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岁的我是这样成为女权主义者的
我和同学
“你有没有什么闲书?” 一个烦闷的晚自习,我的后桌 —— 一个沉迷言情文学的长得像哈利波特的男生 —— 戳了戳我。
我扫了一眼书桌左上角堆的书:《天空的另一半》、《性别社会研究选译》、《单身女性的时代》、《第二性》、《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成为》......
“ emmm 要不你看这本?” 我递给了他粉蓝封皮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名字里有 ‘初恋’,但讲的不是言情,是强奸和家暴。”
一天之后他把书还给了我:“看完了自闭了都,这本书让我庆幸自己是个男的。”
我说:“我猜也是。”
记得我是有天绕道去了书店买到了这本书,因为几个月前的 “李依依案” —— 那个在围观中死去的庆阳少女,与林奕含、房思琪似乎是现实的两重印证。我花了两周时间读完了《房》,与三个看完这本书的小伙伴抱团抑郁了好几天。
“你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不是情绪比较激动?” 后桌问我。
“哈?”
“就是看到了你划的线和做的笔记。”他指了指在我手中合拢的书。
我在哪里做了笔记?我翻了翻,看到不少处注释都是对原文的挑战和反思,比如下面括号里的那些:
· 最终让李国华决心走这一步的是房思琪的自尊心。一个如此精致的小孩是不会说出去的,因为这太脏了。…… 现在只希望她自珍自重到连刘怡婷也不告诉。【自尊心?自珍自重?还是强奸文化的土壤?如果性侵受害者能够像被抢劫被殴打的受害者一样,大声说出自己的经历,指认施害者,该有多好。】 · 更何况,每一个被她直载进李国华的小公寓的小女学生,全都潜意识地认为女人一定维护女人【吗?】,欢喜地被安全带绑在副驾驶座上。
林奕含说:文字巧言令色。
一开始我以为她想表达的是,对文字的过于信任让房思琪坠入深渊,让她无条件相信一个 “能够全篇背诵《长恨歌》” 的李国华。但其实不止于此:“联想、象征、隐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性侵与暴力的肮脏和耻辱被包装在林奕含精致的譬喻盒里送进我们的眼帘。少女们想要用文字抗争,却自己给自己消了音。但为什么会这样?
我和爸妈
我前几周看完 “刘强东被起诉书全译本” 之后分别转发给了我爸和我妈。我妈给我回的第一条是 “刘强东和他身边的人也太坏了”,第二条是 “这里描述得这样详细不适合你们小孩子看,也太露骨了”。接着我妈叮嘱我不要看黄色书籍和黄色电影,再接着把话题引到真正的爱情云云,再再接着她问我什么时候找个男朋友,我说我有点困了想睡觉拜拜 —— 聊天结束。
至于我爸么……我和他的争论从明州案被曝时就开始了。不过我想先插入一些题外话。 2018年9月初的某一天,我在微博上刷到了刘强东在明州涉嫌性犯罪被捕后释放的消息,并看到了王思聪有关仙人跳的评论以及 “奶茶变抹茶” 的揶揄。第二天,我的老师在课上对四十几个学生说:“刘强东那件事同学们知道了吧?他是被下套了!” 那天他特有的顿挫、浑厚的嗓音在我听来格外刺耳,我忍住向他扔纸团、质问他如何在尚不清楚案情时便笃定刘被 “下套” 的冲动,感受着他在我的心中形象的慢慢崩塌。
“想要让一个人的形象崩塌,那就问问他的性别观。” 我不知道是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 这也不是我第一次因为性别观想向讲台上的老师扔纸团了。另一个老师在解释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日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时,是这样说的:“所以男同学不要像女孩子一样,课间要多出去运动啊打球啊什么的。” 我翻了一万个白眼:如果是要多多出去运动,应该是要求全体学生们而非仅限男性吧?就不喜欢出去打球的男生怎么了?又凭什么性别女就应该在教室里安静坐着啊?
性别研究学者丁瑜的学生曾经问她,有了这样的性别敏感意识后,怎么样才能和这个世界安然共处?她坦诚:“说实话,我已经没有办法安然相处了。”
这也是我成为女权主义者之后的最大感受。有关于性别的偏见早已深深植根于这个世界,会在任何地方猝不及防地刺痛我敏感的神经。不过,当我把自己对于 “敏感” 的种种困惑向一个女性好友倾诉时,她真诚地看着我说:“你应该把 ‘敏感’ 当作你的优点,当作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后不断求索下去。” 这让我豁然开朗。
我也学着将一个人的性别观和这个人分割开来看。毕竟,这两个老师都是学识渊博、授课负责的好老师,也是很好的人 —— 除了在性别观上缺少思考。
讲回明州案。我爸从一开始就认为明州案是华尔街的阴谋,他觉得刘强东这个有着高学历广资源的大佬不会去强奸一个大学生,他甚至觉得刘被逮捕后的照片是 PS 的。我和他说,在尚未调查清楚真相时,他可以有各种想法,但要明确的是,一个人的学历、资源以及素日的人品并不能为他的强奸做担保,只要有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强奸就有可能发生。
我将起诉书转发给我爸妈的初衷,是想让他们也体会一下 jingyao 那时的无助与曝光此事需要的勇气。之后我和我爸的对话大概如下:
我爸:“美国华尔街的机构要做空京东,而刘强东在生活上不够自律,给了做空的机会。总之,这里面肯定有华尔街的影子。”
我:“可是不管有没有华尔街的影子,受害的学生都是被强奸了啊。就算是华尔街的阴谋,我们不要去反思为什么会有这种强奸文化、酒桌文化,而不是仅仅归为仙人跳就可以解决。爸爸怎么看?”
我爸:“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交流的内容。”
我:“哦,那我们的方向就不一样了。我关注的是如何改造这样病态的文化,你们关注的是这对上市公司有什么影响。”
我爸:“女孩子当然是无辜的牺牲者。我只是希望你以后注意保护好自己,爸爸妈妈才放心。”
事件的后续中,我妈爸在看了 “明州事记” 放出的所谓 “仙人跳实锤”后,毫不怀疑视频里的内容,也不理会公众对视频的各种合理怀疑,比如明显剪辑处理过的痕迹,比如传播渠道的公关嫌疑,比如作为证据的真实可信性。我爸妈说我无脑支持 jingyao 是不对的,我也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从一开始便无条件支持她,直到看到了吕频的《女权者真被 “打脸”了?刘强东 “仙人跳实锤” 视频观后感》,我内心的疑惑没有了。
我妈说,她不喜欢 “强奸文化” 的说法。我想,我会一直用下去,因为我不能找到一个比 “强奸文化” 更好的说法,来概括那些不对等权力关系下的性别暴力,来概括性别暴力受害者被谴责的社会现象。
我爸说,不要再关注明州案了,都是媒体在博眼球。我想,我会一直关注下去,不只是明州案,是所有这类事件。我生怕鲁迅先生所写的 “忘却” 频繁发生于这个时代,我不要忘却。
我和小学生
本来泡在女权主义理论著作里的我,看到《天空的另一半》之时,受到的惊吓(就是惊吓)是无法言喻的。“我们大多数人以为的性别问题跟薪资不平等、体育队伍资金不足或是上司令人讨厌的触碰有关,而在世界许多地方,性别歧视却是致命的。比如,每四分钟,一名印度小女孩死于性别歧视;每一分钟,一名孕产妇死亡;每十秒钟,世界某处有一名小女孩被强制切除外阴,而且大多没有打麻药” —— 书封上的这段话让我看到了一个不知道的世界。
人口贩卖、家庭暴力、强奸、割礼、孕妇死亡,我知道这些 “议题” 的存在,但不知道的是,它们比我以为的近得多,严重得多,普遍得多。
“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怎样对社会产生最大的影响?” 在《成为》中,米歇尔·奥巴马经常问她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想把这些问题借来问我自己。我是否缺少对现实生活的体察?我是否拘泥于学术的象牙塔,却没有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去帮助别人?
后来,我在寒假去了一个小学做性别平等的课程实践。这个经历让我切实体会到,在小朋友的心中可以埋下性别平等的种子,以后哪怕只有一些种子萌发,也能成为改造社会文化的支柱。
对我来说,女权不再只是堆在我桌子左上角的一摞书,不再只是理论层面的抽象概念。它冲破了和现实的隔阂,转化为小朋友写下的稚嫩回答。

小朋友们写下的关于性别气质的答案
2018 年的暑假,我受 me2 的感召,开始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我开始尽量关注每一起有关平权的事件,开始在微博里设 “女权” 的分组,开始在分析与发表评论中提升自己的思辨张力,开始阅读女权主义书籍,开始观看 “GENDER” 话题相关的 TED 演讲,开始确定专业的方向 —— 性别社会学(社会学)/ 妇女史(历史系)。
我感到幸运,在身边同学仍在为大学选什么专业而烦恼时,我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目标。 犹记得初中时,一个好朋友拿了三个分别写有 “Dream”、“Success”、“Happiness” 的笔记本,让我挑走一本。我选择了 “Dream”,那时觉得,只要达到了梦想,“success” 和 “happiness” 便不会远离。当我把女权主义作为自己一生的目标后,发觉的确如此。心理学说,有些因素能够持续影响我们的快乐程度,其中之一是 ‘与超越个人的事物联结’,比如更大的使命和人道目标 —— 我能感觉到它了。一个港大学长在校友回访时说,他高三的每一个清晨,只要一想起港大,就能瞬间从床上惊醒,然后起床。女权主义之于我,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 “惊醒”。
让我开心的是,女权主义对我产生的影响,又影响到我身边的人。同桌感谢我将关注时事的社会责任感传播给了她,一个好基友终于认定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一个男性好友说知道我在关注一条他 “永远也无法踏上” 的路,原谅他无法一直女装(划掉)与我同行,但衷心祝我更上一层楼。
我爸总是说我太 “纯”,有着过于宏大的理想,指不定哪天就被别人利用了。我也同意,我是很 “纯”,可我才十七岁,现在不 “纯” 以后可能就没机会 “纯” 了 —— 但是仍希望自己不论经受何种磨砺,都能葆有 “纯” 的理想。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是我十七岁生日时送给自己的话: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
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
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
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
都由我自己负责。
我和同学
“你有没有什么闲书?” 一个烦闷的晚自习,我的后桌 —— 一个沉迷言情文学的长得像哈利波特的男生 —— 戳了戳我。
我扫了一眼书桌左上角堆的书:《天空的另一半》、《性别社会研究选译》、《单身女性的时代》、《第二性》、《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成为》......
“ emmm 要不你看这本?” 我递给了他粉蓝封皮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名字里有 ‘初恋’,但讲的不是言情,是强奸和家暴。”
一天之后他把书还给了我:“看完了自闭了都,这本书让我庆幸自己是个男的。”
我说:“我猜也是。”
记得我是有天绕道去了书店买到了这本书,因为几个月前的 “李依依案” —— 那个在围观中死去的庆阳少女,与林奕含、房思琪似乎是现实的两重印证。我花了两周时间读完了《房》,与三个看完这本书的小伙伴抱团抑郁了好几天。
“你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不是情绪比较激动?” 后桌问我。
“哈?”
“就是看到了你划的线和做的笔记。”他指了指在我手中合拢的书。
我在哪里做了笔记?我翻了翻,看到不少处注释都是对原文的挑战和反思,比如下面括号里的那些:
· 最终让李国华决心走这一步的是房思琪的自尊心。一个如此精致的小孩是不会说出去的,因为这太脏了。…… 现在只希望她自珍自重到连刘怡婷也不告诉。【自尊心?自珍自重?还是强奸文化的土壤?如果性侵受害者能够像被抢劫被殴打的受害者一样,大声说出自己的经历,指认施害者,该有多好。】 · 更何况,每一个被她直载进李国华的小公寓的小女学生,全都潜意识地认为女人一定维护女人【吗?】,欢喜地被安全带绑在副驾驶座上。
林奕含说:文字巧言令色。
一开始我以为她想表达的是,对文字的过于信任让房思琪坠入深渊,让她无条件相信一个 “能够全篇背诵《长恨歌》” 的李国华。但其实不止于此:“联想、象征、隐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性侵与暴力的肮脏和耻辱被包装在林奕含精致的譬喻盒里送进我们的眼帘。少女们想要用文字抗争,却自己给自己消了音。但为什么会这样?

小朋友们写下的关于性别气质的答案
2018 年的暑假,我受 me2 的感召,开始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我开始尽量关注每一起有关平权的事件,开始在微博里设 “女权” 的分组,开始在分析与发表评论中提升自己的思辨张力,开始阅读女权主义书籍,开始观看 “GENDER” 话题相关的 TED 演讲,开始确定专业的方向 —— 性别社会学(社会学)/ 妇女史(历史系)。
我感到幸运,在身边同学仍在为大学选什么专业而烦恼时,我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目标。 犹记得初中时,一个好朋友拿了三个分别写有 “Dream”、“Success”、“Happiness” 的笔记本,让我挑走一本。我选择了 “Dream”,那时觉得,只要达到了梦想,“success” 和 “happiness” 便不会远离。当我把女权主义作为自己一生的目标后,发觉的确如此。心理学说,有些因素能够持续影响我们的快乐程度,其中之一是 ‘与超越个人的事物联结’,比如更大的使命和人道目标 —— 我能感觉到它了。一个港大学长在校友回访时说,他高三的每一个清晨,只要一想起港大,就能瞬间从床上惊醒,然后起床。女权主义之于我,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 “惊醒”。
让我开心的是,女权主义对我产生的影响,又影响到我身边的人。同桌感谢我将关注时事的社会责任感传播给了她,一个好基友终于认定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一个男性好友说知道我在关注一条他 “永远也无法踏上” 的路,原谅他无法一直女装(划掉)与我同行,但衷心祝我更上一层楼。
我爸总是说我太 “纯”,有着过于宏大的理想,指不定哪天就被别人利用了。我也同意,我是很 “纯”,可我才十七岁,现在不 “纯” 以后可能就没机会 “纯” 了 —— 但是仍希望自己不论经受何种磨砺,都能葆有 “纯” 的理想。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是我十七岁生日时送给自己的话: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
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
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
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
都由我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