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的内容涉及癌症、精神疾病、生死观、安乐死,可能产生不适,请谨慎收听。如果你不确定,也可以先读读下方的文案,根据我总结的内容时间点选择收听。欢迎来到《 别任性 》的第34期 —— 跟别的女孩任意聊性与性别。这期的嘉宾有三位:媒体/环保从业者常远(微博@孟常),艺术从业者郭锦泓(aka 郭师傅,微博号被炸太多次,现在只在豆瓣存在@达米并斯索老虎),文化从业者刘宽(微博@Kiva--)。后两位是女孩,最近一年各自被诊断出癌症,现在分别开始疗养/恢复良好。这节目也会在常远的 podcast 平台 “不合时宜”(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上线。话题是在郭师傅家喝酒聊出来的,录音是在我们办公室喝着酒完成的。实话说我回头听并不平静,很多话说得很顺,但轻描淡写地说也不能稀释这个话题本身的重量。况且,我们压根不想粉饰死亡这个话题,这正是我们约了这期节目的目的 —— 现代文明中,对死的避讳让我们丧失了很多讨论它的立场和空间,而这种讨论极为必要。我们不但面临着人口结构性的老龄化,自己的个体生命里也随处可见死亡的签名:可能你有过目睹,有过擦身而过,甚至有过直面死亡。而在如今人生意义被成功学裹挟的时代里,我们都忘了其实生命不过是向死而生。我们当然不必时刻准备好,也可能无法准备好,但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可能会面对什么,又可以如何面对。这是我们的权利。感谢 Kiva 和郭师傅的坦诚和洞见,也谢谢常远提出的话题和经历的分享,以及这期他作为 co-host 的担当:每当他说 “让我们把话题拉回xxx” 你可能会听到我们的窃笑,这能告诉你他多不易。请点击上方播放器收听,或在以下平台搜索订阅 “别任性”。收听平台:|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Himalaya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其他泛用性客户端(如 小宇宙、Pocket Casts)| 搜索 “别任性” RSS 订阅:https://feeds.acast.com/public/shows/bierenxing注:如果你在苹果 PODCAST 上订阅的《别任性》集数不全或者很久没更,那说明这不是正确的 RSS。请用上方这个新的独立 RSS 添加并订阅。如果你是海外苹果 ID,现在应该能搜到另一个新的 “别任性”,是未阉割并集数全的;但如果你是墙内 ID,如果还搜不到,就只能再等等了,或者小宇宙上也找得到。节目时间点(聊天中出现的学术/文学/媒体参考也有标出):02‘40:近几年注意到更多年轻人面对生死关的消息,包括高以翔04‘10:常年 “健康” 人类 Kiva 的癌症诊断经历08‘20:常年 “不健康” 人类郭师傅的癌症诊断经历,以及社会对精神疾病(精神的癌症)的偏见,“得到这个诊断的时候,终于不用天人交战了。“10‘40:“医生说你有病,和你有精神问题,得到的态度不一样。精神问题是因为你矫情。“ +《疾病的隐喻》13‘20:“为什么会得癌?“ 之后的自责和羞辱,癌是个人的问题还是生存环境的问题?+《人间失格》19‘10:得到诊断后,“反而是我在安慰别人”,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因为共情更 “懂事”,做更多的情感劳动。23‘00:经历过这个疾病的 “警告“,她们也没有改变生活方式 “好好做人”:“除了做自己,我也做不了别人啊。”30‘20:“没有所谓的无限的明天,也没有所谓初心,只有此在“ +《金刚经》+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33‘30:我们和身体的关系:生病后,对身体的态度的确发生了变化,并不是更爱惜,而是更同在更信任,“以前对身体的感知只有美不美这个维度,那是一个负担。”38‘40:生命的 “有限性”,我们会忘记:线性人生真的正当吗?为了40多岁当上华为的经理每天996真的合理吗?43‘00:”活在当下“ 到底是什么意思?+ 正念冥想44‘40:关于死亡的随机性,Kiva 作为13年美国波士顿爆炸现场者的体验:“幸存的命运感和得 ‘绝症’ 的限度感是两回事。“47‘30:Kiva 得到诊断后,将精力投入到哪,是更关键的问题:和具体而微的生活发生关系,喝咖啡不是为了提神,就是为了喝咖啡,工作不做到完美也没事,不被所有人喜欢也没事。51‘50:郭师傅的 “两面性” 生存:革命性和虚无感。“我到今天终于接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我也终于知道自己不会跟这个世界走在一起了。“ + 陀思妥耶夫斯的《罪与罚》58‘40:常远和 Alexwood 如何看待生死?一个做好准备坦然面对,一个因为恐惧,所以极限体验人生。62‘20:“有一种教育很重要,但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那就是每个人该怎么孤独地去死。” 其实或许独自死去才更有尊严感。65‘35:郭师傅由胡波的去世引出的究极问题:“我活得很用力,但我同时对生命非常厌倦。“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对生命意义的见解)+ 生命在死亡后还能继续?68‘00:社会文化对死亡的顾忌是我们和父母聊一些必要话题的阻碍,以及得病长辈的知情权 + 电影《别告诉她》71‘00:中国独生子女一代特殊的身份:“我爸妈只有我”。74‘50: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我不是你们想要的孩子。”78‘35:强行拉回到琼瑶和她的公开遗嘱,“不要插管,不要心脏复苏,不要祭奠“ 等等 + 台湾《自主权利法》+ 电影《血观音》83‘50:Kiva 插管的经历:“你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给世界制造麻烦的躯体“。但是和父母的生物性联结也由此强化,因为这种时候他们的角色没人能替代,护工也不行86‘25:郭师傅:然而也不是每个人的亲子关系都可以这样和解,“如果看过你裸体生出来的父母都切掉了和你的联系,那么什么还可以燃起你对世界的一些联系?” + 让·埃默里,“人类有死亡的自由”88‘30:“生命自主权” 下一步就是安乐死 ,“死亡也成了一种权利” + 傅达仁的安乐死直播92‘10:中国文化对 “死” 的避讳,和对 “孝” 的绑架93‘00:嘉宾推荐:健康心理学 + 哥伦比亚医学院的 “死亡课” + 让·埃默里的《变老的哲学》、《罪与罚的彼岸》、《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偶尔治愈” 公众号