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登录

  • 搜索

  • 专题
  • 文章
  • 简报
  • 电台
  • 视频
  • 活动
  • 品牌合作
  • 商店
  • 标签云
  • 关于我们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艺术
  • 别的音乐
  • 别的女孩 - 呼朋唤友 - 别的音乐 - 别的艺术 -
    • 文章
    • 电台
    • 视频
    2+
    Loading 0
    文章 电台

    任性Solo:人一定要有爱情吗?| PODCAST + 文字版

    2020.11.25 | BY Alexwood |
    亲密关系别任性多角关系开放关系恋爱

    别任性

    任性Solo:人一定要有爱情吗?

    00:00
    00:00

    欢迎来到第78期《 别任性 》,这次答疑的问题全部关于爱情。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其中有一半的问题来自 #女孩日# 的征集。

    “女孩日” 就是11月25日,这个活动由有灵且美、爱小丫基金联合阿里巴巴公益三小时、支付宝答答星球一起推出,希望动员女性之间的共情与生存经验,带给青春期女孩一些信心和力量,并让更多人关注到青春期女孩的身体、心理变化。

    2017年《女性的美丽与自信:多芬中国报告》显示: 70%的年轻女孩有意或已经开始通过节食等可能危害健康的方式,获得 “更好看” 的外表。将近80%的中国女性感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仅有约10%的中国女性表示,她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

    “想谈恋爱,我怎么会有这么羞耻的想法。”

    “我的腿太粗了。”

    “一个人实现梦想难吗?”

    “我讨厌变大的胸部!”

    “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离开我……”

    每一天,在无数角落,有数以万计自我否定、怀疑的女孩心声在蔓延。

    在中国农村,女孩的身心健康状况更加严峻。当她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或许已经结婚生子,无法改变自己,也无法给家庭和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贫困和消极只能一代代延续。

    女孩日希望借助这些来自女孩们真实的的问题,倡导 “姐姐” 们来为女孩们解答疑惑,让她们知道,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比别人的评价、美貌、胸围更重要的事,包括且不限于自信、力量、智慧、事业以及与岁月和解的勇气。

    “女孩日” 发起人欧阳晨曦(有灵且美创始人之一)说,“女孩日” 是一个真正属于女孩们的节日,没有消费盛宴,只专注女孩真正需要的的身心健康。

    那么,这个节日怎么 “玩”?

    从11月23日起,在支付宝搜索 “神奇姐妹书” 便能抵达女孩的问题星球,来到 #姐姐请回答# 答题页面,了解关于青春期女孩身体和心理的知识。此外,“女孩日” 还会制作 “好奇心” H5,用户可以在上面随机抽到一个女孩问题并回答。而 “好奇心” 的问答会择优被收录进 “神奇姐妹书”, 随有灵且美和爱小丫基金配送给欠发达地区的青春期女孩,支持她们在成长路上更好地做出选择。

    “11.25,一样爱我”。改变,从你传递的一点点爱开始。在 “女孩日”,你的一个转发、答题、留言、评论,或许就能解锁这些美好。

    BIE别的女孩作为联合传播伙伴,也加入了这个活动的宣传和答疑。更多信息欢迎关注 @阿里巴巴公益、@有灵且美 BrightandBeautiful @爱小丫基金 @支付宝答答星球,或者在 @BIE别的女孩 搜索 #姐姐请回答# 超话。

    今天答疑的问题如下:

    06:10 人一定要有爱情吗?

    16:10 能不能也聊聊怎么选对象?可以分享一下追男生秘籍吗?

    36:20 我从谈恋爱到结婚就只正经谈过一个男朋友,所以也只和他一个人发生过性关系。我一直觉得他长得不帅,然后最近在性生活的时候我不太愿意跟他接吻,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应该找其他人试一试,或许他对我来说不够有性魅力。两三年前开始性生活的时候我也不太有唤起的全身发热之类的反应,现在还好。求支招谢谢~

    45:50 Alex,什么时候可以聊聊失恋吗?虽然经历了几段爱情,但对于失恋还是无法处理得很好。/如何走出失恋的阴影?

    完整文字版请下拉。

    请点击上方播放器收听,或在以下平台搜索订阅 “别任性”。

    收听平台:|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Himalaya | BIE网站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其他泛用性客户端(如 小宇宙、Pocket Casts)| 搜索 “别任性” 

    RSS 订阅:https:别//feeds.acast.com/任public/shows/性bierenxing(去掉 “别任性” 三字)

    注:如果你在苹果 PODCAST 上订阅的《别任性》集数不全或者很久没更,那说明这不是正确的 RSS。请用上方这个新的独立 RSS 添加并订阅。如果你是海外苹果 ID,现在应该能搜到另一个新的 “别任性”,是未阉割并集数全的;但如果你是墙内 ID,如果还搜不到,就只能再等等了,或者小宇宙上也找得到。

     

    文字版:

    Q1:人一定要有爱情吗?

    找了一个最抽象的问题开始,是因为我对于这个问题想说的,是之后会提到的问题的基础和根本。

    我自己的爱情观在刚刚过去的两周发生了重新洗牌一样的改变。如果在这之前看到这个问题,我可能会有些犹豫,虽然最后思考结果可能还是“一定要有”。但我现在会毫不犹豫地给个肯定的答案。

    当然,这种改变最表象的原因是我最近再一次陷入了爱情。但这是最表象的,更深层的原因是这次陷入带来的一系列的,各方位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决定 “陷入爱情” 这件事情本身,恰恰就是一个选择。对“拥有爱情”这件事 say yes 的选择。

    事情是这样:

    我有一位长期伴侣叫老马,交往快8年,不过其中一半时间是异地,尤其今年,因为疫情关系没办法见面。

    然后我最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先叫他大个儿吧。他很多时间住在山上,探索自给自足生活方式。我们在一个周末的活动偶遇,然后聊了一点合作的事,两周后在一个周末再次见到,连续聊了两个通宵。我们聊到自己在做的事,做过的事,想做的事,没做到的事,聊他的伴侣,聊我的伴侣。

    然后他就回自己住的城市了,离北京不近。周一我跟老马例行通话的时候说到了他,我说我遇到一个挺有趣的新朋友,我说虽然知道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有人退出了现代城市生活,但是和这样一个人交谈的时候,我才想起来一些东西,一些这些可能性真实存在的证据。

    我还说,我从这个人身上感到一种充分信任的坦诚,一种近乎“不入流”的直球,我自己习以为常的一堆训练养成的进退、所谓得体的社交常规,都被长驱而入,成了废纸,或者一些毫无意义的飞沫。

    但我没有提到我们彼此的吸引力,因为我当时认为不需要。他在南方山上,我在北方城里,下一次见面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我决定这不构成我跟我的长期伴侣提出开放关系的理由,直到他回到自己住的地方,跟他伴侣说了我,他们在之后的两天进行了几次对话,然后告诉我:“我们都认为,你的到来会是很好的事情。”

    我这时候意识到,在他这么说之前,我也在潜意识里排演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因为这次相遇而出现,但是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让它展开。或者说我在排演一种新的想象,并为之吸引,但这种想象在他这样说了之后才开始落地,然后生根发芽,然后我就无法再阻止它了。

    这是一种超越性的想象,开放关系本身对我已经不足够有革命性了,我想象一种多元成家的实践可能,在我的想象中,个人的刻度被拉长,我得以去创造一种爱,一种关系,一种人生经验,去体会并迎接亲密的他者的差异,然后因为这种差异让自己不停发生变化,和我爱的人一起不停的变化。

    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

    之后的周末我给老马写了封长信,通了个很长的电话,然后我们开放了我们的关系。

    其实我不认为我是因为这位新朋友选择开放现有的关系。所以这位朋友无需为我的选择负责。我和他之后的关系发展,也与我选择开放这个决定本身无关,所以不需要有任何承诺。

    这么说吧,这整件事跟这位大个儿的关系,或者跟老马的关系,可能都并没有跟我自己的关系大。当然,大个儿对我的吸引力是做这个选择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在老马这边,他作为我认定的人生伴侣,我们的稳定关系维系也是这个决定的前提。

    但是,这件事,根本上,是我自己的一个生命项目。只是我希望,并且目前看来有足够的幸运,能与老马和大个儿(以及大个儿的伴侣)一起尝试。

    也就是说,爱情现在对我而言,就是一个生命项目。

    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人一定要有爱情吗?我现在的回答是是的,我需要爱情。

    但这种需要远远不限于身体或情感,而是更重大。

    刚好前几天跟一个处于热恋期的朋友吃饭,他现在的伴侣是他的第一个长期正式关系,也在远距离,比起恋爱前,他简直不是同一个人 —— 这么说有点夸大,而且敏感点的人肯定要给我纠错说刻板印象了,反正,在这之前我是完全无法想象理工男大脑的他说出这样的话的:

    “平凡的人生,也可以因为爱情实现一种超越性,而去爱,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的事,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企及的人生意义,都能达到的一种超越性,即使对于我这么理性的人”。

    换个角度说,如果我处在这段关系之前,可能也不会因为他的话作出多于 “啧啧啧” 的反应。但他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完全是同频的。然后我想起阿兰·巴迪欧也写过类似的话,那是一些我之前看到的时候完全无法共鸣的话。

    阿兰·巴迪欧说:爱 “是一种超越,超越那看似不可能的事物”,让人看到“某种貌似没有理由存在并且没有任何出现可能性的东西,竟然存在。”

    这句话来自他的一本小书,中文译本叫《爱的多重奏》。我去好好翻了这本书,简直惊呆了,他写的每一句几乎都是我的心声、向往,以及指导。

    “在参加一项革命行动时人们往往会体验到某种政治狂热,在提交艺术作品时体验到一种愉悦,在深入到某一科学理论核心时体验到一种超自然的欢乐,爱的体验也与之类似。” 巴迪欧解释。

    兰波说,爱就是不断重新创造,而重新创造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艺术态度,更是一种政治态度。爱带来的生命强度,和“当生命在理念的号召下投入到行动之中而获得某种强度”,是同构的,是彼此回响。

    在爱这种创造性的体验中,某种类型的真理被建构起来。也就是说,“爱是通往真理的过程,一种产生真理的程序。”

    当我把今天的全部问题答完,会许这几句话的这些会有更明确的意义。所以我们不如先继续下一题,看看巴迪欧对于爱的理论在这些具体的问题上可能有什么启发。

    Q2:能不能也聊聊怎么选对象?| 可以分享一下追男生秘籍吗?

    这两个看似不通的题放到一起说,因为我觉得其实很相关,都是关于爱情初期或者前期的一个动作。

    而且,“选” 对象,和 “追” 男生,这两个动词很有意思。都是带着主动性,但立场不太一样。一个是看似在一个主导位置,去挑选,另一个则是把自己给出去,去追逐。

    先说 “选”,这是我们现代关于亲密关系的语境下很常见的一种立场。我并不是说问这个问题的朋友立场一定是这样,或者有任何问题,但我为了讨论就较个真,我会想,“选” 这个立场可能值得思考一下。

    “选” 这个词有两个预设,一是爱情,或者恋爱对象,是可以基于某些衡量标准,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的;二,是我们如果面对多个 “可选对象”,是一定要做出一个选择,而不能都要。(关于第二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听听看 第69期关于开放关系的节目。)

    那只说第一点预设,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那本书里就提到对这种爱情中理性衡量与判断的批评。我们的时代被各种算法渗透着,包括爱情的算法,各种交友软件承诺的其实并不是所谓 “爱情”,而是 “你能花更少的时间,找到更多合适的人”。而这样一个路径的关键词,是匹配的 “效率” 和 “安全度”。

    因为匹配的效率高,因为所谓 “成功率” 高,所以安全,所以妥帖。你可以冒更小的风险,更少的情感投入,获得更大的 “匹配” 成功可能。

    听起来挺不错的,但现实中用交友软件或者相亲软件的朋友应该都有过一些类似的经验:经由算法给出的高匹配对象,却往往难以让你心动。

    这后面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互相吸引,和互相挑选,并不是同一回事。

    为了约炮的交友软件或许还不太一样,但相亲软件或者类似服务的存在,首要目的就是单纯为了挑选,而不是考虑心动。更大的问题是,在本国的文化中,亲密关系和婚姻的绑定是极为紧密的,或者说,找亲密关系对象和找婚姻对象的标准是非常一致的 —— 就算我知道这个 #女孩日# 答疑面向的很多是中学或者大学女孩,但如果问她们对于恋爱对象的标准,其实很可能很多人给出的仍然是一个理想婚姻伴侣的模版,至少有婚姻伴侣的影子,比如长久,比如稳定,比如不离不弃,为彼此负责。好吧,这些点放到一个恋爱关系里也不能说是有问题,但关键是,婚姻和恋爱关系并不是同一件事。说简单点,婚姻是一个合作契约,是找一个搭伴一起过日子的人,而这层契约关系首先保证的是对彼此的责任,而不是动心,不是彼此的吸引力。

    当然,有些婚姻也可以拥有这些东西,但那样的前提是进入婚姻的两人本身先是恋人,并能保持恋人的身份自觉和情感吸引力。所以,并非婚姻就是恋爱的反面,只是我们在找恋爱伴侣的时候,不能让婚姻对象的标准混淆进来。但事实上很多人是这样做的。否则何谈 ”挑选” 呢?

    因为被谁吸引,这有得选吗?

    这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动心就是动心,无感就是无感,当然,并不是说日久生情毫无道理,但我们真的有必要单纯为了生情而日久吗?除了为了婚姻,在恋爱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必要。

    而如果你在所谓一段恋爱中努力培养日久生情,可能就要想想,我到底想要的是婚姻还是恋爱了。哪种答案都没问题,关键是你的伴侣也得跟你同步。如果你以为自己想要恋爱,其实是想要婚姻,而对方真的只是想要恋爱,那么你可能哪边都得不到。讽刺的是,这样的选择往往是出于看似理性的判断,结果却是亏空。

    所以首先对自己诚实吧。像我们前两期 跟刘敏对谈 的时候她说到的,对自己诚实,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事。

    又想到友台《不合时宜》最近做过的一期节目(我们也合作过好几期节目),关于985相亲局,及其跟亲密关系的根本性矛盾和张力,推荐去听一下。节目请到了985相亲局的组织者月亮,一位信奉相似学历和教育背景能够成就更高效相亲成功率的女孩,和研究亲密关系的学者沈奕斐,就爱情的现代社会操作和呈现模式有很精彩的辩论。在我的理解中,月亮的观点恰恰就是巴迪欧所批评的将奉献降到最低的,“安全的爱情”,是 “一种对各种风险都下了保险的爱情”,而且她的保险中的最重要保障条文,是对方的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背景,即985名校。而沈奕斐则反复强调爱情中的差异性,及其对于爱情的必要性。

    这又回到了阿兰·巴迪欧。

    在巴迪欧看来,爱要持续的处理一种人与人的差异性,且必须永远保持这种差异性。

    两个有不同生命体验和生命姿态的人,通过一次偶然的相遇,与彼此联系到一起。两个人带着差异性进入一个爱的主体。所以爱情根本上是,由是相互差异的两个个体形成的一个 “两” 。但这个 “两” 并不会融合为 “一“, 而是永远在不断差异又不断靠近。

    差异并不应该被抹平。

    “在爱中,爱的目的是从一种差异的观点来体验世界,而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保证种族延续”。

    但现实中,我们都有追求同一性身份的本能倾向(如同985的追求985),不喜欢处理差异性,“因为自我总是倾向于自身的同一,从而抗拒差异,“因为自我总是想强化自己的世界。”

    但同一性的关系并不是创造,差异性的才是。所以 “相对于不断重复的同一性身份崇拜,必须用不断差异、无法重复的爱来加以反对。”

    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双方的路走远。因为之后的一切生命建构,都不再是从 “一” 而是从 “两” 的观点来看。这就是巴迪欧所说的 “两的场景”。比如你看着远山和夕阳的时候,知道另一个人在跟你一起看,这就不再是 “一” 的体验,而是 “两” 的体验,也是只有进入爱情才能获得的体验。

    那么,如果一定要从中提炼出什么 “挑选” 爱人的洞见,那就是找你愿意去建构这种 “两” 的体验的人吧。去拥抱那些差异性,甚至让差异性滋养你自己的成长。

    “透过我们之间的差异性,世界朝向我们展开”。

    这在现实中是有难度的,因为现在广泛传播的理念是,每个人只需关注自己的利 益。“于是爱就成为一个反向的考验。只有当爱情不被设 想为彼此间利益的互换,也不被换算成为最终可获收益的长线投资,这样的爱情才真正算得是相信偶然。”

    而这种纯粹的相遇,“是与算计截然相反的”;这种对差异性的强调,与方便的同一化挑选也是截然相反的。

    爱情对于每个人而言,是 “賦予生命以强度和意义的东西”,那么如果 ”出自于个人安全的名义,通过事先的安排以避免一切风险、一切邂逅,从而最终在没有风险的名义下”,爱情也就失去了生命的诗意。

    “爱情不可能是在完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赠予生命的礼物。”

    而且,就算从实用角度来说,我们如果用一种 “挑选” 和 “配对” 的出发点,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模版,或者特征清单,去寻找动心对象,其实也是有些问题的。巴迪欧相信,相遇然后陷入爱情这件事是随机的,无法预料也无法被预先安排。

    但我们往往在回溯相遇这个事件的时候,会努力作出一套完整连贯的叙事,来解释这个相遇,来重构我们陷入爱情的原因,比如我们如何相见,如何会被吸引,喜欢对方什么,但真正的事件总是带着跳跃与断裂的,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因果的。

    所以简单地说,“挑选” 也很难真的实现。

    那么再说说这个问题的第二部分,“如何追男生” 中的 “追”。相比 “挑”,“追” 的确让人感到一种对激情的慷慨和勇敢。

    但是这个问题想问的是追的诀窍,也就是说不是问怎么追,而是问怎么才能追到。

    所以,这个问题也还是有一种现代理性经济人的计算思维在其中的。

    Again,没有任何对提出问题的朋友批评的意思,只是我觉得,如果是要聊比较实用的技巧(比如一开始联系不要太勤,等等这些),大家其实去别的地方也能听到。而来听别任性的朋友或许更想要的,或者别处可能听不到的,是一点所谓 “更下一面一层” 的东西。我也更想分享这 “更下面一层” 的东西。

    关于实用技巧,现在有无数关于亲密关系技巧的课程。但其实如何追求喜欢的人,如何对人表达好感,其实这不需要人教,而这些所谓课程,教的是如何提高这件事的成功率。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前者是关于想接近一个人,想进入 ta 的生命里,想进入 “两” 的体验,后者的出发点则其实是计算和回报,是在教我们如何最安全有效的手段,获得最大的成功率。教的不是让人纵身一跃,甚至教的不是如何安全落地,而是如何取巧(所谓“少走弯路”)。

    那么说 “挑” 也有问题,说 “追” 也有问题,我们除此之外还能怎么做呢?

    其实我们如果试试不玩这些现代人的爱情游戏呢?这些被我们默认为爱情规则的博弈进退,小心思小伎俩,如果我们尝试从中退出,或者不启动这套程序呢?比如在对话的时候全然地关注对方,而不是想自己下一句话说什么会显得比较聪明,或者想见面的时候诚实地表达,直接地提出,而不是小心试探余晖,顾左右言他。

    其实我们怕的是什么呢?无非是被拒绝。拒绝对人的打击太大了,对我们那点脆弱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的打击太大了,但是并不非是如此。

    被一人拒绝就等于被全然否定了吗?

    那如果因为怕被拒绝,为了自己永远处于一个安全的回转空间,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听起来挺厉害的,可能也挺好玩的 —— 尤其当两个人都像跳交际舞一样熟稔舞步,默契自如 —— 但这样的结果无非是跳一首接一首的暧昧,也就会止步于暧昧而已。

    我知道我在说的过于理想化,就算你放弃一些计算和理性,也难免对方是如此。所以还是碰上什么人用什么游戏规则吧。

    只是我们不能最后变得只懂得这些游戏规则,变得只会玩这个游戏,变得觉得爱情就等同于这个游戏,而忘记了这些来回的推拉、技巧、输赢之外的,关于爱情最本真的东西。甚至当一个跳出这所有游戏框架之外的人出现的时候,你会因为对方 ”路子” 过于陌生而不敢为对方动心,然后因此错过。

    把自己打开,把自己给出去,让自己的生命中揉入另一个人的,不断持续地消化和安置这个他者的差异性,且接受被拒绝的可能,这听起来太难了,而且是无比大的劳动。

    是这样的。所以接受失败和拒绝,但还是给出爱,才是真正的勇气大者,是真的爱者。

    这也是为什么我称之为一个生命项目。

    生命项目跟游戏的区别在于,游戏我们都是想赢的,而且在设置上是留有充分我们可控的导向胜利的元素的,但生命项目不一样,其中一切幸福低落,一切走向,都是项目本身,都是值得被记录和被感受的,都是 “两” 的场景,“两” 的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巴迪欧说,爱是 “通向真理的步骤”,是一种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某种类型的真理被建构起来。

    我知道这些话听起来非常悬空,所以我想在自己的生活里用实践让它们落地。

    而且理想就是这样,是值得向往,并尝试接近的,我们可能到达不了,但通过尝试接近,我们会被引领到更远的地方。

    就算无法成为爱的大师,至少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比现在更懂得爱人的人,一个爱者。

    Q3:我从谈恋爱到结婚就只正经谈过一个男朋友,所以也只和他一个人发生过性关系。我一直觉得他长得不帅,然后最近在性生活的时候我不太愿意跟他接吻,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应该找其他人试一试,或许他对我来说不够有性魅力。两三年前开始性生活的时候我也不太有唤起的全身发热之类的反应,现在还好。求支招谢谢~

    这么实战的问题也能扯上巴迪欧吗?可以的。

    说三点。

    首先爱情中,身体的亲密是绝对必要的吗?当然不。性与爱不是一回事,大家也都知道。拉康甚至说,没有性关系。

    拉康指出,“在性爱中,每个个体基本上只是在与自己打交道。这其中会有他人身体的介入,但最终仍然是自己的享乐。性并不使人成双成对,而是使之分离。”

    所以性是 “自恋式的,其关系是想像的”。因此,性关系不存在。

    但爱不一样。在爱之中,主体尝试 着进入 “他者的存在”,所以是超越自身, 超越自恋的。

    在性之中,我们不过是以他人为媒介与自身发生关系。”他人只是用来揭示实在的快感。在爱之中,相反,他者的媒介是为了他者自身”。而你需要 “跃入他者的处境,从而与他人共同生存。“

    所以,巴迪欧说,”爱不一定基于性,至少不是基于性之上的想象而已。“爱情不能被视作性欲的外衣,也不能被视作一种复杂而虚幻的诡计。”

    那回到这个问题,如果你们彼此有爱,性的问题可能可以被视为一个次要的问题。或者说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或者其他对象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定跟要跟你的伴侣绑定。具体是否有可能操作,则要你们两个自己协商。

    但是如果你们两人之间欠缺爱 —— 这就是要说的第二点,比如你们在一起是因为爱还是因为 “合适”,或者为了婚姻,那么这样的话,对方可能更没有没有必要担任一个和谐的性伴侣这个角色。

    性虽然不是爱情中绝对的必然,但我们对于动心的人会有接近的欲望(当然,无性恋者可能不同意这一点)。你如果确定自己并不是无性恋(也就是你会有性唤醒的感觉和性冲动),但不是和他,且你们也想有满足的性行为,那大概是需要做点改变了。

    那么就是第三点,怎么办?

    其实或许,可以考虑做的对性生活的改变之一,恰恰是你先给出更多的爱。

    巴迪欧很强调爱的宣言的重量。“我爱你” 不是陈词滥调。而是每次这句话出现的时候,都在击败相遇的随机性,“将一个相遇的偶然固定下来,固定成持续,固定成命运”。

    所以每次你说出 “我爱你”,就是在建构这种从偶然的相遇到坚定的持续,直到偶然成了命运。

    说出 “我爱你” 的时候,是表达一种爱的坚持,一种表态,绝不仅仅为了催情,但是却往往有催情的作用。

    如巴迪欧所说,“面对另一个人, 宽衣解带、裸身相对,把身体交付给他/她,完成一 些自古以来的动作,把廉耻之心暂且放下,所有这些与身体相关的场景,所证实的正是完全托付给爱。”

    而爱的宣言,“产生了欲望的效果”。“身体的仪式,只是语言的物质抵押品,通过这种身体仪式传递的是这样的理念 —— 关于一种美好的新生活的承诺将会实现。”

    巴迪欧也强调,他并不赞同极端浪漫主义的对爱情的理解,他不相信炙热的相遇和最终热情必然的燃尽。他认为,爱是一种生命的重新创造,而让爱持续是我们的任务。

    所以,如果你们之前的确有爱情,就试试说出来吧。多说几次,很多次。

    巴迪欧也说到,“爱的宣言并不必然仅仅发生一次,而是有可 能是一个长期的、分散的、令人困惑而且迷雾重重的过程,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布宣言和宣誓。但也正 是通过这个过程,偶然被固定下来。”

    最后,主流的心理书总在教我们:你要先爱自己,你要保持自我,但巴迪欧反而认为,爱情是我们面对绝对他者的过程,我们在爱情中恰恰要迎向别人,并迎向差异性,才能形成新的自我,新的关系,新的世界。

    所以在更多说出爱的同时,也可以更多在性关系中关注对方。在关注自己的欲求之前,先让自己迎向他,先看到他的快乐,他的需要。或许当你发现他的欲求,并发现自己能够满足他,你反而能够更好找到自己的欲望。因为这种关注,你和对方发生了一种更紧密的关系。

    这也对应巴迪欧的:“爱的敌人,乃是自私自利,而不是情敌……我应该战胜的敌人,不是另一个人 ,而是我自己。 ”

    所以让爱持续,这不是一种奇迹,我们是需要劳作的,“必须坚持不懈,必须同时注意自我和他人,必须将自我和他 人放在一起。必须思考,并且行动,从而有所转变。于是,是的,作为劳作的内在报偿,将获得幸福。”

    Q4:Alex,什么时候可以聊聊失恋吗?虽然经历了几段爱情,但对于失恋还是无法处理得很好。| 如何走出失恋的阴影?

    失恋的确是很难捱的一件事,很多语言,包括中英文对失恋都有相似的表达,就是 “心碎”,可见这种难过是非常普世性的,全人类共通的。所以我并不觉得有的人更善于处理失恋。

    可能有的人会更善于把心碎的感觉隔离起来而已,但那也并不是更好的处理手段。

    巴迪欧说:爱是 “一种参与到世界之诞生的可能性。” 这样也能解释失恋的冲击,因为失去爱,等于你失去了这种参与到一个新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极大的剥夺感。

    而且,爱本身内在或许就带着悲剧性。巴迪欧不是强调爱的差异性么,那么这本身就有一个 “矛盾和暴力的体系”,是 ”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冲突所引发的悲剧“。这么说吧,既然爱是相互差异的两个个体形成的一个 “两” ,且这个 “两” 并不会融合为 “一 ”, 那么彼此间的差异也就有可能变成不可化解的矛盾,即使我们为之付出劳作,但爱人仍可能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持续的差异性体验中最终完全分裂。

    那么失恋之后有什么是我们真的能做的吗?

    我能想到的唯一一点,其实就是先认清这种失去,这种剥夺。只有 acknowledge 我们丧失了什么,才有可能去悼念它。

    弗洛伊德关于哀悼和忧郁的理论就是这样,也就是 melancholia(忧郁)和 grief(哀悼)的区别。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丧失,或者有一个哀悼的对象,那哀悼才能开始;而如果我们并没有察觉自己的丧失,哀悼无法开始,那么我们就会一直处于 melancholia(忧郁)中。

    所以一切失去都需要好好悼念,包括亲人,包括宠物,也包括友情和爱情。悼念是走出来的开端。

    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是,我们不能因为心碎而失去爱的勇气和能力。甚至可以这么说,直到你发现自己又能爱了,或许就是走出来了的信号。

    最终我们还是回到巴迪欧对爱的理论。

    巴迪欧不赞同浪漫主义的爱(即过分赞颂相遇的心动和深情,而不是之后的持续的考验),也不赞同享乐主义的爱(即爱就是寻欢作乐,满足欲望的时刻和瞬间),他更不赞同对爱的怀疑主义和犬儒(即那些看破红尘的说辞,比如 “爱不过是算计和游戏,爱是一种幻影,认真你就输了”), 以及一开始就说到的爱的消费主义(即安全的计算和无风险的 “配对”)。

    他认为,爱情被这些东西威胁着,我们因此需要更加无畏地守护爱情,和守护爱情创造出的世界。

    爱,被巴迪欧看作是一种坚持到底的冒险。

    那么这种 “坚持到底的冒险” 有什么意义?

    哲学家陆兴华对《爱的多重奏》也做过阐释:“成为一个爱者,就意味着,你必须去思考,思考成为 ’二’ 而不是 ’一’ 意味着什么。陷入了爱情,就意味着,你要摆脱自己本来的生存状态,你对世界的体验彻底改变了。怎么改变了呢?巴迪欧说,遭遇了爱,你才能意识到,你对世界的体验是有限的。我们本来对世界的体验是自我的、有限的,但是爱,让我们冲破自己的有限,转到对于 ’二’ 这个共同体的体验。”

    所以个人的有限性被打开了,“以最小但是最激进的方式打开了。”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坚持留在爱的路上,或者成为一个 “爱者”,我们就有机会通过爱,去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成为一个 “爱者”,就等于你们 “构成一个共同的创造小组”,为自己和对方打开了之前不曾打开的可能。

    而这种爱的绝对必要性,不应该被我们的胆怯、愤世嫉俗,或者游戏人间种种惯性磨损。

    最后祝你成为一个更好的爱者,并且遇到能跟你一起进行爱这个生命项目的人。

    (别任性的 Solo 答疑会不定期在 Alexwood 的微博@哎伍德 上发帖征集,如果你等不了,也可以私信她试试)

    Tracklist:

    Massive Attack - Protection

    Blonde Redhead - The One I Love

    //设计:冬甩

    2020.11.25 | BY Alexwood |
      亲密关系别任性多角关系开放关系恋爱
      请注册登录后加入讨论

      相关

      文章
      0
      Loading 0
      《Sheng女之家》,一出关于中国都市 “剩女” 终身大事的好戏

      《Sheng女之家》,一出关于中国都市 “剩女” 终身大事的好戏

      女性女权主义婚姻恋爱
      文章
      1+
      Loading 0
      对《奥斯汀式“好女孩”》一文的回应:她们才不是乖乖女

      对《奥斯汀式“好女孩”》一文的回应:她们才不是乖乖女

      亲密关系读过点书性与性别
      文章
      0
      Loading 0
      向奥斯汀式的“好女孩”说再见吧!成为玛丽与莉迪亚又如何?

      向奥斯汀式的“好女孩”说再见吧!成为玛丽与莉迪亚又如何?

      亲密关系婚姻读过点书别的恶女文学
      文章
      0
      Loading 0
      做 “第三者” 让我明白的事

      做 “第三者” 让我明白的事

      亲密关系婚姻事儿
      电台
      0
      Loading 0

      别任性 041 :灾难中的心理健康,“逃避并不羞耻”

      别任性心理健康萤火计划
      文章
      0
      Loading 0
      从来没有人能成功阻止那些想要情侣纹身的人 | Modern Love

      从来没有人能成功阻止那些想要情侣纹身的人 | Modern Love

      2019Modern Love亲密关系纹身Modern Love纹身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9)3893-3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2020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18035号-3

      • BUG反馈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标签云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