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岁的我在英国第一次看了妇科病
“女人得妇科病就像得感冒一样正常”
1月19日,英国的夜晚,自宅卫生间,我对着内裤上的液体一筹莫展 —— 味道难闻,呈黄绿色,量多,部分甚至凝结成灰色块状。不仅恶心,而且难清洗。
我打开了手机浏览器,搜索关键词 “白带异常”。
阴道分泌物,俗称白带,这是我从妈妈那里学会的词。白带无色无味,或带少许白色,平常量少,月经中期增多,能润滑并保护阴道。
检索结果如下:
“生殖道炎症如阴道炎和急性子宫颈炎或发生癌变时,白带量显著增多且性状改变,称为病理性白带。”
我粗略对照了症状,没有见血,阴道只是轻度瘙痒和灼热,可以排除宫颈炎和癌变,那就是阴道炎了。考虑到我成年不久,罪魁祸首基本剩下三种:滴虫、霉菌和细菌。
这三种阴道炎的治疗都以口服甲硝唑为主,疗程天数完全一致,我又查询了药物英文,发现它在英国属于处方药,必须要预约家庭医生( GP )。
对症之后,我不安地向妈妈发微信:“我白带好像有问题。得去看医生。”
几个小时内,妈妈用极强的行动力为我搜集了一切信息。上至阴道护理小贴士,下至内裤的清洗方法,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不要偷懒,不能用公用洗衣机。我记得她是这么对我说的:“女人得妇科病就像得感冒一样正常。”
妈妈曾经罹患霉菌性妇科炎症,非常清楚妇科病的普遍性,一开始就高度重视这件事。截至我就诊的1月23日,我们一共通了三通电话,每次都长达一小时。
有妈的指示,我心里有底多了。首先肯定是更换新内裤,其次是生理盐水清洗私密处(英国居然没有卖脸盆,我不得不买了个陶瓷大碗! ),最后是我要去医生那做一次白带检测。
我们二人对异国的妇科治疗都一无所知,最终我决定选择 NHS(National Heatlh Servie),英国免费的全民医疗服务。
“我会不会感染阴道寄生虫了!”
1月21日,周一,熬过大学健康中心歇业的我前去注册 GP。
GP 全称 General Practitioner,全科医生,通常在小诊所工作,也有人称家庭医生。GP 们是英国医疗服务的最小单位,小毛小病找诊所预约,大病才去医院。如果你服用非处方药,例如想缓解感冒鼻塞之类的小病症,则可直接去药房询问药剂师。
其实留学生被建议一抵达就前往注册,但是我过去三年从未犯病,大意了……
我带好具有生物识别信息的暂住证、护照、学生证、租房合同,在前台接待处要求登记,对方会出示表格。上面是一些普通的个人信息,我照着填就行。
九点过去,前台开始大排长龙,看诊、预约、要求处方药的人都只能侯在狭窄的前厅。接待始终只有一人。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终于轮到我交表格。前台复印了证件,告诉我,“ 一周后你才能预约。”
一星期?!会不会就宫颈炎了!一星期后预约,四舍五入不就是两星期!我还是有点慌。
当晚我搜索了十次 “阴道炎”、“细菌性”、“滴虫性”,翻来覆去看中英文的材料,在社交媒体上搜相关的科普。关于症状的细节,每个网站描述的都各不相同。有时说滴虫性的分泌物是黄绿色,有时又是灰白色;而在味道上,“鱼腥臭” 同时出现在滴虫和细菌阴道炎的描述中,到底是哪个?
由于网络信息很难判断准确度,肉眼又不是显微镜,我越想越严重,越想越怕。
细菌还算小事,滴虫性可是性传染病,即使没有性交,也能通过少数非常规途径传播。寒假我去了不少地方,公厕得用过十个,在宿舍每周都用公用洗衣机……
非常配合地,我的外阴也隐隐开始瘙痒灼热 …… 难道我得的是滴虫性阴道炎?
不能再这么干等着吓自己了。
住所附近有个大医院,但英国医院分公私运营,有些不是 NHS 旗下;即使在 NHS 下,也有针对病人居民身份的定义。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约,于是转而浏览大学提供的页面和英国本地咨询号,里面出现了让我眼前一亮的名字:性健康中心( Sexual Health Centre )。

所有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个中心提供艾滋病阻断、紧急避孕药、性病疫苗接种和安全套,关注生理健康,可以免费咨询和检测。而且我家附近就有,只要是在英国生活了六个月以上常住居民,有疑似性传染病的症状,就是它们的服务对象。可惜我去的时候已经临近关门,我只好再捱一晚,明天再来。
听说我怀疑是滴虫作怪,妈妈终于沉不住气了。我被她臭骂了一顿不讲卫生(我觉得是包臀裙和裤袜 / 晾不干的内裤造成的 )。
爸爸也搅合进来,两个人一唱一和,甚至开始谈论我是不是交了男朋友。在我的坚决否认下,他们又说:“你有没有女朋友?就是和女朋友也要注意啊!”
在他们的监督下,我开始浏览性健康中心的评价。
我:这地方排队平均两小时,英国人疯狂差评。
我妈:?!你在 NHS 普通门诊那,前面一百多个人,两小时哪叫多啊?
我:测试结果要十四天,也被疯狂差评。
我妈:有一个什么菌就是要培养那么久。
我:哎,你说,中国有这种性健康中心吗?上海那个红房子妇科医院有吗?
我妈:没看到过。我也是和你爸爸结婚以后,才了解妇科知识的。

第二天在性健康中心看到的宣传
我继续浏览,发现性健康中心有一些专门的服务是给26岁以下人群的,比如 HPV 接种,还有给同性恋群体的 HPV 服务。还是挺靠谱的感觉,我又安心了点。
“妈妈,我不怕看妇科啦!”
1月23日晨七点十分,我再度光临了性健康中心。周围的等候区坐了大约十人,等了四十分钟,我被叫到了名字。
迎接我的是一位笑容和蔼的年轻女医生。她逐一询问了性生活、药物历史等,记录下我描述的病情。担心不熟悉的英语妨碍交流,我事先查了单词,不过她非常耐心,令人感到很放松。

“鉴于你从未有过性生活,所以不太可能是性传染病。我需要和我的同事商量一下。 ”
不一会儿,她带了一个塑料试管回来了,盖子接着一根细长的棉签。
“你到厕所里,把这根放进阴道,大概这么长,” 她用手指比了一下,“搅动十五秒,然后插回试管,我会在显微镜下帮你看看病源。”
我想这就是妈妈说的白带检测,但没料到是自助的。
卫生棉条的使用经历,以及自慰的经验,让我很快就触到了阴道口外缘,毫无障碍地完成了采样 —— 没有痛感,主要是异物刺激感。它进得比我想得还深。
女医生让我在房间里稍作等待。大概十分钟,她回来了。
“放心,你是细菌性的。”
她说着,递给我这个炎症的指南小册子和口服甲硝唑,交代了疗程,她又嘱托和询问了一些事项,替我把改进建议写在中心的服务手册扉页。


八点十分,我离开了性健康中心。整个过程耗时一小时,处方药免费。
我第一次看妇科的经历终于结束了 —— 其实比想象的要轻松很多。不明白给性健康中心差评的人为啥标准这么高。我也思考了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女孩的妇科健康意识,这个女性身体真是要好好照顾才行。在这个慌乱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育龄女性至少每两到三年就应该去做全面检查。久坐、紧身裤、不正确的冲洗,都能引发阴道里细菌滋生,约有50%的妇女注意不到症状。
我的父母在性方面没有给我特别的引导,但也没有特别的避讳。我的性启蒙是哥哥电脑里的 AV,后来我往里面存黄图,被父母发现了,他们还瞒着我看了一阵子。现在我们能开放、平等地谈论这个话题。也感谢妈妈发给我的几十条预防贴士。不过在性健康方面,我得自己加强学习才行,在这里这些信息也很容易得到 —— 到处都有小手册,人家都把信息给你喂到嘴边了。
这次经历也让我对未来在性生活中保护自己更有信心,至少我知道了有专业人士会在这儿帮助我。我不是一个人,也不会一无所知。
“女人得妇科病就像得感冒一样正常”
1月19日,英国的夜晚,自宅卫生间,我对着内裤上的液体一筹莫展 —— 味道难闻,呈黄绿色,量多,部分甚至凝结成灰色块状。不仅恶心,而且难清洗。
我打开了手机浏览器,搜索关键词 “白带异常”。
阴道分泌物,俗称白带,这是我从妈妈那里学会的词。白带无色无味,或带少许白色,平常量少,月经中期增多,能润滑并保护阴道。
检索结果如下:
“生殖道炎症如阴道炎和急性子宫颈炎或发生癌变时,白带量显著增多且性状改变,称为病理性白带。”
我粗略对照了症状,没有见血,阴道只是轻度瘙痒和灼热,可以排除宫颈炎和癌变,那就是阴道炎了。考虑到我成年不久,罪魁祸首基本剩下三种:滴虫、霉菌和细菌。
这三种阴道炎的治疗都以口服甲硝唑为主,疗程天数完全一致,我又查询了药物英文,发现它在英国属于处方药,必须要预约家庭医生( GP )。
对症之后,我不安地向妈妈发微信:“我白带好像有问题。得去看医生。”
几个小时内,妈妈用极强的行动力为我搜集了一切信息。上至阴道护理小贴士,下至内裤的清洗方法,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不要偷懒,不能用公用洗衣机。我记得她是这么对我说的:“女人得妇科病就像得感冒一样正常。”
妈妈曾经罹患霉菌性妇科炎症,非常清楚妇科病的普遍性,一开始就高度重视这件事。截至我就诊的1月23日,我们一共通了三通电话,每次都长达一小时。
有妈的指示,我心里有底多了。首先肯定是更换新内裤,其次是生理盐水清洗私密处(英国居然没有卖脸盆,我不得不买了个陶瓷大碗! ),最后是我要去医生那做一次白带检测。
我们二人对异国的妇科治疗都一无所知,最终我决定选择 NHS(National Heatlh Servie),英国免费的全民医疗服务。
“我会不会感染阴道寄生虫了!”
1月21日,周一,熬过大学健康中心歇业的我前去注册 GP。
GP 全称 General Practitioner,全科医生,通常在小诊所工作,也有人称家庭医生。GP 们是英国医疗服务的最小单位,小毛小病找诊所预约,大病才去医院。如果你服用非处方药,例如想缓解感冒鼻塞之类的小病症,则可直接去药房询问药剂师。
其实留学生被建议一抵达就前往注册,但是我过去三年从未犯病,大意了……
我带好具有生物识别信息的暂住证、护照、学生证、租房合同,在前台接待处要求登记,对方会出示表格。上面是一些普通的个人信息,我照着填就行。
九点过去,前台开始大排长龙,看诊、预约、要求处方药的人都只能侯在狭窄的前厅。接待始终只有一人。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终于轮到我交表格。前台复印了证件,告诉我,“ 一周后你才能预约。”
一星期?!会不会就宫颈炎了!一星期后预约,四舍五入不就是两星期!我还是有点慌。
当晚我搜索了十次 “阴道炎”、“细菌性”、“滴虫性”,翻来覆去看中英文的材料,在社交媒体上搜相关的科普。关于症状的细节,每个网站描述的都各不相同。有时说滴虫性的分泌物是黄绿色,有时又是灰白色;而在味道上,“鱼腥臭” 同时出现在滴虫和细菌阴道炎的描述中,到底是哪个?
由于网络信息很难判断准确度,肉眼又不是显微镜,我越想越严重,越想越怕。
细菌还算小事,滴虫性可是性传染病,即使没有性交,也能通过少数非常规途径传播。寒假我去了不少地方,公厕得用过十个,在宿舍每周都用公用洗衣机……
非常配合地,我的外阴也隐隐开始瘙痒灼热 …… 难道我得的是滴虫性阴道炎?
不能再这么干等着吓自己了。
住所附近有个大医院,但英国医院分公私运营,有些不是 NHS 旗下;即使在 NHS 下,也有针对病人居民身份的定义。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约,于是转而浏览大学提供的页面和英国本地咨询号,里面出现了让我眼前一亮的名字:性健康中心( Sexual Health Centre )。

所有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个中心提供艾滋病阻断、紧急避孕药、性病疫苗接种和安全套,关注生理健康,可以免费咨询和检测。而且我家附近就有,只要是在英国生活了六个月以上常住居民,有疑似性传染病的症状,就是它们的服务对象。可惜我去的时候已经临近关门,我只好再捱一晚,明天再来。
听说我怀疑是滴虫作怪,妈妈终于沉不住气了。我被她臭骂了一顿不讲卫生(我觉得是包臀裙和裤袜 / 晾不干的内裤造成的 )。
爸爸也搅合进来,两个人一唱一和,甚至开始谈论我是不是交了男朋友。在我的坚决否认下,他们又说:“你有没有女朋友?就是和女朋友也要注意啊!”
在他们的监督下,我开始浏览性健康中心的评价。
我:这地方排队平均两小时,英国人疯狂差评。
我妈:?!你在 NHS 普通门诊那,前面一百多个人,两小时哪叫多啊?
我:测试结果要十四天,也被疯狂差评。
我妈:有一个什么菌就是要培养那么久。
我:哎,你说,中国有这种性健康中心吗?上海那个红房子妇科医院有吗?
我妈:没看到过。我也是和你爸爸结婚以后,才了解妇科知识的。

第二天在性健康中心看到的宣传
我继续浏览,发现性健康中心有一些专门的服务是给26岁以下人群的,比如 HPV 接种,还有给同性恋群体的 HPV 服务。还是挺靠谱的感觉,我又安心了点。
“妈妈,我不怕看妇科啦!”
1月23日晨七点十分,我再度光临了性健康中心。周围的等候区坐了大约十人,等了四十分钟,我被叫到了名字。
迎接我的是一位笑容和蔼的年轻女医生。她逐一询问了性生活、药物历史等,记录下我描述的病情。担心不熟悉的英语妨碍交流,我事先查了单词,不过她非常耐心,令人感到很放松。

“鉴于你从未有过性生活,所以不太可能是性传染病。我需要和我的同事商量一下。 ”
不一会儿,她带了一个塑料试管回来了,盖子接着一根细长的棉签。
“你到厕所里,把这根放进阴道,大概这么长,” 她用手指比了一下,“搅动十五秒,然后插回试管,我会在显微镜下帮你看看病源。”
我想这就是妈妈说的白带检测,但没料到是自助的。
卫生棉条的使用经历,以及自慰的经验,让我很快就触到了阴道口外缘,毫无障碍地完成了采样 —— 没有痛感,主要是异物刺激感。它进得比我想得还深。
女医生让我在房间里稍作等待。大概十分钟,她回来了。
“放心,你是细菌性的。”
她说着,递给我这个炎症的指南小册子和口服甲硝唑,交代了疗程,她又嘱托和询问了一些事项,替我把改进建议写在中心的服务手册扉页。


八点十分,我离开了性健康中心。整个过程耗时一小时,处方药免费。
我第一次看妇科的经历终于结束了 —— 其实比想象的要轻松很多。不明白给性健康中心差评的人为啥标准这么高。我也思考了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女孩的妇科健康意识,这个女性身体真是要好好照顾才行。在这个慌乱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育龄女性至少每两到三年就应该去做全面检查。久坐、紧身裤、不正确的冲洗,都能引发阴道里细菌滋生,约有50%的妇女注意不到症状。
我的父母在性方面没有给我特别的引导,但也没有特别的避讳。我的性启蒙是哥哥电脑里的 AV,后来我往里面存黄图,被父母发现了,他们还瞒着我看了一阵子。现在我们能开放、平等地谈论这个话题。也感谢妈妈发给我的几十条预防贴士。不过在性健康方面,我得自己加强学习才行,在这里这些信息也很容易得到 —— 到处都有小手册,人家都把信息给你喂到嘴边了。
这次经历也让我对未来在性生活中保护自己更有信心,至少我知道了有专业人士会在这儿帮助我。我不是一个人,也不会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