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 New Talent
    • 大艺术家
    • 新作
    • 值得一去
    • 艺术话题
    2+
    Loading 0
    值得一去

    技术背景下,一个人的灵魂可能参与他人的体验吗?

    2020.11.03 | BY 龙星如 |
    奇书《哥德尔、埃舍尔、巴赫》的作者侯世达(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在新书《我是个怪圈》中提到 “笼中之鸟” 的比喻 —— 一个大脑(笼子)对应一个灵魂(鸟)。但他认为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一个灵魂可能同时在不同的大脑之中,而一个大脑之中也可能同时有不同的灵魂,他将之形容为 “人类同一性的模糊之光”。 
    侯氏列举了一系列关于技术进步的思想实验来启发我们的想象:比如你通过游戏手柄来控制远程动作,或通过阅读生动的描写进入另一个环境,而产生共鸣、与他人共情这样的体验也证明,我们确实有能力不同程度地闯入他人的宇宙。这个想法并非是要彻底模糊掉人与万物的边界,而是基于作者的一个非常具备计算机意识的脑洞:我们的大脑如果是表征性的通用机器,那么灵魂的相互渗透便不可避免。

    《有风》,“神秘参与” 展览现场,2020,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神秘参与” 展览现场,2020,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展出的 “神秘参与” 从一场席卷中世纪欧洲的集体歇斯底里危机(也称 “舞蹈狂热”)出发,尝试触及一次关于这种 “模糊之光” 的讨论。与侯氏的探索同样有趣之处在于,展览提出的阐释方法并不局限在人们已经熟悉的集体无意识之类的理论范围内。一方面,视角延伸到摄像头、LED 灯管墙、扬声器之类已经在植入现代意识环境的媒介设备,另一方面也包含更古老、更根深蒂固的直觉性、欲望性乃至交织着野性与传说的体验。这更像是一种在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延伸” 之后,在愈发纷繁复杂的媒介形式能强化乃至操纵幻肢体验、视听通感、错视、移情等等状态的时代,由 14 名/组艺术家共同提出的对意识状态的询问。

    《幻影之尘》安装过程,卡尔斯巴德,新墨西哥州,2018 Phantom Dustpre-installation in Carlsbad, New Mexico, 2018

    进入明当代美术馆幽暗洞穴(抑或这座前身为机械工厂建筑的腹腔),入口处是艺术家薇薇安·卡库里的《幻影之尘》,这张橙色的透明蚊帐上仿佛印刻着大大小小不同的街头音响的轮廓。艺术家也创作了一段在卡尔斯巴德洞穴录制的音轨。她在那里悄悄地通过一只小扬声器播放墨西哥当下流行音乐,并在一定的距离外录制在洞穴内失真的音乐回声。有趣的是,声音是这里的主角,而印刻着 “音箱” 图案的透明幔帐仿佛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提醒,一种声音在空间实体化的缥缈一瞬。
    “洞穴” 的状态也延伸到展厅几乎所有的房间里,也注定这次展览的探访将是极其向内的体验。展览有许多件作品都涉及到对某一个具体发生的事件的重构,但重构的目的并不在于还原 “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对诸多生命事件和记忆本身之 “不可重构性” 的直面。如果我们不能在感官和认知体验上,将一个人完全地传送到某一个过去,那么只能通过某种自己搭建的隧道,将过去的一部分信息引来并附着于当下。 

    《内啡肽的火焰》,“神秘参与” 展览现场,2020,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内啡肽的火焰》来自于艺术家王翰林父亲因病昏迷一周醒来后,对梦中看到幻境的陈述:他 “一个人穿越大江大河,走向白光”,或者 “与亲人欢聚,感到宁静”。通过对濒临死之岸又渡河回来之人的描述的记录和重构,艺术家将生死边界之上的内在世界引至现场。类似地,作品《昏厥》用令人眩晕的白色 LED 灯管墙视觉化了艺术家通过过度换气主动 “昏厥” 的进程,这件作品也是一件过往对此在的附身:艺术家的祖父在大屠杀中,曾在将被执行枪决时昏厥倒下,从而幸存。 

    《我们无能为力》(新闻发布会)影像截帧,密封博物馆,2016,图片致谢艺术家

    “密封博物馆”(艺术家克劳斯·韦纳 Klaus Wehner 的代名)的影像作品《我们无能为力(新闻发布会)》则犀利地指向了媒体机器对 “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根深蒂固信念,它甚至包含对事件幸存者的个人伤痛,和受害者最后时光的全然无隐私披露。画面讲述了一场哑然噤声的新闻发布会,抽去了关于 “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全部线索,只由艺术家一人扮演的十二位主角,上演着那些事实性物证之外,“不可重构” 的情绪存留:创伤、忧郁、孤寂。

    《大卫与大卫的对话》影像截帧,“神秘参与” 展览现场,2020,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行进至二楼角落,艺术家余政达的影像装置 《大卫与大卫的对话》 里镶着一圈橙色灯光的镜子在地面映射出隐隐绰绰的倒影,而作品讲述的是艺术家从纽约回来后,计算机被窃。他尝试通过与朋友之间的对话去重构这份城市记忆的过程 —— 而记忆在今天大量依赖于数字相册素材、社交软件对话和桌面文档的。数字媒介似乎生来擅长制造外置的碎片分身,而它们也会随时散佚。在精确性上仿佛更可靠的高清图片,有时仿佛不如脑海深处那随时能唤起神经通路的画面,哪怕已然模糊不清。作品里像舞台化妆间一样的镜子把观众的脸映得橙黄,二重身 (Doppelgänger) 悄然显像,而它比任何高速存储和解析设备,似乎都要轮廓鲜明。

    《关于 891 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神秘参与” 展览现场,2020,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我们从未与意识和平相处,而是不断摇摆在仪式性的信仰与迷恋,以及 “科学性” 的解读与逼近之间 —— 而二者或许都不是正确答案。展览随时呈现出这种状态的涤荡,和在作品之间的跳跃。炼金术、符箓、哲人之石、伪科学出版物占有一席之地,而内啡肽、精神治疗、科技图像这些更近现代的意识解读手段也在洞穴里共存。这种不较真的 、向内的和有意识的混沌状态,在陈哲的《关于 891 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脚。在黄昏之光弥散的空间里,人们可以随时坐下来聆听关于黄昏经验的朗诵。黄昏是一种无时间的隐喻,它仿佛连接诗学意义上的生死与明灭。在疫情席卷的复杂之年,所有人的生命状态似乎都充斥着不可逃避的无常与费解,计划被打破,而原本不可撼动的认知也在疏散。或许答案原本就在于一次次的 “神秘参与”,轻触人类同一性的模糊之光。 

    奇书《哥德尔、埃舍尔、巴赫》的作者侯世达(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在新书《我是个怪圈》中提到 “笼中之鸟” 的比喻 —— 一个大脑(笼子)对应一个灵魂(鸟)。但他认为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一个灵魂可能同时在不同的大脑之中,而一个大脑之中也可能同时有不同的灵魂,他将之形容为 “人类同一性的模糊之光”。 
    侯氏列举了一系列关于技术进步的思想实验来启发我们的想象:比如你通过游戏手柄来控制远程动作,或通过阅读生动的描写进入另一个环境,而产生共鸣、与他人共情这样的体验也证明,我们确实有能力不同程度地闯入他人的宇宙。这个想法并非是要彻底模糊掉人与万物的边界,而是基于作者的一个非常具备计算机意识的脑洞:我们的大脑如果是表征性的通用机器,那么灵魂的相互渗透便不可避免。

    《有风》,“神秘参与” 展览现场,2020,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神秘参与” 展览现场,2020,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展出的 “神秘参与” 从一场席卷中世纪欧洲的集体歇斯底里危机(也称 “舞蹈狂热”)出发,尝试触及一次关于这种 “模糊之光” 的讨论。与侯氏的探索同样有趣之处在于,展览提出的阐释方法并不局限在人们已经熟悉的集体无意识之类的理论范围内。一方面,视角延伸到摄像头、LED 灯管墙、扬声器之类已经在植入现代意识环境的媒介设备,另一方面也包含更古老、更根深蒂固的直觉性、欲望性乃至交织着野性与传说的体验。这更像是一种在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延伸” 之后,在愈发纷繁复杂的媒介形式能强化乃至操纵幻肢体验、视听通感、错视、移情等等状态的时代,由 14 名/组艺术家共同提出的对意识状态的询问。

    《幻影之尘》安装过程,卡尔斯巴德,新墨西哥州,2018 Phantom Dustpre-installation in Carlsbad, New Mexico, 2018

    进入明当代美术馆幽暗洞穴(抑或这座前身为机械工厂建筑的腹腔),入口处是艺术家薇薇安·卡库里的《幻影之尘》,这张橙色的透明蚊帐上仿佛印刻着大大小小不同的街头音响的轮廓。艺术家也创作了一段在卡尔斯巴德洞穴录制的音轨。她在那里悄悄地通过一只小扬声器播放墨西哥当下流行音乐,并在一定的距离外录制在洞穴内失真的音乐回声。有趣的是,声音是这里的主角,而印刻着 “音箱” 图案的透明幔帐仿佛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提醒,一种声音在空间实体化的缥缈一瞬。
    “洞穴” 的状态也延伸到展厅几乎所有的房间里,也注定这次展览的探访将是极其向内的体验。展览有许多件作品都涉及到对某一个具体发生的事件的重构,但重构的目的并不在于还原 “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对诸多生命事件和记忆本身之 “不可重构性” 的直面。如果我们不能在感官和认知体验上,将一个人完全地传送到某一个过去,那么只能通过某种自己搭建的隧道,将过去的一部分信息引来并附着于当下。 

    《内啡肽的火焰》,“神秘参与” 展览现场,2020,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内啡肽的火焰》来自于艺术家王翰林父亲因病昏迷一周醒来后,对梦中看到幻境的陈述:他 “一个人穿越大江大河,走向白光”,或者 “与亲人欢聚,感到宁静”。通过对濒临死之岸又渡河回来之人的描述的记录和重构,艺术家将生死边界之上的内在世界引至现场。类似地,作品《昏厥》用令人眩晕的白色 LED 灯管墙视觉化了艺术家通过过度换气主动 “昏厥” 的进程,这件作品也是一件过往对此在的附身:艺术家的祖父在大屠杀中,曾在将被执行枪决时昏厥倒下,从而幸存。 

    《我们无能为力》(新闻发布会)影像截帧,密封博物馆,2016,图片致谢艺术家

    “密封博物馆”(艺术家克劳斯·韦纳 Klaus Wehner 的代名)的影像作品《我们无能为力(新闻发布会)》则犀利地指向了媒体机器对 “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根深蒂固信念,它甚至包含对事件幸存者的个人伤痛,和受害者最后时光的全然无隐私披露。画面讲述了一场哑然噤声的新闻发布会,抽去了关于 “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全部线索,只由艺术家一人扮演的十二位主角,上演着那些事实性物证之外,“不可重构” 的情绪存留:创伤、忧郁、孤寂。

    《大卫与大卫的对话》影像截帧,“神秘参与” 展览现场,2020,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行进至二楼角落,艺术家余政达的影像装置 《大卫与大卫的对话》 里镶着一圈橙色灯光的镜子在地面映射出隐隐绰绰的倒影,而作品讲述的是艺术家从纽约回来后,计算机被窃。他尝试通过与朋友之间的对话去重构这份城市记忆的过程 —— 而记忆在今天大量依赖于数字相册素材、社交软件对话和桌面文档的。数字媒介似乎生来擅长制造外置的碎片分身,而它们也会随时散佚。在精确性上仿佛更可靠的高清图片,有时仿佛不如脑海深处那随时能唤起神经通路的画面,哪怕已然模糊不清。作品里像舞台化妆间一样的镜子把观众的脸映得橙黄,二重身 (Doppelgänger) 悄然显像,而它比任何高速存储和解析设备,似乎都要轮廓鲜明。

    《关于 891 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神秘参与” 展览现场,2020,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我们从未与意识和平相处,而是不断摇摆在仪式性的信仰与迷恋,以及 “科学性” 的解读与逼近之间 —— 而二者或许都不是正确答案。展览随时呈现出这种状态的涤荡,和在作品之间的跳跃。炼金术、符箓、哲人之石、伪科学出版物占有一席之地,而内啡肽、精神治疗、科技图像这些更近现代的意识解读手段也在洞穴里共存。这种不较真的 、向内的和有意识的混沌状态,在陈哲的《关于 891 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脚。在黄昏之光弥散的空间里,人们可以随时坐下来聆听关于黄昏经验的朗诵。黄昏是一种无时间的隐喻,它仿佛连接诗学意义上的生死与明灭。在疫情席卷的复杂之年,所有人的生命状态似乎都充斥着不可逃避的无常与费解,计划被打破,而原本不可撼动的认知也在疏散。或许答案原本就在于一次次的 “神秘参与”,轻触人类同一性的模糊之光。 

    2020.11.03 | BY 龙星如 |
    • 编辑:陆冉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9)3893-3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