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药花园:撬开罪恶之门 | 别的女孩专访
在那个手机屏幕还没有侵蚀人类视线的岁月,报刊杂志电视机负责填补他们空虚又狂放的心灵。那时候的大人还没有分级意识,动画城、大风车与电锯锯大腿、毒气集中营、辣手分尸等画面在我的记忆里如五花肉般绞在一起。

闻名遐迩的《红蜘蛛》,国内女性罪案剧集鼻祖
不用担心我的心理卫生!探索未知的 “犯罪奇情” 乃人性刚需。大人们每晚以《红蜘蛛》作为睡前预热,我们小学生人手一本《冒险小虎队》。打开这本小册子你就是冒险天团的场外骇客,再没人舍得在课间打架。

隔壁精神小伙都馋哭了!|| 图源:搜狗百科

没有这张小小的解密卡,你就不配小虎队 || 图源:触乐
如今你长大了,这样纯粹的快乐又向哪里去找呢?明星大侦探,还是唐人街探案?我毅然推开娱乐至死的 Golden Finger,在每个想摸鱼的办公室午后,悄摸儿打开我的精神多巴胺:“没药花园”。
“没药” 是一种味苦的树脂,在《圣经》中象征苦难。这个公众号的简介是 “对国内外悬案的整理、还原和分析。” —— 简简单单一句话,足以吸引每个小虎队后裔。这里有各类神秘离奇的真实案件,案源广泛而多富于惊骇色彩,比如著名的 “日本便池藏尸案”、“黑色大丽花案”、“名古屋孕妇剖腹取婴案”,还有国内喧嚣一时的 “重庆红衣男孩”、“冰柜藏尸”、“南大碎尸案”等。
2017年底,“没药花园” 因《【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头顶烈日,站在黑暗中》一文而爆红。作者何袜皮引来关注,原来她就是一直以来默默耕耘 “没药花园” 的人。不同于我以往看过的偏重于展示猎奇 “剧情” 的罪案解说,何袜皮像一位尽职的捕手,眼睛只盯着证据。你只需跟着她抽丝剥茧、一步步还原现场,再深入到犯罪者的内心世界。
每一个案件的信息量都超乎想象。比如国人所熟知的朱令砣中毒案,何袜皮从案情梳理、警方调查、分析证据、数据解读到结论,前前后后写了五篇,自述 “一个月写了74,000字”,甚至 “由于每次承诺很快更新,又因为信息越来越多,面临着食言,我在后半个月变得很焦虑,脖子上爆发了神经性皮炎。” 从寻找海量信息、提炼高可信度的证据再到推敲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这其中所耗费的心力可想而知。
对于我这种脑力不足的笨小孩来说,何袜皮(这个名字来自于 “长袜子皮皮”)就像隐于幕后的神奇侦探,无论多诡异、邪乎的案件,在她的解读下都会慢慢 “落地”(比如蓝可儿案)。人类学博士出身的她总是保持一贯的冷静、中立、谨慎,这反而最能 “操纵” 读者的情绪与信赖。从案情铺陈、疑点罗列到分析证据、心理侧写,再到 “真相” 大白,步步惊心、高潮迭起,仿佛又回到紧攥解谜卡的小学时代!

何袜皮最喜欢的推理作家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位推理女王塑造的马普尔小姐是我心中最可爱的女神探! || 图源:豆瓣

《情马俱乐部》封面 || 图源:豆瓣阅读
然而,在这个连 “奇迹” 都已被稀释的眼球年代,猎奇的景观往往沦为廉价的消费。“以犯罪为镜而自察人性” 仿佛一个冠冕堂皇的安慰,每一次因骇人罪恶而引起的狂欢在众人嗜血后一哄而散。这也是何袜皮探究犯罪心理与行为的动机之一:“这世界仿佛有一道玻璃墙。……一旦大众中的某个人,做了离经叛道的事,他/她就会被拎到墙的另一边,成为新闻,又成了非 ‘大众’。大众永远是 ‘安全’ 的,却没人知道所谓 ‘大众’ 里面到底包括了谁。”(你就是侦探:真实犯罪为什么吸引我们?)
这也是我略感不安的一点:我究竟是怀着什么目的和心情在 “消费” 这些惨烈的故事?我能在旁观他人生命之丧失以后心安理得地 “爽” 吗?他们可不是小虎队冒险里的 NPC,而是如我一般的真实人类,我却愈来愈难以与他们施以共情。
除此之外,身为写作者的个人推理与官方的案件真相,两者之间的界限由于媒介的传播属性也会变得有所争议。就在 “没药花园” 因吴谢宇弑母一案进入更广泛的受众视线时,质疑她的声音开始增多。

网络上出现对 “没药花园” 的质问 || 图源:知乎
她似乎并没有出面回应过。时至今日,何袜皮依然刻意保持着个人形象的低调,对公众形象的经营始终保持清醒和警觉。她自言:“如果在教室上课,我总是坐末排位置;如果去餐厅,我会选择角落的位置。一群人聊天,我多数时候是倾听的那个。......不是故作神秘,只是有些人不习惯成为关注的焦点。”
正因如此,关注 “没药花园” 许久以后我才知道作者是一位女性。坦白说,当时我稍稍惊讶了一下。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内心默认的中性形象实际上本就是偏男性化的。当知道她的粉丝70%也是女性时,我又惊了:原来像我一样着迷于此的 girls 数量如此之巨!
是时候与酷酷的何袜皮交流一下了!身为粉丝的我怀着好奇,与远在美国的她进行了一次访谈。你将看到她对一些争议问题的回应、对性别问题的看法等,哪怕在解剖自我时,她也保持着一贯的中立、客观与冷峻。
别的女孩:在你写过的案件分析里,女性受害人/犯罪人占不小的比例(考虑到男女犯罪比率来说),并且你还分析过翟欣欣、jingyao 案等,你是有意识地更关注女性吗?
何袜皮:在挑选写什么案件时,我没有特别考虑受害人和犯罪人的性别问题。虽然我没做具体统计,但是我想新闻报道中犯罪人为男性、受害人为女性的比例本身是非常高的。
虽然和我写的大部分谋杀不一样,但性侵、性骚扰案件确实是我关注的内容。我其实更想写的是 “难言之痛”,想通过我的文字帮助他人把那种心理和思想斗争表达出来。如果一个案件中受害人是男性而且这个案子有社会意义的话,我可能同样会写,只不过现实中陷入这种处境的更常见是女性。
我个人认为,大众对你撰写的犯罪类内容的好奇,是一种对人性黑暗面的狂热,并且这一阈值似乎正在迅速降低和稀释。在当今的传播市场上,没变态到超常程度就不足以引起人的猎奇,你怎么看待这一点呢?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有些人会因为好奇而去读那些案件,读得越来越多后,口味越来越重?对于寻求猎奇的某些人,可能确实是这样。
但每个人对罪恶感知都不一样。我见过非常有共情能力的人,哪怕读了很多类似案件,每一次都会义愤填膺或为受害人流泪。也有人看到很变态的案件也没什么反应。
但如果你的问题是说,就整个社会而言,人性黑暗的阈值在降低,我是不同意的。整个社会的道德评判体系的变化复杂得多。在发达国家,从美国到日本,犯罪虚构、非虚构作品的类别成熟,每年的作品数量和尺度都很大,但那些国家民众对恶的标准不会比我们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对个人权利的重视,普通大众对于恶只会更敏感。
我觉得人们对罪犯往往有一种慕强心理。一个善良但没什么本领的人,远远不如一个罪大恶极但手段非凡的人有魅力。你会被这种人吸引吗?
小说中或许有你说的这类人物。但现实中,罪大恶极的罪犯有,手段非凡的很少。而且他们之所以成为罪犯,通常不是因为有什么高明手段或者智力多高,而是因为足够自私和冷漠。许多罪犯(到了谋杀这个级别)都是有人格缺陷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遇见了就是自恋狂、暴力狂……我不会被吸引,会躲得远远的。
罪案解剖也是一种消费奇观,“共情” 与 “猎奇” 的成分混杂在一起,“警醒” 的意味可能远不如一次 “刺激” 体验。那么驱动你花如此久的时间去研究它们的动力在何处?
很多案件本身是精彩、曲折的故事,特别当你知道这些故事是真实发生的,那么阅读时会更加投入,这不代表是在 “寻求刺激” 的体验。如果仅仅是感官刺激,那是很 low 的,很容易消逝的。
看完你的所有文章后,我越来越察觉到一种危险,就是有些读者很容易把你的推理当成定论。跟着你的思路走一遍以后,我似乎想不出其他可能性了。严谨的罪案调查与面向公共的推理,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有没有人对此提出过争议?
这个问题似乎小看了读者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接触信息的机会。其实大部分人在读我的文章前内心已经有了自己的结论。随便打开一条新闻看看评论便知,大部分下结论的网友是很自信的。
对于有争议、观点对立的案件,现实情况是:我几乎不可能说服本来结论就相反的人。譬如我写过汤兰兰案,我认为性侵存在,也用上万字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支持我的观点的其实是两类人:一类本来就相信性侵存在的人,他们纷纷留言告诉我,他们的观点和我一样,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把思路理清楚、表达出来,而我写出了他们的想法;另一类是本来很迷茫的人,他们同时在看两种观点的文章,最终衡量后做出选择。(但是那些坚信汤兰兰诬告村民的人,不容易接受相反观点。他们读到我的文章可能还会愤怒,譬如有人给我发私信叫我 “五毛”。)
作为一名相信科学、相信事实的人,你对宗教/神秘学/灵学是什么态度?
我家人信基督教。我相信宇宙中有一种强大的能量的存在,至于它是什么形态的,不一定和现在的宗教理解的一致。至于神秘学,用朋友 W 的一句话,“那些神秘文化的前身,恰好是科学。”
你的个人形象比较神秘,会一直保持下去吗?是不是也可以反向理解,你也有自己的偶像包袱?
我看我自己并不神秘,用英文说大概是个 private person —— 不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事。以前我会更随意一些,但去年因一个案件受到某些不同意见的网友攻击、照片被盗用后,家人出于安全考虑希望我更保护隐私。
要说偶像包袱,也是有的吧。我以前会担心,自己的形象是否和读者想象的一样。我怕自己真实的样子会干扰读者读我文章的感觉。但我的形象对于我所从事的事终究不太重要,所以我在这方面不会很刻意,而是会把所有精力放在通过作品和读者沟通。
谢谢你,何袜皮!

“没药花园” 何袜皮 || 图片由本人提供
在那个手机屏幕还没有侵蚀人类视线的岁月,报刊杂志电视机负责填补他们空虚又狂放的心灵。那时候的大人还没有分级意识,动画城、大风车与电锯锯大腿、毒气集中营、辣手分尸等画面在我的记忆里如五花肉般绞在一起。

闻名遐迩的《红蜘蛛》,国内女性罪案剧集鼻祖
不用担心我的心理卫生!探索未知的 “犯罪奇情” 乃人性刚需。大人们每晚以《红蜘蛛》作为睡前预热,我们小学生人手一本《冒险小虎队》。打开这本小册子你就是冒险天团的场外骇客,再没人舍得在课间打架。

隔壁精神小伙都馋哭了!|| 图源:搜狗百科

没有这张小小的解密卡,你就不配小虎队 || 图源:触乐
如今你长大了,这样纯粹的快乐又向哪里去找呢?明星大侦探,还是唐人街探案?我毅然推开娱乐至死的 Golden Finger,在每个想摸鱼的办公室午后,悄摸儿打开我的精神多巴胺:“没药花园”。
“没药” 是一种味苦的树脂,在《圣经》中象征苦难。这个公众号的简介是 “对国内外悬案的整理、还原和分析。” —— 简简单单一句话,足以吸引每个小虎队后裔。这里有各类神秘离奇的真实案件,案源广泛而多富于惊骇色彩,比如著名的 “日本便池藏尸案”、“黑色大丽花案”、“名古屋孕妇剖腹取婴案”,还有国内喧嚣一时的 “重庆红衣男孩”、“冰柜藏尸”、“南大碎尸案”等。
2017年底,“没药花园” 因《【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头顶烈日,站在黑暗中》一文而爆红。作者何袜皮引来关注,原来她就是一直以来默默耕耘 “没药花园” 的人。不同于我以往看过的偏重于展示猎奇 “剧情” 的罪案解说,何袜皮像一位尽职的捕手,眼睛只盯着证据。你只需跟着她抽丝剥茧、一步步还原现场,再深入到犯罪者的内心世界。
每一个案件的信息量都超乎想象。比如国人所熟知的朱令砣中毒案,何袜皮从案情梳理、警方调查、分析证据、数据解读到结论,前前后后写了五篇,自述 “一个月写了74,000字”,甚至 “由于每次承诺很快更新,又因为信息越来越多,面临着食言,我在后半个月变得很焦虑,脖子上爆发了神经性皮炎。” 从寻找海量信息、提炼高可信度的证据再到推敲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这其中所耗费的心力可想而知。
对于我这种脑力不足的笨小孩来说,何袜皮(这个名字来自于 “长袜子皮皮”)就像隐于幕后的神奇侦探,无论多诡异、邪乎的案件,在她的解读下都会慢慢 “落地”(比如蓝可儿案)。人类学博士出身的她总是保持一贯的冷静、中立、谨慎,这反而最能 “操纵” 读者的情绪与信赖。从案情铺陈、疑点罗列到分析证据、心理侧写,再到 “真相” 大白,步步惊心、高潮迭起,仿佛又回到紧攥解谜卡的小学时代!

何袜皮最喜欢的推理作家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位推理女王塑造的马普尔小姐是我心中最可爱的女神探! || 图源:豆瓣

《情马俱乐部》封面 || 图源:豆瓣阅读
然而,在这个连 “奇迹” 都已被稀释的眼球年代,猎奇的景观往往沦为廉价的消费。“以犯罪为镜而自察人性” 仿佛一个冠冕堂皇的安慰,每一次因骇人罪恶而引起的狂欢在众人嗜血后一哄而散。这也是何袜皮探究犯罪心理与行为的动机之一:“这世界仿佛有一道玻璃墙。……一旦大众中的某个人,做了离经叛道的事,他/她就会被拎到墙的另一边,成为新闻,又成了非 ‘大众’。大众永远是 ‘安全’ 的,却没人知道所谓 ‘大众’ 里面到底包括了谁。”(你就是侦探:真实犯罪为什么吸引我们?)
这也是我略感不安的一点:我究竟是怀着什么目的和心情在 “消费” 这些惨烈的故事?我能在旁观他人生命之丧失以后心安理得地 “爽” 吗?他们可不是小虎队冒险里的 NPC,而是如我一般的真实人类,我却愈来愈难以与他们施以共情。
除此之外,身为写作者的个人推理与官方的案件真相,两者之间的界限由于媒介的传播属性也会变得有所争议。就在 “没药花园” 因吴谢宇弑母一案进入更广泛的受众视线时,质疑她的声音开始增多。

网络上出现对 “没药花园” 的质问 || 图源:知乎
她似乎并没有出面回应过。时至今日,何袜皮依然刻意保持着个人形象的低调,对公众形象的经营始终保持清醒和警觉。她自言:“如果在教室上课,我总是坐末排位置;如果去餐厅,我会选择角落的位置。一群人聊天,我多数时候是倾听的那个。......不是故作神秘,只是有些人不习惯成为关注的焦点。”
正因如此,关注 “没药花园” 许久以后我才知道作者是一位女性。坦白说,当时我稍稍惊讶了一下。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内心默认的中性形象实际上本就是偏男性化的。当知道她的粉丝70%也是女性时,我又惊了:原来像我一样着迷于此的 girls 数量如此之巨!
是时候与酷酷的何袜皮交流一下了!身为粉丝的我怀着好奇,与远在美国的她进行了一次访谈。你将看到她对一些争议问题的回应、对性别问题的看法等,哪怕在解剖自我时,她也保持着一贯的中立、客观与冷峻。
别的女孩:在你写过的案件分析里,女性受害人/犯罪人占不小的比例(考虑到男女犯罪比率来说),并且你还分析过翟欣欣、jingyao 案等,你是有意识地更关注女性吗?
何袜皮:在挑选写什么案件时,我没有特别考虑受害人和犯罪人的性别问题。虽然我没做具体统计,但是我想新闻报道中犯罪人为男性、受害人为女性的比例本身是非常高的。
虽然和我写的大部分谋杀不一样,但性侵、性骚扰案件确实是我关注的内容。我其实更想写的是 “难言之痛”,想通过我的文字帮助他人把那种心理和思想斗争表达出来。如果一个案件中受害人是男性而且这个案子有社会意义的话,我可能同样会写,只不过现实中陷入这种处境的更常见是女性。
我个人认为,大众对你撰写的犯罪类内容的好奇,是一种对人性黑暗面的狂热,并且这一阈值似乎正在迅速降低和稀释。在当今的传播市场上,没变态到超常程度就不足以引起人的猎奇,你怎么看待这一点呢?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有些人会因为好奇而去读那些案件,读得越来越多后,口味越来越重?对于寻求猎奇的某些人,可能确实是这样。
但每个人对罪恶感知都不一样。我见过非常有共情能力的人,哪怕读了很多类似案件,每一次都会义愤填膺或为受害人流泪。也有人看到很变态的案件也没什么反应。
但如果你的问题是说,就整个社会而言,人性黑暗的阈值在降低,我是不同意的。整个社会的道德评判体系的变化复杂得多。在发达国家,从美国到日本,犯罪虚构、非虚构作品的类别成熟,每年的作品数量和尺度都很大,但那些国家民众对恶的标准不会比我们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对个人权利的重视,普通大众对于恶只会更敏感。
我觉得人们对罪犯往往有一种慕强心理。一个善良但没什么本领的人,远远不如一个罪大恶极但手段非凡的人有魅力。你会被这种人吸引吗?
小说中或许有你说的这类人物。但现实中,罪大恶极的罪犯有,手段非凡的很少。而且他们之所以成为罪犯,通常不是因为有什么高明手段或者智力多高,而是因为足够自私和冷漠。许多罪犯(到了谋杀这个级别)都是有人格缺陷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遇见了就是自恋狂、暴力狂……我不会被吸引,会躲得远远的。
罪案解剖也是一种消费奇观,“共情” 与 “猎奇” 的成分混杂在一起,“警醒” 的意味可能远不如一次 “刺激” 体验。那么驱动你花如此久的时间去研究它们的动力在何处?
很多案件本身是精彩、曲折的故事,特别当你知道这些故事是真实发生的,那么阅读时会更加投入,这不代表是在 “寻求刺激” 的体验。如果仅仅是感官刺激,那是很 low 的,很容易消逝的。
看完你的所有文章后,我越来越察觉到一种危险,就是有些读者很容易把你的推理当成定论。跟着你的思路走一遍以后,我似乎想不出其他可能性了。严谨的罪案调查与面向公共的推理,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有没有人对此提出过争议?
这个问题似乎小看了读者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接触信息的机会。其实大部分人在读我的文章前内心已经有了自己的结论。随便打开一条新闻看看评论便知,大部分下结论的网友是很自信的。
对于有争议、观点对立的案件,现实情况是:我几乎不可能说服本来结论就相反的人。譬如我写过汤兰兰案,我认为性侵存在,也用上万字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支持我的观点的其实是两类人:一类本来就相信性侵存在的人,他们纷纷留言告诉我,他们的观点和我一样,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把思路理清楚、表达出来,而我写出了他们的想法;另一类是本来很迷茫的人,他们同时在看两种观点的文章,最终衡量后做出选择。(但是那些坚信汤兰兰诬告村民的人,不容易接受相反观点。他们读到我的文章可能还会愤怒,譬如有人给我发私信叫我 “五毛”。)
作为一名相信科学、相信事实的人,你对宗教/神秘学/灵学是什么态度?
我家人信基督教。我相信宇宙中有一种强大的能量的存在,至于它是什么形态的,不一定和现在的宗教理解的一致。至于神秘学,用朋友 W 的一句话,“那些神秘文化的前身,恰好是科学。”
你的个人形象比较神秘,会一直保持下去吗?是不是也可以反向理解,你也有自己的偶像包袱?
我看我自己并不神秘,用英文说大概是个 private person —— 不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事。以前我会更随意一些,但去年因一个案件受到某些不同意见的网友攻击、照片被盗用后,家人出于安全考虑希望我更保护隐私。
要说偶像包袱,也是有的吧。我以前会担心,自己的形象是否和读者想象的一样。我怕自己真实的样子会干扰读者读我文章的感觉。但我的形象对于我所从事的事终究不太重要,所以我在这方面不会很刻意,而是会把所有精力放在通过作品和读者沟通。
谢谢你,何袜皮!

“没药花园” 何袜皮 || 图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