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0
    Loading 0
    BIE别的

    在东欧蹦迪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2020.01.14 | BY 吴鞑靼 |
    东欧派对潮流蹦迪
    东欧是世界地下派对版图当中一座与众不同的重镇。废弃的工厂大楼,遗留的意识形态符号,亚寒带干冽的气候,“凶狠” 又质朴的年轻人,夹杂俄语新闻采样的强劲舞曲……在人们口口相传的叙述中,我们建立了对东欧蹦迪文化的想象。然而,柏林墙已经倒塌三十年,东欧并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它的独特气质仍在,但也发生着全球化的转变。作为一个地下派对爱好者,当你期待去俄罗斯、乌克兰或者格鲁吉亚蹦上一场的时候,等待你的真正是什么?当来自那个场景的音乐人被介绍到中国,他们会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本文中,三位东欧派对与音乐场景的参与者,将通过几个问题,回忆和梳理他们所亲身经历的东欧派对文化。
    吴鞑靼(WDD),“苏俄转播” 主理人,因为总拿俄罗斯和东欧说事儿而被大家知道。Everlast Phantom(EP)和 Yinan 是两位 DJ,也是上海地下派对组织 Scandal 的主理人。Scandal 的第一场活动邀请了来自格鲁吉亚的著名 DJ/制作人 NDRX,并在 2019 年底做了俄罗斯电子组合 Yung Acid 的中国巡演。

    地下派对组织 Scandal 的主理人 Everlast Phantom 和 Yinan

    同时,吴鞑靼的好朋友、来自俄罗斯的摄影师 Arnold Veber 给我们提供了他多年来在东欧地下派对中所积累的照片。伴随这些生动的谈话与图片,让我们来到东欧的蹦迪现场。
    你也应该明白,当我们在说 “蹦迪” 的时候,我们并不在说蹦迪本身。

    Witchout Party,©️ Arnold Veber

    第一部分:场景

    你是如何接触到东欧派对的?
    WDD:我在俄罗斯、东欧最开始接触到的都是摇滚乐,在不同的酒吧、工人俱乐部和活动中心里看过演出,一般都在 12 点左右结束了。在 2012 年之前,我其实很仔细地接触了俄罗斯的电子乐制作人群体,主要都是通过网络渠道。我加入了他们的社群,下载他们的音乐作品,看他们的几分钟的视频片段。很多人都是兼职的 “卧室音乐人”,做的音乐要么是偏前卫、实验、氛围的电子乐,要么就是合成器流行乐、暗潮之类的,并没有舞曲音乐进入到我的视野。
    可能更早 2007 年在俄罗斯去那种土嗨的夜店算是接触东欧派对吧,不过那种形式的派对并不能让我感兴趣,音乐、人群、氛围都让我觉得挺可笑的。直到 2014 年左右,俄罗斯的街头潮牌开始崛起,很多年轻人把 90 年代初的锐舞文化重新呈现出来,我才对东欧派对的场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可能不是 1980 年代苏联时期的那种纯粹的地下、叛逆文化了,但依然充满了东欧式的剧烈的能量。年轻一代把很多前辈创造的符号化的东西发扬光大,然后创造出了一种更加令人激动的场景。虽然它发生在东欧,在亚寒带地区,但内核其实还是全球化的。

    Mutabor club,©️ Arnold Veber

    我正经亲身感受到莫斯科地下电子派对的时候,(按照当地朋友的说法)其实整个场景已经在走下坡路了。2014-2017 的那几年,是 80 后、90 后的俄国年轻人最尽情玩耍的时候,主要是外部的约束没有那么严格,各种肆无忌惮的派对都能存在。
    2018 年正好是俄罗斯世界杯,借着跟 VISION 杂志采访当地文化艺术潮流界人士的机会,我们在摄影师 Arnold 的带领下,接连感受了好几个活跃的电子派对。

    Arma A,©️ Arnold Veber

    有几个派对场地印象令人深刻:一个是水晶工厂旁边的工人俱乐部,苏联老楼里堆满了上千个从城里、郊区赶来的年轻人,在嘎吱嘎吱作响的木地板上跳舞。一个是电子元器件厂,浓烈的苏联工业风,红色厚砖墙、粗糙的水泥地面、钢筋脚手架、大烟囱。一个是废弃的办公楼,被重新改造过后,成了一个跳舞俱乐部。还有一个是在废弃葡萄酒工厂里面,巨大的库房经过简单布置后,成为了半露天的原始舞厅。
    东欧工业遗物,成了年轻人欢聚的现场。这些与消费主义夜店、光怪陆离酒吧大相径庭的地方,发生着非常工人阶级、非常平权的文化。

    Loshadka Party,©️ Arnold Veber

    Yinan:接触电子音乐派对的时候就久仰东欧场景的大名。2018 年夏天第一次去了格鲁吉亚,受到了当地好朋友 Saba 的热情接待。来到第比利斯的第一天晚上 Saba 带着我跟他的朋友 Ana 去了当地一个有名的酷儿酒吧 Success Bar。欧洲的夏末通常是 club 的淡季,所以当晚人不多。酒吧里昏红的灯光,写着 Sucker 的爱心装饰,和来到第比利斯第一晚的新鲜感让我在小小的舞池里跳得很尽兴。从吉尔吉斯斯坦来的 Aresibo 和 Olga 也加入了我跟朋友们的跳舞阵营。一行人从 Success Bar 出来之后到路边的一个小酒吧喝了杯野格,勾肩搭背地在第比利斯空荡的大街上走回了各自的住处,并且相约周五在 Bassiani 见。

    Mutabor club,©️ Arnold Veber

    在城市及周边游玩了两天之后,Saba 开着车带我和 Ana 去了 Echowaves 音乐节。我们穿山越岭了五个小时,也穿越了村落道路上会突然停在车面前与你对视发呆的牛群羊群,终于来到了位于格鲁吉亚西部的海岸城市 Anaklia。
    Echowaves 是我参加的第一个音乐节,因为通常人数或是场地过于庞大的派对容易让我产生紧张感。但也许是怡人的黑海海风,也许是我见过最干净的沙滩,也许是完全沉浸在音乐中的人群,让我感到难得的完全放松。跳了一晚上之后我跟 Saba 的朋友们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中途也有人在休憩一阵子之后去别的舞池继续晨练。
    当晚我们坐着朋友的车回到了第比利斯。回到住处之后小睡了一会儿在 3 点左右到了 Bassiani 门口。当天正好赶上了 Bassiani 每个月一次的酷儿派对 Horoom Night。一走进舞池就看到了在低音音响上起舞的 Aresibo,与在异国他乡刚认识的朋友重逢的激动心情使得我立刻决定登高和他一起跳。
    迪斯科球反射在 Horoom 里的光点和人们身上的亮片交织在一起,使我在温馨的氛围中丧失了方向感。在和好友共舞了 10 分钟之后,我很不幸地从一米多高的音响上一脚踩空摔了下来。虽然被几位善良的陌生人扶了好几把,但还是狠狠地磕在了后腰上,并且引发了舞池里比音乐还大声的惊呼和正在酣畅淋漓打碟的 DJ 的瞩目。
    引起这个小插曲的愧疚感使我一点都不敢马虎地开始站起来继续跳舞,并且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晚。虽然之后一段时间后腰都很疼,而且身上都是乌青,但这也是 Bassiani 给我留下的物理记忆,提醒着我在那个美丽的国度里度过的美好时光,和遇见的最纯粹质朴的人民。

    Loshadka Party,©️ Arnold Veber

    你会感受到地缘政治带来的文化差异吗?
    WDD:对于我这种已经对俄国、高加索、中亚、东欧这些 “后苏联空间” 有一定认识的人来说,地缘政治带来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很后知后觉的东西。或者说,如果我去寻找,肯定可以找到佐证。但对于年轻人来说,除非你是故意要在网上装得像个有文化、有意思的人,或者为了炮制某种观点,否则没有必要刻意把后冷战的东西,把意识形态的东西放大很多。
    我觉得大家应该尽量摆脱一些偏见去感受当地文化,比如意识形态的偏见,比如地缘政治的偏见,还有就是,网络段子的偏见。
    Yinan:会特别感受到那里跟去过的别的地方的场景的不同,很难具体总结这种观感从哪里来,但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当地人的能量。那里不像柏林,没有太多来自国外的定居者或是游客,所以可以更加直观感受到属于当地居民创造的特别氛围。

    Loshadka Party,©️ Arnold Veber

    派对里年轻人的样貌、穿着、舞姿、场地、环境、音乐,会有什么新鲜感或者不同吗?
    WDD:在我的记忆里,去派对的年轻人都特别好看,而且都挺和蔼可亲的,有些人还特别腼腆。大家穿着运动服(冬天的时候就是清一色的黑色棉衣),在昏暗的舞池里跳舞。有的人会跳得特别剧烈,肌肉感十足,每个动作都要力求标准。夏天的时候,光膀子秀出一身肌肉的大有人在,反正绝对是年轻人荷尔蒙爆炸的地方。
    我觉得经历了柏林墙解体后 30 年的融合,东欧工业气质,硬朗的带有仪式感的能量,已经很好地与欧美的舞曲音乐融合了,在内容上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达到一个平衡。我比较在意音乐上一些微妙的采样,或者非常具有地域属性的 “小彩蛋”。比如高加索地区的颂歌,比如俄语新闻的采样,都可以融入到舞曲的强劲节奏中。

    Skotoboyna,©️ Arnold Veber

    Yinan:年龄,参加派对的人很大一部年龄不算年轻了。从 20 岁的年轻人到 50 对左右的都有。
    舞姿,Scandal 第一次派对的嘉宾 NDRX 曾经跟我说,我们格鲁吉亚人都不怎么爱工作,但是很爱喝酒很爱跳舞。在一个充斥着生产力就是一切,放松就是有罪心理的现代社会中,能够理所当然地享受放松的过程,在我去过的大多数地方是很难看到的,但我却在格鲁吉亚感受到了。不管当地经济政治如何,那里的人都在试图表达自己,并且把生活过得更好。当地的地下场景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积极的态度。
    穿着,在一个人均工资只有 200/300 美金的地方,几乎没有像纽约上海场景里身着华丽衣裙,有品牌加持的人群。但是跟当地人对生活的态度一样,他们会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之内穿出自己的个性,或者想表达的东西。这对我来说很美。

    C.L.U.M.A,©️ Arnold Veber

    你的融入感,跟在其他国家参加派对的时候有什么差别吗?
    WDD:消费不高,便宜,音乐好,氛围好,怎么样都能融入进去。别盯着别人一直看,然后到处拍照,像个游客一样就行。
    Yinan:我的融入感来自于在格鲁吉亚的场景里我感到的随意和放松。这样的心理状态对我来说是最能让我享受派对的。

    Mutabor club,©️ Arnold Veber

    东欧和俄国作为曾经深受社会主义影响的地域,在你心中有任何潜意识的共鸣感吗?
    WDD:我是军工企业里长大的,对于我来说,能在大厂房、工人俱乐部、职工活动中心这种地方喝酒跳舞,简直太棒了。有种实现童年梦想,杀死童年阴影的感觉。最大的共鸣感就是,我要把老家的废弃工厂也弄成跟东欧俱乐部一样的地方(当然这几乎不可能)。
    Yinan:在没有去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会有那么深刻的共鸣。白天在街上看见属于社会主义政权特有的街道规划,建筑遗留,有一种很强烈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时刻提醒着我去珍惜现在相对的自由以及能够存活于夜晚的场景,而不是把 club 的存在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自己只是去享乐、被服务的那一方。因为太多的人为这个场景的存在付出了 TA 们的全部。
    EP:我在上海居住了很多年,但我的老家其实在北方重工业城市,我从小在炼油厂的工人家庭长大。印象深刻的是爸妈下班时,大街上清一色穿着工作服的工人,还有随处可见的安全生产标语和团结富强口号。走在街头可以看见很多相似的建筑物,包括公园和体育场的雕塑,还有工厂车间、烟囱油罐的造型。前两年回家时拍了些照片和视频,其实和东欧的重工业城市观感很像。在冬天,雾霾灰的天空,水泥灰的建筑,肃杀的充满社会主义气息的街景,粗砺感,冷漠感。在这里无法不感到自我的渺小,意志的庞大。
    我们派对长期合作的两位柏林艺术家在产出视觉时,运用了一样来自我个人记忆深处的灵感元素:火和火炬。那是来自家乡炼油厂区里一架长明的火炬,照亮我童年的夜空,13 年时它随着厂里的技术改进被淘汰了,但在我心里,火苗还在摇曳。

    C.L.U.M.A Party,©️ Arnold Veber

    第二部分:交集

    作为把东欧派对 “搬运” 到国内的主办方,最初的动机是什么?
    Yinan:爱那里的场景和许多东欧制作人的音乐很久了。
    EP:Scandal 是一个扎根于中国上海的地下音乐派对组织,创办派对的动机是从一个洞察开始的。近两年每个人都很难不关注到世界上发生的变动和经济形势的低迷。前两天有一篇文章总结了这些变动,作者称 2019 年为 “反抗的一年”。在当下,你很难不感觉到一种自我封闭的强烈的氛围,引用特朗普的话就是建墙,无论是大墙还是小墙,大圈子还是小圈子,你还是我,都在被这种氛围传染。但在这个时刻,仍然有人想要弥合分歧。我想就是我们。
    虽然只是一个派对,但我们也希望能借助国际特别是东欧音乐场景的洞察,给中国的地下场景和年轻人带来一些新的活力。就像 Scandal 的开幕嘉宾 Ndrx 说的,也许生活令人失望,但年轻人不要总宅在家里,多聊聊多聚聚,总会诞生出新的想法。

    Skotoboyna,©️ Arnold Veber

    东欧派对会在中国有 “水土不服” 的情况吗?
    Yinan:目前来看在我们的派对中没有感受到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派对开始之前帮助当地的群众了解来访中国的嘉宾,和 TA 们独有的文化背景,是派对主理人的职责所在。也很荣幸能够做这件事情。
    EP:没有。地下电子俱乐部在中国的大城市已经存在了不短的时间,尤其是上海,喜欢地下场景的年轻人,接纳能力极强,会带着好奇去感受各种各样的音乐,也会从半夜蹦到吃早餐。语言不是共通的,但音乐可以无缝交流。在我们的派对之中和之后,朋友们也很喜欢提供自己的意见。有朋友就把我们来自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嘉宾的音乐称作是 “东欧社会摇”,特喜欢这个说法,特别亲切也特别凶狠,用五个字说明一切。

    Everlast Phantom 和 Yinan(中间)与 Yung Acid(两边) 在北京

    东欧以及前苏联地区的音乐人跟欧美的相比,会对中国有更多的亲近感吗?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有什么值得回忆的片段吗?
    Yinan:目前还没 host 过欧美艺人,所以不好直观比较。
    关于 NDRX,有三个片段。
    片段 1:NDRX 在外滩静静地坐了一个半小时,欣赏夜景,眼神纯粹地看着浦东厨房三件套说,我从来没有到过那么高的地方。
    片段 2:NDRX 本来准备买咖啡为 set 做准备,但在被我安利了鸳鸯奶茶之后也决定尝一尝,我们在等饮料的时候他对我说:我觉得我已经爱上上海了。
    片段 3:NDRX 放歌后坐在电梯门口,跟当晚来的群众一起聊天。感觉他对上海的场景很好奇。希望下次来能带他体验更多不同的场景。
    关于 Yung Acid 的一个片段是,北京站结束后,Ilsur 说这次中国行让他更有动力去制作,发专辑,因为中国的观众让他感受到了对他们音乐的共鸣和爱。
    EP:前面说过我来自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生活场景的相似,首先在音乐中会让我很自然的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情绪。在聊天时我们也会聊到一些话题,我给 Yung Acid 看老家街头的建筑物照片,也给 Ndrx 看过老家下雪的模样,他们不太能用英文讲很多辞藻,但用眼神告诉我秒懂了。尤其喀山和淄博,是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的两座城市,我们曾在其中长大,又在今天因为音乐相遇。很亲切,甚至有那么点老乡见老乡的意思。或者说是同志!

    C.L.U.M.A Party,©️ Arnold Veber

    东欧的政治与社会状况,在 90 年代初很强烈地影响了俱乐部音乐,你觉得现在的那些音乐人的作品中,还会出现很剧烈的愤怒与躁动的(社会性)情绪吗?
    WDD:就把这当做后冷战时代的一种通病吧,或者所把它当做创作灵感吧。把更多人聚集在一起的音乐,永远都会有社会性。除了那种特别傻的音乐。
    EP:会。很巧 Yung Acid 和我们讲过这件事,在聊到家乡时,他说 90 年代苏联和鞑靼共和国的变动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还有他们的创作。如何会就不详述了,这事儿要用听的。

    C.L.U.M.A Party,©️ Arnold Veber

    第三部分:展望

    你理想中的派对场景,在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WDD:派对本身可以更加鱼龙混杂,这意味着开放。但人们会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以更广大,也可以更地下。
    Yinan:在派对开始之前有好奇和对派对话题的探讨交流,在派对中能自由地玩得尽兴,在派对结束后产生更多直面接下来生活的勇气和自信。
    EP:对未来没有宏大的概念,生存也许是更实际的期望。中国的地下派对场景虽然已经存在了十来年,但其实还在萌芽状态,俱乐部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关停又再活过来,然后继续努力存活。每天醉醺醺的派对主理人们,很多时候也不得不思考实际的问题。好在当下的场景发展特别迅速,可以发现有很多年轻人想要参与进来做些事情,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当你在晚上钻进地下俱乐部,你会在这里发现惊喜,发现同伴,发现在生活刻板的 routine 之外还存在着意料之外,甚至是生命力的源泉。极其宝贵。至于成长、壮大什么的,基本要素都是活着。所以我希望它生存下去。

    Skotoboyna,©️ Arnold Veber

    更多风格、水平参差不齐的东欧音乐人来到中国,你会怎么看待这些音乐之外(更像商务往来)更大规模的文化融合?
    WDD:文化交流的门槛越低越好。
    Yinan:很期待更大规模的交流,相信大家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也能从各自一方的经历中找到激励和灵感。We are not alone.
    EP:大范围来说,中国的听众主流对于俱乐部的需求还是放松和享乐,所以可能对音乐流派没有很多概念,也说不出 techno 和其他的跳舞音乐的区别。但这两年很明显大家知道 hip-hop 了,挺好的,说明听众在成长。也可以感觉到人们开始受够 EDM 了,开始更多的关注地下文化。
    地下文化带来的是什么,对于中国很多年轻人(包括我)来说,成长历程中从未有人强调过 “个性” 是有价值的,因此大家的个性通常是从模仿开始的,先看到有人这样,觉得很酷,然后也许会产生对于自身的一些发现,一些改变。
    至于水平,有时候你会听到人们评价今天的派对无聊的要死,但同一天晚上也会听到有人说特别好。我觉得,与其关注水平,更优先的是培养听众,让更多人爱上这个场景。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也回到了上一个问题,先生存,再壮大。

    Witchout Party,©️ Arnold Veber

    你想找的下一个东欧音乐人是谁?
    WDD:给 Gosha Rubchinskiy 做音乐的,Buttechno。
    Yinan:乌克兰艺人Yanamaste,现在住在第比利斯,是当地另一个传奇夜店 Khidi 的驻场。我关注了他很久,而且有趣的是从 NDRX 那里得知 Yanamste 是他曾经的学生。
    当然,还想把 NDRX请 回来,这次和 他Bassiani 的驻场朋友们一起:HVL,Zitto, Kancheli。来一个Bassiani Night。
    EP:会邀请更多俄罗斯的音乐人,至于是谁就不说了,保密,请大家持续关注嘻嘻。
    东欧是世界地下派对版图当中一座与众不同的重镇。废弃的工厂大楼,遗留的意识形态符号,亚寒带干冽的气候,“凶狠” 又质朴的年轻人,夹杂俄语新闻采样的强劲舞曲……在人们口口相传的叙述中,我们建立了对东欧蹦迪文化的想象。然而,柏林墙已经倒塌三十年,东欧并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它的独特气质仍在,但也发生着全球化的转变。作为一个地下派对爱好者,当你期待去俄罗斯、乌克兰或者格鲁吉亚蹦上一场的时候,等待你的真正是什么?当来自那个场景的音乐人被介绍到中国,他们会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本文中,三位东欧派对与音乐场景的参与者,将通过几个问题,回忆和梳理他们所亲身经历的东欧派对文化。
    吴鞑靼(WDD),“苏俄转播” 主理人,因为总拿俄罗斯和东欧说事儿而被大家知道。Everlast Phantom(EP)和 Yinan 是两位 DJ,也是上海地下派对组织 Scandal 的主理人。Scandal 的第一场活动邀请了来自格鲁吉亚的著名 DJ/制作人 NDRX,并在 2019 年底做了俄罗斯电子组合 Yung Acid 的中国巡演。

    地下派对组织 Scandal 的主理人 Everlast Phantom 和 Yinan

    同时,吴鞑靼的好朋友、来自俄罗斯的摄影师 Arnold Veber 给我们提供了他多年来在东欧地下派对中所积累的照片。伴随这些生动的谈话与图片,让我们来到东欧的蹦迪现场。
    你也应该明白,当我们在说 “蹦迪” 的时候,我们并不在说蹦迪本身。

    Witchout Party,©️ Arnold Veber

    第一部分:场景

    你是如何接触到东欧派对的?
    WDD:我在俄罗斯、东欧最开始接触到的都是摇滚乐,在不同的酒吧、工人俱乐部和活动中心里看过演出,一般都在 12 点左右结束了。在 2012 年之前,我其实很仔细地接触了俄罗斯的电子乐制作人群体,主要都是通过网络渠道。我加入了他们的社群,下载他们的音乐作品,看他们的几分钟的视频片段。很多人都是兼职的 “卧室音乐人”,做的音乐要么是偏前卫、实验、氛围的电子乐,要么就是合成器流行乐、暗潮之类的,并没有舞曲音乐进入到我的视野。
    可能更早 2007 年在俄罗斯去那种土嗨的夜店算是接触东欧派对吧,不过那种形式的派对并不能让我感兴趣,音乐、人群、氛围都让我觉得挺可笑的。直到 2014 年左右,俄罗斯的街头潮牌开始崛起,很多年轻人把 90 年代初的锐舞文化重新呈现出来,我才对东欧派对的场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可能不是 1980 年代苏联时期的那种纯粹的地下、叛逆文化了,但依然充满了东欧式的剧烈的能量。年轻一代把很多前辈创造的符号化的东西发扬光大,然后创造出了一种更加令人激动的场景。虽然它发生在东欧,在亚寒带地区,但内核其实还是全球化的。

    Mutabor club,©️ Arnold Veber

    我正经亲身感受到莫斯科地下电子派对的时候,(按照当地朋友的说法)其实整个场景已经在走下坡路了。2014-2017 的那几年,是 80 后、90 后的俄国年轻人最尽情玩耍的时候,主要是外部的约束没有那么严格,各种肆无忌惮的派对都能存在。
    2018 年正好是俄罗斯世界杯,借着跟 VISION 杂志采访当地文化艺术潮流界人士的机会,我们在摄影师 Arnold 的带领下,接连感受了好几个活跃的电子派对。

    Arma A,©️ Arnold Veber

    有几个派对场地印象令人深刻:一个是水晶工厂旁边的工人俱乐部,苏联老楼里堆满了上千个从城里、郊区赶来的年轻人,在嘎吱嘎吱作响的木地板上跳舞。一个是电子元器件厂,浓烈的苏联工业风,红色厚砖墙、粗糙的水泥地面、钢筋脚手架、大烟囱。一个是废弃的办公楼,被重新改造过后,成了一个跳舞俱乐部。还有一个是在废弃葡萄酒工厂里面,巨大的库房经过简单布置后,成为了半露天的原始舞厅。
    东欧工业遗物,成了年轻人欢聚的现场。这些与消费主义夜店、光怪陆离酒吧大相径庭的地方,发生着非常工人阶级、非常平权的文化。

    Loshadka Party,©️ Arnold Veber

    Yinan:接触电子音乐派对的时候就久仰东欧场景的大名。2018 年夏天第一次去了格鲁吉亚,受到了当地好朋友 Saba 的热情接待。来到第比利斯的第一天晚上 Saba 带着我跟他的朋友 Ana 去了当地一个有名的酷儿酒吧 Success Bar。欧洲的夏末通常是 club 的淡季,所以当晚人不多。酒吧里昏红的灯光,写着 Sucker 的爱心装饰,和来到第比利斯第一晚的新鲜感让我在小小的舞池里跳得很尽兴。从吉尔吉斯斯坦来的 Aresibo 和 Olga 也加入了我跟朋友们的跳舞阵营。一行人从 Success Bar 出来之后到路边的一个小酒吧喝了杯野格,勾肩搭背地在第比利斯空荡的大街上走回了各自的住处,并且相约周五在 Bassiani 见。

    Mutabor club,©️ Arnold Veber

    在城市及周边游玩了两天之后,Saba 开着车带我和 Ana 去了 Echowaves 音乐节。我们穿山越岭了五个小时,也穿越了村落道路上会突然停在车面前与你对视发呆的牛群羊群,终于来到了位于格鲁吉亚西部的海岸城市 Anaklia。
    Echowaves 是我参加的第一个音乐节,因为通常人数或是场地过于庞大的派对容易让我产生紧张感。但也许是怡人的黑海海风,也许是我见过最干净的沙滩,也许是完全沉浸在音乐中的人群,让我感到难得的完全放松。跳了一晚上之后我跟 Saba 的朋友们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中途也有人在休憩一阵子之后去别的舞池继续晨练。
    当晚我们坐着朋友的车回到了第比利斯。回到住处之后小睡了一会儿在 3 点左右到了 Bassiani 门口。当天正好赶上了 Bassiani 每个月一次的酷儿派对 Horoom Night。一走进舞池就看到了在低音音响上起舞的 Aresibo,与在异国他乡刚认识的朋友重逢的激动心情使得我立刻决定登高和他一起跳。
    迪斯科球反射在 Horoom 里的光点和人们身上的亮片交织在一起,使我在温馨的氛围中丧失了方向感。在和好友共舞了 10 分钟之后,我很不幸地从一米多高的音响上一脚踩空摔了下来。虽然被几位善良的陌生人扶了好几把,但还是狠狠地磕在了后腰上,并且引发了舞池里比音乐还大声的惊呼和正在酣畅淋漓打碟的 DJ 的瞩目。
    引起这个小插曲的愧疚感使我一点都不敢马虎地开始站起来继续跳舞,并且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晚。虽然之后一段时间后腰都很疼,而且身上都是乌青,但这也是 Bassiani 给我留下的物理记忆,提醒着我在那个美丽的国度里度过的美好时光,和遇见的最纯粹质朴的人民。

    Loshadka Party,©️ Arnold Veber

    你会感受到地缘政治带来的文化差异吗?
    WDD:对于我这种已经对俄国、高加索、中亚、东欧这些 “后苏联空间” 有一定认识的人来说,地缘政治带来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很后知后觉的东西。或者说,如果我去寻找,肯定可以找到佐证。但对于年轻人来说,除非你是故意要在网上装得像个有文化、有意思的人,或者为了炮制某种观点,否则没有必要刻意把后冷战的东西,把意识形态的东西放大很多。
    我觉得大家应该尽量摆脱一些偏见去感受当地文化,比如意识形态的偏见,比如地缘政治的偏见,还有就是,网络段子的偏见。
    Yinan:会特别感受到那里跟去过的别的地方的场景的不同,很难具体总结这种观感从哪里来,但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当地人的能量。那里不像柏林,没有太多来自国外的定居者或是游客,所以可以更加直观感受到属于当地居民创造的特别氛围。

    Loshadka Party,©️ Arnold Veber

    派对里年轻人的样貌、穿着、舞姿、场地、环境、音乐,会有什么新鲜感或者不同吗?
    WDD:在我的记忆里,去派对的年轻人都特别好看,而且都挺和蔼可亲的,有些人还特别腼腆。大家穿着运动服(冬天的时候就是清一色的黑色棉衣),在昏暗的舞池里跳舞。有的人会跳得特别剧烈,肌肉感十足,每个动作都要力求标准。夏天的时候,光膀子秀出一身肌肉的大有人在,反正绝对是年轻人荷尔蒙爆炸的地方。
    我觉得经历了柏林墙解体后 30 年的融合,东欧工业气质,硬朗的带有仪式感的能量,已经很好地与欧美的舞曲音乐融合了,在内容上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达到一个平衡。我比较在意音乐上一些微妙的采样,或者非常具有地域属性的 “小彩蛋”。比如高加索地区的颂歌,比如俄语新闻的采样,都可以融入到舞曲的强劲节奏中。

    Skotoboyna,©️ Arnold Veber

    Yinan:年龄,参加派对的人很大一部年龄不算年轻了。从 20 岁的年轻人到 50 对左右的都有。
    舞姿,Scandal 第一次派对的嘉宾 NDRX 曾经跟我说,我们格鲁吉亚人都不怎么爱工作,但是很爱喝酒很爱跳舞。在一个充斥着生产力就是一切,放松就是有罪心理的现代社会中,能够理所当然地享受放松的过程,在我去过的大多数地方是很难看到的,但我却在格鲁吉亚感受到了。不管当地经济政治如何,那里的人都在试图表达自己,并且把生活过得更好。当地的地下场景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积极的态度。
    穿着,在一个人均工资只有 200/300 美金的地方,几乎没有像纽约上海场景里身着华丽衣裙,有品牌加持的人群。但是跟当地人对生活的态度一样,他们会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之内穿出自己的个性,或者想表达的东西。这对我来说很美。

    C.L.U.M.A,©️ Arnold Veber

    你的融入感,跟在其他国家参加派对的时候有什么差别吗?
    WDD:消费不高,便宜,音乐好,氛围好,怎么样都能融入进去。别盯着别人一直看,然后到处拍照,像个游客一样就行。
    Yinan:我的融入感来自于在格鲁吉亚的场景里我感到的随意和放松。这样的心理状态对我来说是最能让我享受派对的。

    Mutabor club,©️ Arnold Veber

    东欧和俄国作为曾经深受社会主义影响的地域,在你心中有任何潜意识的共鸣感吗?
    WDD:我是军工企业里长大的,对于我来说,能在大厂房、工人俱乐部、职工活动中心这种地方喝酒跳舞,简直太棒了。有种实现童年梦想,杀死童年阴影的感觉。最大的共鸣感就是,我要把老家的废弃工厂也弄成跟东欧俱乐部一样的地方(当然这几乎不可能)。
    Yinan:在没有去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会有那么深刻的共鸣。白天在街上看见属于社会主义政权特有的街道规划,建筑遗留,有一种很强烈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时刻提醒着我去珍惜现在相对的自由以及能够存活于夜晚的场景,而不是把 club 的存在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自己只是去享乐、被服务的那一方。因为太多的人为这个场景的存在付出了 TA 们的全部。
    EP:我在上海居住了很多年,但我的老家其实在北方重工业城市,我从小在炼油厂的工人家庭长大。印象深刻的是爸妈下班时,大街上清一色穿着工作服的工人,还有随处可见的安全生产标语和团结富强口号。走在街头可以看见很多相似的建筑物,包括公园和体育场的雕塑,还有工厂车间、烟囱油罐的造型。前两年回家时拍了些照片和视频,其实和东欧的重工业城市观感很像。在冬天,雾霾灰的天空,水泥灰的建筑,肃杀的充满社会主义气息的街景,粗砺感,冷漠感。在这里无法不感到自我的渺小,意志的庞大。
    我们派对长期合作的两位柏林艺术家在产出视觉时,运用了一样来自我个人记忆深处的灵感元素:火和火炬。那是来自家乡炼油厂区里一架长明的火炬,照亮我童年的夜空,13 年时它随着厂里的技术改进被淘汰了,但在我心里,火苗还在摇曳。

    C.L.U.M.A Party,©️ Arnold Veber

    第二部分:交集

    作为把东欧派对 “搬运” 到国内的主办方,最初的动机是什么?
    Yinan:爱那里的场景和许多东欧制作人的音乐很久了。
    EP:Scandal 是一个扎根于中国上海的地下音乐派对组织,创办派对的动机是从一个洞察开始的。近两年每个人都很难不关注到世界上发生的变动和经济形势的低迷。前两天有一篇文章总结了这些变动,作者称 2019 年为 “反抗的一年”。在当下,你很难不感觉到一种自我封闭的强烈的氛围,引用特朗普的话就是建墙,无论是大墙还是小墙,大圈子还是小圈子,你还是我,都在被这种氛围传染。但在这个时刻,仍然有人想要弥合分歧。我想就是我们。
    虽然只是一个派对,但我们也希望能借助国际特别是东欧音乐场景的洞察,给中国的地下场景和年轻人带来一些新的活力。就像 Scandal 的开幕嘉宾 Ndrx 说的,也许生活令人失望,但年轻人不要总宅在家里,多聊聊多聚聚,总会诞生出新的想法。

    Skotoboyna,©️ Arnold Veber

    东欧派对会在中国有 “水土不服” 的情况吗?
    Yinan:目前来看在我们的派对中没有感受到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派对开始之前帮助当地的群众了解来访中国的嘉宾,和 TA 们独有的文化背景,是派对主理人的职责所在。也很荣幸能够做这件事情。
    EP:没有。地下电子俱乐部在中国的大城市已经存在了不短的时间,尤其是上海,喜欢地下场景的年轻人,接纳能力极强,会带着好奇去感受各种各样的音乐,也会从半夜蹦到吃早餐。语言不是共通的,但音乐可以无缝交流。在我们的派对之中和之后,朋友们也很喜欢提供自己的意见。有朋友就把我们来自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嘉宾的音乐称作是 “东欧社会摇”,特喜欢这个说法,特别亲切也特别凶狠,用五个字说明一切。

    Everlast Phantom 和 Yinan(中间)与 Yung Acid(两边) 在北京

    东欧以及前苏联地区的音乐人跟欧美的相比,会对中国有更多的亲近感吗?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有什么值得回忆的片段吗?
    Yinan:目前还没 host 过欧美艺人,所以不好直观比较。
    关于 NDRX,有三个片段。
    片段 1:NDRX 在外滩静静地坐了一个半小时,欣赏夜景,眼神纯粹地看着浦东厨房三件套说,我从来没有到过那么高的地方。
    片段 2:NDRX 本来准备买咖啡为 set 做准备,但在被我安利了鸳鸯奶茶之后也决定尝一尝,我们在等饮料的时候他对我说:我觉得我已经爱上上海了。
    片段 3:NDRX 放歌后坐在电梯门口,跟当晚来的群众一起聊天。感觉他对上海的场景很好奇。希望下次来能带他体验更多不同的场景。
    关于 Yung Acid 的一个片段是,北京站结束后,Ilsur 说这次中国行让他更有动力去制作,发专辑,因为中国的观众让他感受到了对他们音乐的共鸣和爱。
    EP:前面说过我来自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生活场景的相似,首先在音乐中会让我很自然的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情绪。在聊天时我们也会聊到一些话题,我给 Yung Acid 看老家街头的建筑物照片,也给 Ndrx 看过老家下雪的模样,他们不太能用英文讲很多辞藻,但用眼神告诉我秒懂了。尤其喀山和淄博,是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的两座城市,我们曾在其中长大,又在今天因为音乐相遇。很亲切,甚至有那么点老乡见老乡的意思。或者说是同志!

    C.L.U.M.A Party,©️ Arnold Veber

    东欧的政治与社会状况,在 90 年代初很强烈地影响了俱乐部音乐,你觉得现在的那些音乐人的作品中,还会出现很剧烈的愤怒与躁动的(社会性)情绪吗?
    WDD:就把这当做后冷战时代的一种通病吧,或者所把它当做创作灵感吧。把更多人聚集在一起的音乐,永远都会有社会性。除了那种特别傻的音乐。
    EP:会。很巧 Yung Acid 和我们讲过这件事,在聊到家乡时,他说 90 年代苏联和鞑靼共和国的变动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还有他们的创作。如何会就不详述了,这事儿要用听的。

    C.L.U.M.A Party,©️ Arnold Veber

    第三部分:展望

    你理想中的派对场景,在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WDD:派对本身可以更加鱼龙混杂,这意味着开放。但人们会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以更广大,也可以更地下。
    Yinan:在派对开始之前有好奇和对派对话题的探讨交流,在派对中能自由地玩得尽兴,在派对结束后产生更多直面接下来生活的勇气和自信。
    EP:对未来没有宏大的概念,生存也许是更实际的期望。中国的地下派对场景虽然已经存在了十来年,但其实还在萌芽状态,俱乐部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关停又再活过来,然后继续努力存活。每天醉醺醺的派对主理人们,很多时候也不得不思考实际的问题。好在当下的场景发展特别迅速,可以发现有很多年轻人想要参与进来做些事情,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当你在晚上钻进地下俱乐部,你会在这里发现惊喜,发现同伴,发现在生活刻板的 routine 之外还存在着意料之外,甚至是生命力的源泉。极其宝贵。至于成长、壮大什么的,基本要素都是活着。所以我希望它生存下去。

    Skotoboyna,©️ Arnold Veber

    更多风格、水平参差不齐的东欧音乐人来到中国,你会怎么看待这些音乐之外(更像商务往来)更大规模的文化融合?
    WDD:文化交流的门槛越低越好。
    Yinan:很期待更大规模的交流,相信大家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也能从各自一方的经历中找到激励和灵感。We are not alone.
    EP:大范围来说,中国的听众主流对于俱乐部的需求还是放松和享乐,所以可能对音乐流派没有很多概念,也说不出 techno 和其他的跳舞音乐的区别。但这两年很明显大家知道 hip-hop 了,挺好的,说明听众在成长。也可以感觉到人们开始受够 EDM 了,开始更多的关注地下文化。
    地下文化带来的是什么,对于中国很多年轻人(包括我)来说,成长历程中从未有人强调过 “个性” 是有价值的,因此大家的个性通常是从模仿开始的,先看到有人这样,觉得很酷,然后也许会产生对于自身的一些发现,一些改变。
    至于水平,有时候你会听到人们评价今天的派对无聊的要死,但同一天晚上也会听到有人说特别好。我觉得,与其关注水平,更优先的是培养听众,让更多人爱上这个场景。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也回到了上一个问题,先生存,再壮大。

    Witchout Party,©️ Arnold Veber

    你想找的下一个东欧音乐人是谁?
    WDD:给 Gosha Rubchinskiy 做音乐的,Buttechno。
    Yinan:乌克兰艺人Yanamaste,现在住在第比利斯,是当地另一个传奇夜店 Khidi 的驻场。我关注了他很久,而且有趣的是从 NDRX 那里得知 Yanamste 是他曾经的学生。
    当然,还想把 NDRX请 回来,这次和 他Bassiani 的驻场朋友们一起:HVL,Zitto, Kancheli。来一个Bassiani Night。
    EP:会邀请更多俄罗斯的音乐人,至于是谁就不说了,保密,请大家持续关注嘻嘻。
    2020.01.14 | BY 吴鞑靼 |
      东欧派对潮流蹦迪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0
      Loading 0
      我们拍下 44KW 的最后一日

      我们拍下 44KW 的最后一日

      club夜店夜生活跳舞蹦迪
      BIE别的
      3+
      Loading 0
      在舞池里被揩油,你会怎么做?

      在舞池里被揩油,你会怎么做?

      club夜店跳舞蹦迪蹦野迪
      BIE别的
      12+
      Loading 0
      在克罗地亚,我探访了有 7 座废弃豪华酒店的黄金海湾

      在克罗地亚,我探访了有 7 座废弃豪华酒店的黄金海湾

      #废墟东欧人文克罗地亚历史探险旅行欧洲
      BIE别的
      2+
      Loading 0
      你所定义的秩序,才是秩序

      你所定义的秩序,才是秩序

      别看品牌合作文化潮流纪录片视频设计
      BIE别的
      12+
      Loading 1
      当俱乐部变为废墟,我们又回到地下

      当俱乐部变为废墟,我们又回到地下

      #废墟亚文化年轻人派对锐舞
      BIE别的
      1+
      Loading 0
      北京五一假期喝酒实录

      北京五一假期喝酒实录

      公共生活北京年轻人派对酒吧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