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bié Records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bié Records -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1+
    Loading 0
    BIE别的

    在网络世界,每个人有多大的自主性?跟陈楸帆聊聊

    2020.03.26 | BY 陆冉 |
    一颗螺丝钉技术网络自由
    一个 21 世纪的平凡网民在虚拟世界里开始了他正常的一天。他对自己所见到的一切都得保持警惕:天空的颜色是不是勾兑过的?突然出现在脚下的路要把自己带到哪里?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做着同一件事,他产生了想加入其中的冲动,不过又被其他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他看见了一些自己从未见过的 “同类”,他们的外表和言论都如同天外来客。他感到不可思议,觉得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存在如此奇怪的人。
    他溜达着来到一片小树林前,却发现这里四处被高高的栅栏封锁。他产生了好奇心,绕着走了三圈并跟许多个路人打听过了之后,他终于找到一个未上锁的小门钻了进去。他大为惊讶,这里既有难得一见的纯洁的独角兽,也有潜伏的恶魔,人们正匆匆地传递着一些东西。突然一阵强风吹来,他被卷出了树林外,再次回到那扇们,发现它已经被堵住了。门口贴着一张禁止入内的告示,上面还写着好多人的名字,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有些人聚在那抗议,另一些人则从暗处观察着他们。这位平凡的网民摇摇头走开了……

    《楚门的世界》电影剧照,图源网络 

    在网络世界里,在技术背景下,面对有形的监管和无形的引导,一个人应该或能够拥有多大的自主性?年初至今在网络平台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令我们再次思考技术赋权和技术管控的话题。一是在传染病暴发期间,个体为了争取信息的知情权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一是又一次网络大论战中,被卷入其中的参与者所产生的狂热情绪;一是信息管控的死角里,不断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我们邀请到科幻作家和多年的技术行业从业者陈楸帆来跟我们聊了聊这些问题。

    BIE别的:疫情爆发以来,你会不会感觉经历了一场民间与官方之间争夺信息的战斗? 

    陈楸帆:我觉得它像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其实双方都是在争夺一种话语权,包括知情权、信息的传播权,对事实进行定义的权利等。

    技术在其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首先,肯定是每个个体借助技术,成为信息采集和发布的节点,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这样的一个巨大的网络,这种几何级数级的传播,让信息的传递变得非常迅速。这是两面的,一方面,真实的事情能很快传递到位;另一方面谣言和不实的信息也会以同样可怕的速度传播,造成很多负面的后果。所以,在很多信息传播的节点上都有官方的引导和管控,甚至以后可能电话网络等底层的信息传递的层面都会受到管控。这个可能已经是现实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作为一个个体没有力量去改变信息管控的规则。但你会发现人们发展出很多有意思的民间智慧来应对这些规则。比如通过改变语言的方式,换一个字和说法;或者用比喻、缩写,或其他替代性的信息;或者转换成图片,在图片上做一些手脚;还有不久前发生的替换文字编码的方法,层出不穷。而管控的一方也会去应对,把新的词加入词库,升级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的级数。有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觉,像是一种循环上升的 “斗法”。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运用技术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技术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中介物,你可以说它是中立的,但是方法背后绝对有自己的价值观存在。

    这种技术的 “斗法” 会有什么新的发展?

    肯定会跟着技术的发展产生变化。比如网络上的秘密空间,一直都存在着的暗网,点对点的加密通讯工具,都一直不停在更新迭代,也包括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量子通信的加密的技术。
    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主方向,另一个是我们如何去开发技术使用的不同场景。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不管是个人的还是企业级的开发者都会做。比如,“钉钉” 本来是一个办公工具,疫情时期,突然变成了学生上网课的管控手段,但里面很多功能不是为小学生设计的,由此带来了一些错位。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场景转移,接下来可能会一直出现。

    秘密空间和加密通讯技术为什么不好管控?

    我们现在借助的是网状的数据传递系统,信息分级逐步跳转,一个路由到一个路由,逐步到达你的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中间的环境,会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审查。
    加密通讯技术是点对点的传递环境,通过卫星、基站的方式,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直接连接到你要通话的另一方,所以很多节点就不存在了。这样要拦截这些信息,成本就非常高,虽然不是绝对不可能被监控。

    管控不是在于是否能实现,而在于成本有多少。如果不计成本,基本上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被监控的。比如疫情期间,我们需要每天进出登记、查体温;但如果这成为常态,需要的成本是非常大的。

    现在还可以说技术的发展具有自下而上的特征吗?

    电影《乔布斯》截图,图源网络

    我觉得现在已经不能这样说了。技术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垄断式,或者寡头式的强资源驱动的时代。原来谷歌、苹果等企业都是车库创业,都是从地下出来的,是草根的,但现在很多新的 idea,都要受国家资助或者大公司资助才有机会出来,或者刚一开始冒出迹象就已经被资本给收编了。所以底层大部分最后还是要去选择一套资本的力量,才能够成长得足够强大。所以现在我觉得技术的发展是反过来,是自上而下的过程。

    普通人在这其中有多大的自主性呢?

    我觉得可能没有太大的自主性。你的日常生活基本都是被这些技术所占据的,自觉地还是无意识地,都被算法、程序所控制。很多时候你觉得是你自己在做选择,行使你的自由意志,但其实并不是。购物决策、媒体新闻、价值观传递,背后都有算法、偏好的呈现。除非你有一个隔绝的环境,也就是脱网、断网,但那样你会发现生活非常不方便,所以最后大家还是会选择这样一个舒服的生活。

    个人的自主性越来越多地上缴了。

    是这样的。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进行一些改善? 

    可能只能借用一些比较笨而低效的办法去做。比如进行一些非网络化的活动,在线下尽量拓展信息接触的多样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总是喜欢和相似的人去打交道,他们跟你保持类似的观点,这样造成接触的信息非常单一,没有办法保持多元化。

    或者进行深度的阅读,而不是碎片化的阅读。认知科学的研究已经发现碎片化的阅读对大脑的思维模式和新生的神经通路可能都有一定的影响。长时间碎片化阅读,人的决策能力、认知能力、对情绪的管控能力、自我觉察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实应该回到我们原来都比较习惯的这种慢阅读、深度阅读的状态,把想象力、创造力找回来。 

    说到信息单一化,我们看到,网络上时常有大论战的情况出现,两个阵营打得不可开交。比如前段时间出现的 227 事件。

    这个事我一直也有关注,我的朋友里有肖战的粉丝,也有写同人的朋友。他们其实都是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去讨论的。明星艺人背后还有经纪团队和资本方的驱动,这个更为复杂,但如果只从现象出发去看,就会发现其实双方没有想听对方去说什么,而只是一种,应该叫 “网络诡辩” 的状态:我只是使尽浑身解数证明我自己是对的,至于对方有没有道理,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就是非常情绪驱动的一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去战胜、消灭对方。
    所以我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就是不要参与任何网络辩论。因为没有意义,没有办法去说服一个装睡的人,有这个功夫不如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

    这件事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像 AO3 这样的网络空间,它其实是很多存在于网络上的精神家园之一。

    AO3 获得 2019 年雨果奖 “最佳非小說類作品” 奖项,AO3 用户发推庆祝,图源网络

    对,AO3 在都柏林获得雨果奖的那次我就在现场,很多我认识的朋友都在海外的同人圈里,他们都是性少数派,这个奖项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是对他们的立场或者价值观的肯定。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来,“Archive of Our Own”(“我们自己的档案”,AO3 的全称),表达的是一个非常希望保留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里面保存自己的创作,里面的标签无穷多,非常复杂细致,外人可能很难看懂。这样一种网站的存在,让我们回到互联网技术诞生时的一个本初的理想,就是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享有信息的自由、开放、公平。这个其实是人们最初想要去做互联网的愿景。

    这样的精神家园有没有可能让更多的人理解,而不是陷在 “圈地自萌” 的状态中?

    这其实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氛围。如果社会是开放的话,网站也是没有边界和围墙的,每个人都可以上去看想看的东西,发表想要发表的意见。前提是大家尊重彼此存在的合法性和多样性,你可能和我不一样,但是我尊重你的存在,这样一个氛围才是一个开放成熟的社会应该有的状态。而不是你跟我不一样我就要消灭你,这世界只有我,我才是唯一正确和合法的存在。我觉得这样一个做法很像是刘慈欣老师在《三体》里描述的黑暗森林,有一种受迫害妄想症的感觉,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你的敌人,对你是有伤害的。

    过去一段时间里,有人发起了 “逃离微信“ 行动,因为微信作为科技公司也承担着对用户的审查功能。

    其实没有一个科技公司能够做到单纯。我们经常制造这样一种话语上的幻觉,就是科技是一个中性不带价值判断的东西,其实并不是这样。科技公司掌握着这样一种工具,其实能更加深入地嵌入到我们的生活、意识形态或者认知结构里面,所以他们掌握的能量就更大。国外谷歌,Faceboook,Apple 等所有大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当它成为巨无霸的技术垄断型公司之后,如何面对利益与道义,股东和相关方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欧洲美国都出台了信息法案,去规范这些行为。
    国家去年成立了科技伦理委员会,腾讯提出“科技向善”,阿里提出 “Tech for Change” 等,这样一系列行为都是相关的。以往二十年我们经历的都是狂飙突进的流量圈地运动,对用户来说,都是从零到一的过程,你给我什么我就用什么,也不会去想我让渡了什么权利,一切都是为了效率和方便。但是二十年以后到了一个新的流量时代,网络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经非常高了。大家意识到,技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也在让渡我的很多权利,于是倒逼科技公司做出很多改变,国家出台政策进行规范。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除了平台,人们还在通过 “举报” 这个动作相互进行监督。 

    这种机制也是很早就有。比如你看到电视节目在家庭时间段出现不适合给小朋友看的内容,可以打电话给相关机构去投诉。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投诉渠道,只是可能机制不一样。
    我觉得需要讨论的是,在这里它有没有一个透明的标准。如果我们不知道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就会导致混乱现象,导致一个 “互害社会”。你知道只要一举报,就会带来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给对方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最终导致一个社会信赖氛围的消失。于是形成了一种猜疑链,处处提防别人不要举报自己。这也影响我们正常的创作发生。
    更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一套合理、合法、健康、分层的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筛选一些真正有害的谣言、带有不良违法内容的信息,保证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健康生态。一个非常混乱甚至过度反应的防御系统,就像过度攻击的免疫系统一样,会把你正常的细胞都损坏掉。你必须建立一套正确的,反映灵敏又清晰的信息免疫系统,这样才能让每一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去维护这套系统的正常运作。

    那么管控应该管到哪里,能画一条线吗?

    我觉得没有办法划定一条不变的界线。所有的一切都随着社会环境包括人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变化。这只能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对管控一方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的新技术、新平台、新社群,他们的话语体系、价值观、弹性都非常不同,不存在一刀切的方式。用一刀切这样简单粗暴、以偏概全的方法去处理,长远来看,是不人性,不智慧的。长远看来,我们应该运用技术去参与管控,应该更加人性化、个体化、个性化、多样化地去实施这些管控

    不加管控的网络也是不可想像的,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比如现在制造谣言成本非常低,其中很多技术手段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说伪造声音、伪造名人视频。也包括政治上的应用,比如 2018 年曾爆出美国大选时,有一家叫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窃取用户数据,在 Facebook 上投放大量个性化定制的政治宣传的广告,不知不觉间影响了非常多的选民。
    管控就是为了保证你不会无意识中接收一些错误信息,成为传播错误信息的一个节点。谣言可能会影响非常多的人,比如说,说什么药有用导致药物脱销,社会资源的错配和消耗、恐慌,制造更多群体聚集、加剧传播等。这样的我觉得可以定性为有害的谣言,需要定点的管控、清除这样一些有害信息。

    所以,当你没有办法获得全面信息的时候不要妄下结论,你看到的一切可能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所谓的后真相时代,找到真相的成本非常高。

    最后,给我们推荐一些科幻作品中的技术赋权与管控的例子吧!

    《西部世界》第三季海报,图源网络

    特别多,我举几个。一个是 《少数派报告》。如果你能够预知一个人的犯罪动机,是否有权在他实施行为之前抓捕他。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技术赋权,同时也剥夺了人的权利的故事。
    还有刚开播的《西部世界》第三季。人们创造了这样一些仿生人,为他们编造记忆,作为娱乐机器人,来满足人类很多阴暗扭曲的欲望,但这个过程中机器人也自我觉醒了。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经典故事,也就是人类是否有权利制作这样一些娱乐机器,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给他们添加痛苦。
    还有一个是《楚门的世界》。他其实隐喻的就是当下的信息环境,每天你以为在过自己的人生,实际都是安排好的,所有的人都是演员,在监控、被注视之下。当你知道了这一切之后,你怎么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怎么样重新作出选择。
    2020.03.26 | BY 陆冉 |
    • 设计:冬甩
    一颗螺丝钉技术网络自由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BIE别的
    8+
    Loading 1
    自杀 Network:1990-2020年间日本自杀系网站小史

    自杀 Network:1990-2020年间日本自杀系网站小史

    双向心理日本网络躁郁
    BIE别的
    0
    Loading 0
    《又爽又脏的……》

    《又爽又脏的……》

    女性爽自由
    BIE别的
    0
    Loading 0

    宠物去世后,你会选择克隆,还是安葬?

    克隆宠物技术死后畅想科技
    BIE别的
    2+
    Loading 0
    为了跟宠物说上话,我找了一位能跟动物交流的灵媒

    为了跟宠物说上话,我找了一位能跟动物交流的灵媒

    一颗螺丝钉宠物淘宝神秘学迷信通灵
    BIE别的
    0
    Loading 0
    “动森” 刷屏朋友圈,同事讲了讲她和小动物的温情故事会

    “动森” 刷屏朋友圈,同事讲了讲她和小动物的温情故事会

    一颗螺丝钉动森游戏
    BIE别的
    0
    Loading 0
    一个可以预测下一秒的小装置,如何摧毁了人类的行动力

    一个可以预测下一秒的小装置,如何摧毁了人类的行动力

    一颗螺丝钉科幻自由意志虚构
    微信公众号:vicechina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2)1296-03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问题反馈请发送邮件到 biede@yishiyise.com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