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0
    Loading 0
    BIE别的

    要成为真正的同志偶像,可不是靠做做样子而已

    2020.05.04 | BY biede |
    Gay IconLady Gaga同志偶像同性恋坎普
    一说到 Gay Icon(同志偶像),大部人可能直接想到 Mariah Carey(牛姐)、麦当娜这样的大 Diva(女唱将),但如果你是个酷儿文化的重度消费者,想到的名字大概多到数不过来。Gay icon 指那些受性少数群体推崇的公共人物或形象。如今虽然愈发多元,且数量越来越多,但你看看最传奇的那老几位会发现,真正永垂不朽的 gay icon,得有一颗独特的灵魂或者足够传奇的经历。在 TA 们的光环下,现在有一批年轻的速成 gay icon 则显得虚弱苍白,或者诚意可疑。
    Gay icon 的长成的确有一定范式,可能是坎普的审美、可能是跌宕的人生,也可能是“伴我成长”的情谊。但这些都没那么容易复制。要知道,成为一批人的精神支柱还是要狠下功夫的,照葫芦画瓢可不够。

    坎普(Camp)审美

    先看看成就 gay icon 的第一种范式:坎普。
    坎普审美的“基”础相当深厚,它本身就有一层“娘娘腔”的意思。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它的表象是出格的(outrageous)、做作的 (artificial)、戏精上身的 (theatrical) 的表演,内里则是对主流 “去你爹” 的不屑。      

    1974年 Cher 在 Met Gala | 来源:Getty Images/Ron Galella 

    雪儿(Cher)可谓坎普风格的代表人物,她的造型往往会放大一些被视为禁忌的要素,比如身体。她浓妆艳抹,能露就露,怎么让人不舒服怎么来,在奥斯卡这样的场合更得放肆。如此 “出格” 其实暗合性少数群体的渴望 —— 既然同志身份是一个禁忌,越是被噤声,就越想搞得鸡飞狗跳,让所有人看到我。

    Cher 的奥斯卡造型之三 | 来源:芭莎

    坎普一直是变装皇后们的审美基础,她们那些过度强调女性特质的闪瞎你的造型才不是为了求真,或为了迎合主流意义上的 “美”,而正是为了夸大和 “出格”,而 Cher 的影子总在她们身上浮现。
    “做作” 这一点同志也会深有体会。“做作” 的负面意义来自其 “不自然”,而若你身在柜中,周遭的一切看起来都挺不自然的。每天面对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之间隔着一堵柜门,迎来送往全靠假笑,有时候你甚至都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有 “病”。面对这样的落差,我们自然偏爱 “邪恶” 迪士尼反派多于公主 —— 对主流符号进行刻意的曲解、挪用和重塑就是边缘的反击。

    蔡依林《怪美的》MV 截图 | 来源:蔡依林官方专属频道 Jolin Tsai's Official Channel

    这一点上,蔡依林就做得很到位,“怪美的” 就是一种坎普。早年 “再一杯,那古老神秘恒河水”、“你可以瞬间飞去东京巴黎米兰纽约” 这般丝毫不通的歌词更是到又烂又妙,让我们这些 “花蝴蝶” 怎能不爱她? 
    “戏精上身” 也很重要。碍于时政,很多关于同志的话题不能被严肃讨论,就只能化作嬉笑怒骂,透过坎普的坏品味流露出一点自己的真实生存。 

    小S表情包 | 来源:Google 搜索“小S表情包”结果

    小S在 “坎普” 谱系中的重要位置就来自她的浮夸 “演技”,以及通过这层伪装戳中的 “真实”。她会对嘉宾作出看似毫不留情的戳破(比如问一位称已婚的嘉宾,“你是在台湾结的婚吗?” 暗示结婚也可能是和同性伴侣),然后用通过喜剧的方式化解。虚虚实实之间,明眼人心知肚明,圈外人也保全了自己三观不受 “冒犯”。但 “戏精上身” 也不是没心没肺,在公开叫青峰 “峰姐” 后,小S还是出于友情和尊重真挚道歉,生动演绎了 “自省” 这件事。

    青峰虽曾在节目中配合演出,但其对 “峰姐” 很介意,认为公开场合这样称呼会鼓励歧视与霸凌 | 来源:康熙来了

    坎普的每一个特征都说着 “老娘不在乎”,同时又在大喊着 “看到我!” 这样的分裂太符合同志社群的心酸 —— 渴望可见度但又怕被伤害,于是 “不屑” 成为某种自我保护。
    随着坎普文化的出圈,它也带有了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Met Gala 曾用坎普做了主题;不少时装大牌如古驰近几年也全线坎普风以招徕顾客。不过 “坎普” 与 “低俗” 有微妙的界限,是否玩得好,也成为了 gay icon 的某种资格标准。

    2019年 Met Gala 主题是 Camp,图为 Lady Gaga 当年十多分钟表演里多套造型中的一个 | 来源:Getty Image

    跌宕人生

    造型师足够厉害,或许就能帮你实现坎普的风格,但传奇的经历是无法包装出来的。
    朱迪·加兰(Judy Garland)的初代 gay icon 地位毋庸置疑:“你是 Judy/Dorothy(她在《绿野仙踪》中的角色名字)的朋友吗?”,这曾是同性恋非法的时代,美国男同之间彼此识别的黑话。
    而她也开创了一种 gay icon范式,那就是起伏一生,以受苦受难为主,以大放光芒为辅。

    桃乐丝,朱迪在《绿野仙踪》中的经典形象 | 来源:Wikipedia

    不管是由于内心的孤独,还是周遭的霸凌,还是制度性的歧视,同志对“受苦受难”有一种奇特的共鸣。而朱迪的“受苦受难”是全方位的。首先在身体和精神上,公司为了让她维持身材,迫使她长期节食和依赖香烟、药物与酒精,令她身心饱受摧残,甚至几度寻死。其次是情感上的,作为童星,在家庭中她没少被利用却得不到爱;而在爱情方面,跟伊丽莎白·泰勒很像,朱迪先后有五段婚姻,其中几位丈夫也不怎么直(看看这篇:伊丽莎白·泰勒的感情史串起了黄金好莱坞尾声的男同性恋明星)。在这些之外,由于好莱坞的文化环境,朱迪也是性骚扰甚至强迫流产的受害者。最后,在事业上的,朱迪被老东家抛弃后,事业屡次陷入低潮,甚至临死前不久,财务状况窘迫的她还在计划着回归(但评论对这样的回归一直非常毒舌)。

    朱迪和电影中的朱迪 | 来源:Keystone/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Roadside Attractions

    苦难的另一面,却是耀眼的光芒。朱迪的舞台风格华丽夺目,更有《Over the Rainbow》等作品流芳百世。她的职业生涯如此传奇,甚至她离世后几十年,还能帮蕾妮·齐薇格(Renée Zellweger)拿到奥斯卡。但朱迪的大放光芒,并不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励志故事,而只是一种代价惨重的、讽刺的补偿。Gay icon 的人生往往不会圆满,而带着这样的悲剧色彩 —— ta 们不是 “活成了同志想活成的样子”,而是隐喻着 “同志顶多也就活成这样” 的天花板。
    朱迪虽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并不幸福,但对一些同志而言,至少在曾经,这有可能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伴我成长”

    我并不认为直接 “为同志发声” 是成为 gay icon 的必要条件。朱迪生前并没有直接为同志做过什么,但在她离世后,成千上万的同志长街相送,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以同志身份出现在公众场合。这样的号召力来自于 “陪伴”:她的作品讲述了人们对找到归属的渴望,也饱含着她身为异类的感悟,给无数同志的成长提供了慰藉。
    一个同志的成长过程里,总少不了类似作品的陪伴。对我来说,Lady Gaga(鳖女士)的作品就是这样的角色。在身边人看爱情动作片或言情小说的青春期里,我作为同志却找不到对性多元的任何描述,在性和情欲上的启蒙就一直被耽搁着 —— 直到《Paparazzi(狗仔)》MV的出现。

    《Paparazzi》MV 截图 | 来源:Lady Gaga Vevo

    这支 MV 情节很妙:因为狗仔偷拍,Gaga 先被男友丢下楼;但差点死了的她选择 “原谅”,之后又伺机下毒报复,末了还自己报警说杀了男友,就连拍入狱照也非常有姿态。 
    MV 里的 Gaga 和以往我看过的所有作品里的女性都不一样,里面的爱情也和平日里看到的完全不同。我当时不理解那种危险的性感,只是单纯地着迷于那种姿态。
    而当我有过吃亏上当、头破血流的人生阅历之后,再去回看这支 MV,突然就明白了当年的惊艳:这 MV 太写实了,爱情就是这么累,外界的眼光就是能杀死人,你信赖的人就是可能选择背叛(同时他也值得被暴打)。

    Lady Gaga 参加鲁保罗秀 | 来源:billboard

    《Paparazzi》之后,Gaga 陆续发行的《Bad Romance(罗曼死)》、《Artpop(二炮)》、《Till It Happens To You(锁定你)》、《Perfect Illusion(完美幻觉)》等作品继续着对主流叙事的颠覆。尤其是《Born This Way(天生如此)》,这首本世纪最重要的 “同志圣曲(Gay Anthem)”,在那些我为自己同志身份而纠结的日子里,被循环了 130 万遍。 

    新时代新气象:速成gay icon来了?

    不过,无论是培养坎普风格、经历传奇人生,还是积累友同(gay-friendly)作品库,这都太慢了!就好像每年六月就会有一批商家突然变得 “友同” 一样,一些明星也懂得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适时成为 gay icon。
    去年骄傲月,Taylor Swift(霉霉)放出了《You Need to Calm Down(你丫别蹦哒)》的 MV。大联欢似的 MV 邀请了不少同志名人出演,却也被很多活动家批评为碰瓷同志议题。
    霉霉早年的形象看不见半点多元的影子,甚至是王子公主式的传统,但奶奶辈的 gay icon 多莉·帕顿(Dolly Parton)珠玉在前,所以这也不能推给 “乡村音乐的保守”。而近些年,她的 “职业生涯规划” 明显跟上了身份政治的大潮,摇身成为了一位 “觉醒的女权主义者”。

    《You Belong with Me》MV 截图,早期 Taylor Swift 形象 | 来源:Taylor Swift Vevo  

    “出村” 唱流行之后,霉霉不断强调自己怎么被黑,怎么走出来。从《Bad Blood》到《Look What You Made Me Do》再到《The Man》,一步步从姐妹撕 X 讲到坚强长大再讲到反抗父权,似乎也都叫好又叫座。即便是这支有争议的 MV,也算得上是为同志说了几句话,起码能让人多看几眼飘着的彩虹旗。 

    《You Need to Clam Down》MV 截图 | 来源:Taylor Swift Vevo

    只是霉霉的挣扎根本上是与名利的互动,哪怕受伤再深,与同志群体受到的系统性的迫害放在一起讲(歌词中出现 Dark Ages 等词汇),多少都是不合适的。MV 本身又以她为中心,也让人徒生疑问:她是在表达什么,还是在显摆什么?
    说这话免不了招撕,“男同明明都很爱霉霉啊?” 没错,她不缺同志粉丝,尤其不会缺有消费能力的顺性别白人男同粉丝,《You Need to Calm Down》在后来也确实成为了同志热单。但谁为 “撑同志” 真正做了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蕾哈娜帮粉丝出柜 | 来源:Buzzfeed  

    《Born This Way》发行的时候,强势的 “撑同志” 的立场还是可能会终结一个明星的职业生涯的,但 Lady Gaga 除了发歌,还在公共集会上直接向奥巴马喊话。再如蕾哈娜,尽管她很少在同志议题上说什么,但粉丝们看着她从家暴中走出来,听着她以身体和肤色为切入点对多元化的强调,也被她的张扬、勇敢所打动,偶尔有蕾哈娜提及同志议题的消息一流出(尽管也可能是团队发的),大家都跟疯了一样追捧。更不要说两位艾伦(Ellen DeGeneres,Ellen Page)自己作为性少数,出柜后一直保持高可见度为社区发声。

    Grace Jones | 来源:Time Out London Music

    随着大家对 “彩虹经济” 愈发上道,“成为 gay icon” 也成了一种 “市场聚焦” 的营销策略。这也不是坏事,至少我们看到了更多元的 gay icon:大魔王(Cate Blanchet)、田馥甄作为拉拉社群 gay icon 的身份逐渐出圈;大卫·鲍伊(David Bowie)和乔治·迈克尔(George Michael)的酷儿形象被挖掘和重新审视;蔡依林、张惠妹这样本地化的 gay icon 越来愈被珍视;Grace Jones、鲁保罗(RuPaul)这样的非白人面孔也更加被关注;甚至 gay icon 的领域也在延伸,图灵、福柯、王尔德都配得上 gay icon 之名。       

    连福柯都能带货了,高领衫来一件吗? | 来源:Reddit

    只是 “多元” 并不意味着 gay icon 的门槛就放低了。很多 gay icon 其实是无心插柳,ta 们以作品先行,而其中的性多元理念和立场毫不刻意,在积累起性少数粉丝群体之后,也会持续用自己的影响力去稳固这份相濡以沫的情谊感。而很多新晋 gay icon 们也能在考虑流量和销量的同时,表达充分的诚意,比如 Sam Smith。
    但是 “装熟” 就不行了。Gay icon 不是一个现成的奖项,不是唱了一首 “彩虹歌曲” 就能晋升的等级,而是一个偶像自己的生命历史与性少数群体的情感体验交缠多年之后,几个基/姬友说起某个名字时,共同带着的那份憧憬、回忆和感激。
    这种没有镁光灯、没有镜头、没有欢呼的凡间时刻,才是对 gay icon 的真正加冕。
    一说到 Gay Icon(同志偶像),大部人可能直接想到 Mariah Carey(牛姐)、麦当娜这样的大 Diva(女唱将),但如果你是个酷儿文化的重度消费者,想到的名字大概多到数不过来。Gay icon 指那些受性少数群体推崇的公共人物或形象。如今虽然愈发多元,且数量越来越多,但你看看最传奇的那老几位会发现,真正永垂不朽的 gay icon,得有一颗独特的灵魂或者足够传奇的经历。在 TA 们的光环下,现在有一批年轻的速成 gay icon 则显得虚弱苍白,或者诚意可疑。
    Gay icon 的长成的确有一定范式,可能是坎普的审美、可能是跌宕的人生,也可能是“伴我成长”的情谊。但这些都没那么容易复制。要知道,成为一批人的精神支柱还是要狠下功夫的,照葫芦画瓢可不够。

    坎普(Camp)审美

    先看看成就 gay icon 的第一种范式:坎普。
    坎普审美的“基”础相当深厚,它本身就有一层“娘娘腔”的意思。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它的表象是出格的(outrageous)、做作的 (artificial)、戏精上身的 (theatrical) 的表演,内里则是对主流 “去你爹” 的不屑。      

    1974年 Cher 在 Met Gala | 来源:Getty Images/Ron Galella 

    雪儿(Cher)可谓坎普风格的代表人物,她的造型往往会放大一些被视为禁忌的要素,比如身体。她浓妆艳抹,能露就露,怎么让人不舒服怎么来,在奥斯卡这样的场合更得放肆。如此 “出格” 其实暗合性少数群体的渴望 —— 既然同志身份是一个禁忌,越是被噤声,就越想搞得鸡飞狗跳,让所有人看到我。

    Cher 的奥斯卡造型之三 | 来源:芭莎

    坎普一直是变装皇后们的审美基础,她们那些过度强调女性特质的闪瞎你的造型才不是为了求真,或为了迎合主流意义上的 “美”,而正是为了夸大和 “出格”,而 Cher 的影子总在她们身上浮现。
    “做作” 这一点同志也会深有体会。“做作” 的负面意义来自其 “不自然”,而若你身在柜中,周遭的一切看起来都挺不自然的。每天面对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之间隔着一堵柜门,迎来送往全靠假笑,有时候你甚至都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有 “病”。面对这样的落差,我们自然偏爱 “邪恶” 迪士尼反派多于公主 —— 对主流符号进行刻意的曲解、挪用和重塑就是边缘的反击。

    蔡依林《怪美的》MV 截图 | 来源:蔡依林官方专属频道 Jolin Tsai's Official Channel

    这一点上,蔡依林就做得很到位,“怪美的” 就是一种坎普。早年 “再一杯,那古老神秘恒河水”、“你可以瞬间飞去东京巴黎米兰纽约” 这般丝毫不通的歌词更是到又烂又妙,让我们这些 “花蝴蝶” 怎能不爱她? 
    “戏精上身” 也很重要。碍于时政,很多关于同志的话题不能被严肃讨论,就只能化作嬉笑怒骂,透过坎普的坏品味流露出一点自己的真实生存。 

    小S表情包 | 来源:Google 搜索“小S表情包”结果

    小S在 “坎普” 谱系中的重要位置就来自她的浮夸 “演技”,以及通过这层伪装戳中的 “真实”。她会对嘉宾作出看似毫不留情的戳破(比如问一位称已婚的嘉宾,“你是在台湾结的婚吗?” 暗示结婚也可能是和同性伴侣),然后用通过喜剧的方式化解。虚虚实实之间,明眼人心知肚明,圈外人也保全了自己三观不受 “冒犯”。但 “戏精上身” 也不是没心没肺,在公开叫青峰 “峰姐” 后,小S还是出于友情和尊重真挚道歉,生动演绎了 “自省” 这件事。

    青峰虽曾在节目中配合演出,但其对 “峰姐” 很介意,认为公开场合这样称呼会鼓励歧视与霸凌 | 来源:康熙来了

    坎普的每一个特征都说着 “老娘不在乎”,同时又在大喊着 “看到我!” 这样的分裂太符合同志社群的心酸 —— 渴望可见度但又怕被伤害,于是 “不屑” 成为某种自我保护。
    随着坎普文化的出圈,它也带有了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Met Gala 曾用坎普做了主题;不少时装大牌如古驰近几年也全线坎普风以招徕顾客。不过 “坎普” 与 “低俗” 有微妙的界限,是否玩得好,也成为了 gay icon 的某种资格标准。

    2019年 Met Gala 主题是 Camp,图为 Lady Gaga 当年十多分钟表演里多套造型中的一个 | 来源:Getty Image

    跌宕人生

    造型师足够厉害,或许就能帮你实现坎普的风格,但传奇的经历是无法包装出来的。
    朱迪·加兰(Judy Garland)的初代 gay icon 地位毋庸置疑:“你是 Judy/Dorothy(她在《绿野仙踪》中的角色名字)的朋友吗?”,这曾是同性恋非法的时代,美国男同之间彼此识别的黑话。
    而她也开创了一种 gay icon范式,那就是起伏一生,以受苦受难为主,以大放光芒为辅。

    桃乐丝,朱迪在《绿野仙踪》中的经典形象 | 来源:Wikipedia

    不管是由于内心的孤独,还是周遭的霸凌,还是制度性的歧视,同志对“受苦受难”有一种奇特的共鸣。而朱迪的“受苦受难”是全方位的。首先在身体和精神上,公司为了让她维持身材,迫使她长期节食和依赖香烟、药物与酒精,令她身心饱受摧残,甚至几度寻死。其次是情感上的,作为童星,在家庭中她没少被利用却得不到爱;而在爱情方面,跟伊丽莎白·泰勒很像,朱迪先后有五段婚姻,其中几位丈夫也不怎么直(看看这篇:伊丽莎白·泰勒的感情史串起了黄金好莱坞尾声的男同性恋明星)。在这些之外,由于好莱坞的文化环境,朱迪也是性骚扰甚至强迫流产的受害者。最后,在事业上的,朱迪被老东家抛弃后,事业屡次陷入低潮,甚至临死前不久,财务状况窘迫的她还在计划着回归(但评论对这样的回归一直非常毒舌)。

    朱迪和电影中的朱迪 | 来源:Keystone/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Roadside Attractions

    苦难的另一面,却是耀眼的光芒。朱迪的舞台风格华丽夺目,更有《Over the Rainbow》等作品流芳百世。她的职业生涯如此传奇,甚至她离世后几十年,还能帮蕾妮·齐薇格(Renée Zellweger)拿到奥斯卡。但朱迪的大放光芒,并不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励志故事,而只是一种代价惨重的、讽刺的补偿。Gay icon 的人生往往不会圆满,而带着这样的悲剧色彩 —— ta 们不是 “活成了同志想活成的样子”,而是隐喻着 “同志顶多也就活成这样” 的天花板。
    朱迪虽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并不幸福,但对一些同志而言,至少在曾经,这有可能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伴我成长”

    我并不认为直接 “为同志发声” 是成为 gay icon 的必要条件。朱迪生前并没有直接为同志做过什么,但在她离世后,成千上万的同志长街相送,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以同志身份出现在公众场合。这样的号召力来自于 “陪伴”:她的作品讲述了人们对找到归属的渴望,也饱含着她身为异类的感悟,给无数同志的成长提供了慰藉。
    一个同志的成长过程里,总少不了类似作品的陪伴。对我来说,Lady Gaga(鳖女士)的作品就是这样的角色。在身边人看爱情动作片或言情小说的青春期里,我作为同志却找不到对性多元的任何描述,在性和情欲上的启蒙就一直被耽搁着 —— 直到《Paparazzi(狗仔)》MV的出现。

    《Paparazzi》MV 截图 | 来源:Lady Gaga Vevo

    这支 MV 情节很妙:因为狗仔偷拍,Gaga 先被男友丢下楼;但差点死了的她选择 “原谅”,之后又伺机下毒报复,末了还自己报警说杀了男友,就连拍入狱照也非常有姿态。 
    MV 里的 Gaga 和以往我看过的所有作品里的女性都不一样,里面的爱情也和平日里看到的完全不同。我当时不理解那种危险的性感,只是单纯地着迷于那种姿态。
    而当我有过吃亏上当、头破血流的人生阅历之后,再去回看这支 MV,突然就明白了当年的惊艳:这 MV 太写实了,爱情就是这么累,外界的眼光就是能杀死人,你信赖的人就是可能选择背叛(同时他也值得被暴打)。

    Lady Gaga 参加鲁保罗秀 | 来源:billboard

    《Paparazzi》之后,Gaga 陆续发行的《Bad Romance(罗曼死)》、《Artpop(二炮)》、《Till It Happens To You(锁定你)》、《Perfect Illusion(完美幻觉)》等作品继续着对主流叙事的颠覆。尤其是《Born This Way(天生如此)》,这首本世纪最重要的 “同志圣曲(Gay Anthem)”,在那些我为自己同志身份而纠结的日子里,被循环了 130 万遍。 

    新时代新气象:速成gay icon来了?

    不过,无论是培养坎普风格、经历传奇人生,还是积累友同(gay-friendly)作品库,这都太慢了!就好像每年六月就会有一批商家突然变得 “友同” 一样,一些明星也懂得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适时成为 gay icon。
    去年骄傲月,Taylor Swift(霉霉)放出了《You Need to Calm Down(你丫别蹦哒)》的 MV。大联欢似的 MV 邀请了不少同志名人出演,却也被很多活动家批评为碰瓷同志议题。
    霉霉早年的形象看不见半点多元的影子,甚至是王子公主式的传统,但奶奶辈的 gay icon 多莉·帕顿(Dolly Parton)珠玉在前,所以这也不能推给 “乡村音乐的保守”。而近些年,她的 “职业生涯规划” 明显跟上了身份政治的大潮,摇身成为了一位 “觉醒的女权主义者”。

    《You Belong with Me》MV 截图,早期 Taylor Swift 形象 | 来源:Taylor Swift Vevo  

    “出村” 唱流行之后,霉霉不断强调自己怎么被黑,怎么走出来。从《Bad Blood》到《Look What You Made Me Do》再到《The Man》,一步步从姐妹撕 X 讲到坚强长大再讲到反抗父权,似乎也都叫好又叫座。即便是这支有争议的 MV,也算得上是为同志说了几句话,起码能让人多看几眼飘着的彩虹旗。 

    《You Need to Clam Down》MV 截图 | 来源:Taylor Swift Vevo

    只是霉霉的挣扎根本上是与名利的互动,哪怕受伤再深,与同志群体受到的系统性的迫害放在一起讲(歌词中出现 Dark Ages 等词汇),多少都是不合适的。MV 本身又以她为中心,也让人徒生疑问:她是在表达什么,还是在显摆什么?
    说这话免不了招撕,“男同明明都很爱霉霉啊?” 没错,她不缺同志粉丝,尤其不会缺有消费能力的顺性别白人男同粉丝,《You Need to Calm Down》在后来也确实成为了同志热单。但谁为 “撑同志” 真正做了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蕾哈娜帮粉丝出柜 | 来源:Buzzfeed  

    《Born This Way》发行的时候,强势的 “撑同志” 的立场还是可能会终结一个明星的职业生涯的,但 Lady Gaga 除了发歌,还在公共集会上直接向奥巴马喊话。再如蕾哈娜,尽管她很少在同志议题上说什么,但粉丝们看着她从家暴中走出来,听着她以身体和肤色为切入点对多元化的强调,也被她的张扬、勇敢所打动,偶尔有蕾哈娜提及同志议题的消息一流出(尽管也可能是团队发的),大家都跟疯了一样追捧。更不要说两位艾伦(Ellen DeGeneres,Ellen Page)自己作为性少数,出柜后一直保持高可见度为社区发声。

    Grace Jones | 来源:Time Out London Music

    随着大家对 “彩虹经济” 愈发上道,“成为 gay icon” 也成了一种 “市场聚焦” 的营销策略。这也不是坏事,至少我们看到了更多元的 gay icon:大魔王(Cate Blanchet)、田馥甄作为拉拉社群 gay icon 的身份逐渐出圈;大卫·鲍伊(David Bowie)和乔治·迈克尔(George Michael)的酷儿形象被挖掘和重新审视;蔡依林、张惠妹这样本地化的 gay icon 越来愈被珍视;Grace Jones、鲁保罗(RuPaul)这样的非白人面孔也更加被关注;甚至 gay icon 的领域也在延伸,图灵、福柯、王尔德都配得上 gay icon 之名。       

    连福柯都能带货了,高领衫来一件吗? | 来源:Reddit

    只是 “多元” 并不意味着 gay icon 的门槛就放低了。很多 gay icon 其实是无心插柳,ta 们以作品先行,而其中的性多元理念和立场毫不刻意,在积累起性少数粉丝群体之后,也会持续用自己的影响力去稳固这份相濡以沫的情谊感。而很多新晋 gay icon 们也能在考虑流量和销量的同时,表达充分的诚意,比如 Sam Smith。
    但是 “装熟” 就不行了。Gay icon 不是一个现成的奖项,不是唱了一首 “彩虹歌曲” 就能晋升的等级,而是一个偶像自己的生命历史与性少数群体的情感体验交缠多年之后,几个基/姬友说起某个名字时,共同带着的那份憧憬、回忆和感激。
    这种没有镁光灯、没有镜头、没有欢呼的凡间时刻,才是对 gay icon 的真正加冕。
    2020.05.04 | BY biede |
    • 合作者:Alexwood林奥
    • 编辑:Alexwood
    • 设计:冬甩
    Gay IconLady Gaga同志偶像同性恋坎普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