一季中登场: 

    1985 年登场的 WM-75 “Sports Walkman” 则将 Walkman 的使用场景推向更广的边界,你可以将这台防溅水并具有一定加固属性的播放器带到运动场或者淋浴室中。

    WM-75 “Sports Walkman”

    1985 年,专门为便携式音频设备而开发的 “口香糖” 电池横空出世,这使得 90 年代的 Walkman 机器变得更加小巧紧凑。 

    1985 年上市的 SONY Walkman WM-101 是首次使用 “口香糖” 电池的 Walkman。 

    WM-101,口香糖电池外挂在机器底部

    在此时期,自动翻面、杜比降噪等功能更普遍地出现在了各个厂家中高端的播放器当中。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的 Walkman 世界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同日本经济泡沫上绚丽的反光。 
    诞生于该时期的一些其他机型: 

    KENWOOD 出品的高端型号 CP-3X,1988

    SONY 的廉价基础型号 WM-B10,1988 

    AIWA 于 1988 年推出的高端机型 HS-PX10,搭载杜比 C 降噪,DSL 超重低音,EQ 均衡器,线控器,并且使用新式速充电 “口香糖” 铅酸电池,可谓武装到了牙齿

    类似吐司机的 TOSHIBA Walky KT-AS10,1985

    Grundig 出品的 Beat-Boy 60,1985

    Panasonic 出品的高端机型,RQ-S15,1991

    在 1990 年代中期至 2000 年代,Walkman 迎来了最后的迭代,这个时期诞生的 Walkman 与其说是电气时代的产品,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数码产品了。
    中高端机型内部通常使用数字逻辑电路,取代了机械传动按钮和杠杆。像自动跳过空白部分、单曲循环模式(仍然需要倒带)、磁带种类自动侦测这样的 “次世代” 功能也更加普及。 
    各厂生产的机型更加超薄,放入牛仔裤或衬衣口袋中也不显得突兀,线控器则省下了在口袋里盲目摸索按钮的功夫。 

    具有 Y2K 设计风格的晚期 Walkman 型号 M-EX615, 2003 

    1988 年 SONY 出品的高端机型 WM-701C,无论在功能还是造型上已经颇具 “次世代” 机型的风范 

    另一项堪称革命性的改良就是电量消耗的下降。SONY 于 90 年代中期研发了耗电量极小的马达,这使得一台 Walkman 在一节AA电池的驱动下能连续运转 36 甚至 72 小时之久。要知道在 80 年代生产的机型能连续听 8 小时就算是省电的了。 

    Panasonic 于 2000 年出品的 RQ-SX41,号称续航时间达 58 小时 

    SONY 于 1995 年推出的超薄机型 WM-EX622,图中可以看到与一节AA电池的体积比较 

    在中高端机型进入次世代的同时,各厂商也进一步推出了一系列更廉价的 “买得起” 型号。这些机器没有太花哨的功能,音质也仅仅是在 “可以听” 的水平线上,比如 1995 年 SONY 出品的 WM-EX110 以及其衍生机型 WM-EX112。 

    非常朴素的 Walkman WM-EX110,1995

    如果单纯为了听音乐,90 年代中期 SONY 推出的编号 “WM-EX5**” 及其之上的型号可以说是不二选择。这个系列中各个型号之间的内部构造都非常接近,只是外形和附加功能略有差异。只要工作正常,这个系列中任何一台都有相当好的音质。 

    2000 年登场的 Walkman WM-EX674 是量产高端超薄机型中的终极型号

    下面是此时期出品的一些其他型号: 

    AIWA HS-PX257,使用两节 AAA 电池的近超薄型号,也是日暮西山的 AIWA 最后的尚有竞争力的型号,1995 

    AIWA HS-TX646,1995 

    Panasonic RQ-SX15, 1996 

    Panasonic RQ-SX72, 2001 

    SANYO JJ-P101,1991

    Rock'n'roll is NOT dead! AIWA HS-PX1000 使用机身上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器来显示音频可视化和当前功能选项,1992

    SONY 出品的针对儿童的机型 “my first Sony" WM-3300,1994

    当然,为了防止你已经被上面的介绍弄的眼花缭乱,我制作了一份更直观的经典型号选择流程图来帮你找出最符合需求的机型。 

    step 2:按图索骥!附加功能一看便知

    将一台 Walkman 拿在手里,即便没有说明书,仍可以从机身读到该机型的大致功能,读懂以及了解这些它们是把玩 Walkman 的进阶课程。 

    这些功能通常会被印到机身的正面,机身侧面则有对应的开关来启动

    1. AUTO REVERSE (自动翻面 ) 

    80 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的功能,即在播放完一面磁带后自动开始反向播放另一面。90 年代开始基本上成为中高端机型的标配功能之一。 

    2. MEGA BASS & GROOVE (超重低音) 

    顾名思义,就是加强播放时的 bass 低音效果。这个功能的实质是用内置的 EQ 均衡器预设来增益低音部的音量。MEGA BASS 功能是为辅助随机赠送的小耳机设计的,这类小耳机的低音效果通常很差,开启 MEGA BASS 功能可以稍作弥补。但如果你用的是稍好一点的耳机的话,其实是不需要 MEGA BASS 的。
    80 年代末开始,只要不是太低档的机型都会搭载 MEGA BASS 功能,所以该功能不可以用来判断机器档次,不管卖家怎么吹嘘都不要上当就是了。 

    3. AVLS / Automatic Volume Limiter System (自动音量限制系统)

    AVLS / Automatic Volume Limiter System (自动音量限制系统)

    上方开关为 AVLS 系统开关

    这也是 SONY 搞出来的小发明,开启后会将输出音量限制在一个范围内,防止声音太大损害听力。90 年代开始,SONY 不分高中低档的绝大多数机型都有这个功能。AIWA 机上相似的功能叫 “Ear Guard”。 

    4. Tape Selector(磁带种类选择器)

    左侧开关为磁带种类选择器

    手动选择播放磁带的类型。普通档(标注为 “NORM”)用来播放 I 型氧化铁磁带,高级档(标注为 “Hi/Metal/CrO2” )用来播放 II 型氧化铬或 IV 型金属磁带。我一般不管听什么带都把它放在 NORM 档,感觉用这档听音乐高音部更加明晰。90 年代中期后的高级机型会自动判断磁带种类,这个选择器也就在外壳上消失了。 

    5. AMS / Automatic Music Search (自动音乐搜索)

    AMS / Automatic Music Search (自动音乐搜索)

    开启时能自动快进跳过磁带中空白的部分。在有的机型上也叫 BL SKIP(Blank Skip)。90 年代中期开始,搭载数控逻辑电路的中高端 Walkman 型号普遍都搭载了这个功能。配合 AUTO REVERSE 自动翻面功能,可以将双手完全解放,尤其适合 on-the-go 的听歌者。

    6. RV / Revitalizer(音质复活器) 

    “RV” 为音质复活器指示

    只有很少的晚期(2000 年左右)高端型号 SONY 机型才搭载了这个功能。这个音质复活器与 MEGA BASS 一样,实质上是一个内置 EQ 均衡器预设,只不过可以同时增益音频的低音部和高音部音量。 
    由于磁带老化音质衰弱是从高音部开始的,所以开启RV功能则可以使 “褪色” 的老带子听起来也比较新。如果你经常听老磁带(比如 90 年之前的),带 RV 功能的机型是不二选择,比如 SONY Walkman WM-EX674。
    7. Dolby Noise Reduction(杜比降噪) 

    右侧开关为杜比降噪功能开关 

    Walkman 上搭载杜比降噪芯片,目的是减少磁带中的咝咝白噪音,常见的版本有 A、 B、 C、 S 等等。字母越往后越高级。
    关于杜比降噪,争议颇多。有人说它可以有效降低磁带里咝咝的噪音,也有人说虽然降噪了,但让音乐听起来也好像是隔了一层雾一样,不那么清冽了。我个人的体验是:首先,如果磁带录制时使用的杜比版本和播放器搭载的杜比版本是相同的话,杜比降噪确实有效,比如,在音量为 5(满格为 10)的时候来听一段空白的带,启动杜比时确实可以发现咝咝声变小了。(大大的)但是,问题在于听歌时基本用不到 5 这么高的音量的所以我从来不用杜比降噪功能。
    我的建议是就播放质量而言,不要把有无杜比降噪当作评判一台Walkman好坏的标准,尽管只有中高端的机器才会搭载它。

    step 3:不用教了!该怎么用一目了然

    当你已经将合意的机器拿到手里,该怎么用也不用我多说:装上电池,打开舱门,插入磁带,带上耳机,按下播放键,然后 —— 边走边听吧! 

    ……and then you Walk, Man!

    最后,我不得不给正跃跃欲试地打开闲鱼的淘宝者们留下句忠告:像 Walkman、胶片相机一类的机械、电子产品,其二手市场水深莫测,尤其是在怀旧情结会被人包装并加以贩卖的现在。对于不想自己 DIY 维修的爱好者,一定要找一个相对诚实的卖家,或有经验的维修人员,才能入手一台完美工作的 Walkman。
    文中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如果你是在 1995 年之前生人,Walkman 可能对你来说并不陌生。如果你诞生于新世纪,那么也可能曾在《超级 8》(Super 8),《银河护卫队》(Guardians of the Galaxy),《十三个理由》(13 Reasons Why)等等这些诞生在 2010 年代的影视作品中见过它的影子。
    简单说,Walkman(中文名是随身听,全名是 personal stereo cassette player)是一系列曾在 8、90 年代风靡全球的便携式音频磁带播放器。尽管 “walkman” 是个专属 SONY 的商标,但其他公司出品的 “随身听” 也可以用 “walkman” 来代指。 
    在一众用 iPhone 和无线蓝牙耳机听歌的朋友讶异的眼光中从牛仔裤兜里掏出一个小方盒,按下那个能真正带来物理触感和美妙阻尼的 ⏯  浮雕按钮,并辅以云淡风轻的 “对你们没看错这玩意儿就是随身听”,这样的想象好像已足够令人心醉神迷了,但我仍打算从个人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你看到本文标题时就在脑海中大声回荡的问题: 
    “都2020年了,我到底为什么要用随身听听歌儿啊?” 
    诚然,今天的在线流媒体音乐服务发达且多样,听主流音乐有网易云、QQ 音乐,听非主流音乐有 SoundCloud、Bandcamp,再加上 YouTube 的大锅乱炖,似乎已将所有需求一网打尽,但磁带作为一种可实体触摸的介质,仍带有偏要与数码时代反向而行的倔强魅力,毕竟,将磁带塞入 Walkman 后 “啪” 一声合上舱门时的爽快感可不是用两根指头在覆满油渍的触摸屏上划来划去能比得了的。 
    更何况,黑胶唱片和 CD,它们或体积过大,或构造脆弱,非常不适合把玩,磁带毋庸置疑是满足人们对 “物理感受” 怀念的最佳音乐介质。
    另外,磁带不容易 “跳歌”(跳到上一曲或下一曲),无论是卡座播放器、录音机还是Walkman,想要听下一首,都只能按下 ⏩  快进键默默等待,费时又费电,这样麻烦的设计反而能让你更加沉浸,对歌曲顺序排列精心设计过的专辑来讲更是一大福音。

    step 1:入门考古!经典型号一网打尽 

    从 1979 年到 2000 年代中期,SONY,AIWA,Panasonic,SANYO, KENWOOD,TOSHIBA,GRUNDIG,PHILIPS 等等电器公司都曾推出过各自的 “Walkman”,其中以SONY 和 AIWA 两大厂的型号最为丰富,从经典型号年鉴中挑选适合自己的 Walkman 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1979 年至 1980 年代中期是 Walkman 的萌芽期,下图这台 Walkman TPS-L2 是 SONY 推出的第一款 Walkman,1979 年 7 月 1 日在日本上市,次年登陆美国。TPS-L2 因在《银河护卫队》系列电影中登场而在近年来身价倍增。

    Walkman TPS-L2

    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台机器很厚重,也很耗电,两节碱性 AA 电池大概只能听 5 小时,而且播放音质也不是最佳,属于情怀和收藏属性大于实用的机器。 
    而 SONY 在 TPS-L2 基础之上改装的旗舰型号,如 WM-1, WM-2, WM-3, WM-4 等等都在 80 年代的前半叶悉数登场。使用了塑料外壳的 WM-2 自 1981 年上市之后,全球销量为 150 万台,据说是史上销量最大的 Walkman。 
    这个时期也诞生了截止至今音质最棒的 Walkman 系列之一:SONY Walkman DD 系列。
    DD 系列始于 1982 年,DD 是 “Disc Drive” 的缩写,意思是采用了齿轮直接驱动磁带绞盘的设计,不同于原始机型 TPS-L2 的磁带驱动模式,省去了在机器内传动的、不那么稳定的橡胶皮带。这样一来,不管机内磁带时长(也就是重量)和做工上的差异如何,都能使磁带运转时保持稳定的速度。
    走带稳定是磁带播放器音质的首要先决条件,如果走带不稳,则会在收听时听到一种称为 “Wow & Flutter” 的诡异音效(类似于一种颤音),而有无 Wow & Flutter 是挑选机器的重要依据。 

    DD 初代的广告,功能扎实,色彩多样

    就像照相机和后来的手机一样,机器小型化也是 Walkman 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SONY 在 80 年代前半推出的 WM-10,WM-20 和 WM-30 这三个型号都使用了伸缩式的设计,使机器在空机的情况下可以以更小的体积携带,简直炫技!在今天,这三个型号因小巧可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收藏品,尽管但它们的音质是无法与 DD 系列或 90 年代后期的 “次世代” 型号相比的。 

    1983年的 WM-20 在空机状态下与一盒磁带几乎相同体积 

    真正使用时要将机身顶部向上拉出一节才能装入磁带

    AIWA 也不甘示弱,于 1984 年推出高端机型 HS-P07, 上市时号称世界 “世界上最轻巧的自动翻面磁带随身听”。 

    这台机器更有幸在1985年的科幻片《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中登场,也因此成为影迷和收藏者眼中炙手可热的珍品:

    电器大厂松下自然也不甘落后,紧随 SONY 之后推出了 Stereo-to-Go 系列随身听: 

    Panasonic 于 1981 年出品的 “Stereo-to-Go” 系列磁带随身听 

    德国电器公司Grundig出品的Beat Boy 120,1982 

    这个时期诞生的 Walkman 大多做工扎实,用料大方,但功能上相比后来的机型更为朴实。由于它们的生产年代最久远,所以在今天购买可能会出现更多年久失修的状况。 
    到了 1980 年代中期至 1990 年代,Walkman 开始步入廉价化与多样化的时期。 

    Walkman 40 周年时 SONY 的展出

    这个时期出产了许多体现 80 年代气息的机型,各厂商在中低端机型上摒弃结实昂贵的金属外壳,转而采用色彩缤纷的塑料外壳,尽显塑料时代的塑料爱。 
    具有代表性的廉价机型是塑料机身的 Walkman WM-22,于 1984 年上市,当年定价低于 30 英镑(通胀计算后相当于 2020 年的 97 英镑),大概是 TPS-L2 上市时定价的三分之一,这使得 Walkman 能够在大众中进一步流行。 

    Walkman WM-22,虽然用料上明显廉价,但在今天看来非常具有当年的时代气息 

    这台经典机型曾在 2017 年的德剧《暗黑》(Dark)第一季中登场: 

    1985 年登场的 WM-75 “Sports Walkman” 则将 Walkman 的使用场景推向更广的边界,你可以将这台防溅水并具有一定加固属性的播放器带到运动场或者淋浴室中。

    WM-75 “Sports Walkman”

    1985 年,专门为便携式音频设备而开发的 “口香糖” 电池横空出世,这使得 90 年代的 Walkman 机器变得更加小巧紧凑。 

    1985 年上市的 SONY Walkman WM-101 是首次使用 “口香糖” 电池的 Walkman。 

    WM-101,口香糖电池外挂在机器底部

    在此时期,自动翻面、杜比降噪等功能更普遍地出现在了各个厂家中高端的播放器当中。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的 Walkman 世界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同日本经济泡沫上绚丽的反光。 
    诞生于该时期的一些其他机型: 

    KENWOOD 出品的高端型号 CP-3X,1988

    SONY 的廉价基础型号 WM-B10,1988 

    AIWA 于 1988 年推出的高端机型 HS-PX10,搭载杜比 C 降噪,DSL 超重低音,EQ 均衡器,线控器,并且使用新式速充电 “口香糖” 铅酸电池,可谓武装到了牙齿

    类似吐司机的 TOSHIBA Walky KT-AS10,1985

    Grundig 出品的 Beat-Boy 60,1985

    Panasonic 出品的高端机型,RQ-S15,1991

    在 1990 年代中期至 2000 年代,Walkman 迎来了最后的迭代,这个时期诞生的 Walkman 与其说是电气时代的产品,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数码产品了。
    中高端机型内部通常使用数字逻辑电路,取代了机械传动按钮和杠杆。像自动跳过空白部分、单曲循环模式(仍然需要倒带)、磁带种类自动侦测这样的 “次世代” 功能也更加普及。 
    各厂生产的机型更加超薄,放入牛仔裤或衬衣口袋中也不显得突兀,线控器则省下了在口袋里盲目摸索按钮的功夫。 

    具有 Y2K 设计风格的晚期 Walkman 型号 M-EX615, 2003 

    1988 年 SONY 出品的高端机型 WM-701C,无论在功能还是造型上已经颇具 “次世代” 机型的风范 

    另一项堪称革命性的改良就是电量消耗的下降。SONY 于 90 年代中期研发了耗电量极小的马达,这使得一台 Walkman 在一节AA电池的驱动下能连续运转 36 甚至 72 小时之久。要知道在 80 年代生产的机型能连续听 8 小时就算是省电的了。 

    Panasonic 于 2000 年出品的 RQ-SX41,号称续航时间达 58 小时 

    SONY 于 1995 年推出的超薄机型 WM-EX622,图中可以看到与一节AA电池的体积比较 

    在中高端机型进入次世代的同时,各厂商也进一步推出了一系列更廉价的 “买得起” 型号。这些机器没有太花哨的功能,音质也仅仅是在 “可以听” 的水平线上,比如 1995 年 SONY 出品的 WM-EX110 以及其衍生机型 WM-EX112。 

    非常朴素的 Walkman WM-EX110,1995

    如果单纯为了听音乐,90 年代中期 SONY 推出的编号 “WM-EX5**” 及其之上的型号可以说是不二选择。这个系列中各个型号之间的内部构造都非常接近,只是外形和附加功能略有差异。只要工作正常,这个系列中任何一台都有相当好的音质。 

    2000 年登场的 Walkman WM-EX674 是量产高端超薄机型中的终极型号

    下面是此时期出品的一些其他型号: 

    AIWA HS-PX257,使用两节 AAA 电池的近超薄型号,也是日暮西山的 AIWA 最后的尚有竞争力的型号,1995 

    AIWA HS-TX646,1995 

    Panasonic RQ-SX15, 1996 

    Panasonic RQ-SX72, 2001 

    SANYO JJ-P101,1991

    Rock'n'roll is NOT dead! AIWA HS-PX1000 使用机身上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器来显示音频可视化和当前功能选项,1992

    SONY 出品的针对儿童的机型 “my first Sony" WM-3300,1994

    当然,为了防止你已经被上面的介绍弄的眼花缭乱,我制作了一份更直观的经典型号选择流程图来帮你找出最符合需求的机型。 

    step 2:按图索骥!附加功能一看便知

    将一台 Walkman 拿在手里,即便没有说明书,仍可以从机身读到该机型的大致功能,读懂以及了解这些它们是把玩 Walkman 的进阶课程。 

    这些功能通常会被印到机身的正面,机身侧面则有对应的开关来启动

    1. AUTO REVERSE (自动翻面 ) 

    80 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的功能,即在播放完一面磁带后自动开始反向播放另一面。90 年代开始基本上成为中高端机型的标配功能之一。 

    2. MEGA BASS & GROOVE (超重低音) 

    顾名思义,就是加强播放时的 bass 低音效果。这个功能的实质是用内置的 EQ 均衡器预设来增益低音部的音量。MEGA BASS 功能是为辅助随机赠送的小耳机设计的,这类小耳机的低音效果通常很差,开启 MEGA BASS 功能可以稍作弥补。但如果你用的是稍好一点的耳机的话,其实是不需要 MEGA BASS 的。
    80 年代末开始,只要不是太低档的机型都会搭载 MEGA BASS 功能,所以该功能不可以用来判断机器档次,不管卖家怎么吹嘘都不要上当就是了。 

    3. AVLS / Automatic Volume Limiter System (自动音量限制系统)

    AVLS / Automatic Volume Limiter System (自动音量限制系统)

    上方开关为 AVLS 系统开关

    这也是 SONY 搞出来的小发明,开启后会将输出音量限制在一个范围内,防止声音太大损害听力。90 年代开始,SONY 不分高中低档的绝大多数机型都有这个功能。AIWA 机上相似的功能叫 “Ear Guard”。 

    4. Tape Selector(磁带种类选择器)

    左侧开关为磁带种类选择器

    手动选择播放磁带的类型。普通档(标注为 “NORM”)用来播放 I 型氧化铁磁带,高级档(标注为 “Hi/Metal/CrO2” )用来播放 II 型氧化铬或 IV 型金属磁带。我一般不管听什么带都把它放在 NORM 档,感觉用这档听音乐高音部更加明晰。90 年代中期后的高级机型会自动判断磁带种类,这个选择器也就在外壳上消失了。 

    5. AMS / Automatic Music Search (自动音乐搜索)

    AMS / Automatic Music Search (自动音乐搜索)

    开启时能自动快进跳过磁带中空白的部分。在有的机型上也叫 BL SKIP(Blank Skip)。90 年代中期开始,搭载数控逻辑电路的中高端 Walkman 型号普遍都搭载了这个功能。配合 AUTO REVERSE 自动翻面功能,可以将双手完全解放,尤其适合 on-the-go 的听歌者。

    6. RV / Revitalizer(音质复活器) 

    “RV” 为音质复活器指示

    只有很少的晚期(2000 年左右)高端型号 SONY 机型才搭载了这个功能。这个音质复活器与 MEGA BASS 一样,实质上是一个内置 EQ 均衡器预设,只不过可以同时增益音频的低音部和高音部音量。 
    由于磁带老化音质衰弱是从高音部开始的,所以开启RV功能则可以使 “褪色” 的老带子听起来也比较新。如果你经常听老磁带(比如 90 年之前的),带 RV 功能的机型是不二选择,比如 SONY Walkman WM-EX674。
    7. Dolby Noise Reduction(杜比降噪) 

    右侧开关为杜比降噪功能开关 

    Walkman 上搭载杜比降噪芯片,目的是减少磁带中的咝咝白噪音,常见的版本有 A、 B、 C、 S 等等。字母越往后越高级。
    关于杜比降噪,争议颇多。有人说它可以有效降低磁带里咝咝的噪音,也有人说虽然降噪了,但让音乐听起来也好像是隔了一层雾一样,不那么清冽了。我个人的体验是:首先,如果磁带录制时使用的杜比版本和播放器搭载的杜比版本是相同的话,杜比降噪确实有效,比如,在音量为 5(满格为 10)的时候来听一段空白的带,启动杜比时确实可以发现咝咝声变小了。(大大的)但是,问题在于听歌时基本用不到 5 这么高的音量的所以我从来不用杜比降噪功能。
    我的建议是就播放质量而言,不要把有无杜比降噪当作评判一台Walkman好坏的标准,尽管只有中高端的机器才会搭载它。

    step 3:不用教了!该怎么用一目了然

    当你已经将合意的机器拿到手里,该怎么用也不用我多说:装上电池,打开舱门,插入磁带,带上耳机,按下播放键,然后 —— 边走边听吧! 

    ……and then you Walk, Man!

    最后,我不得不给正跃跃欲试地打开闲鱼的淘宝者们留下句忠告:像 Walkman、胶片相机一类的机械、电子产品,其二手市场水深莫测,尤其是在怀旧情结会被人包装并加以贩卖的现在。对于不想自己 DIY 维修的爱好者,一定要找一个相对诚实的卖家,或有经验的维修人员,才能入手一台完美工作的 Walkman。
    文中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2020.10.20 | BY Poppel Yang |
    • 编辑:蔡菜
    Walkman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