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 文章
    • 电台
    • 视频
    0
    Loading 0
    文章

    对女人来说,解决家务的真正魔法是什么?

    2019.04.05 | BY Cristina |
    整理极简主义近藤麻理惠别的女孩

    家务小魔女,从来不存在。

     

    “别的女孩” 有很多种样子。“别的女孩” 真实而理想,平凡又有趣。“别的女孩” 想要点别的生活,敢于做别的想象。这里是关于这些女孩的故事。

     

    “在无神的橱窗眼睛背后,陈列着世界上的各种财富:印度的披肩、美国的左轮手枪、中国的瓷器、巴黎的胸衣、俄罗斯的皮衣和热带地区的香料。但是在所有这些来自如此众多国家的商品正面,都挂着冷冰冰的白色标签,上面刻有阿拉伯数字,数字后面是简练的字母 L, s, d,(英镑、先令、便士)。”

    这是马克思对商品流通过程的描述,用来讨论当今时代的消费怪象再合适不过。我们生活在以堆积、丰盛为特征的 “消费社会”,人们投入无节制的购物,原因可能是纾解压力、调试负面情绪、奖励自己,或者单纯就是愿意。总之只要你想买,没有找不到的理由。但事实是,我们和物的关系逐渐变味,消费作为人类活动的产出反过来包围人、塑造人,我们也因此变成被动的存在,根据物的节奏和不断更替的现实而生活着。那些被剥夺的非特权阶层个体急切地需要出口,好在 “消费天堂” 里喘口气。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应运而生。

    Richard Hamilton 对消费文化的讽刺作品《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1956)作品中的拼贴图像大多来自当时美国的潮流杂志,承载了人们对于摩登家庭 “应该” 如何的想象,至今仍适用。

    这几年开始,大量励志书籍、杂志和线上 vlog 都在教你如何有计划地对家庭进行断舍离、选择性简化社会关系、重新安排生活的优先排序。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反对最大化消费和劳动生产的既有社会观念,倡导更加简洁闲适的生活态度。

    最近正当红的是堪称日本版 Marry Poppins 的整理咨询师近藤麻理惠。她撰写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010)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并且长期蝉联畅销榜榜首,而2019年初 Netflix 制作的真人秀《和近藤麻理惠学整理》更是将她的事业推向高峰。这套已经被神话的方法论包括:在集中的时间彻底整理完善、按照物品的类别而非场所进行整理、对丢不出手的东西说谢谢,以及最重要的 —— 根据接触物品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决定它的去留。

    只要奉行这套理论,我们便可以拥有洁净、有条理的家庭环境,“做家务” 从苦差事变成乐趣,甚至是收获更加幸福快乐的人生。

    近藤麻理惠 | 图源:Konmari Media

    听起来确实让人怦然心动,但整理真的可以是 ”乐事“ 吗?我有些怀疑。

    要驳斥这个观点不难,首先极简生活不过是一种新的文化消费变体,无视社会阶层的因素(想想被迫逃离家乡的难民,极简主义对 TA 们来说可不是什么美好的愿景)。不过我先不说这些,我想说说 “整理改变人生” 背后的性别分工失衡。

     

    //

     

    “如果有人在其家中进行一次戏剧性的整理,那么他的想法和生活方式,甚至他的人生都会发生戏剧性变化,” 麻理惠在书的前言部分写道,“我对这点充满自信。”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关系,书中用的性别代词是 “他“,即使后面写到的反馈其实都来自女性。我当然也不否认这本书对男性的意义,而且事实上,喜欢做家务的男性的确大有人在,不过在 Netflix 真人秀选取的个体家庭故事中,性别分工是非常明显的。

    Netflix 真人秀第三集带我们进入绰号为 “神奇四侠” 的黑人家庭。丈夫道格拉斯从事音乐行业,妻子卡特莉娜是一名美发师,只有她能理解整个家庭错综复杂的计划,为所有物品 “应该在” 的位置负责。丈夫(自豪地?)对麻理惠说:“我们要找某件衣服时去问她,她总会告诉我们。” 儿子诺兰对妈妈 “有求必应屋” 的属性作出了更为形象的描述:“这是真实的日常挣扎,有时候只有我自己在家,会遇到 ‘damn,这东西在哪里啊?我现在就要用’ 的情况,紧接着想到 ‘必须给妈妈发短信’,我会不停地刷屏直到她回复我,就是这么依赖她。”

    图源:Netflix

    然而卡特莉娜的 “功能” 不但被当作理所当然,偶尔态度不好还被认为是唠叨和 “不耐烦”。她看到孩子们不情愿做整理时说到:“家里的杂乱让我很沮丧。我想让TA 们感受到家的氛围,而这应该要从我做起,我真的这么认为。结果是 TA 们的功课都变成我来做......每个人都跑过来问 ‘妈妈,你把我的东西放到哪里了?’ 我希望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我想让他们感觉头脑平静,但有时候还是会烦,TA 们什么都来问我,这真是很大的负担。所以我希望 TA 们能够明白这点。” 

    图源:Netflix

    对于卡特莉娜而言,家不是可以放松的地方,反而比传统意义上的 “工作” 更像是工作,而且没有下班时间。等待着她永远是没洗的碗筷、急躁的孩子、无法裁决的争吵(尤其是多子女家庭)以及不负责任的伴侣。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 Arlenes Daniels 在其论文《不可见工作》(Invisible Work)里指出,如果只把那些 “不得不做” 以获取薪酬的活动算作工作,那么绝大多数女性的家庭劳动都难以得见,更别提相应的尊重与回报。这样不仅是无视女性对于社会和亲密关系的贡献,更会导致性别失衡的持续再生产。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奶奶退休后是有名的 “家事处理员”,我家甚至是亲族事宜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爷爷对此却很是不屑,“地球离了你不转吗?” 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事实上,要是离了我奶奶,地球继续转,他的生活倒是两天都转不了。

    这句话也抛出了我困惑已久的问题 —— 为什么这类家庭工作的价值不可见,而女性又像戴上了紧箍咒似的 ”非做不可“?

    尽管性别平等已经在公共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例如女性受教育和职业选择等),私人领域却没有看到这样的进展。女性努力地在职场跟上她们伴侣的脚步,但那些丈夫(注意,不是全部)不仅没有试图回归家庭,研究表明他们反而把工作时间拉得更长。

    因此职场女性不可避免地面临某种 “过劳” 的局面:她们不仅要承担在外朝九晚五的 “第一份工”,回家后做家务活和照看子女的 “第二份工”,还有最难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第三份工”(third shift),又称 “情绪劳动” (emotional labour)—— 女性要花费很多时间用于平衡工作和生活、回应伴侣和孩子的情感索求,以及对家庭琐事进行计划和管理(例如孩子几点接送、周末安排了什么活动、是否需要去超市采购等等)。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后者的这趟心灵旅程远比打破职场天花板来得更加疲惫。它就像哈利·波特里的 “吼叫信”,不断地发出负面甚至是谴责的声音,告诉我们哪里没做好,提醒着我们那些 “应该做” 而不是想做的事情,片刻不得歇。

     

    //

     

    或许是因为我们总是错觉 “情绪劳动” 与女性特质相连 —— 因为 “女人天生容易共情“(并不绝对,很大部分是社会化的结果),所以就更加胜任情绪工作,好像无需学习、技巧和努力便可以轻松完成。然而事实与之正好相反:亲密关系需要夫妻双方(以及孩子)共同经营,而计划、照顾和管理家庭从来不是女性理所当然的 “爱的表达”,它完全可以也应该用资本世界的标准进行衡量和计算。所以并不是 “女性天生擅长这些事”,而是她们被分配到这个未经命名的岗位,只能通过学习相关技能来适应它,久而久之习惯成 “自然”。结果就是,很多女性自己也认为这是本职所在,并且放弃计算为此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这是更令人担忧的 —— 女性会不自觉地内化这种社会期望,让这些标准成为她们看待自己的生活、个人成就、甚至是主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学家 Carol Tavris 就曾对女性这种持续的心理活动作出描述:

    “一个女人将孩子送去日托所会担心自己是否没能做个好母亲;但如果她偶尔翘班在家陪孩子,又会担心自己的事业面临失败。一个女人在职场崩溃大哭会担心哭泣是否是好事,因为自己是女性,或者是坏事,因为这显得很不专业。一个女人花费很多时间来照顾伴侣和生病的父母,她感到这是作为女性应该做的,却也因此失去了成为独立个体的可能。”

    这份判断女性 “得失” 的清单如果再细分,还有给婴儿喂配方奶、家里乱糟糟、购买现成速食、发胖以及离婚等等。如果你仔细观察 Netflix 真人秀选取的6个异性恋家庭,会发现妻子和丈夫对待整理任务的态度迥然不同。妻子们看到杂物成堆往往表现出的态度是惊慌和羞愧,好像没能游刃有余地管理家庭是自己的 “失职”。

    “我觉得没能让她(女儿凯西)站上成功的起跑线,” 卡特莉娜看到女儿房间里到处乱放的衣服感到十分自责。

    图源:Netflix

    这些负面情绪被心理学家 Edward Hallowell 定义为 “有毒的焦虑” (toxic worry),长此以往会给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其直观表现就是,女性可能因此变得更加易感易怒,而这会进一步加深女人情绪化、“不讲道理” 的刻板印象,甚至影响家庭亲密关系的存续。

    即使这些情绪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女人本身,而是结构上的劳动力分配失衡。

    男性则很少受到这种 “有毒的焦虑“ 困扰。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不需要进行 “情绪劳动”,只是对男性而言,”情绪劳动“ 往往是(家庭)人际关系的需要,与自我实现无关,做了加分,不做也不满分,因此他们对待杂物的态度顶多是恼怒,而非怪罪自己。

    Netflix 真人秀第一集拍摄的是住在加州的法兰德家,丈夫凯文在餐饮供应公司做销售经理,妻子雷切尔主要在家照顾两个小孩。同样的,是她负责所有家务以及相应的 “情绪劳动”,而丈夫还要因为雇人洗衣服这件事感到非常生气,理由是 “我们完全有能力 ‘共同’ 做好”。但真到具体实施的时候,他又会以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借口,抱怨道 “你不整理吗,还是要我来?” 潜台词是,整理本来 “应该” 是妻子的工作,而他只有在被明确要求的时候才会 “帮忙”,反之则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个沙发土豆。

    图源:Netflix

    麻理惠对此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我将教会家里每个人如何对自己的物品负责。” 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女性 “大包大揽” 的局面,起码丈夫开始整理他们很旧却舍不得扔的衣服,和收集了20多年的棒球卡片。

    但共有领域的那些 “不平等” 还是原样存在,甚至变得更糟。在 “小件物品” 收纳环节,麻理惠总是有些武断地将妻子指派到厨房,丈夫则前往车库。这种默认的家庭分工使得男性无法切身体会到 “情绪劳动” 的压力,反正重任可以继续由他们的伴侣承担。

    “现在我每天都会整理床铺,我不会让自己变懒,我想这样做是因为我想保持这种感觉。” 节目最后,雷切尔还是在用 ”自我审视“ 的方式看待家庭 —— 并不是别人施加的压力哦,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麻理惠能给予她的安慰只有那句:“没有人能做到完美,我也一样。”

    图源:Netflix

    只是,你要做多少劳动才能赚来这一点 “福利”?如果我每天都很累,每天下班都不想打扫呢?那还得了。

     

    //

     

    那么我们真的只能顺其 “自然” 吗?

    当然不是。英国 Everyday Sexism Project 曾在2016年发起 #家务挑战,要求伴侣双方记录接下来两周自己做过的所有家务活(包括 “情绪劳动”),然后为期一年交换执行列表上出现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可以预见将会是场噩梦,丈夫或许会遗漏晚餐所需的食材,将汽车年检抛在脑后,甚至是忘记接孩子的时间(我爸就曾在隔壁班听完全程家长会,回来说老师根本没提我的名字)。

    但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注意到是谁承担起家里绝大多数的工作,以及这些 ”理所当然“ 里暗含着怎样的压力。

    麻理惠的 “整理魔法” 不是乐事,它对女性意味着更上一层的学习和修炼。与其让女性在家务之余,还要承担起 “整理” 的责任,甚至让这种 “生活方式” 成为评判女性 “家务能力” 的最新标准,不如实在点,别温柔地绕弯子了,让家里沙发上的那个土豆站起来一起劳动吧。“共享家务” 才是可见的怦然心动。

    家务小魔女,从来不存在。

     

    “别的女孩” 有很多种样子。“别的女孩” 真实而理想,平凡又有趣。“别的女孩” 想要点别的生活,敢于做别的想象。这里是关于这些女孩的故事。

     

    “在无神的橱窗眼睛背后,陈列着世界上的各种财富:印度的披肩、美国的左轮手枪、中国的瓷器、巴黎的胸衣、俄罗斯的皮衣和热带地区的香料。但是在所有这些来自如此众多国家的商品正面,都挂着冷冰冰的白色标签,上面刻有阿拉伯数字,数字后面是简练的字母 L, s, d,(英镑、先令、便士)。”

    这是马克思对商品流通过程的描述,用来讨论当今时代的消费怪象再合适不过。我们生活在以堆积、丰盛为特征的 “消费社会”,人们投入无节制的购物,原因可能是纾解压力、调试负面情绪、奖励自己,或者单纯就是愿意。总之只要你想买,没有找不到的理由。但事实是,我们和物的关系逐渐变味,消费作为人类活动的产出反过来包围人、塑造人,我们也因此变成被动的存在,根据物的节奏和不断更替的现实而生活着。那些被剥夺的非特权阶层个体急切地需要出口,好在 “消费天堂” 里喘口气。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应运而生。

    Richard Hamilton 对消费文化的讽刺作品《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1956)作品中的拼贴图像大多来自当时美国的潮流杂志,承载了人们对于摩登家庭 “应该” 如何的想象,至今仍适用。

    这几年开始,大量励志书籍、杂志和线上 vlog 都在教你如何有计划地对家庭进行断舍离、选择性简化社会关系、重新安排生活的优先排序。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反对最大化消费和劳动生产的既有社会观念,倡导更加简洁闲适的生活态度。

    最近正当红的是堪称日本版 Marry Poppins 的整理咨询师近藤麻理惠。她撰写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010)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并且长期蝉联畅销榜榜首,而2019年初 Netflix 制作的真人秀《和近藤麻理惠学整理》更是将她的事业推向高峰。这套已经被神话的方法论包括:在集中的时间彻底整理完善、按照物品的类别而非场所进行整理、对丢不出手的东西说谢谢,以及最重要的 —— 根据接触物品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决定它的去留。

    只要奉行这套理论,我们便可以拥有洁净、有条理的家庭环境,“做家务” 从苦差事变成乐趣,甚至是收获更加幸福快乐的人生。

    近藤麻理惠 | 图源:Konmari Media

    听起来确实让人怦然心动,但整理真的可以是 ”乐事“ 吗?我有些怀疑。

    要驳斥这个观点不难,首先极简生活不过是一种新的文化消费变体,无视社会阶层的因素(想想被迫逃离家乡的难民,极简主义对 TA 们来说可不是什么美好的愿景)。不过我先不说这些,我想说说 “整理改变人生” 背后的性别分工失衡。

     

    //

     

    “如果有人在其家中进行一次戏剧性的整理,那么他的想法和生活方式,甚至他的人生都会发生戏剧性变化,” 麻理惠在书的前言部分写道,“我对这点充满自信。”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关系,书中用的性别代词是 “他“,即使后面写到的反馈其实都来自女性。我当然也不否认这本书对男性的意义,而且事实上,喜欢做家务的男性的确大有人在,不过在 Netflix 真人秀选取的个体家庭故事中,性别分工是非常明显的。

    Netflix 真人秀第三集带我们进入绰号为 “神奇四侠” 的黑人家庭。丈夫道格拉斯从事音乐行业,妻子卡特莉娜是一名美发师,只有她能理解整个家庭错综复杂的计划,为所有物品 “应该在” 的位置负责。丈夫(自豪地?)对麻理惠说:“我们要找某件衣服时去问她,她总会告诉我们。” 儿子诺兰对妈妈 “有求必应屋” 的属性作出了更为形象的描述:“这是真实的日常挣扎,有时候只有我自己在家,会遇到 ‘damn,这东西在哪里啊?我现在就要用’ 的情况,紧接着想到 ‘必须给妈妈发短信’,我会不停地刷屏直到她回复我,就是这么依赖她。”

    图源:Netflix

    然而卡特莉娜的 “功能” 不但被当作理所当然,偶尔态度不好还被认为是唠叨和 “不耐烦”。她看到孩子们不情愿做整理时说到:“家里的杂乱让我很沮丧。我想让TA 们感受到家的氛围,而这应该要从我做起,我真的这么认为。结果是 TA 们的功课都变成我来做......每个人都跑过来问 ‘妈妈,你把我的东西放到哪里了?’ 我希望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我想让他们感觉头脑平静,但有时候还是会烦,TA 们什么都来问我,这真是很大的负担。所以我希望 TA 们能够明白这点。” 

    图源:Netflix

    对于卡特莉娜而言,家不是可以放松的地方,反而比传统意义上的 “工作” 更像是工作,而且没有下班时间。等待着她永远是没洗的碗筷、急躁的孩子、无法裁决的争吵(尤其是多子女家庭)以及不负责任的伴侣。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 Arlenes Daniels 在其论文《不可见工作》(Invisible Work)里指出,如果只把那些 “不得不做” 以获取薪酬的活动算作工作,那么绝大多数女性的家庭劳动都难以得见,更别提相应的尊重与回报。这样不仅是无视女性对于社会和亲密关系的贡献,更会导致性别失衡的持续再生产。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奶奶退休后是有名的 “家事处理员”,我家甚至是亲族事宜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爷爷对此却很是不屑,“地球离了你不转吗?” 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事实上,要是离了我奶奶,地球继续转,他的生活倒是两天都转不了。

    这句话也抛出了我困惑已久的问题 —— 为什么这类家庭工作的价值不可见,而女性又像戴上了紧箍咒似的 ”非做不可“?

    尽管性别平等已经在公共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例如女性受教育和职业选择等),私人领域却没有看到这样的进展。女性努力地在职场跟上她们伴侣的脚步,但那些丈夫(注意,不是全部)不仅没有试图回归家庭,研究表明他们反而把工作时间拉得更长。

    因此职场女性不可避免地面临某种 “过劳” 的局面:她们不仅要承担在外朝九晚五的 “第一份工”,回家后做家务活和照看子女的 “第二份工”,还有最难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第三份工”(third shift),又称 “情绪劳动” (emotional labour)—— 女性要花费很多时间用于平衡工作和生活、回应伴侣和孩子的情感索求,以及对家庭琐事进行计划和管理(例如孩子几点接送、周末安排了什么活动、是否需要去超市采购等等)。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后者的这趟心灵旅程远比打破职场天花板来得更加疲惫。它就像哈利·波特里的 “吼叫信”,不断地发出负面甚至是谴责的声音,告诉我们哪里没做好,提醒着我们那些 “应该做” 而不是想做的事情,片刻不得歇。

     

    //

     

    或许是因为我们总是错觉 “情绪劳动” 与女性特质相连 —— 因为 “女人天生容易共情“(并不绝对,很大部分是社会化的结果),所以就更加胜任情绪工作,好像无需学习、技巧和努力便可以轻松完成。然而事实与之正好相反:亲密关系需要夫妻双方(以及孩子)共同经营,而计划、照顾和管理家庭从来不是女性理所当然的 “爱的表达”,它完全可以也应该用资本世界的标准进行衡量和计算。所以并不是 “女性天生擅长这些事”,而是她们被分配到这个未经命名的岗位,只能通过学习相关技能来适应它,久而久之习惯成 “自然”。结果就是,很多女性自己也认为这是本职所在,并且放弃计算为此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这是更令人担忧的 —— 女性会不自觉地内化这种社会期望,让这些标准成为她们看待自己的生活、个人成就、甚至是主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学家 Carol Tavris 就曾对女性这种持续的心理活动作出描述:

    “一个女人将孩子送去日托所会担心自己是否没能做个好母亲;但如果她偶尔翘班在家陪孩子,又会担心自己的事业面临失败。一个女人在职场崩溃大哭会担心哭泣是否是好事,因为自己是女性,或者是坏事,因为这显得很不专业。一个女人花费很多时间来照顾伴侣和生病的父母,她感到这是作为女性应该做的,却也因此失去了成为独立个体的可能。”

    这份判断女性 “得失” 的清单如果再细分,还有给婴儿喂配方奶、家里乱糟糟、购买现成速食、发胖以及离婚等等。如果你仔细观察 Netflix 真人秀选取的6个异性恋家庭,会发现妻子和丈夫对待整理任务的态度迥然不同。妻子们看到杂物成堆往往表现出的态度是惊慌和羞愧,好像没能游刃有余地管理家庭是自己的 “失职”。

    “我觉得没能让她(女儿凯西)站上成功的起跑线,” 卡特莉娜看到女儿房间里到处乱放的衣服感到十分自责。

    图源:Netflix

    这些负面情绪被心理学家 Edward Hallowell 定义为 “有毒的焦虑” (toxic worry),长此以往会给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其直观表现就是,女性可能因此变得更加易感易怒,而这会进一步加深女人情绪化、“不讲道理” 的刻板印象,甚至影响家庭亲密关系的存续。

    即使这些情绪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女人本身,而是结构上的劳动力分配失衡。

    男性则很少受到这种 “有毒的焦虑“ 困扰。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不需要进行 “情绪劳动”,只是对男性而言,”情绪劳动“ 往往是(家庭)人际关系的需要,与自我实现无关,做了加分,不做也不满分,因此他们对待杂物的态度顶多是恼怒,而非怪罪自己。

    Netflix 真人秀第一集拍摄的是住在加州的法兰德家,丈夫凯文在餐饮供应公司做销售经理,妻子雷切尔主要在家照顾两个小孩。同样的,是她负责所有家务以及相应的 “情绪劳动”,而丈夫还要因为雇人洗衣服这件事感到非常生气,理由是 “我们完全有能力 ‘共同’ 做好”。但真到具体实施的时候,他又会以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借口,抱怨道 “你不整理吗,还是要我来?” 潜台词是,整理本来 “应该” 是妻子的工作,而他只有在被明确要求的时候才会 “帮忙”,反之则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个沙发土豆。

    图源:Netflix

    麻理惠对此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我将教会家里每个人如何对自己的物品负责。” 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女性 “大包大揽” 的局面,起码丈夫开始整理他们很旧却舍不得扔的衣服,和收集了20多年的棒球卡片。

    但共有领域的那些 “不平等” 还是原样存在,甚至变得更糟。在 “小件物品” 收纳环节,麻理惠总是有些武断地将妻子指派到厨房,丈夫则前往车库。这种默认的家庭分工使得男性无法切身体会到 “情绪劳动” 的压力,反正重任可以继续由他们的伴侣承担。

    “现在我每天都会整理床铺,我不会让自己变懒,我想这样做是因为我想保持这种感觉。” 节目最后,雷切尔还是在用 ”自我审视“ 的方式看待家庭 —— 并不是别人施加的压力哦,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麻理惠能给予她的安慰只有那句:“没有人能做到完美,我也一样。”

    图源:Netflix

    只是,你要做多少劳动才能赚来这一点 “福利”?如果我每天都很累,每天下班都不想打扫呢?那还得了。

     

    //

     

    那么我们真的只能顺其 “自然” 吗?

    当然不是。英国 Everyday Sexism Project 曾在2016年发起 #家务挑战,要求伴侣双方记录接下来两周自己做过的所有家务活(包括 “情绪劳动”),然后为期一年交换执行列表上出现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可以预见将会是场噩梦,丈夫或许会遗漏晚餐所需的食材,将汽车年检抛在脑后,甚至是忘记接孩子的时间(我爸就曾在隔壁班听完全程家长会,回来说老师根本没提我的名字)。

    但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注意到是谁承担起家里绝大多数的工作,以及这些 ”理所当然“ 里暗含着怎样的压力。

    麻理惠的 “整理魔法” 不是乐事,它对女性意味着更上一层的学习和修炼。与其让女性在家务之余,还要承担起 “整理” 的责任,甚至让这种 “生活方式” 成为评判女性 “家务能力” 的最新标准,不如实在点,别温柔地绕弯子了,让家里沙发上的那个土豆站起来一起劳动吧。“共享家务” 才是可见的怦然心动。

    2019.04.05 | BY Cristina |
    • :Alexwood
    整理极简主义近藤麻理惠别的女孩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电台
    1+
    Loading 1
    别任性055:黄璐在拍哭戏的时候,可能想的是等会儿吃什么

    别任性055:黄璐在拍哭戏的时候,可能想的是等会儿吃什么

    别任性别的女孩女演员黄璐
    文章
    0
    Loading 0
    在你为女性穿衣自由上下求索的时候,请想想麦当娜与川久保玲

    在你为女性穿衣自由上下求索的时候,请想想麦当娜与川久保玲

    女性身体审美标准别的女孩川久保玲麦当娜
    视频
    3+
    Loading 0
    Gudrun Gut:柏林朋克到电子音乐时代的见证人 | 别的女孩面会

    Gudrun Gut:柏林朋克到电子音乐时代的见证人 | 别的女孩面会

    别的女孩面会女子乐队女音乐人朋克柏林别的女孩电子乐
    视频
    0
    Loading 0
    我们和咏梅谈谈平凡生活里的地久天长 | 别的女孩面会

    我们和咏梅谈谈平凡生活里的地久天长 | 别的女孩面会

    别的女孩面会别的女孩咏梅地久天长电影
    文章
    0
    Loading 0
    涂鸦女孩 Rocklee 把我的灵魂手绘设计成了涂鸦作品

    涂鸦女孩 Rocklee 把我的灵魂手绘设计成了涂鸦作品

    涂鸦别的女孩
    文章
    0
    Loading 0
    男人为什么会加入 N 号房 “俱乐部”?

    男人为什么会加入 N 号房 “俱乐部”?

    性别暴力N号房别的女孩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9)3893-3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