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 文章
    • 电台
    • 视频
    0
    Loading 0
    文章

    在你为女性穿衣自由上下求索的时候,请想想麦当娜与川久保玲

    2019.08.24 | BY 赵四 |
    女性身体审美标准别的女孩川久保玲麦当娜

    “别的女孩” 有很多种样子。“别的女孩” 真实而理想,平凡又有趣。“别的女孩” 想要点别的生活,敢于做别的想象。这里是关于这些女孩的故事。

    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这样点评川久保玲的作品:“我在八十年代初第一次接触到川久保玲的衣服。那时,我无论是去百货商店,还是去专门的服装店,都很难买到称心的衣服。因为我不想穿得优雅淑女,也不想太过性感;不想穿成清纯的大小姐,也不想穿成可爱的小甜心,更不想穿成另类的轻浮女郎。明明有那么多衣服(张开双臂),能让我脱口而出 ‘好喜欢这件呀’ 的衣服却那么少(两只手几乎要碰到一起,只留了一条缝)。川久保玲的衣服就在这条缝里。” 言外之意,川久保玲的作品能让她 “做自己”,不必把自己限定在 “女人” “女孩” 或 “少女”的框架中。

    —— 鹫田清一《衣的现象学》

    1969年, 27岁的川久保玲(Rei Kawakubo)成立个人服装品牌 “Comme des Garçons”,意为 “像个男孩”。对比同期的服装大多在 “女性化的身体”上作文章,Rei 肢解掉了 “曲线”、“平滑”、“均匀” ,取而代之的是 “破落”、“冷淡”、“变形”,就像她最爱的奇数,“因为它们强烈而不对称”。正如它的消费者所言,Comme des Garçons 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是个颠覆性选择:放弃凸显身材的 “美”,用 “dress down” 消解掉紧绷绷的女人味。

    Comme des Garçons

    1981年,“Comme des Garçons” 在巴黎时装周惊世骇俗地亮相。3年后,26岁的麦当娜以《Like A Virgin》(宛若处女)跻身巨星之列。在嬉皮士退潮、保守主义回归以及 “反色情运动” 为背景的的80年代,她的荡妇形象是名副其实的恶女。有人指责她 “物化自己、卖弄性感、使女性地位下降”,更多人直截了当地用 “whore” 与 “witch” 形容她。但今天回过头看,她确实挑战了长久以来性别文化里微妙的 “双标”:人们一边对随处可见的 “兔女郎” 司空见惯,一边对所谓 “逾越本分” 的女性口诛笔伐。一位女郎宽衣解带供绅士们欣赏是正常的,但随心所欲地脱给自己看或者想给谁看给谁看,那就是放荡的。麦当娜的 “恶” 不在于性感,而在于 “未经允许” 的性感。正如她在2016年一次发言里所说:

    “你要是个女孩儿,就得遵守游戏规则 …… 你可以被男人物化,可以穿得像个婊子,但你不能真正支配你的放荡不羁以及,我重复一次,绝对不要公开你的性幻想。成为男人想让你成为的样子,更重要的是,成为周围女人希望你维持的形象。”

    麦当娜1992年的写真集《SEX》

    “像个男孩” 和 “宛若处女”:两种出路?

    川久保玲与麦当娜的反叛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殊途同归:从传统男性对女性美的定义中逃离。川久保玲打破了 “美的女人”,甚至突破了 “正常的身体”,把美的坐标轴推得很远,也把男人的目光推得很远。麦当娜表面看是迎合男权审美,实际是调戏甚至攻击 “male gaze”。比如她的经典视觉造型,身着婚纱、腰带上写 BOY TOY,挑衅的是 “贞洁”、“顺从”;大名鼎鼎的锥形胸罩,将 “诱惑” 变成 “武器”。

    二人的反叛都扣在了对男性的 “性撩拨” 这个开关上,一个是 “拒绝”,一个是 “戏仿”。

    Comme des Garçon,“Body Meets Dress, Dress Meets Body”,又名 “lumps and bumps”,1997。下图为这个系列作为 Merce Cunningham 舞团演出服。图源

    麦当娜经典造型之二

    以 “放飞自我” 闻名的韩国艺人崔雪莉。图源:Instagram @jelly_jilli

    类似 “没有男人拒绝得了大胸”、“这腿够我撸一年”、“喜欢 ‘清凉’ 的装扮”、“打扮成这样引人犯罪” 这种话总是不绝于耳。上野千鹤子在《厌女》里揭穿了其背后的可笑:“这等于在坦白,自己就是那条巴甫洛夫的狗,只要对方是女人,无论是谁都能发情,对女人的身体、女人的性器官甚至女人的符号或片断的肢体部位,都会条件反射地自动发生反应。” 这是一个挺矮化、荒诞的性别形象,可一些男性却引以为豪。

    或许是因为,把什么都归结为 “欲望”,也就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吧?

    更现代主义的凝视 —— 偷窥与偷拍也可以溯源于此。川久保玲的设计帮助女性摆脱了 “来自异性黏糊糊的视线”,当代技术又把那些眼球变本加厉地给粘了回去。匿名的女性身体全天候、跨地域地成为他人性唤起的材料,只要 “凝视机制” 存在,这样的剧情就不会终结。

    审美自由真的来了?

    认清 “凝视” 后,我们就迎来了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女性取得审美话语权,就等于得到身体自主权吗?摆脱 “直男审美” 就是解放吗?

    表面来看,审美自由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峰,各类偏移男性审美坐标的形象都得到了正名,“这样也是美”、“老了还很美”、“凭什么xx不能叫美”、“xx才叫高级美” 不胜枚举。但是这种“多元” 是真实的么?矮/黑/胖/老的身体特征从未得到宽容,除非是 “矮但腿长 / 黑得漂亮 / 胖得有曲线 / 老得有味道”。你的审美榜样前所未有的多,但放在你身上的标尺也前所未有的严苛,更糟糕的是你似乎别无选择 —— 美是义务,美即道德。事实上,以美为名的压迫、规训、控制比以往更精细入微了。

    对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者,大众的原则往往是 “更美者,更宽容”。图为张国荣着红色高跟鞋在“跨越97演唱会”中演唱《红》。图片来源

    景观社会,好看是唯一合法。我们生活的全景监狱里装上了 “审美监控”,人与人的关系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难以从没完没了的自我审视与被审视里逃离。“以貌取人” 成了新的正确,“Perfect Face & Body” 是当代人的图腾崇拜,“逆袭变美” 的童话逻辑牢牢扎在成年人的脑子里,自我意识需要得到对其形象的赞美才能成立。现代都市正在日益变成一座镜相之城,每个人的自我形象正通过 “想象中的他人眼光” 反复冲洗。

    在这个过程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影像与照片成为呈现形象的终端,人的肉眼可见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你的照骗虽然假到离谱,但仍可以作为你的分身独立存在。就像大家人手一个网络人格,赛博肉体也允许滤镜液化。技术修正水中倒影,人人皆是纳西索斯。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惊人的变迁:过去,照片是对形象的模仿;后来,照片是对形象的美化;如今,照片是对形象的漫改。

    假如未来人以抖音作为考古文献,大概会以为我国人种发生了突变。真实,对更年轻一代来说已不具备天然的优先;虚假,是 “美的范式” 孕育的独立生命。

    左:乔碧萝 右:乔碧萝

    在真真假假的泡沫里,不可避免地,我们迎来史无前例的颜值通货膨胀。对容貌身材的维护直接跟你的人格挂钩,更与中产价值观无缝对接,春雨润物般地在人们(特别是女性)头脑里偷换概念。

    “外貌成功学” 的高频词 “自律”,只不过用效率至上主义控制你的身体以符合消费主义景观罢了。“化妆是对他人的尊重”?怎么就一看见有色化学成分覆盖在雌性灵长类面部就能油然而生一股 “瑞斯拜” 呢?

    我反对的不是 “外表美”,而是对一个审美行为作道德判断。在 “竞技式比美” 的氛围里,外貌焦虑喧嚣尘上。尚未从凝视里解脱的女性,又陷入新一轮围剿。

    更可怜的是,我们永远想用 “有个性的外表” 来确认自己的独一无二,对从不会重复使用面料的川久保玲的印象却被压缩为一个红心 logo。通过消费批量复刻的时尚符号来树立个性是多么刻舟求剑的弟弟行为,但你无路可走。这是一个悲凉的围城悖论:你的美学偶像也要遵循商品逻辑。在资本的天空下,反叛的楚门皆可收编。 我能够认清这一点了:“美” 不是终点。但对从主流审美里出走的我们,出口又在哪里?拨开权力结构、阶层藩篱、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消费主义,我的审美自由还剩下几分?

    或许更彻底地说,执念于美本身就是不自由的 —— 所以选择不美才是真的自由。不必为了美丽给镜头 blow job,穿起你的塑料拖与老布鞋,没有任何人有义务装点他人的视线。

    既然视线不可避免,那么我想让我的身体和视线发生怎样的关系?我对身体的呈现如何更加可以具有革命性?川久保玲和麦当娜教了我们不少,但我们还是得自己探索。这是一个性别革命,起点是卧室,门外是战场,日日上演且要进行一生。但是只要我相信,我可以穿得像个男孩,我也可以穿得像个荡妇,我更可以穿得一点都不美,其实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 —— 只是真正做到相信这三点,一点都不容易。

    “别的女孩” 有很多种样子。“别的女孩” 真实而理想,平凡又有趣。“别的女孩” 想要点别的生活,敢于做别的想象。这里是关于这些女孩的故事。

    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这样点评川久保玲的作品:“我在八十年代初第一次接触到川久保玲的衣服。那时,我无论是去百货商店,还是去专门的服装店,都很难买到称心的衣服。因为我不想穿得优雅淑女,也不想太过性感;不想穿成清纯的大小姐,也不想穿成可爱的小甜心,更不想穿成另类的轻浮女郎。明明有那么多衣服(张开双臂),能让我脱口而出 ‘好喜欢这件呀’ 的衣服却那么少(两只手几乎要碰到一起,只留了一条缝)。川久保玲的衣服就在这条缝里。” 言外之意,川久保玲的作品能让她 “做自己”,不必把自己限定在 “女人” “女孩” 或 “少女”的框架中。

    —— 鹫田清一《衣的现象学》

    1969年, 27岁的川久保玲(Rei Kawakubo)成立个人服装品牌 “Comme des Garçons”,意为 “像个男孩”。对比同期的服装大多在 “女性化的身体”上作文章,Rei 肢解掉了 “曲线”、“平滑”、“均匀” ,取而代之的是 “破落”、“冷淡”、“变形”,就像她最爱的奇数,“因为它们强烈而不对称”。正如它的消费者所言,Comme des Garçons 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是个颠覆性选择:放弃凸显身材的 “美”,用 “dress down” 消解掉紧绷绷的女人味。

    Comme des Garçons

    1981年,“Comme des Garçons” 在巴黎时装周惊世骇俗地亮相。3年后,26岁的麦当娜以《Like A Virgin》(宛若处女)跻身巨星之列。在嬉皮士退潮、保守主义回归以及 “反色情运动” 为背景的的80年代,她的荡妇形象是名副其实的恶女。有人指责她 “物化自己、卖弄性感、使女性地位下降”,更多人直截了当地用 “whore” 与 “witch” 形容她。但今天回过头看,她确实挑战了长久以来性别文化里微妙的 “双标”:人们一边对随处可见的 “兔女郎” 司空见惯,一边对所谓 “逾越本分” 的女性口诛笔伐。一位女郎宽衣解带供绅士们欣赏是正常的,但随心所欲地脱给自己看或者想给谁看给谁看,那就是放荡的。麦当娜的 “恶” 不在于性感,而在于 “未经允许” 的性感。正如她在2016年一次发言里所说:

    “你要是个女孩儿,就得遵守游戏规则 …… 你可以被男人物化,可以穿得像个婊子,但你不能真正支配你的放荡不羁以及,我重复一次,绝对不要公开你的性幻想。成为男人想让你成为的样子,更重要的是,成为周围女人希望你维持的形象。”

    麦当娜1992年的写真集《SEX》

    “像个男孩” 和 “宛若处女”:两种出路?

    川久保玲与麦当娜的反叛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殊途同归:从传统男性对女性美的定义中逃离。川久保玲打破了 “美的女人”,甚至突破了 “正常的身体”,把美的坐标轴推得很远,也把男人的目光推得很远。麦当娜表面看是迎合男权审美,实际是调戏甚至攻击 “male gaze”。比如她的经典视觉造型,身着婚纱、腰带上写 BOY TOY,挑衅的是 “贞洁”、“顺从”;大名鼎鼎的锥形胸罩,将 “诱惑” 变成 “武器”。

    二人的反叛都扣在了对男性的 “性撩拨” 这个开关上,一个是 “拒绝”,一个是 “戏仿”。

    Comme des Garçon,“Body Meets Dress, Dress Meets Body”,又名 “lumps and bumps”,1997。下图为这个系列作为 Merce Cunningham 舞团演出服。图源

    麦当娜经典造型之二

    以 “放飞自我” 闻名的韩国艺人崔雪莉。图源:Instagram @jelly_jilli

    类似 “没有男人拒绝得了大胸”、“这腿够我撸一年”、“喜欢 ‘清凉’ 的装扮”、“打扮成这样引人犯罪” 这种话总是不绝于耳。上野千鹤子在《厌女》里揭穿了其背后的可笑:“这等于在坦白,自己就是那条巴甫洛夫的狗,只要对方是女人,无论是谁都能发情,对女人的身体、女人的性器官甚至女人的符号或片断的肢体部位,都会条件反射地自动发生反应。” 这是一个挺矮化、荒诞的性别形象,可一些男性却引以为豪。

    或许是因为,把什么都归结为 “欲望”,也就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吧?

    更现代主义的凝视 —— 偷窥与偷拍也可以溯源于此。川久保玲的设计帮助女性摆脱了 “来自异性黏糊糊的视线”,当代技术又把那些眼球变本加厉地给粘了回去。匿名的女性身体全天候、跨地域地成为他人性唤起的材料,只要 “凝视机制” 存在,这样的剧情就不会终结。

    审美自由真的来了?

    认清 “凝视” 后,我们就迎来了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女性取得审美话语权,就等于得到身体自主权吗?摆脱 “直男审美” 就是解放吗?

    表面来看,审美自由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峰,各类偏移男性审美坐标的形象都得到了正名,“这样也是美”、“老了还很美”、“凭什么xx不能叫美”、“xx才叫高级美” 不胜枚举。但是这种“多元” 是真实的么?矮/黑/胖/老的身体特征从未得到宽容,除非是 “矮但腿长 / 黑得漂亮 / 胖得有曲线 / 老得有味道”。你的审美榜样前所未有的多,但放在你身上的标尺也前所未有的严苛,更糟糕的是你似乎别无选择 —— 美是义务,美即道德。事实上,以美为名的压迫、规训、控制比以往更精细入微了。

    对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者,大众的原则往往是 “更美者,更宽容”。图为张国荣着红色高跟鞋在“跨越97演唱会”中演唱《红》。图片来源

    景观社会,好看是唯一合法。我们生活的全景监狱里装上了 “审美监控”,人与人的关系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难以从没完没了的自我审视与被审视里逃离。“以貌取人” 成了新的正确,“Perfect Face & Body” 是当代人的图腾崇拜,“逆袭变美” 的童话逻辑牢牢扎在成年人的脑子里,自我意识需要得到对其形象的赞美才能成立。现代都市正在日益变成一座镜相之城,每个人的自我形象正通过 “想象中的他人眼光” 反复冲洗。

    在这个过程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影像与照片成为呈现形象的终端,人的肉眼可见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你的照骗虽然假到离谱,但仍可以作为你的分身独立存在。就像大家人手一个网络人格,赛博肉体也允许滤镜液化。技术修正水中倒影,人人皆是纳西索斯。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惊人的变迁:过去,照片是对形象的模仿;后来,照片是对形象的美化;如今,照片是对形象的漫改。

    假如未来人以抖音作为考古文献,大概会以为我国人种发生了突变。真实,对更年轻一代来说已不具备天然的优先;虚假,是 “美的范式” 孕育的独立生命。

    左:乔碧萝 右:乔碧萝

    在真真假假的泡沫里,不可避免地,我们迎来史无前例的颜值通货膨胀。对容貌身材的维护直接跟你的人格挂钩,更与中产价值观无缝对接,春雨润物般地在人们(特别是女性)头脑里偷换概念。

    “外貌成功学” 的高频词 “自律”,只不过用效率至上主义控制你的身体以符合消费主义景观罢了。“化妆是对他人的尊重”?怎么就一看见有色化学成分覆盖在雌性灵长类面部就能油然而生一股 “瑞斯拜” 呢?

    我反对的不是 “外表美”,而是对一个审美行为作道德判断。在 “竞技式比美” 的氛围里,外貌焦虑喧嚣尘上。尚未从凝视里解脱的女性,又陷入新一轮围剿。

    更可怜的是,我们永远想用 “有个性的外表” 来确认自己的独一无二,对从不会重复使用面料的川久保玲的印象却被压缩为一个红心 logo。通过消费批量复刻的时尚符号来树立个性是多么刻舟求剑的弟弟行为,但你无路可走。这是一个悲凉的围城悖论:你的美学偶像也要遵循商品逻辑。在资本的天空下,反叛的楚门皆可收编。 我能够认清这一点了:“美” 不是终点。但对从主流审美里出走的我们,出口又在哪里?拨开权力结构、阶层藩篱、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消费主义,我的审美自由还剩下几分?

    或许更彻底地说,执念于美本身就是不自由的 —— 所以选择不美才是真的自由。不必为了美丽给镜头 blow job,穿起你的塑料拖与老布鞋,没有任何人有义务装点他人的视线。

    既然视线不可避免,那么我想让我的身体和视线发生怎样的关系?我对身体的呈现如何更加可以具有革命性?川久保玲和麦当娜教了我们不少,但我们还是得自己探索。这是一个性别革命,起点是卧室,门外是战场,日日上演且要进行一生。但是只要我相信,我可以穿得像个男孩,我也可以穿得像个荡妇,我更可以穿得一点都不美,其实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 —— 只是真正做到相信这三点,一点都不容易。

    2019.08.24 | BY 赵四 |
    • 编辑:Alexwood
    女性身体审美标准别的女孩川久保玲麦当娜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视频
    3+
    Loading 0
    Gudrun Gut:柏林朋克到电子音乐时代的见证人 | 别的女孩面会

    Gudrun Gut:柏林朋克到电子音乐时代的见证人 | 别的女孩面会

    别的女孩面会女子乐队女音乐人朋克柏林别的女孩电子乐
    文章
    0
    Loading 0
    男人为什么会加入 N 号房 “俱乐部”?

    男人为什么会加入 N 号房 “俱乐部”?

    性别暴力N号房别的女孩
    电台
    1+
    Loading 1
    别任性055:黄璐在拍哭戏的时候,可能想的是等会儿吃什么

    别任性055:黄璐在拍哭戏的时候,可能想的是等会儿吃什么

    别任性别的女孩女演员黄璐
    视频
    0
    Loading 0
    我们和咏梅谈谈平凡生活里的地久天长 | 别的女孩面会

    我们和咏梅谈谈平凡生活里的地久天长 | 别的女孩面会

    别的女孩面会别的女孩咏梅地久天长电影
    文章
    0
    Loading 0
    对女人来说,解决家务的真正魔法是什么?

    对女人来说,解决家务的真正魔法是什么?

    整理极简主义近藤麻理惠别的女孩
    文章
    0
    Loading 0
    涂鸦女孩 Rocklee 把我的灵魂手绘设计成了涂鸦作品

    涂鸦女孩 Rocklee 把我的灵魂手绘设计成了涂鸦作品

    涂鸦别的女孩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9)3893-3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