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别任性052:为什么性别暴力受害者会“反复无常”
时间点如下:
01'30 三人是怎么参与到这个项目的
03'10 “保护令” 是什么?2016年至今在上海的申请情况和获准率如何?数据是如何取得的?
12'03 家暴受害者平均要经历30多次暴力才会报警,申请保护令比报警门槛更高,所以发生的几率更低;而且很多人申请之后又撤回,这对之后可能的法律流程不利
13'30 中国特色:调解
15'55 为什么申请保护令又撤回会成为对受害者不利的法律证据,我们对完美受害者的想象:不但零污点,还要绝对的理智冷静
18'15 三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两个申请保护令失败的故事,和一个成功的例子
23'40 如何家暴或者性侵受害者会犹豫不决,或者缺少证据,和说辞反复?
28'50 为什么关于性侵的某些媒体报道暗含着对受害者这么大的恶意?(李星星和张小语的两篇为例)+ 这类事件报道的媒体操守准则
38'20 助人者和志愿者,也可能对受害者有一种期待,希望 ta 们 “配得上我们的付出”。对此我们该怎么去处理?
46'20 三人从社工的培训中学到了框架性和专业性,比如如何管理受害者的期待,如何建立彼此的界限,如何用专业工具去理解受害者的过去和现在
53'20 世界范围内,对性别暴力受害者心理研究和了解其实历史都很短(e.g.,曾经的 “歇斯底里症”)
55'10 志愿者/社工的工作并不是解救受害者,而是帮助 Ta 们学会自救
59'30 公众对性别暴力的理解和敏感度在进步,孤岛在慢慢连接起来(关于疫情期间其他志愿者做过的那个反家暴项目,请看 这里)
//头图:fabiola_lara
//设计:搬砖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