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别任性 041 :灾难中的心理健康,“逃避并不羞耻”

欢迎来到《 别任性 》的第 41 期。我(Alexwood)又去串台了,这次找心理咨询师和主播 Steve 聊了聊疫情中的心理和情绪健康。Steve 的电台叫 “Steve说”,微博是 @史秀雄Steve。
疫情刚公开的几天我都在刻意拒绝疫情信息,因为觉得自己太废物了,就捐钱安慰一下自己的良心。回到北京后状态发生了变化,我投入到一些切实的捐赠行动里(请关注我们微博上关于#萤火计划#的信息,这是 @GirLSUP Shanghai(WB @GirlsUpShanghai)同我们 “BIE别的女孩” 共同发起的为一线女性提供生活卫生物资的项目)。组织捐赠这件事像打仗,“指挥” 群里的女孩们都很厉害,稳得一批。我又找到点意义感。
Steve 告诉我,“逃避” 还是 “行动”,其实都是我们面对灾情信息时心理上的 coping style(处理方法)。他节目末尾说现在不接咨询了,但录完第二天还是接了一个老 “客户”,做了个类似危机干预的 case,免费的。来访者也在组织募捐,我问 Steve 觉得参与行动对这位来访者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他说可能都有。
“有的时候我们做一些事情,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也为了帮助别人。但是如果更多的是为了缓解焦虑,那么助人的过程就会变成自我消耗,就会让自己过度辛苦。
这次疫情里面,有人会忘记自我关怀,忘记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关注和帮助遥远的疫区人员或者医务人员身上。这是很有问题的现象。真正的 ‘help’ 不应该牺牲自己,这并不 ‘helpful’。如果对自己的爱少于对别人的爱,那么助人的动作可能只是出于自我证明的需要。”
节目时间点如下(提到的参考有黑体):
03'20: 彼此介绍(提到乔丹·彼得森的《人生十二法则》,Steve 是译者,关于龙虾教授后面还有 )
06'00: 信息超载和混乱的呈现:北京上海并不缺生活物资,为什么超市还是一副末日生存的景象?
09'30: 应对压力的三种心理机制,还有老人捐出毕生积蓄的行为怎么解释?
14'20: 危机干预是什么意思?汶川地震之后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和仍存的问题
26'50: 现有的心理援助渠道信息
28'10: 一线医护人员到底需不需要心理援助?
30'30: 无论是媒体人/心理援助者/普通人,谋求生存是疫情期间的核心心理任务,“回到自己的大后方”(《美国空军生存手册》)
40'10: 朋友情绪崩溃,偏偏这个时候我们都不能见面,“拥抱都变得奢侈”;但同时,陌生人之间建立了阵营和连接。
43'00: 选择逃避是 OK 的,不要为此而感到羞耻
44'40: 心理咨询师真的比普通人的心理稳定性更强吗?(再次说起了 Peterson 教授,原来他最近生病了)
50'50: 参与到援助行动后,才明白一线人员的真正需求,不能想当然,比如有些一线女性都没有时间换卫生巾,需要的是纸尿裤
53'20: 参与心理援助的人如何摆脱救世主情节
58'30: 经历过创伤的人是否应该讲述经历?(以及美国女权主义精神分析学家 Judith Herman 的观点)
64'10: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科普
71'40: “危机干预” 跟日常心理咨询很不一样,别瞎搞
73'30: 社工为什么比咨询师更适合进行某些援助工作?为什么国内社工行业这么惨?
81'00: 疫情给两位主播带来的变化
87'00: 末日幻想中反映的人性复杂(《逃生背包》,克里克·斯图尔特 著)
96'26: 疫情结束后离婚率会升还是降?恐怖袭击和自然灾害对关系的影响不一样
101'05: 疫情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就算走,也没地方可去”
111'20: Steve 打算疫情结束后去武汉拥抱所有听众

欢迎来到《 别任性 》的第 41 期。我(Alexwood)又去串台了,这次找心理咨询师和主播 Steve 聊了聊疫情中的心理和情绪健康。Steve 的电台叫 “Steve说”,微博是 @史秀雄Steve。
疫情刚公开的几天我都在刻意拒绝疫情信息,因为觉得自己太废物了,就捐钱安慰一下自己的良心。回到北京后状态发生了变化,我投入到一些切实的捐赠行动里(请关注我们微博上关于#萤火计划#的信息,这是 @GirLSUP Shanghai(WB @GirlsUpShanghai)同我们 “BIE别的女孩” 共同发起的为一线女性提供生活卫生物资的项目)。组织捐赠这件事像打仗,“指挥” 群里的女孩们都很厉害,稳得一批。我又找到点意义感。
Steve 告诉我,“逃避” 还是 “行动”,其实都是我们面对灾情信息时心理上的 coping style(处理方法)。他节目末尾说现在不接咨询了,但录完第二天还是接了一个老 “客户”,做了个类似危机干预的 case,免费的。来访者也在组织募捐,我问 Steve 觉得参与行动对这位来访者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他说可能都有。
“有的时候我们做一些事情,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也为了帮助别人。但是如果更多的是为了缓解焦虑,那么助人的过程就会变成自我消耗,就会让自己过度辛苦。
这次疫情里面,有人会忘记自我关怀,忘记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关注和帮助遥远的疫区人员或者医务人员身上。这是很有问题的现象。真正的 ‘help’ 不应该牺牲自己,这并不 ‘helpful’。如果对自己的爱少于对别人的爱,那么助人的动作可能只是出于自我证明的需要。”
节目时间点如下(提到的参考有黑体):
03'20: 彼此介绍(提到乔丹·彼得森的《人生十二法则》,Steve 是译者,关于龙虾教授后面还有 )
06'00: 信息超载和混乱的呈现:北京上海并不缺生活物资,为什么超市还是一副末日生存的景象?
09'30: 应对压力的三种心理机制,还有老人捐出毕生积蓄的行为怎么解释?
14'20: 危机干预是什么意思?汶川地震之后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和仍存的问题
26'50: 现有的心理援助渠道信息
28'10: 一线医护人员到底需不需要心理援助?
30'30: 无论是媒体人/心理援助者/普通人,谋求生存是疫情期间的核心心理任务,“回到自己的大后方”(《美国空军生存手册》)
40'10: 朋友情绪崩溃,偏偏这个时候我们都不能见面,“拥抱都变得奢侈”;但同时,陌生人之间建立了阵营和连接。
43'00: 选择逃避是 OK 的,不要为此而感到羞耻
44'40: 心理咨询师真的比普通人的心理稳定性更强吗?(再次说起了 Peterson 教授,原来他最近生病了)
50'50: 参与到援助行动后,才明白一线人员的真正需求,不能想当然,比如有些一线女性都没有时间换卫生巾,需要的是纸尿裤
53'20: 参与心理援助的人如何摆脱救世主情节
58'30: 经历过创伤的人是否应该讲述经历?(以及美国女权主义精神分析学家 Judith Herman 的观点)
64'10: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科普
71'40: “危机干预” 跟日常心理咨询很不一样,别瞎搞
73'30: 社工为什么比咨询师更适合进行某些援助工作?为什么国内社工行业这么惨?
81'00: 疫情给两位主播带来的变化
87'00: 末日幻想中反映的人性复杂(《逃生背包》,克里克·斯图尔特 著)
96'26: 疫情结束后离婚率会升还是降?恐怖袭击和自然灾害对关系的影响不一样
101'05: 疫情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就算走,也没地方可去”
111'20: Steve 打算疫情结束后去武汉拥抱所有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